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5 毫秒
1.
通过野外采样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川西典型亚高山不同海拔处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林3种森林类型表层土壤总有机碳(SOC)和活性有机碳的含量特征进行分析,旨在为亚高山生态系统土壤碳循环研究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结果表明:3种森林类型土壤中总有机碳含量(SOC)在44.21~179.98g·kg-1,表层(0-15cm)SOC含量大小顺序为针阔混交林>常绿-落叶阔叶林>暗针叶林,0-5cm土层SOC含量与活性有机碳含量均高于5-15cm土层,说明土壤有机碳具有土壤表聚现象。3种森林类型间SOC密度差异不显著,但不同森林类型土壤SOC密度沿土层的分布具有差别:与常绿-落叶阔叶林和暗针叶林相比,针阔混交林5-15cm土层SOC密度较高。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轻组分有机碳(LFOC)和微生物(MBC)含量均以针阔混交林最高,但其相对于SOC的比例则以暗针叶林最高,说明高海拔生态系统土壤活性有机碳有更大的累积,同时也暗示在气候变化背景下,高海拔生态系统可能具有更大的CO2排放风险。  相似文献   

2.
粤东北山区几种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垂直分配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粤东北山区的天然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针叶林和桉树人工林等4种主要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结果表明:(1)4种林分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在8.14~12.24 g/kg之间,常绿阔叶林最高,其次为针阔混交林.桉树人工林最小.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深度增加而递减.但植被类型不同其减少程度不同.其中阔叶林变化幅度最大达72.04%.土壤有机碳表聚性明显.(2)4种林分土壤碳密度存在显著差异,其各土层变化范围为1.57~5.18 kg/m~2.土壤碳密度亦随深度增加而减少,自然地带性植被类型各个土层土壤碳密度均高于次生植被类型对应的碳密度.对于整个土层而言,各林分土壤碳密度在12.28~15.90 kg/m~2之间,总平均值为14.14 kg/m~2.(3)4种林分土壤碳储量整体较低,平均值为141.43 t/hm~2,表层土壤碳储量贡献不大.人为干扰活动对研究区森林土壤碳储量影响明显,是制约土壤碳储量大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对江西大岗山林区常绿阔叶林、杉木人工林和毛竹林土壤的容重、孔隙度、持水量和贮水量等物理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常绿阔叶林、毛竹林和杉木人工林的土壤容重均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0~80cm的土层中,杉木人工林、常绿阔叶林和毛竹林的土壤容重分别为1.29g/cm^3,1.24g/cm^3和1.20g/cm^3。(2)随土层深度的增加,3种林型土壤的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饱和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均逐渐降低。(3)在0~80cm的土层中,常绿阔叶林的土壤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最大,毛竹林次之;而常绿阔叶林土壤的毛管孔隙度最小,毛竹林最大。(4)在0~80cm的土层中,3种林型土壤的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非毛管持水量均为毛竹林〉常绿阔叶林〉杉木人工林。在0~80cm的土层中,3种林型土壤的现有贮水量和饱和贮水量均为常绿阔叶林〉杉木人工林〉毛竹林。(5)毛竹林在0~40cm土层中,土壤物理性质明显优于另外两种林分。  相似文献   

4.
芜湖市城市森林土壤理化性质及碳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芜湖市城市森林土壤理化性质及碳储量特征,选取神山公园、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工程大学、长江沿岸防护林作为样地,代表落叶阔叶林(柳树、白杨)、常绿针叶林(松、柳杉)、常绿阔叶林(香樟、桂花)和灌木这4种群落类型,进行林地土壤分层(0~20 cm、20~40 cm、40~100 cm)采样,分析相关指标。结果表明:芜湖市城市森林土壤容重平均为1.40 g cm~(-3);p H值变化范围在6.73~8.21之间,属于中性土及碱性土;土壤全磷平均含量为0.50 g kg~(-1);有机碳含量为2.12~11.04 g kg~(-1)。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pH、全磷和土壤有机碳均呈下降趋势,土壤容重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总体而言,芜湖市城市森林土壤全磷、有机碳含量与碳储量均较低,为增加土壤碳储量,建议在城市森林建设过程中增加落叶阔叶林的种植面积。利用芜湖市各类型森林绿地土壤含水量、pH、全磷的含量及容重,使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预测当地有机碳与无机碳的含量,效果较好,推广到一般性森林土壤碳含量预测,还需要进一步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5.
《土壤通报》2014,(6):1483-1490
为了解亚热带天然次生林保护对森林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研究了湘中丘陵区杉木人工林和3种天然次生林(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南酸枣落叶阔叶林、石栎+青冈常绿阔叶林)土壤水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季节动态及其与土壤自然含水率、p H、养分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壤DOC含量0~15 cm土层高于15~30 cm土层,秋季土层之间的含量差异最小,土壤DOC的分配比例15~30 cm土层高于0~15 cm土层;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南酸枣落叶阔叶林、石栎+青冈常绿阔叶林土壤DOC含量分别较杉木人工林高3.15%~9.81%,3.85%~8.19%和11.24%~12.00%,夏季不同森林类型之间的含量差异最大;4种森林土壤DOC的分配比例在2.00%~2.54%之间,杉木人工林土壤DOC的分配比例高于3种次生林;4种森林土壤DOC含量季节变化明显,均表现为:春、夏、冬季较高,秋季最低,秋季与春(除杉木人工林外)、夏季之间差异显著;各森林土壤DOC含量与土壤自然含水率、有机碳(SOC)、全N、全P、全K、水解N、有效P、速效K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可见,地带性常绿阔叶林或天然次生林转变为杉木人工林后,土壤DOC含量下降,土壤DOC含量可作为衡量土壤潜在生产力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6.
卧龙亚高山主要森林植被类型土壤碳汇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野外实际调查数据对四川卧龙亚高山9种主要森林植被类型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碳密度及其剖面分布和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碳密度及其剖面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调查区域9种典型森林植被类型总有机碳含量为15.39~41.30 g/kg,总有机碳密度为14.00~25.95 kg/m2,土壤有机碳含量排序为冷、铁杉暗针叶林云杉暗针叶林冷杉红桦混交林亚高山草甸落叶阔叶林灌木林高山柳、落叶松混交林落叶松人工林落羽杉人工林.活性有机碳含量为4.85~23.14 g/kg,活性有机碳密度为4.29~10.55 kg/m2.活性有机碳储量排序为云杉林灌木林亚高山草甸混交林落叶阔叶林人工林.研究结果还表明,卧龙亚高山主要森林植被类型土壤碳储量较高、碳库质量较好,有明显的碳蓄积,是一个较大的"汇".  相似文献   

