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铜川市耀州区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2006~2009年度耀州区实施完成的春玉米“3414”田间试验资料和采集的田间土壤化学样品测试结果分析整理。采用EXCEL和SA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按照“极高、高、中、低、极低”5个等级,初步制定出耀州区冬小麦和春玉米养分丰缺指标,对指导全区测土配方施肥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1986~1988年度冬小麦、夏玉米3×3多点试验数据分别建立了冬小麦、夏玉米包括土壤测试值(土壤全氮含量、Olsen-P 含量)在内的综合推荐施肥模型。通过1992年~1993年度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施肥试验对模型进行了校验,以土壤 Olsen-P 含量变化规律将两种作物的综合推荐施肥模型联立起来。形成轮作综合推荐施肥模型。由轮作综合推荐施肥模型推导出冬小麦施用磷肥对夏玉米的后效效益方程,它与轮作试验结果十分吻合。  相似文献   

3.
刘丽君 《河北农业》2011,(10):15-16
小麦、玉米“两晚”栽培技术是指在冬小麦、夏玉米种植区域内,通过适当推迟玉米收获期和小麦播种期,使小麦、玉米充分发挥生产潜力的节水、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1986~1988年度冬小麦、夏玉米3×3多点试验数据分别建立了冬小麦、夏玉米包括土壤测试值(土壤全氮含量、Olsen-P 含量)在内的综合推荐施肥模型。通过1992年~1993年度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施肥试验对模型进行了校验,以土壤 Olsen-P 含量变化规律将两种作物的综合推荐施肥模型联立起来。形成轮作综合推荐施肥模型。由轮作综合推荐施肥模型推导出冬小麦施用磷肥对夏玉米的后效效益方程,它与轮作试验结果十分吻合。  相似文献   

5.
冬小麦夏玉米农田土壤呼吸与碳平衡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为探讨不同农作措施下的农田碳平衡规律,研究农田对大气CO2的“源”、“汇”特征,2000年至2003年连续测定了不同秸秆管理、灌溉和氮肥施用等种植措施下华北冬小麦、夏玉米生长季的土壤呼吸。结果表明,农田CO2释放主要受气温、土壤水分状况和有机物投入量等因素的影响。秸秆还田与优化灌溉增加了土壤呼吸的强度,不同农作措施间土壤呼吸的差异主要发生在冬小麦生长季。对农田碳平衡研究的计算结果显示,农田系统在常规种植措施下表现为大气CO2的“汇”。在传统农作措施下,华北冬小麦、夏玉米生长季植物碳净固定量(NPP)与土壤碳排放量(Rm)的比值分别为1.16、1.21。  相似文献   

6.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氮肥和有机肥配施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条件下土壤微生物量氮和冬小麦、夏玉米吸氮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氮肥时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增加,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的土壤微生物量氮高于单施氮肥。在试验条件下,适量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与单施氮肥相比,明显提高了冬小麦、夏玉米的吸氮量,且利于植株后期对氮的吸收。有机肥的施用量为7.5~22.5 t/hm2时,氮肥的配施量应在225 kg/hm2以下。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田间冬小麦与夏玉米的试验研究,结合示范区试验示范,对冬小麦与夏玉米生育期进行了优化、对种植方式进行了调整、夏玉米深松播种、增施钾肥与冬小麦增施磷肥及有机肥等有效措施,研究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产生的具体影响。并根据期品种特性,实现冬小麦、夏玉米稳产、提质,大面积发挥中河北低平原区的产量潜力。考虑该地区气候与环境资源特点和冬小麦、夏玉米种植生产中存在一定的限制因素,本文对此进行了作物增产理论与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8.
通过田间调查和室内鉴定,掌握玉米锈病田间发生情况和病害症状特点,明确引起河西走廊玉米锈病发生的病原种类是玉米柄锈菌(Puccinia sorghi Schw.)引起的玉米普通锈病。本文作者对病原形态进行详细观察与描述,发现了一种介于夏孢子和冬孢子之间的新的孢子形态,即休眠夏孢子,并对夏孢子、休眠的夏孢子和冬孢子的形态特征进行了形态描述。  相似文献   

9.
耙秸轮耕土壤耕作制是一套可实现粮食作物高产高效的新型土壤耕作技术体系,该技术在小麦——玉米一年两熟条件下,以机械化为手段,将“少耕”和“秸秆培肥”有机结合起来。它能充分利用剩余的小麦和玉米秸杆,全面改善土壤的理化状况,提高土壤肥力并增强抗旱保墒能力,有效地促进作物产量的提高。同时,农艺与农机紧密结合,开创了一条既能实现粮食作物高产高效,又能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新途径。 配套技术措施;用免耕播种机铁茬播种夏玉米或在套种玉米后采用谷物联合收割机收获小麦,留茬高度在20厘米以上,脱出秸杆均匀覆盖田间。有条件的可在玉米播后喷阿特拉津除草(每亩用0.2公斤原液),也可结合田间管理在雨季前进行玉米行间松土(20—25厘米)。  相似文献   

10.
乌拉特中旗灌区春玉米土壤养分丰缺指标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2008—2009年度乌拉特中旗安排的春玉米“3414”田间肥料试验资料和田间土壤农化样品结果进行分析整理,采用EXCEL和SA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按照“极高、高、中、偏低、低、极低”六个等级,初步制定了乌拉特中旗春玉米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以指导本旗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工作。  相似文献   

