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筛选新型甘蓝型油菜抗苯磺隆除草剂的等位基因特异分子标记,以EMS诱变的甘蓝型油菜中双9号M2群体(约30 000单株)为材料,通过苯磺隆喷药处理筛选到3株抗除草剂突变体(分别记为K1、K4、K5)。利用PCR技术克隆到抗性突变体相应的Bn ALS1、Bn ALS2、Bn ALS3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K1和K4的Bn ALS3基因序列发生碱基突变,其中第+535位C碱基突变为T,导致其编码的Bn ALS3蛋白第197位氨基酸由Pro突变为Ser;而K5的Bn ALS1基因序列第+544位C突变为T,导致其编码的Bn ALS1蛋白发生了Pro197Ser的改变(均以拟南芥ALS氨基酸序列为准)。其中K5抗性位点Bn ALS1∶Pro197Ser的改变属于首次报道。基于突变的基因序列设计了8对等位基因特异性PCR引物组合,有6对能用于区分抗性突变体和野生型材料,其中可检测K5的Bn ALS1基因SNP位点的引物有2对,可检测K1、K4突变体Bn ALS3基因SNP位点的引物有4对。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K型和YS型小麦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的生化机制,用Native-PAGE凝胶电泳技术对稀盐缓冲液提取的不育系及其保持系育性敏感期旗叶和小穗中的可溶性蛋白进行了分析,并对不育系和保持系小穗质膜和液泡膜H+-ATP酶活性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1B/1R类K型不育系3314A和非1B/1R类K型不育系732A的同型保持系732B的旗叶在二核期和三核期均出现一分子量大小相同的特异性条带.对小穗的电泳结果显示,1B/1R类K型不育系3314A和非1B/1R类K型不育系732A单核期与其同期相应保持系相比,表达了一些特异性的蛋白.而YS型光温敏不育系A3017二核期和三核期比单核期多出现了特异蛋白条带.这些小穗中表达的特异蛋白可能与育性相关.另外,通过对质膜和液泡膜H+-ATP酶活性测定表明,不育系小穗单核期ATP酶活性较高,尤其是不育系液泡膜H+-ATP酶活性在单核期均明显偏高.  相似文献   

3.
李静  刘明  孙晶  李思楠  李文滨  武小霞 《大豆科学》2011,30(6):1035-1039
Na+(K+)/H+转运蛋白是液泡膜中的一种离子反向运输体,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负责Na+(K+)/H+交换的一种跨膜运输蛋白.Na+(K+)/H+逆向转运蛋白由NHX家族基因调控表达.过表达NHX家族基因能提高植物中Na+(K+)/H+逆向转运蛋白的活性.从而调节细胞质内pH值、维持Na+(K+)浓度、K+/Na+比、...  相似文献   

4.
为了进一步解析小麦硝酸盐转运蛋白TaNRT1.1-1A的调控机制,本研究对其进行了自激活性检测。利用已构建好的小麦酵母cDNA文库,以TaNRT1.1-1A为诱饵,通过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其互作蛋白,回转试验进一步验证其互作关系。结果表明,TaNRT1.1-1A无自激活活性,酵母双杂技术筛选小麦cDNA文库,共获得2个候选互作蛋白,候选蛋白Sdr I-like主要参与植物病害有关的应答响应。Sdr I-like的回转验证结果表明,该蛋白可能与TaNRT1.1-1A存在互作关系。该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TaNRT1.1-1A调控小麦硝酸盐吸收有关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钾营养对杂交稻光合作用动态及产量形成的效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杂交稻威优35号在低钾土壤上进行盆栽试验,设置三个钾水平:K0(不施钾);K1(1.5 g K/ 15 kg土);K2(3.0 g K/15 kg土)。结果表明:(1) K0处理叶片发育过程中净光合率降低而暗呼吸增高,叶绿体发育迟缓而解体较早,光合功能期缩短;K1及K2的净光合率明显高于K0,光合功能期亦较长,而暗呼吸则长时期保持较低水平。(2)K0处理在灌浆期净光合作用有明显的“午休”现象, 而K1、K2则在夏日中午仍保持较稳定的净光合率。(3) K0处理“午休”的出现与蒸腾速率增高有关,且在上午9时还有一蒸腾高峰,使叶子大量失水;施钾处理在一天中的蒸腾曲线则较平稳。(4)K0处理稻株叶片中含K量从上到下有明显梯度,灌浆期下层叶的含K量仅为剑叶的30.08%,易引起早衰,且使根系生长受到严重影响;施K处理叶片从上到下无明显梯度。总之,施K增加光合面积,避免早衰,增加粒数,显著提高谷粒产量。  相似文献   

