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了给亚麻种质资源创新提供新的思路,推动亚麻育种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简要介绍了亚麻育种研究现状,总结了基因工程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和分子标记技术在亚麻育种中的应用。并提出加强远缘杂交育种研究、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高杂交育种的效率和效果是亚麻育种研究的重点;建立和完善亚麻花药培养技术,是建立高效亚麻育种技术体系、培育突破性新品种的关键;建立高效的转基因育种技术体系是亚麻育种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2.
高粱新技术育种的实践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粱育种新技术是指除传统的自然选择育种和人工杂交育种以外的育种技术,主要包括组培育种、航天育种、物理诱变育种、化学诱变育种和转基因育种以及其他一些具有较大潜力的育种技术。笔者曾对多种高粱育种新技术进行了长期研究应用,目前已建立了高粱育种新技术体系,筛选出了优良恢复系材料,育成了优良杂交种。本文以笔者的研究应用实践为基础并结合相关的研究报道,对不同育种新技术的特点、研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潜力进行了探讨。着重指出,与常规育种相比,高粱育种新技术具有以下主要特点:适用于改变个别简单遗传性状;育种周期短,后代稳定快,田间试验规模小:变异量相对较小但能获得新的特异性状。  相似文献   

3.
农作物现代育种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李万云  李韬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12):166-166
根据相关文献研究结果结果,综述了核辐射诱变、激光诱变、航天诱变、离子束诱变、细胞与组织培养、体细胞杂交与转基因等七种现代高新育种技术的概念、原理、特点,及其在国内外农作物育种上的应用进展;指出上述七种育种新技术是缩短育种周期、扩大变异范围、提高诱变频率,培育优质、高产、高效与多抗新品种的主要途径;展望了这些高新育种技术在我国未来农业发展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大花蕙兰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花蕙兰为兰科兰属植物,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商业价值。本研究综述了近年来大花蕙兰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和基因工程研究概况和发展趋势,对核型分析、亲本选择、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转基因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以组织培养为主要手段,开展兰花多种途径育种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5.
红掌是一种重要的观花和观叶兼具的草本植物。植物离体培养技术已经成为红掌繁殖主要采用的方法,绝大部分品种可以通过组织培养实现再生,其推动了红掌细胞工程育种的发展。本综述总结了红掌细胞组织培养繁殖途径,包括直接获得无菌苗途径、愈伤组织诱导和不定芽再生途径、体细胞胚胎发生途径、原球茎和类原球茎途径、原生质体途径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其花器官培养,多倍体诱导,物理化学诱变,遗传转化,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及筛选的研究在育种中的应用。并提出了红掌细胞工程研究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以后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将来红掌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果树辐射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继实生选种和杂交育种后,辐射诱变育种也成为创造果树新种质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辐射诱变,大大提高了果树基因突变频率,而且可以产生小量突变,获得常规育种难以获得的新种质。开展果树辐射诱变育种几十年来,国内外已经创造出许多的具有优良生物学性状和经济性状的果树新种质,辐射材料、诱变剂和诱变方法不断得到补充和改良,短枝型变异、早熟变异、抗性变异、无籽变异等辐射效应的研究也在逐渐深入地开展起来。同时,笔者认为果树辐射诱变育种与常规杂交育种、果树离体培养相结合是其今后发展的方向,辐射诱变育种和单倍体育种相结合在农作物育种上有诸多成功的例子,为其在果树育种上的应用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花生人工杂交授粉技术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生育种可分为引种、系统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和生物技术育种。其中杂交育种是国内外应用最普遍、成效最突出的方法。通过人工杂交所获得的后代材料是花生新品种选育研究最直接、最基础的试材来源。人工杂交技术包括亲本的选配、杂交方式的选择、父母本的种植、杂交所用材料的准备、去雄、授粉、埋果针、收获等。掌握相应的人工杂交技术是搞好花生新品种选育的前提。  相似文献   

8.
甘薯细胞工程和分子育种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概述了甘薯细胞工程和分子育种的研究现状,主要包括细胞培养与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体细胞杂交与有益种间杂种的生产、细胞诱变与同质突变体的筛选、基因工程与转基因植株的获得以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相似文献   

9.
正小麦育种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是因为可以利用的小麦资源越来越少,而传统杂交育种技术无法实现物种间的基因交流。近日,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主持完成的"高效小麦转基因技术的引进与创新"项目通过第三方评价,达到了国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为我国小麦转基因育种技术开辟了新路径。  相似文献   

10.
《棉花学报》2006,18(1)
1育种技术跃居世界前列。2005年8月,农业部科教司组织专家对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主持完成的“转抗虫基因三系杂交棉分子育种技术体系”进行了成果鉴定。该成果将基因工程技术和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攻克了三系杂交棉恢复系狭窄、抗虫性缺乏、可育性不稳以及杂种优势不明显一系列重大难题,取得了重要创新,研究水平跃居世界领先。2规模化转基因技术平台建成。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主持的“棉花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平台的建设及其应用”于2005年研究完成。研究人员将多种转基因技术进行了有效组装,实现了流水线操作,建立了高效…  相似文献   