11.
“两晚”增产技术是指在冬小麦一夏玉米种植区域内,通过适当推迟玉米收获期和小麦播种期,使小麦、玉米充分发挥生产潜力的节水、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该技术通过延长玉米收获期、相应调整小麦播期播量就可以大幅度提高玉米产量,并实现小麦节水。“玉米晚收七八天,提高品质粒饱满;农民只要按此做,增产一成也不难。小麦晚播七八天,造墒播种保苗全;冬前好管育壮苗,节水节本能增产。”  相似文献   

12.
<正>针对山东省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集约化种植下存在耕地质量差、生产管理粗放、水肥管理技术不配套造成的水肥投入量过大、作物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严重、土壤次生灾害时有发生等突出问题,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研究,把两季作物作为一个栽培单元来考虑,依据作物与气候的时空统一性及冬小麦、夏玉米栽培生理的互补规律,统筹安排冬小麦、夏玉米周年农艺措施,达到小麦玉米产量和效益的整体提升。该技术示  相似文献   

13.
夏季降水是造成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区旱地土壤硝态氮淋溶的主要原因.通过田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冬小麦收获后,不施肥种植夏玉米而利用土壤残留养分阻止硝态氮淋溶的效应.结果表明,小麦播前施氮量增加,夏玉米收获期生物量和子粒产量增加,但磷肥用量增加对其影响不明显.小麦播前施氮量增加,夏玉米氮磷钾累积增加,施磷量增加,氮钾素累积降低,磷素累积无显著变化.土壤剖面含水量随小麦播前施氮量增加而降低,不同施磷量土壤剖面水分累积量的差异显著减少.不施肥种植夏玉米可以有效阻止和减少土壤剖面硝态氮淋溶,但在小麦播前施氮240和320 kg·hm-2时仍有较明显淋溶,其累积峰逐渐向深层土壤转移,造成氮素损失.施磷时,土壤剖面0~220 cm硝态氮累积量下降,220 cm以下土层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李玛瑙 《河南农业》2008,(15):23-23
孟津县为进一步完善和扩展施肥指标体系,更好地为科学制定施肥配方提供依据,在今年小麦收获前,组织技术骨干利用2天时间。对今年所要安排的夏玉米、夏花生试验田进行充分论证,并按照省2008年夏玉米、夏花生测土配方施肥田间肥效试验方案要求,及时制定了《孟津县2008年夏玉米、夏花生田间肥效试验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5.
“两晚”增产技术,是指在冬小麦、夏玉米种植区域内,通过适当推迟玉米收获期和小麦播种期,使小麦、玉米充分发挥生产潜力的节水、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该技术简便易行,不增加生产成本,通过延长玉米收获期、相应调整小麦播期、播量就可以大幅度提高玉米产量,并达到小麦节水的目的。2007年9月3日河北省农业厅在石家庄召开了《全省推广粮食增产技术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相似文献   

16.
将沉沙池覆淤土壤层次结构和供水方式作为影响因素,经过连续三年的冬小麦、夏玉米种植试验,测定不同年份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分析土壤有机质在不同的土壤结构和水分供应条件下的变化规律,为覆淤还耕优化高产模式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大量种植小麦、水稻和玉米等农作物养育众多人口。玉米种植分为夏玉米和冬玉米,不同种类的玉米种植满足不同需求。本文通过对夏玉米种植中水分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提出其中存在的一些关键点,然后提出对应措施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合理灌溉夏玉米,最终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麦收后不同耕作制度和田间管理方式对农田土壤水分的影响。[方法]运用比较法,研究了麦收后小麦高茬旋耕还田模式、高茬粉碎秸秆覆盖模式和高茬粉碎秸秆后播种夏玉米模式3种处理对小麦秋播墒情的影响。通过烘干法,测定3种模式下农田土壤含水量、储水量、耗水量。[结果]3种模式的土壤含水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且小麦高茬旋耕还田模式的土壤含水量高于高茬粉碎秸秆覆盖模式和高茬粉碎秸秆后播种夏玉米模式,高茬粉碎秸秆覆盖模式略高于高茬粉碎秸秆后播种夏玉米模式;小麦高茬旋耕还田模式1 m深土壤储水量大于高茬粉碎秸秆覆盖模式和高茬粉碎秸秆后播种夏玉米模式,而高茬粉碎秸秆覆盖模式的土壤储水量大于高茬粉碎秸秆后播种夏玉米模式;3个模式的耗水量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结论]土壤深度为1 m的土壤含水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小麦高茬旋耕还田模式、高茬粉碎秸秆覆盖模式、高茬粉碎秸秆后播种夏玉米模式。  相似文献   

19.
小麦、夏玉米一体化种植技术集成与示范是通过对小麦和夏玉米品种与密度试验、小麦播期与密度试验、夏玉米熟期比较试验,筛选出小麦高产、夏玉米生育期适中的品种,并通过肥水试验结合病虫草害相关试验,进行系统集成,研究出大穗型小麦与生育期较长夏玉米品种的搭配、多穗型小麦与生育期较短夏玉米品种的搭配、零农耗和短农耗接茬、肥水调控及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技术,实现小麦、夏玉米"优质、高产、高效、节水"技术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四两玉米”的主要种植制度是春玉米/夏玉米/冬小麦套作三熟。采取小麦,玉米宽窄幅布局利用多收小麦和玉米的合理密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