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破坏鸡的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引起严重的免疫抑制。该病造成鸡只死亡率、淘汰率增加,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同时免疫抑制使鸡体对多种疫苗的免疫应答能力下降或无免疫应答。这样会形成鸡群机体免疫机能下降,病原体对病鸡感染的可能性增加,  相似文献   

2.
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以危害雏鸡为主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主要侵害鸡的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囊等淋巴组织,从而导致免疫机能障碍。主要病理特征为腹泻,机体极度虚弱;为了更好地观察传染性法氏囊病病雏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同时针对某鸡场制备其相应法氏囊组织灭活苗,该试验用该鸡场瘸鸡的法氏囊、脾脏浸液.对29日龄的非免疫雏鸡进行口服,观察其症状并收集法氏囊、脾脏。  相似文献   

3.
导致家禽免疫抑制的因素主要有五种 :传染性因素、药物因素、营养因素、毒物因素、应激因素。1 传染性因素1 1 鸡马立克氏病 (MD) 马立克病毒 (MDV)主要侵害机体免疫器官的T、B淋巴细胞 ,导致法氏囊和胸腺严重萎缩 ,从而抑制体液和细胞介导免疫 ,因此 ,MDV感染可造成机体免疫抑制 ,使多种疫苗(如鸡新城疫等 )的免疫失败。1 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IBD)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 (IBDV)主要侵害法氏囊造成法氏囊永久性损伤 ,从而降低机体体液免疫应答 ,降低机体对疫病的抵抗力。1 3 鸡传染性贫血因子 (CIA) 鸡传染性贫血因子病毒 …  相似文献   

4.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以下简称IBD)是近年亲传入我国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它主要侵害中、幼雏的体液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从而使机体的免疫机能降低,以至使感染IBD的鸡不能对新城疫、马立克病、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等多种传染病的疫(菌)苗接种产生充分的免疫  相似文献   

5.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为鸡传染性囊病、甘布罗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和免疫抑制性的传染病。以突然发病、病程短、发病率高、法氏囊受损和鸡体免疫机能受抑制为特征。1法氏囊疫苗免疫存在的问题成功防控IBD的目的已不再局限于不发生IBD,而是更关注是否对法氏囊的破坏而造成的免疫抑制问题。传统疫苗防控IBD存在几个困惑:母源抗体与免疫时间;母源抗体与疫苗  相似文献   

6.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传染性疾病,也可叫做鸡传染性腔上囊病。该病毒属于双RNA病毒科,包括2个血清型,其中以法氏囊内淋巴细胞严重受损、法氏囊发炎、坏死、萎缩为主要特征,进而使鸡免疫机能受到障碍,从而干扰所有疫苗种类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7.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法氏囊病毒引起的雏鸡和育成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毒主要侵害鸡的免疫器官--法氏囊,使鸡的免疫机能发生障碍,体液免疫受到抑制,从而引起机体免疫机能降低且极易引发其他疾病的发生,该病发病率高达70%,死亡率可达30%.虽然该病在我国很多地方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防控失败的现象时有发生,给许多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8.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主要侵害雏鸡的急性、高度接触性、免疫抑制性疾病。其表现特点:一是由于该病病毒主要侵害鸡的免疫器官,使机体自身免疫机能下降,导致患病鸡对多种病原体的易感性增加,致使鸡的死亡率、淘汰率上升,  相似文献   

9.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主要侵害幼鸡的急性、高度接触传染性、免疫抑制性疫病.一方面是由于该病病毒主要侵害鸡的免疫器官,使机体自身免疫机能下降,导致患病鸡对多种病原体的易感性增加,致使鸡只死亡率、淘汰率上升,影响增重;另一方面免疫抑制,使接种了多种有效疫苗的鸡只免疫应答反应下降或无免疫应答,特别是对烈性传染病,如新城疫(ND)的免疫影响非常大.然而,在生产实践中感染鸡传染性氏囊病的鸡群,尤其是蛋雏鸡群用药治愈后,应采取何种方式免疫新城疫效果才好,特进行本试验.  相似文献   

1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传染性疾病.以法氏囊发炎、坏死、萎缩和法氏囊内淋巴细胞严重受损为特征.此病主要侵害鸡的体液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等淋巴组织,因此该病的危害不仅表现在疫病本身,更重要的是引起鸡体的免疫机能障碍,影响各种疫苗的免疫应答,甚至导致免疫失败.  相似文献   

