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淡水鱼类出血病成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淡水鱼类出血病主要分为细菌性出血病和病毒性出血病,细菌性出血病在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方面都远远高于病毒性出血病 (如草鱼呼肠弧病毒出血病等 ),所以本文重点就淡水鱼类细菌性出血病作一浅析。   淡水鱼类细菌性出血病又称为细菌性败血症和暴发性出血病等,是我国养鱼史上危害鱼种类最多、流行地区最广、流行季节最长、造成损失最大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危害鱼类有鲤鱼、鲫鱼、团头鲂、鲢鱼、鳙鱼、草鱼、黄鳝等多种淡水鱼类,全国 20多个省、市、自治区流行此病,流行季节从 2月底至 11月底,水温在 9~ 36℃之间,尤以水温在 28℃…  相似文献   

2.
《海洋与渔业》2008,(7):44-44
草鱼出血病 病原:病原是草鱼呼肠弧病毒(Grasscarpre-ovirus) 病症:病鱼各器官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根据症状不同,可大致分为三种类型:(1)红鳍红鳃盖型。病鱼的鳃盖、头顶、上下颔、眼眶及鳍条基部等部位明显充血,但体表充血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草鱼细菌性的赤皮病、烂鳃病、肠炎病与病毒性的出血病,俗称草鱼“四病”,严重威骖着芋鱼鱼种及成鱼生产,挫伤群众的养鱼积极性。为此,我们调查了草鱼病的关口,针对性地选择了中科院水生所出血病灭活疫苗注射免疫技术,自一九七八年开始生产性试验,经多点试验成功之后,积极应用推广,逐步建立相应的疫苗生产供应体系,  相似文献   

4.
草鱼出血病的组织病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草鱼出血病是由呼肠孤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鱼全身出血,鱼的红细胞、白细胞及血红蛋白都明显地低于健康鱼。病毒侵袭草鱼后,小血管的内皮广泛受损,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从而大量消耗了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引起广泛性出血。由于循环血量减少和小血管阻塞,导致大多数组织和器官缺氧而变性和坏死;尤其是造血组织的坏死,更加速病鱼死亡。此外,还在草鱼血液中首次发现嗜碱粒细胞,查明了草鱼出血病同草鱼肠炎病的肠道组织病变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章秋虎 《科学养鱼》2003,(10):47-47
一、病原 草鱼暴发性败血症主要由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鲁克氏耶尔森氏菌等细菌引起。草鱼病毒性出血病由呼肠弧病毒科中一种水生生物呼肠弧病毒感染引起的。 二、症状与诊断 1、草鱼暴发性败血症的症状:发病后鱼体表充血,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腹腔内积有大量的腹水并有溶血现  相似文献   

6.
草鱼病毒性出血病灭活疫苗的简易制备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临沂师范学院实习基地水产繁育养殖研究中心(原临沂农校实习基地 ) 1992年建场养鱼 ,1994年开始陆续有草鱼出血病的发生 ,我们自 1995年开始着手进行出血病免疫预防试验 ,采用本场出血病鱼病料做病毒种源制做灭活苗 ,对本场草鱼进行免疫注射 ,有效的预防了本病的发生 ,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草鱼病毒性出血病灭活疫苗的简易制备与应用试验报告如下。1 病料来源与确认1 1 病料毒种的来源 取新鲜出血症状表现明显的自然死亡或濒临死亡的鱼 ,要求皮下肌肉、口腔周围、鳍基部、鳃盖、肠道、肝脏等部位出血或全身肌肉鲜红的病死鱼为好 ,主要用…  相似文献   

7.
章剑 《水产科学》1987,6(3):1-3
青、草鱼是苏州市郊传统养殖的优良品种,居民特别喜食。但二龄青、草鱼病多,成活率低,在生产上群众称之为“二龄关”。细菌性烂鳃、赤皮、肠炎病与病毒性出血病俗称青、草鱼四病,对其生产威胁比较严重。尤以青、草鱼出血病发病率高(约占70%),又无特效药防治,给养殖生产带来了很大损失。  相似文献   

