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任大欣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3):284-290
[目的]旨在研究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及其影响。[方法]分析乡村旅游产生的背景和前人研究的进展之后对郎德上寨的乡村旅游进行了实地调查;针对苗族特色的全民参与乡村旅游制度,对当地村民进行了访谈;在考察乡村旅游的影响方面,主要针对农家乐经营者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和当地特色的自然资源和苗族特色的社会制度密不可分;根据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得知乡村旅游的发展对郎德上寨经济、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起着积极作用。[结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重视乡村文化,以及充分调动居民参与乡村旅游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
王鹏  田至美 《中国农学通报》2018,34(30):148-152
[目的]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向传统农业延伸的新尝试,21世纪后,乡村旅游实践的迅猛发展为国内学者提供了大量的研究案例,迫切需要进行归纳总结,提出具有代表性的开发模式,以更好地指导实践。[方法]从乡村旅游的概念出发,乡村旅游的要义包括空间属性、主体属性、资源(产品)属性等核心内涵。基于此,对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和总结亦应从关注乡村旅游的开发主体和发展阶段、乡村地区的地理区位及自然文化属性等核心影响因子切入,动态地考量各要素的作用及其相互关联。[结果]不同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区位、资源禀赋、政策环境、所处发展阶段均不相同,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也存在很大差异。[结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与否,要因地、因时制宜,不能生搬硬套。  相似文献   

3.
乡村旅游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途径,这在资源依托型特色村表现更为突出。以祁杨村为例,在乡村产业振兴视角下研究了乡村旅游发展的策略。基于该村的现状,分析了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差距。在深入发掘该村乡村旅游资源、市场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祁杨村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可通过整合提升旅游产品、丰富完善乡村旅游吸引物、优化空间布局、完善旅游设施与服务等措施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相似文献   

4.
<正>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是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有力推手。2009年开始,素有"智圣故里"、"红嫂家乡"美誉的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立足"红、绿、古、泉、俗"的资源优势,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逐渐形成旅游发展的"沂南模式"。"农家乐"引发乡村巨变"俺这3天进账大约1.2万元,扣除人工和成本,净赚3 000多元。放在以前,3年也挣不了这么多。"沂南县铜井镇竹泉村村民高寿贞颇为满意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四川省典型的丘陵、山地乡村旅游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差异,为乡村土地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以四川丘陵区的平乐镇和高山峡谷区的梭坡乡为研究区,收集乡村旅游相关文献和资料,使用遥感影像和外业调查绘制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分析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特征和变化强度,比较不同乡村旅游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差异。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呈耕地和林地减少、交通道路用地和住宅用地增加的趋势,存在明显的农林地相互转化现象,旅游业、农林产业发展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因素;(2)不同乡村旅游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存在明显差异,丘陵区平乐镇的变化强度大于山地区梭坡乡。四川丘陵、山地乡村旅游地区宜根据自然资源、旅游资源、区位条件等制定农林业、旅游业综合规划,促进土地合理利用和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6.
乡村休闲旅游是当今倍受人们青睐的一种休闲方式。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和合学的角度出发,解析了乡村休闲旅游的内涵,认为乡村是体现"天人和合"的典型地理空间,乡村休闲是人们实现自我和合的最佳选择,乡村休闲旅游是促进社会和合的新动力、新模式和新途径;以鹿鸣岭景区为例,对和合思想在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规划中的运用进行了实践尝试,认为将中华和合文化与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规划紧密结合,不仅有利于中华和合文化的研究与传播,而且对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也将具有长远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重要契机。贵州作为乡村旅游及休闲农业大省,其协同发展存在着发展乏力,缺乏统一规划及缺乏人力支撑等问题。为实现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提出了挖掘地域文化内涵,优化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创新思维,统筹规划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协同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8.
乡村园林的景观规划设计,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是不可或缺的可持续发展产业中坚力量。设计具有独特人文气息与魅力的生态文化景观是乡村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急需解决的问题。从景观规划相关理念出发,阐释了乡村园林景观的运行模式和类型,以及景观生态学等原理,提出了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以周村生态体验园的景观规划设计为实例,提出了各方详细的设计思路,得出乡村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策略。乡村园林生态体验园的设计特色,决定了它与周边互相依存的生态关系。在自然环境中渗透景观设计要素,能够很好的传达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塑造乡村旅游特色,为乡村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坚强的后盾。研究结果也可为今后乡村园林景观实际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式规划和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正>为充分发挥山西省贫困地区旅游资源优势,拓宽企业产业扶贫开发领域,依托旅游产业开发带动贫困地区群众就业增收,山西省各地扶贫部门、旅游部门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共同组织推出一批适合大型企业实施开发的旅游产业扶贫项目,积极为贫困地区早日脱贫致富寻找突破口。原于此,本刊将陆续刊登山西百企千村产业扶贫相关项目。  相似文献   

