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采用微生物平皿培养和化学分析法,在鲁西南地区选取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分别对根际、根外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养分状况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根际土壤微生物总数量明显高于根外(非根际),表现出明显根际效应;(2)根际环境对三大类微生物产生不同的根际、效应。对细菌有明显的正效应,对放线菌和真菌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3)鲁西南地区土壤中仍然生存着数量较多的细菌、放线菌和真菌,但各类群在根际根外土壤中的数量排序不同。根际为细菌>真菌>放线菌,根外为细菌>放线菌>真菌;(4)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总数量各有差异,具体表现为菜地>麦地>稻田>果园>荒草地;(5)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性质也表现出根际效应,且与微生物总数量的根际效应相一致;(6)微生物数量与土壤大多数养分含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即土壤微生物数量随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2.
采用微生物平皿培养和化学分析法,在鲁西南地区选取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分别对根际、根外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养分状况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根际土壤微生物总数量明显高于根外(非根际),表现出明显根际效应;(2)根际环境对三大类微生物产生不同的根际、效应。对细菌有明显的正效应,对放线菌和真菌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3)鲁西南地区土壤中仍然生存着数量较多的细菌、放线菌和真菌,但各类群在根际根外土壤中的数量排序不同。根际为细菌>真菌>放线菌,根外为细菌>放线菌>真菌;(4)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总数量各有差异,具体表现为菜地>麦地>稻田>果园>荒草地;(5)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性质也表现出根际效应,且与微生物总数量的根际效应相一致;(6)微生物数量与土壤大多数养分含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即土壤微生物数量随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结构的影响。【方法】在小区域内选择了具有明显关联性的林地、农用地和撂荒地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方法探讨了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对微生物数量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1)3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共检测出9种PLFA,不同层次土壤PLFA含量均表现为林地农用地、撂荒地;(2)在3种土地利用方式中土壤含量最高的生物标记物是C16:0、C18:2n6c、C18:0、C16:1n9c,指示细菌分布量最大,其次是真菌,说明土壤中特征微生物相对生物量存在明显差异;(3)土壤PLFA与土壤理化性指标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与土壤有机碳(SOC)、C/N达到极显著正相关,而全氮(TN)、p H则相关性不大。【结论】随着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土壤微生物活性会产生相应的变化。此外,土地利用方式转变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仍然有一定的相似性;且随着土壤剖面的深度增加,PLFA呈现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过程中毒性的植物指示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探究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过程中土壤生态毒性的变化规律并完成指示生物和指标的筛选,采用前期筛选和分离的三株对石油烃有良好降解效果的降解菌构建了混合菌体系,开展了石油污染土壤模拟生物修复实验,考察了不同修复时期小麦和萝卜种子的发芽率和幼苗生长发育状况(株高、地上部鲜重、根鲜重、根干重)及叶片的malonaldehyde(MDA)含量、光合色素含量(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微生物修复8 d和16 d的土壤,其生态毒性较强;前期土壤的生态毒性有所上升,随后有所降低,在整个修复时期土壤均存在一定的生态毒性;不同的指示植物、指示指标对石油污染的响应存在一定的差异。幼苗生长发育指标(株高、地上部鲜重、根鲜重)以及叶片SOD活性、MDA含量等指标均能较好指示整个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过程中的生态毒性,可作为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效果的指示生物和指标。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3个方面综述了生物炭对残留农药生物毒性的影响及对残留农药的有效性的影响:(1)生物炭可吸附土壤中残留农药,削弱农药毒性及有效性,减少残留农药在作物体内的积累量;(2)生物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弱农药对土壤动物危害,提高土壤动物的多样性和数量;(3)生物炭能够改良土壤理化性,改善土壤微生物的生存环境,但其吸附的残留农药难以被土壤微生物降解,潜在环境风险仍旧存在。近年来,生物炭在土壤改良方面取得一定的进展,但其是否存在其他的负面影响仍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6.