6.
SRTG152-I基因是从盐生植物海马齿中分离的与K+离子抗性相关的新基因。本研究将SRTG152-I基因的编码区与mgfp荧光蛋白基因融合,定向克隆至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4上,构建SRTG152-I基因植物瞬时表达载体。用基因枪法将该表达载体导入洋葱表皮细胞,然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其在洋葱表皮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SRTG152-I基因表达蛋白主要分布在洋葱表皮细胞膜或细胞壁上,说明该蛋白是一个与K+离子抗性相关的膜蛋白。  相似文献   

7.
为了揭示非1B/1R及1B/1R类型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雄性败育的生化机制,在不同发育时期对K型非1B/1R小麦雄性不育系KTSP3314A及同型保持系TPS3314B与K型1B/1R小麦雄性不育系K3314A及同型保持系3314B幼穗中游离氨基酸总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非1B/1R类型的K型不育系幼穗的这些生理指标与1B/1R类型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的变化不同.1B/1R类型不育系除可溶性糖含量在整个发育时期与其同型保持系差别不明显外,其它物质的含量在单核小孢子时期均差异明显;非1B/1R类型不育系这四种物质含量在二核小孢子时期均差异较大.由此说明,这两类K型不育系的雄性败育进程有所不同,非1B/1R类型K型不育系的雄性败育时间晚于1B/1R类型K型不育系,并在雄性败育的过程中伴随着部分生理指标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为给K型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K-CMS,本文简称K型不育系)的易恢性及恢复系的恢复度研究提供参考,以三个K型不育系及69份恢复系为材料,综合采用特异性分子标记及醇溶蛋白的A-PAGE检测方法对恢复系进行1BL/1RS核型鉴定,并初步推断恢复系恢复基因的遗传组成及其效应。结果表明,69份恢复系材料中,有65份属于非1BL/1RS类型(占94.2%),4份属于1BL/1RS类型(占5.8%);三个K型不育系的易恢性强弱依次为KTM3315A、KTP3315A、K3315A,且三个不育系间无显著差异。各恢复系间的恢复力表现出较大差异,其中恢复系KR8-1-2的恢复能力较强且稳定。初步推测K型不育系的育性恢复主效基因多位于1BS染色体上,恢复基因Rfv1效应约为60%,恢复基因Rfv2的效应约为10%。  相似文献   

9.
葡萄叶片氮磷钾营养状况直接影响着葡萄果实的品质和产量.本试验通过叶片分析探讨葡萄的氮磷钾营养特点,为南方葡萄优质高产提供合理施肥的依据.试验材料与方法试验布置包括盆栽与田间试验两部分,盆栽试验品种为巨峰,枝条扦插的小苗移栽到玻璃网室培养,试验设置13个处理,即NOK0、N1K1、N1K2、N1K3、N2K1、N2K2、N2K3、N3K1、N3K2、N3K3及N2K2为基础,设不施石灰,不施菇土,不施煤渣三个处理,土壤采用南区坡地酸性砂壤土,土壤PH=6.0田间试验设置在联星葡萄园,为5年生葡萄结果树(巨峰),在习惯施肥的基础上于1995年…  相似文献   

10.
油菜与核盘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JA(茉莉酸)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量升高,但是JA信号传递却受到了抑制,推测核盘菌分泌的效应蛋白可能直接或间接作用于JAR1蛋白,使其活性降低,从而抑制依赖JA途径的油菜防御系统。前期通过转录组测序获得了差异表达基因BnJar1全长序列,为进一步揭示BnJar1基因参与油菜-核盘菌相互作用过程的机理,本研究对BnJAR1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预测,构建了核盘菌-油菜互作表达基因酵母文库,并以BnJar1作为诱饵蛋白对文库进行酵母双杂交筛选,获得了5个来自油菜的互作蛋白:丙二烯氧化物环化酶2(BnAOC2)、COP9信号复合物(BnCOP9)、4a-羟基四氢生物蝶呤脱水酶(BnDcoH)、腈水解酶2(BnNIT2)和茎特异性蛋白(BnTSJT1);2个来自核盘菌的互作蛋白:MFS结构域蛋白(SsMFS)和Rho3 GTP酶(SsRho3)。相关结果为研究油菜-核盘菌的相互作用,挖掘致病或抗病相关基因,进一步解析其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