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辽西地区土壤侵蚀严重,一直是区域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大凌河是辽西地区最大的河流,对大凌河流域水沙关系进行分析,可为流域水土流失防治及生态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朝阳水文站为大凌河中游控制站,采用1960-2016年大凌河朝阳水文站实测水沙数据,结合主要气象站汛期(6-9月)逐日降雨量,应用滑动平均和累积距平等方法,分析了大凌河中上游近60年水沙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 20世纪60年代,大凌河多年平均径流量和输沙量最大,输沙量变化极为显著,径流量在2010-2016年变化极为显著;(2) 流域水沙变化呈现阶段性特征,径流量年际变化表现为丰-枯-丰-枯4个阶段;输沙量年际变化表现为上升期-动荡期-上升期-下降期,且动荡期内下降时段持续时间较长;(3) 从线性趋势来看,径流量和输沙量在总体上呈下降趋势;(4) 自1993年大凌河中上游流域实施大规模水土保持措施开始,该段流域1993-2016年径流减少总量为51.47亿m3,平均每年减少2.14亿m3;输沙减少总量为9 703.15万t,平均每年减少约404.23万t。说明大凌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2.
将改进的通用土壤侵蚀方程与水文模型耦合,构建基于新安江模型的水土流失模拟模型,以辽西大凌河大城子水文站以上流域为研究区域,基于大城子水文站2001-2010年水文数据,定量模拟了研究流域的水土流失。研究结果表明:构建的水土流失模型可较好地模拟大凌河流域的水土流失,其中水量模拟相对误差小于10%,确定性系数达到0.8以上,水土流失模拟的相对误差小于20%,确定性系数达到0.5以上,模型在辽西大凌河流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研究成果可以为辽西大凌河流域水土流失模拟和水土资源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新村小流域位于辽宁省朝阳县西部木头城子镇境内,是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大凌河流域辽宁省朝阳县召苏沟河项目区小流域之一,该流域土壤侵蚀严重,侵蚀类型主要为水蚀.该流域在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过程中,根据当地水土流失特点,注重沟壑治理,利用大自然的力量进行生态修复,从商品生产、集约化经营和早受益出发,充分发挥本地自然资源优势,大力营造水土保持经济林,各项措施相互补充,工程养植物、植物保工程,逐步形成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生态修复措施相结合的立体防治结构,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蓄水保土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大凌河流域河道生态治理方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凌河流域属辽西低山丘陵区,全国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大凌河是辽宁省西部地区最大的河流,大凌河流域面积为23 263 km2,其中山地丘陵占89%,平原区占11%。大凌河干流河道全长522 km。大凌河流域辽宁省境内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378 m3,属于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等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生态系统十分脆弱。防洪工程体系不完善,治理与保护管理薄弱。生态治理方案采取分区治理。治理范围为大凌河干流河道全长522 km,涉及葫芦岛、朝阳、锦州、盘锦等4个市的11个县(市、区)。治理措施分别为退田还河封育治理;生态林建设;人工湿地建设;河道疏浚;管护路等。  相似文献   

5.
辽宁省自2008年在大凌河流域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以来,在选定的茶山寺等10个项目区,按照集中连片、规模治理的原则,注重项目整合,狠抓工程建设质量,使项目区形成了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严重的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总结了工程建设的主要经验,指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柳河流域、大凌河流域地处辽宁西部,是辽宁省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1983年被国家水利部、财政部列为国家级重点治理项目区。经过10 a综合治理,两大流域形成了较完善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严重的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土地利用和产业结构趋于合理,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取得了明显的改善。总结了前期综合治理的经验,提出了今后工作目标及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7.
大凌河流域朝阳区段水环境恢复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凌河是辽西地区最大的河流,大凌河流域是辽宁省干旱地区之一,也是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之一。现存问题是:水资源量严重短缺,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地下水过度开采,水质恶化,水土流失严重。治理对策:节约水资源,建立节水型社会环境,强化水环境管理措施,恢复水源、治理污染源,全面治理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8.
应用泥沙资料分析看水土流失治理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大凌河流域是辽宁省西部典型水土流失区,河流多年平均含沙量很大,大凌河干流平均含沙量为6.86~12.6 kg/m3。1993年列入国家重点治理区。应用大凌河流域水文站具有40 a以上观测系列的泥沙站8处—计342站年的泥沙资料,对大凌河流域泥沙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治理前相比,朝阳大部分河流输沙量都在减少,减少最多的是大凌河流域上窝堡站,减少了91.1%。从建平县三义号小流域治理前后的拦蓄效益比较可以看出,治理后的流域减水效益达59.31%,减沙效益达55.58%,足见辽宁省大凌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辽宁省大凌河建昌县流域凌河源项目区综合治理工程,总土地面积为328.12km2,水土流失面积194.69 km2,治理期为2008—2012年,通过5 a的治理,项目区综合治理工程发挥了显著基础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
杨树沟小流域自2003年被国家批准列入大凌河流域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项目后,截止2007年,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67 hm2,治理程度达76.8%。为了客观评价水土保持措施实际发挥的效益,根据调查观测及有关统计资料,采用静态分析法计算治理期各项措施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结果表明:该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建设的累计经济效益呈现逐渐增加的形势,而且增产幅度随运行期增加产生的效益逐年扩大。由于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发挥了作用,增强了蓄水保土能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都得到了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11.
北四家乡三道梁流域位于辽宁省北票市北部,是全国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二期工程、大凌河中下游一期工程列入的重点流域。三道梁流域列入重点治理后,乡党委、政府把该项目列入议事日程,并抓住这一契机,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扎扎实实地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5年取得明显...  相似文献   