客土改良铜尾矿对香根草生理特征及重金属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探究不同客土改良方式对尾矿修复的效果,将香根草盆栽试验分别在尾矿掺土(掺土10%和20%)和覆土(覆土5 cm和10 cm)改良条件下进行,并对改良后基质的性质以及植物的生理生态特征和重金属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客土加入铜尾矿后,提高了基质营养元素含量,降低了有效态重金属含量(Mn、Cu、Zn、Cd和Pb),改善了铜尾矿基质环境。客土改良后,香根草生物量和光合色素含量都出现不同程度提高,其中覆土10 cm对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效果最显著。同时,4种改良方式都能降低植物体中MDA含量和抗氧化酶(SOD、CAT和POD)活性,有效缓解重金属的生物毒性。两种掺土改良处理对香根草体内重金属含量没有较大影响,覆土改良促进了植物根对重金属的吸收,香根草根部Mn、Cu、Zn、Cd和Pb含量在覆土10 cm处理中分别比对照(不加土壤的铜尾矿)增加104.71%、47.47%、103.13%、61.54%和47.82%,掺土改良不改变香根草体内重金属的转运特征,香根草仍将重金属积累在根部以维持较高的重金属抗性,覆土改良可以增加香根草根部重金属的富集,有效固定尾矿中的重金属。研究表明,客土改良方式能够有效改善铜尾矿理化性质,促进植物生长,缓解重金属胁迫。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连续3年施用生物有机肥对黄壤烟田微生物生态特性的影响,本文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培肥模式(常规处理、生物有机肥375kg/hm~2、生物有机肥750kg/hm~2、生物有机肥1 500kg/hm~2)对烟叶品质、土壤微生物数量及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常规处理,连续3年施用生物有机肥的处理,中上等烟叶的比例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均价、总产值和中上等烟叶的比例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以生物有机肥750kg/hm~2处理的均价、中上等烟比例和总产值最高;相对于常规处理,生物有机肥750kg/hm~2和1 500kg/hm~2处理均明显提高了黄壤烟田土壤微生物生态特性参数(如微生物碳氮、土壤微生物熵及土壤微生物呼吸强度等),结合烤烟生产生物有机肥750kg/hm~2处理对黄壤烟田微生态改良为最佳选择.研究结果可为维持或提高黄壤烟田的生态功能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土壤盐渍化不但会阻碍植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而且严重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和产量,还会导致土壤的理化性质变差。对土壤盐渍化进行有效治理及开发利用有助于提高耕后备耕地的储备量等。通过梳理近年来国内外土壤盐渍化修复技术相关研究进展,总结现有盐渍土改良技术的研究成果,并得出(1)农艺措施改良盐渍土主要研究方向是优化灌溉模式与完善灌溉技术,阻止地下水位升高,减少土壤返盐;(2)水利工程改良技术目前研究比较成熟,其主要研究方向是通过完善排水设施来降低地下水位,进而减少土壤中盐分含量,改良盐渍土;(3)物理改良技术目前研究比较成熟,研究方向是改善土壤结构、打破犁地层、提高土壤的持水性能,进而降低土壤中的含盐量;(4)化学改良技术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将化学物质直接或间接施入盐渍土中,并测定其对于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5)目前生物改良主要的研究方向是选择、培育和种植耐盐碱作物以及筛选耐盐碱促生菌,运用耐盐碱植物与耐盐碱促生菌相配合的方式改良盐渍土。目前对于盐渍土多选择两种或多种技术结合的方法进行改良,改良技术的选择还需要依据盐渍区的具体情况而综合选定。  相似文献   

9.