10.
乡村旅游创新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马亮  颜亭玉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32):404-408
笔者对中国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了总结,指出乡村旅游产业创新乏力、效益低下、产品品质一般等一系列问题。对比欧美以及乡村旅游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国的乡村旅游依然比较落后,还处于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结合乡村旅游发展创新理论的研究现状,笔者认为中国解决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乡村旅游创新体系,并从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划、发展政策、企业经营管理等3个方面创新内容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希望对未来乡村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熊龙  马月伟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34):309-314
近年无景点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备受相关学者的关注,但关于无景点旅游市场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因此,笔者以昆明市为研究区域,对昆明市无景点旅游市场的影响因素展开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收集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从众多变量中筛选提取出了3个主因子,即第1主因子:调查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和收入,第2主因子:出游目的、尝试原因和尝试意愿,第3主因子:出游方式、年出游次数和有无类似经历。研究结果表明:第1主因子、第3主因子对被调查者选择无景点旅游的影响最大。同时,通过研究进一步了解现阶段昆明市无景点旅游的发展状况,为昆明市无景点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徐晓 《中国农学通报》2021,37(21):160-164
电商扶贫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并最终摆脱贫困的一种创新型扶贫手段。黑龙江省作为中国最北的农业大省,一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农村贫困问题,另一方面又具有生态环境良好、绿色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因此十分适合运用电商手段助力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以黑龙江省为研究对象,通过全面梳理和系统性分析黑龙江省农村电商扶贫现状,发现电商扶贫中存在农民从业人员“等靠要”思想严重、电商产业缺乏领军人物、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和基础设施相对不足等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提高贫困户电商脱贫意识、培养农村电商领军人才、建立本土农产品电商知名品牌和完善基础设施等对策建议,为黑龙江省进一步发展农村电商扶贫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13.
研究旨在总结经济林产业扶贫的主要成效,发现问题,提出发挥经济林产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效重要作用的政策建议。通过数据收集分析和对山西、四川和云南3省6县的实地调研发现,经济林产业扶贫成效显著,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促进了农民就业和美丽乡村建设。然而,脱贫地区的经济林产业还存在规划落实不到位、栽培品种混杂、管理措施粗放、加工存储产业滞后和科技支撑力度不够等突出问题。针对以上问题,从加强对经济林产业的宏观指导、强化科技支撑和技术推广、积极拓展林业产业政策、提升产业发展的组织化品牌化水平和积极培育流通体系等方面提出建议,为更好发展林业特色产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付华 《中国农学通报》2018,34(35):156-164
以京郊旅游专家入户诊断式培训涉及的140个行政村为对象,运用最小方差法和空间分析方法,在全面分析各村包含的业态种类的基础上,对京郊乡村旅游业态的主导类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京郊乡村旅游业态化大多呈组合结构,以采摘篱园化和休闲农庄化为主,其次为休闲农庄和山水人家,且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布。多业态化结构及其分布深受地理区位、自然条件和产业投入等因素的影响。水元素是京郊乡村旅游业的重要符号。近年来出现的新的经营方式应当纳入新业态范畴。  相似文献   