12.
馒头营子小流域综合治理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馒头营子小流域位于朝阳县西部台子乡境内,总面积19.03km2,水土流失面积10.80km2,占56.8%。该流域自2003年被列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辽宁省大凌河流域老虎山项目区后,开展了大规模的群众性治山治水活动。5a间完成综合治理面积795.4hm2,治理度达到了78.32%,林草覆盖率达到35.37%。2008年粮食总产198.83万kg,人均产粮803.35kg;经济总收入569.46万元,人均收入2300.85元。流域治理的综合效益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3.
根据大凌河综合治理相关调查资料,从管理服务、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3个方面构造生态治理后评价体系,然后利用模糊数学理论和层次分析法建立生态治理后评价模型,科学评价了大凌河生态整治状况。结果表明:生态治理模糊综合评分为0.896,达到第一等"优"评价等级;建设实施的生态治理工程明显改善了大凌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着巨大作用。结合大凌河水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与既有研究成果,提出促进流域长效治理及改善大凌河流域水环境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4.
大凌河是朝阳市最大河流,大凌河水资源量短缺,水环境承载力较低,水污染严重。造成大凌河(朝阳段)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工业排污产生的点源污染、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面源污染、大凌河流域多沙特性加剧了河道淤积,污染物滞留,使水体自净能力下降、水资源量极度匮乏,造成水体严重污染。通过对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水环境污染防治措施,对改善大凌河水环境质量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大凌河流域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在对流域系统资源进行模糊评判与系统诊断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景观生态学和系统工程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建立了大凌河流域“多级网络式”治理与开发技术体系,其内容是:陡坡地“槽带式”;缓坡地“网格台田式”;坡耕地“宽带梯田式”;沟壑治理以“双链”锁沟头、“镶嵌式”造林种草保护沟坡、沟底建造“阶式”坝系工程、河道“双龙式”治理与开发体系。通过网络式布局,将治理开发措施从上至下布设成由密到疏的拦蓄、聚集、疏导等多功能多层次结构,以径流资源的合理调控为核心,使降雨径流,变为有效水资源,形成多层次水土流失防护和水土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体系,不仅控制了水土流失,也为植被恢复和农作物生长发育创造了良好的水分条件,使流域水土资源得到有效地调控和利用。成为大流域规模化治理、产业化开发的关键配套技术,推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水平上向更高的层次迈进。  相似文献   

16.
将 GIS(地理信息系统 )、RS(遥感技术 )、Fox Pro数据库等技术集成 ,应用于“朝阳市国家重点治理区大凌河流域治理工程”建设实践 ,建立了“国家重点治理区大凌河流域水土保持信息系统”。该系统包括 :1属性数据信息管理子系统 ;2图件空间信息管理子系统 ;3流域规划设计与措施配置子系统 ;4效益监测、评价与预测子系统。使用该信息系统对区域的 81条小流域进行了规划设计、治理开发措施的优化调控和效益的分析评价 ,实现了大凌河流域治理工程管理决策的科学化 ,促进了大凌河流域治理工程的高质量完成 ,达到了工程的高效率管理和工程的高收益 ,对我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和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互助县在认真总结西山流域发展流域经济的基础上,提出了"水保立县,振兴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经过多年的实践,全县已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890km2,综合治理措施保存率达68 5%,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县域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介绍了具体做法与经验。  相似文献   

18.
受土壤侵蚀影响大凌河流域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为科学评估与防治流域水土流失风险,依据大凌河流域1960—2020年典型气象站点日降水数据,应用R/S分析、小波分析和ArcGIS空间差值等方法分析降雨量及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大凌河流域降雨侵蚀力与降雨量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达到显著水平,并且年内分布不均,其中7、8月降雨量占全年的31.03%和22.69%,降雨侵蚀力占全年的49.93%和26.74%;年均降雨侵蚀力为1 081.53(MJ·mm)/(hm2·h),侵蚀性降雨量494.1 mm,年际降雨侵蚀力整体表现出波动上升趋势,未来也将持续增大,降雨侵蚀力与降雨量的第一主周期为18 a和28 a;从空间上,自西北向东南大凌河流域降雨侵蚀力和降雨量均呈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19.
西汉水流域为嘉陵江的重点产沙区,自1989年开始全面实施"长治"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来,水土保持措施在控制流域水土流失中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对西汉水干流控制水文站礼县站、大桥站和镡家坝站自建站到2010年的实测水文资料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礼县站以上区域在降水量仅减少10%的情况下径流量减少了56%、泥沙量减少了80%,说明"长治"水土保持工程在蓄水保土、减少流域水土流失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大凌河流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技术水平,在水土保持信息资料收集与抽样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应用RS、GPS与GIS技术,构建大凌河流域水土保持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不仅利用了RS技术信息丰富、宏观性强等特性,还充分发挥了GIS具有的强大空间分析和管理功能。通过高效科学的管理决策过程,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开展奠定了扎实的数据信息基础和更新方法基础,实现全流域水土保持信息资源共享及动态更新、动态管理和动态监督,从而使辽西大凌河流域水土保持管理实现了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和高效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