丁俊男  王慧  李鑫  来永才  刘明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3):170-175,202
为探讨施用生物炭对东北大豆不同生育期内黑土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研究不同用量生物炭T0(0 kg/hm2)、T1(350 kg/hm2)、T2(750 kg/hm2)、T3(1500 kg/hm2)对东北黑土土壤有机质、pH、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土壤酶(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磷酸酶)、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总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易氧化碳)和微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施加生物炭可提高大豆不同生育期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其中T3处理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29.32%;生物炭对大豆成熟期土壤pH有一定改良作用;碱解氮在大豆生育期内逐渐下降,且含量均大于对照;生物炭对大豆开花期和成熟期土壤有效磷的提高有显著作用;生物炭对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转化酶和磷酸酶活性影响较大,整体上提高了这4种土壤酶的活性;生物炭可提高黑土土壤聚团体的稳定性及积累黑土土壤中总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易氧化碳,且土壤中细菌和真菌总数显著增加.综上所述,生物炭施用后对东北黑土土壤的理化性质有显著影响,这些环境因子的改变驱动了土壤中微生物数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陕北黄土区封禁小流域中不同类型生物结皮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含量的影响,为该地区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提供参考。【方法】选取陕北黄土区吴起县合沟流域为研究区,以藻类地衣苔藓结皮、藻类地衣结皮、藻类苔藓结皮和物理结皮(对照)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生物结皮类型对结皮层及其以下土层(2~5cm和5~10cm)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含量的影响。【结果】与物理结皮相比,3种生物结皮均能显著提高结皮层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含量(P0.05),改善效果的大小顺序为藻类地衣苔藓结皮藻类苔藓结皮藻类地衣结皮物理结皮。生物结皮对结皮层以下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影响随土壤深度的加深而减小,其改良效果为藻类地衣苔藓结皮最好,藻类地衣结皮和藻类苔藓结皮次之。生物结皮的不同发育阶段与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生物结皮的形成与发育能显著改善结皮层及其以下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含量,提高表层土壤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1.
白刺造林对重盐碱地的改良效果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白刺是野生灌木,抗性强,能够在重盐碱地上生长。选择白刺在黄河三角洲重盐碱地上进行了造林及其对土壤改良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重盐碱地段栽植白刺后,植被覆盖率有了很大提高,土壤迅速脱盐,造林5年后0~20cm土层土壤含盐量显著降低,而土壤容重则显著减小,起到了疏松土壤的作用。此外,白刺的生长还能有效地提高土壤肥力,使得0~2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氯、速效磷、有效氯含量有了很大提高,起到了改善土壤性状培肥地力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盐碱地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凤霞  郭永忠  许兴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065-14067,14174
综述了盐碱地土壤微生物研究进展,主要包括盐碱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及其分布,盐胁迫和植被对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盐碱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讨论了耐盐碱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及其资源利用,并对今后盐碱地微生物的深入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松嫩平原盐碱地种稻开发的理论与技术问题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松嫩平原地处吉林省西北部和黑龙江省西南部,是由松花江和嫩江形成的冲积平原。盐土、碱土及盐碱化草甸土是松嫩平原盐碱地的主要构成土壤,总面积约300万hm2,是该区最具开发潜力的土壤资源。科研和生产实践证明,种稻是本区盐碱土改良利用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也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及改善生态环境的最佳途径。但这一措施,涉及到许多特殊土壤改良学理论和技术问题。文中从盐碱地种稻是否会加剧土壤次生盐渍化、种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盐碱土的微域性、盐碱危害、土壤胶体高度分散以及"淡化表层"的建立与肥力培育等方面论述了盐碱地种稻开发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的理论与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新疆盐碱环境中,极端耐盐植物盐穗木的根际土壤及叶片内生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为利用根际促生细菌制作生物菌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16S rDNA和ITS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分析盐穗木根际土壤与叶片内生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结果】 在门水平上根际土壤细菌群落中的优势菌门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等。根际盐穗木真菌群落中的优势菌门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在门水平下,盐穗木叶片内生细菌群落中的优势菌门为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内生真菌群落中的优势菌门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Alpha 多样性指数分析得出,在3 个土壤样品中,YS1的Shannon,Simpson指数最高,即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较其余2个样品高。【结论】 在3个叶片样品中,YP3的Shannon,Simpson等指数最高,即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较其余2个样品高。盐穗木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高于叶片内生微生物群多样性。  相似文献   

15.