1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免疫抑制性疾病。IBD对养鸡业危害巨大,一方面由于鸡只死亡率、淘汰率增加,影响鸡体增重,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另一方面IBDV诱发免疫抑制,使鸡体对多种疫苗的免疫应答能力下降或无免疫应答,同时由于机体免疫机能下降,病鸡对病原体易感性增加,容易并发或继发多种其它疾病。本文就我国近年来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病特点、控制对策及治疗措施作一简述,以供从事养鸡生产的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12.
黄芪多糖     
本品为中药黄芪(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有效成分。功能:对动物体有免疫促进作用,可提高机体对细菌和病毒的抵抗力,促进抗体生成。据刘永杰等的报道:注射黄芪多糖对人工感染马立克氏病强毒的雏鸡能降低发病率,促进白细胞介素2(IL-2是一种能调节机体免疫反应的物质)的产生,促进IL-2的生成和未成熟T淋巴细胞转化并提高其活性,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刺激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功能,诱导产生干扰素,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并产生抗病毒感染作用。应用:在兽医临床上,黄芪多糖用于防治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效果已经肯定,对防治禽成髓细胞性白血病强…  相似文献   

13.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引起的急性、接触传染性疾病。此病主要侵害鸡的体液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等淋巴组织,因此该病的危害不仅表现在疫病本身,更重要的是引起鸡体的免疫机能障碍,影响各种疫苗的免疫应答,甚至导致免疫失败。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紫锥菊、黄芪对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IBD)雏鸡免疫的影响,给14日龄雏鸡灌服不同浓度紫锥菊、黄芪合剂(按3∶1比例混匀),其有效成分为菊苣酸和黄芪多糖,连续灌服7 d,21日龄时给雏鸡接种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结果表明,应用紫锥菊、黄芪后可缓解IBDV造成法氏囊的病理损伤,增加免疫器官指数,在攻毒20 d后差异明显;用药组中球蛋白含量在攻毒后11 d升高明显,可以缓解免疫抑制,进而调节机体免疫机能,增强机体的防御功能,有利于该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5.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病.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所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发病率高,病程短.幼鸡感染后,可导致免疫抑制,并可诱发多种疫病或使多种疫苗免疫失败.本病病原为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  相似文献   

16.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最佳免疫时机与治疗冯素华(河北省万全县畜牧水产局兽医站)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一种主要危害鸡的病毒性传染病。由于病毒侵害鸡的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病鸡法氏囊中的B淋巴细胞大量遭到破坏,所以IBD引起免疫机能不全而降低疫苗的免疫效...  相似文献   

17.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感染引起雏鸡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性疾病,以法氏囊发炎、坏死、萎缩和法氏囊的淋巴细胞受到严重损害为主要特征。由于该种病毒主要攻击鸡群的免疫器官,导致身体免疫机能出现障碍,免疫能力受到干扰而引起发病。笔者主要就1起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病经过、临床症状、病理学变化、实验室诊断方法与防治手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正>法氏囊属于鸡的中枢免疫器官,也叫一级免疫器官。法氏囊发病不仅是器官受损,而且会"株连"其免疫机能。也就是说,法氏囊病患把这个一级免疫器官的功能破坏了,造成机体整个免疫系统的不同程度损伤或缺陷,即产生免疫抑制。有时候法氏囊病治好了(有的所谓专治法氏囊病的药物就是令其迅速萎缩干瘪),但其免疫机能的破坏并未恢复,导致机体对其它疾病的免疫机能不全或缺失。比如,与法氏囊病免疫相距较近的新城疫免疫,若法氏囊发病造成免疫抑  相似文献   

19.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以法氏囊发炎、坏死、萎缩和法氏囊内淋巴细胞严重受损为特征。本病可引起鸡的免疫机能障碍,干扰各种疫苗的免疫效果。发病率高,几乎达100%,是目前养禽业最重要的疾病之一。近年来呈现出新的发病趋势。  相似文献   

2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本病以法氏囊受损、肾肿为主要特征,从而引起鸡的免疫机能障碍、防御能力下降,干扰各种疫苗的免疫效果,对其他病原体易感性增强,使发病率高。临床上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与新城疫混感严重,常伴发细菌、霉菌、霉型体感染。根据调查,严重时混感率达8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