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甘蓝新品种秦甘70的选育及其抗病优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甘 70是利用具有抗病优质和配合力高的两个自交不亲和系 HS2 10 3- 6 - 9和 FT6 32 8- 1- 5配育成的杂交一代 ,为中早熟甘蓝新品种 ,定植到叶球收获 70 d左右。植株综合经济性状优良 ,中心柱 6 .5 cm,紧实度0 .5 7,帮叶比 2 6 .5 % ;叶质脆甜 ,富含营养物质 ,鲜重含粗蛋白 11.81g/ kg,粗纤维 4 .113g/ kg,可溶糖 32 .5 g/ kg,VB1 2 .118g/ kg;抗 Tu MV,Br和 CMV3种病害 ;产量 6 4 32 0 .0 kg/ hm2 ,比对照中甘八号增产 15 .1%。  相似文献   

2.
秦甘78是利用优质抗病和配合力高的两个自交不亲和系BD2549-5-6-8和YP0326-8-5-2-8选育成的杂交一代中熟甘蓝新品种,定植到收获78 d左右。植株综合性状优良,中心柱5.2 cm,紧实度0.58,帮叶比24.9%;叶质脆甜,100 g鲜重含蛋白质1.9 g,粗纤维素5.5 g,可溶性糖3.2 g,干物质7.6 g,vC 0.052 g;抗TuMV、Br和CMV 3种病害;单球重1.90 kg,产量68 310.3 kg/hm2。  相似文献   

3.
根外追肥对甘蓝结实率及种子生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外甘蓝一代杂种多是利用自交不亲和系杂交制种,由于自交不亲和系存在自交不亲和的障碍,繁种十分困难。我们曾利用5%的食盐溶液[1]和钾、钼、硼、锌等肥料[2]对甘蓝进行根外喷施,对改善和提高甘蓝自交不亲和系的结实率有一定效果,但因各种肥料处理组合较多,对各肥料尚未  相似文献   

4.
寒玉21甘蓝系以自交不亲和系98-4-2-1-2为母本和自交不亲和系98-22-1-1-1为父本配制的1代杂种.寒玉21叶色鲜绿,叶面蜡粉少,结球紧实,叶球高扁圆形,口感脆甜,商品性好,平均单球质量1.7 kg左右,栽45 000株/hm2左右,产量75 000 kg/hm2左右,整个生育期190 d左右.寒玉21高抗病毒病,抗黑腐病,耐寒性强,耐裂性强,长江中下游地区8月上中旬播种,翌年2月初至3月中下旬均可采收.  相似文献   

5.
孙化军  李继红  秦伟  李可 《陕西农业科学》2008,54(2):211-211213
商甘蓝一号是河南省商丘市农林科学研究所甘蓝研究室从河南地方品种鸡心甘蓝的大群体中进行选优纯化,经多代自交分离,育成的性状稳定的自交不亲和系9401和从武汉市郊区种植的圆形越冬甘蓝(品种不详)中经5代自交分离和定向选择,育成的性状稳定的自交不亲和系9408交配而成的一代杂交种.该品种以其高产优质、抗寒性强、耐抽薹、适应性广的综合优势赢得广大经销商和种植者的好评.2005年通过市级品种鉴定.参加了国家级区试试验,表现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6.
GB9266—18136是利用甘蓝室内苗期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和田间自然抗病性鉴定相结合的方法.鉴定筛选出的对TuMV、Br、CMV表现高抗的抗源优质自交不亲和系;使其与优质抗病和配合力高的自交不亲和系JY0501—13431杂交育成抗病优质的甘蓝中早熟秦甘60品种。该品种定植到叶球收获60d左右。植株综合经济性状优良,抗TuMV、Br、CMV病害;中心柱7.1cm,紧实度0.57,帮叶比26.5%;叶质脆甜,富合营养物质,1000g鲜重含粗蛋白11.81g,粗纤维5.97g,可溶糖53.7g,Vc50.1mg,干物质90.2g;单产73005.3kg/hm2以上,比对照黑丰增产10.5%,比对照中甘八号增产13.3%;2002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7.
抗病优质丰产甘蓝新品种秦甘80选育及其目标性状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秦甘80是利用具有抗病优质和配合力高的两个自交不亲和系B2523-3-2和FT6358-3-3配育成的杂交一代,为中熟甘蓝新品种,定植到叶球收获80d左右。植株综合经济性状优良,抗TuMV、Br、CMV 3种病害;中心柱6.2cm,紧实度0.53,帮叶比25.8%;叶质脆甜,富含营养物质,100g鲜重含粗蛋白1.125g,粗纤维0.514g,可溶性糖2.21g,VB_1208.97mg;平均产量75 980.3kg/hm~2,比对照京丰一号增产18.8%。  相似文献   