土壤改良剂对苏打盐碱土改良效果和对牧草发芽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3种盐碱土改良剂(美地那、康地宝、碱益康)的不同浓度对盐碱土的总盐分和pH值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改良剂均能明显地降低盐碱土的总盐分,且降盐效果随改良剂浓度增加而明显增强。但低浓度的改良剂对土壤pH值影晌不大。同时研究了8种牧草在改良后土壤上的发芽情况。研究表明:土壤改良剂可以明显改良土壤,使种子的盆栽发芽率明显提高,效果最好的是披碱草和羊草。  相似文献   

16.
土壤微生物与有机物料对盐碱土团聚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研究不同来源的微生物群落和不同类型的有机物料对盐碱土团聚体形成的影响,采用土培实验,接种不同来源的微生物群落(青海盐碱土或黄棕壤制备土壤悬液)到盐碱土中,并添加腐熟的有机肥或半腐熟的有机物料(玉米秸秆和牛粪)。土样在常温下培养45、90 d后,测定土壤相关指标。结果表明,各处理之间,在pH值下降、土壤团聚体形成及微生物数量等方面,接种土著微生物及添加半腐熟有机物料处理(SS+MS-CD)的效果最好。该处理土壤pH值下降幅度最明显,与对照相比降低了0.6个单位,且土壤团聚体形成效果优于其他处理,形成了0.62%的大团聚体(2 mm),而其他处理均未形成2 mm的大团聚体,并增加了小团聚体(2~0.25 mm)的形成比例。该处理亦显著提高了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呼吸强度。实验结果为制备盐碱土改良措施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矿产资源开发造成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甚至影响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我国矿区土地复垦,特别是土壤改良已成为生态修复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矿区废弃物堆场等复垦土地的土壤结构和肥力较差,土壤改良成为矿区土地复垦的核心问题。本文概述矿区复垦地土壤改良的重要性,根据国内外矿区土壤改良现状,结合我国矿区复垦地土壤特征,深入分析矿区土壤改良原理及技术,并根据矿区土壤改良研究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矿区生态修复的绿色、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导向,提出我国矿区土壤改良的发展方向,旨在为今后矿区复垦地土壤改良与生态修复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董芸雷  妥德宝  李彬  张三粉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5):6677-6678,6680
随着人口资源矛盾的加剧,盐碱地开发、改良成为普遍关注问题。利用工业副产物脱硫石膏,可以有效改良盐碱地,提高作物产量。综述了石膏改良盐碱土的原理、研究方法以及影响石膏改良盐碱土的因素,着重讨论了石膏施用方法、石膏施用量以及灌水量和灌水次数对石膏改良碱土的影响,并对石膏改良盐碱土研究工作的思路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展望,以期为石膏改良盐碱土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盐碱土改良技术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盐碱土资源是一种很重要的土地资源,随着人口增加与土地减少、资源短缺与生态恶化的矛盾日益尖锐化,人们越来越重视开发利用盐碱地来缓解危机,使人类的食物供应获得更为广阔的来源。据此,本文回顾与分析了国内外盐碱土改良技术的研究状况,主要包括土壤盐渍化的防治、耐盐植物的开发研究、作物耐盐机理、农艺措施改良盐碱土、化学改良碱化土等不同措施改良盐碱土的技术与进展,并对今后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工业废弃物在盐碱地改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盐碱地是地球陆地上分布广泛的一种土壤类型,土壤盐渍化是困扰人类的五大土壤问题之一。在耕地面积减少、人口持续增长的巨大压力下,盐碱地改良和开发利用日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利用工业废渣改良盐碱地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目前可用作盐碱土改良剂的工业废渣有脱硫石膏、粉煤灰、糠醛渣等。鉴于此,就脱硫石膏、粉煤灰、糠醛渣3种废弃物改良盐碱化土壤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