15.
巴中革命老区贫困县旅游资源开发扶贫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巴中市南江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发展旅游经济对带动贫困农户致富具有重要意义。分析南江县农村贫困特点和旅游扶贫开发的现状与基础条件,提出旅游扶贫开发对策。结果表明:南江县域贫困人口多,恩格尔系数大,区域连片贫困,多数年份的农业纯收益为负,依托于光雾山风景区进行旅游扶贫开发有效果但不显著。主要结论:南江县扶贫出路在“三农”之外;进一步实施旅游扶贫开发的优势条件已经形成,但尚需克服投入、人才、体制、营销和文化挖掘等5个瓶颈,构建旅游整合特色农产品开发机制、当地老百姓参与旅游开发机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6.
广西国家级贫困县贫困类型划分与扶贫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玲  黄晓玲 《中国农学通报》2018,34(26):157-164
贫困长期以来备受世界各国政府关注,广西是我国西南地区贫困人口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之一,贫困问题呈现多样化特点,为进一步探讨广西贫困乡村类型,推进广西精准扶贫工作。本文以广西区国家级贫困县为研究对象,从人口、经济、资源、社会四个方面选取影响贫困的28个指标,利用SPSS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制约广西贫困的主成分,并在此基础上将影响贫困的主成分作为变量,对广西的贫困县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制约广西贫困的主要的因子为:“人口”因子、“经济收入”因子、“交通基础设施”因子,“工业化程度”因子、“农业机械化水平”因子、“通讯”因子、“教育”因子;2)广西贫困县的地域类型可划分为三类:农业生产力-工业化水平较低型贫困县,交通通讯基建落后型贫困县,文化教育落后型贫困县三大类,并针对各类型贫困县提出相应的减贫脱贫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科尔沁沙地农牧交错区典型村域贫困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配合国家扶贫政策及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进行微观区域贫困问题的研究,以敖汉旗母子山村为例,根据农牧户调查数据,深入分析母子山村近13年贫困加剧的原因。选择环境与资源、经济、人口三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自然环境差、水资源缺乏、垦殖系数高、单位面积产出率低和高数量低素质人口等成为致贫的关键因子,基于上述问题的分析提出该村的发展潜力及解决贫困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8.
西南地区乡村衰落具体表现及诱发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丽桂 《中国农学通报》2020,36(10):158-164
为研究乡村衰落问题,以重庆3个村庄为研究对象,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对西南山区乡村衰落进行研究。调研发现,受地理地貌、生产条件、居住方式等条件制约,西南地区乡村衰落的现象与问题更加突出,表现出人口大量外流、耕地撂荒增加、农房闲置率提高、务农人员老龄化、农民务农意不高、农业经营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下降、义务教育外移、村自治组织弱化等多重现象,并诱发了严重的乡村养老问题、农业产业发展问题、乡村治理问题和乡土文明断裂问题。研究提出,推进乡村振兴,应充分考虑地区差异,因地施策;应重视乡土文化和乡村养老问题;应激活农村资源,丰富农业形态,兴旺农村经济。  相似文献   

19.
解放初期奶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概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中国奶业生产和消费的快速发展,对奶业发展史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本研究利用各地档案馆保存的奶业档案资料,深入分析了解放初期中国推行的奶业政策措施对奶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指出了当时推行的干部薪酬供给制对奶牛养殖业的推动,揭示了中国的奶业合作化和奶业公私合营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及计划经济制度下国营奶业的真实历程,为研究中国现代奶业史的演变提供珍贵的历史资料和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0.
Policy makers who wish to spur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rural forests face challenges that include population decline and poverty. Protected land and natural amenities enhance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prospect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there is limited research on how different types of protected land or natural amenities affect the rural forest economy. We use county level variables for protected areas differentiated by access and extractive use, and natural amenities differentiated by climate, water area, and topography to explain spatial variation in labor and built space markets. Results show that temperate summers and water area increase wages and housing prices and explain more than 30 percent of the spatial differences in wages, housing price, employment density, built space percent, human capital, and local road density. Protected area decreases wages, but, if open access, increase housing prices and human capital and explain more than 20 percent of the spatial differences in human capital, built space percent, and local road dens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