8.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聚焦电泳法研究了甘蓝(BrasicaOleraceaL.)自交不亲和系与亲和系的柱头和花粉蛋白质谱带,并进行自交,以考察其亲和指数。结果表明,自交不亲和系与亲和系的柱头蛋白质谱带有明显差异:6条带只出现于自交不亲和系中;亲和系柱头没有特异带。对比自交不亲和系开花前2~3天的柱头与成熟柱头的蛋白质谱带,发现了S特异蛋白质的准确位置,其等电点约为8.3~8.5。此法可用于鉴定甘蓝自交不亲和性。以双蒸水和疏基乙醇作为提取液处理花粉,均未发现自交不亲和系的特征谱带。  相似文献   

9.
瑞甘20是利用自交不亲和系98-2-4-2和99-1-1配制成的甘蓝一代杂交种.该杂交种具有耐寒性强、结球紧实、存圃时间较长、叶球高扁圆、球色绿、质地脆嫩、品质优良、商品性好等特点;一般单球重1.7~2.2 kg,产量达5 000 kg/667m2左右,长江流域1~4月均可收获.  相似文献   

10.
梓甘二号甘蓝新品种系利用自交不亲和系103和104为亲本选育而成。该品种中熟,外叶深绿色,叶球扁圆形,结球紧实,球叶脆嫩,抗性强,品质优,耐抽薹,产量7000-7500kg/667m^2。  相似文献   

11.
氮素营养及磷钾比对白肋烟产质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N,P,K是烟草生长的重要营养元素,其对产质量及效益的影响作用大小不同,本研究结果表明,产量随施N量的增加而增加,随K的增加呈下降趋势,3要素对产量的影响作用N>K>P;上中等烟比例随施P量增加呈下降趋势,施N以360 kg/hm2为高,施K以N∶K为1∶2的高,其影响作用P>K>N;均价随施P量增加有下降趋势,施N以360 kg/hm2为高,施K以N∶K为1∶2的最高;内外在品质以处理组合4最好。从优质、高效、低成本考虑,综合试验结果,以施N 300 kg/hm2,P2O5 150~300 kg/hm2,K2O 600 kg/hm2,N∶P2O5∶K2O =1∶0.5~1∶2为最优组合。  相似文献   

12.
 为了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我们引进了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并采用五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它的高产栽培技术,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筛选出了“两优培九”产量为9 000 kg/hm2以上的优化组合方案821个,得到了其对应的农艺措施为3月11~12日播种育秧,采用密度:25.72~26.52万窝/hm2,施纯N:235.43~243.62 kg/hm2,P2O5:79. 20~84.0 kg/hm2,K2O:133.32~144.24 kg/hm2,该结果与示范情况基本一致,可在丘陵地区大面积推广,对促进水稻再上新台阶,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玉米温敏自交不亲和系的鉴定与生态学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玉米繁殖过程中发现了一种生态自交不亲和材料HE 97,为了证明其不亲和类型及其生态学机制,通过2 a田间分期播种和花丝切片观察,对该材料的自交不亲和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HE 97的自交不亲和性主要受温度影响,表现为高温自交亲和,低温自交不亲和,亲和性转换的敏感时期是雄穗的小花分化期/雌穗生长锥伸长期,临界温度为20~24℃.花粉在其相同基因型花丝上不能萌发可能是导致HE 97自交不亲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以从日本引进的一个印度南瓜类型(代号12)材料中选出的稳定自交系12-97-55为母本,以从台湾引进的一个印度南瓜类型(代号121)材料中选出的稳定自交系T98-6-3-9为父本配制而成早熟一代杂种永安2号。该品种叶面绿色无花斑,瓜型高扁圆形,瓜皮色为绿白相间的小花斑,单瓜重1.5~2.2㎏,比对照早熟30d左右,总产量高出25%。该品种营养品质好,对糖尿病有防治作用的铬元素(Cr3 )含量是对照品种的近7倍。  相似文献   

15.
大萝卜新品种"秋丰2号"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萝卜“秋丰2号”是以“2-1-3-2-1A”不育系为母本、“7-5-1B”为保持系、“花叶大红袍”高世代自交系为父本育成的新品种。2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64 139 kg/hm2,比对照“红丰”增产3.9%;生产试验平均产量60 869 kg/hm2,比对照增产4.0%。该品种产量高,品质好,耐贮藏,商品性强,适于吉林省各地区栽培。  相似文献   

16.
关中灌区小麦、玉米轮作田磷肥施用定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1年定位研究表明,在关中灌区土的小麦,玉米轮作制中,将磷肥施于小麦,每kgP2O5平均增产14.9kg,后作玉米平均增产7.3kg,磷肥利用率25.6%,比等量磷肥施于玉米的增产效益高。施磷肥后,耕层土壤有效磷含量增多,耕层下土壤因得不到磷素补充,有效磷含量减少较多,年生产粮食10.5~12.0t/hm^2,年需要施磷肥(P2O5)105~120kg/hm^2,可维持土壤磷素的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