7.
三峡库区森林土壤优先流染色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森林土壤优先流在涵养水源和调节径流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林地优先流特征研究对分析森林土壤水分入渗特征和探讨森林对流域水文过程的调节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使用染色示踪法在三峡库区不同垂直带内进行森林土壤优先流染色试验,研究不同山地森林土壤的染色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森林土壤的表层(0-10cm)染色比例和染色剂入渗深度差异较大,土壤染色垂直变化趋势也不相同。中山常绿和落叶阔叶混交林表层土壤染色比例最高,染色剂入渗最浅,土壤染色比例随深度变化呈连续下降趋势。中山常绿针叶林表层土壤染色比例和染色剂入渗深度在不同样地间存在着变异,土壤染色垂直分异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低山常绿针叶林表层土壤染色比例最低,染色剂入渗最深,土壤染色比例随深度变化呈波动下降趋势。不同森林土壤中优先流路径数量和分布不同是导致染色特征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而森林土壤中的根系、裂隙以及土壤物理性质等都会影响到优先流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江西大岗山3种林型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对江西大岗山林区常绿阔叶林、杉木人工林和毛竹林土壤的容重、孔隙度、持水量和贮水量等物理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常绿阔叶林、毛竹林和杉木人工林的土壤容重均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0~80 cm的土层中,杉木人工林、常绿阔叶林和毛竹林的土壤容重分别为1.29 g/cm3,1.24 g/cm3和1.20 g/cm3。(2)随土层深度的增加,3种林型土壤的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饱和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均逐渐降低。(3)在0~80 cm的土层中,常绿阔叶林的土壤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最大,毛竹林次之;而常绿阔叶林土壤的毛管孔隙度最小,毛竹林最大。(4)在0~80 cm的土层中,3种林型土壤的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非毛管持水量均为毛竹林>常绿阔叶林>杉木人工林。在0~80 cm的土层中,3种林型土壤的现有贮水量和饱和贮水量均为常绿阔叶林>杉木人工林>毛竹林。(5)毛竹林在0~40 cm土层中,土壤物理性质明显优于另外两种林分。  相似文献   

9.
朱浩宇  王子芳  陆畅  陈仕奇  王富华  吕盛  高明 《土壤》2021,53(2):354-360
为揭示重庆市缙云山不同植被下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碳库分配特征,以该地区5种植被类型:阔叶林、针叶林、混交林、竹林和荒草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植被类型下各土壤层次中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 SOC)、微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易氧化有机碳(Readily oxidized organic carbon,ROC)含量及其土壤碳库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和各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及分配比例受到植被类型和土层深度的明显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平均含量在0~100 cm土层表现为竹林(16.74 g/kg)>阔叶林(12.62 g/kg)>草地(11.14 g/kg)>混交林(8.16 g/kg)>针叶林(5.98 g/kg),并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竹林和阔叶林的微生物量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均明显高于混交林和针叶林,各植被在剖面上均表现出垂直递减规律,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效应。除草地,4种植被的土壤碳库管理指数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减小,均表现为表层(0~20 cm土层)最高。不同植被类型间,竹林的可溶性有机碳分配比例在各土壤层次均最小,整个土壤剖面均值仅为0.1%。由相关性分析可知,微生物量碳、易氧化有机碳、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和土壤有机碳储量有着极其显著的相关性。因此,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可以作为衡量亚缙云山森林不同植被土壤有机碳库变化的敏感性指标。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长白山森林水源涵养功能,连续3年在长白山研究了3种主要森林类型(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土壤特性和水源涵养功能。结果表明:(1)不同林型土壤密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逐渐增加趋势,相同土层土壤密度大小基本表现为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阔叶林。不同林型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逐渐降低趋势,相同土层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基本表现为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阔叶林;然而相同土层毛管孔隙度大小基本表现为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阔叶林。(2)土壤总孔隙度和土层深度以指数函数方程拟合最好,而土壤总孔隙度土层深度以对数函数方程拟合最好,其中针阔混交林相关系数最高。(3)土壤剖面各层次的自然含水量、土壤通气性、饱和蓄水量、最大持水量、有效持水量、毛管蓄水量和非毛管蓄水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递增而逐渐降低,相同土层自然含水量、土壤通气性、饱和蓄水量、最大持水量、有效持水量、毛管蓄水量和非毛管蓄水量基本表现为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阔叶林。(4)不同林型土壤稳渗速度、渗透系数(K_1,K_(10))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逐渐增加趋势,相同土层基本表现为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阔叶林。(5)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渗透性能与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均为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毛管孔隙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其中,非毛管孔隙状况对土壤渗透性的影响更为显著。层次分析法显示,不同林型综合能力范围为0.714~0.956,大小排序为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阔叶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