11.
通过建立红掌已知品种数据库,了解国内市场上红掌品种的现状,为新品种选育提供指导,同时探讨已知品种数据库在新品种DUS测试中的应用。历时4年共收集了87个红掌品种,构建了红掌已知品种数据库。计算39个DUS测试性状的变异系数和遗传多样性指数,对数量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比较了直接筛选和聚类分析方法在筛选近似品种上的应用。结果表明,红掌质量性状(假质量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4.00%~89.29%,平均变异系数为43.67%,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93;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7.63%~32.34%,平均变异系数为26.59%,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02,表明红掌品种间多样性不够丰富,遗传基础较狭窄。相关性分析表明,所有数量性状间均显著正相关。根据调查问卷提供的性状直接从已知品种库筛选或以聚类方法均可有效地筛选或验证近似品种的有效性。可见红掌已知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偏低,不利于品种的进一步改良,已知品种库的建立可为DUS近似品种的筛选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2.
为了给今后西番莲等热带果树的单倍体育种研究提供理论指导,文章归纳了人工诱导孤雄生殖、人工诱导孤雌生殖、染色体加倍等不同单倍体育种培养技术的技术要点及发展现状,总结了单倍体育种技术在禾谷类作物、花卉、林木和果树育种方面的应用进展。同时指出,单倍体育种技术的发展有利于建立作物品种纯合系,推进遗传学研究,形成新的基因型,加快热带果树的育种进程。  相似文献   

13.
小麦冬春轮回选择育种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江苏淮安地处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上(33°33′ N),冬季低于5℃的天数达112天,所有冬小麦都能通过春化,1月(最冷)平均气温在0.2℃以上,春小麦也可以安全越冬。经过多年研究与实践,利用中国独有的太谷核不育小麦、矮败小麦以及冬春性小麦品种在淮安地区开展冬春轮回选择育种,把轮回选择交配圃中生产的具有很高潜在育种价值的材料向全国更多地方的小麦育种单位提供,建立供种与优良材料部分返还制度,把冬春杂交、轮回选择和穿梭育种的优越性相结合,形成了一个投入小,效益高的小麦育种体系,并成功培育出了一系列小麦新品种,为提高小麦育种成效、丰富小麦育种手段开辟了新途径。总结了国内外轮回选择育种方法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并将以解决淮北地区小麦迟播、早熟、高产间矛盾;构建抗赤霉病轮回群体,创造出优异的赤霉病抗源;以轮回群体为材料诱导小麦单倍体育种;加强同国外科研单位的合作,引入国外优良种质资源,丰富群体的遗传变异;加强与矮败小麦育种体系单位的协作等方面的研究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以期培育出适应性广、综合性状优良的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14.
利用SSR标记分析17个亚麻品种的遗传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利用90对SSR引物对17个亚麻品种(品系)进行了遗传相似性的分析。SSR标记简便高效,特异性强,但目前在亚麻上的应用还比较少,本研究选择均匀分布在亚麻不同染色体上的90对SSR标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有参试SSR引物均扩增出清晰稳定的多态性条带,在17个参试亚麻品种间共检测出170个不同的扩增条带。17个亚麻品种分成5个大群体,遗传距离最大的品种是‘9801-1-17’和‘阿卡塔’。第二组和第五组都只有一个品种,分别是‘A29’和‘9801-1-17’,它们与其他的品种间亲缘关系均较远。本研究表明SSR技术在亚麻遗传育种中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准确高效。遗传距离较远的几个品种可用于杂交育种和各种农艺性状的进一步遗传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了解红掌耐热机理和选择耐热育种亲本提供参考依据,以皇冠、阿瑞博、骄阳和粉冠军4个红掌盆栽品种为材料,研究了39℃高温对它们生理特性的影响,并比较其耐热性。分别测定胁迫不同时间后各品种叶片的相对电导率、相对含水量(RWC)、叶绿素含量和保护性酶活性等10个生理指标,并分析各指标随胁迫时间延长发生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高温胁迫时间延长,4个品种的叶片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MDA)呈上升趋势,RWC呈下降趋势,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叶绿素总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趋势不一致。通过10个生理指标变化趋势以及胁迫48 h后指标值大小的综合分析,可初步认为,皇冠和阿瑞博的耐热性较强,而骄阳和粉冠军的耐热性较差,与实际生产表现相一致。  相似文献   

16.
安祖花小孢子发生与雄配子体发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祖花为一种名贵的观赏花卉,在北方栽培过程中存在败育的现象,影响了安祖花繁育种工作的开展,本研究对安祖花的小孢子和雄配子体的发育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观察,试图从小孢子发育的角度来探讨败育的原因,为安祖花的繁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利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和电镜技术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花药壁的发育属于基本型,绒毡层细胞属于腺质绒毡层,成熟的花粉粒为2-细胞型,雄配子体在成熟花粉粒发育到二细胞花粉时,约有90%的细胞出现发育异常的现象。结论:安祖花的小孢子在发生过程中未见异常,败育是由于雄配子体发育不良所导致。  相似文献   

17.
The genetic complexity in the genus Musa has been subject of study in many breeding programs worldwide. Parthenocarpy, female sterility, polyploidy in different cultivars and limited amount of genetic and genomic information make the production of new banana cultivars difficult and time consuming. In addition, it is known that part of the cultivars and related wild species in the genus contain numerous chromosomal rearrangements. In order to produce new cultivars more effectively breeders must better understand the genetic differences of the potential crossing parents for introgression hybridization, but extensive genetic information is lacking. As an alternative to achieve information on genetic collinearity we make use of modern chromosome map technology known as high-resolution 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This article presents the technical aspects and applications of such a technology in Musa species. The technique deals with BAC clone positioning on pachytene chromosomes of Calcutta 4 (Musa acuminata ssp. burmanicoides, A genome group, section Eumusa) and M. velutina (section Rodochlamys). Pollen mother cells digestion with pectolytic enzymes and maceration with acetic acid were optimized for making cell spread preparations appropriate for FISH. As an example of this approach we chose BAC clones that contain markers to known resistance genes and hybridize them for establishing their relative positions on the two species. Technical challenges for adapting existing protocols to the banana cells are presented. We also discuss how this technique can be instrumental for validating collinearity between potential crossing parents and how the method can be helpful in future mapping initiatives, and how this method allows identification of chromosomal rearrangements between related Musa species and cultiva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