8.
淡水鱼类出血病主要分为细菌性出血病和病毒性出血病,细菌性出血病在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方面都远远高于病毒性出血病(如草鱼呼肠弧病毒出血病等),所以本文重点就淡水鱼类细菌性出血病作浅析。 淡水鱼类细菌性出血病又称为细菌性败血症和暴发性出血病等,是我国养鱼史上危害鱼种类最多、流行地区最广、流行季节最长、造成损失最大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危害鱼类有鲤鱼、鲫鱼、团头鲂、鲢鱼、鳙鱼、草鱼、黄鳝等多种淡水鱼类,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流行此病,流行季节从2月底至11月底,水温在 9—36℃之间,尤以水温在 28℃…  相似文献   

9.
草鱼出血病是一种危害性大。流行时间长。影响面积广的病毒性鱼病。其主妻症状是病鱼体表充血。口腔。下颚。头顶部或脑眶周围充血发红。并可根据病鱼的症状表现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红肌肉”型。病鱼体表无明显充血症状。但肌肉明显充血。与此同时鳃瓣则往往严重失血出现“白鳃”。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浙江一些地区青鱼养殖渐趋热门,随着放养密度不断增加等原因,青鱼疾病也日趋严重。根据2001年的鱼类门诊病例看,青鱼出血病是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疾病。为此,本文以浙江中部地区10多例青鱼出血病的诊治为基础,谈谈该病的防治方法。1病原、病因解剖症状通过解剖10多个病例的数十尾病鱼发现:青鱼胃、肠道内壁出血、发红,内含物粘稠脓状。肝脏、肾脏等组织器官有不同程度充血或淤血,且与烂鳃并发的现象较为普遍。有时还伴有胆囊、肝脏肿大。一般体表及鳍条无明显症状,而且鱼体外观肥满度较好。病因引发青鱼出血病的病…  相似文献   

11.
《内陆水产》2001,26(10):33-33
根据广东、福建、江苏等地养殖户反映2001年是鳜鱼出血病爆发流行,危害严重的一年。发病早期的病鱼,目观症状,可见病鱼上下颌、口腔、鳃盖、眼眶、鳍基部及体表两侧轻度充血。严重时病鱼体表两侧严重充血或出血,眼眶周围严重充血,肛门红肿。有的鱼腹部膨大,眼球突出,少数病鱼出现竖鳞、鳃丝末端腐烂的现象。解剖后发现鳃颜色较淡,有的鳃丝边缘有轻度腐烂现象。脾、胃肿大、色淡、胆囊膨大、贫血,肠道充血发炎,常有大量粘液,一般没有食欲,有的肠腔内积水或有气泡。肠系膜及肝脏有分散的出血斑点,鳔壁充血。有的严重的病鱼腹…  相似文献   

12.
《内陆水产》2001,26(6):30-30
鱼类暴发性出血病是鱼类细菌性疾病,也称暴发病、出血病。1 病原目前经初步鉴定,病原体共分3个类型:(1)鲁克氏耶尔森氏菌;(2)气单胞菌;(3)河孤菌。其中气单胞菌为主要致病菌。2 症状患病早期,从外观观察,病鱼的口腔、腹部、鳃部、眼眶、鳍及鱼体两则呈充血症状。剖开腹部,肠道内尚见少量食物。随着病情的发展,上述体表充血现象加剧,出血症状明显。此外常伴有眼眶周围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红肿等症状。腹部明显可见内脏器官(如肝、脾、肾等)肿大受到损害,腹腔内积有黄色或红色腹水,肠道充血,充气且贫血症状,有时呈…  相似文献   

13.
草鱼出血病防治实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6月20日,盱眙县淮河镇大桥渔场一李姓养殖户的池塘出现草鱼大量死亡现象,经现场诊断确认草鱼得了病毒性出血病,通过及时治疗,对症下药,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现将具体情况和治疗过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草鱼出血病是一种严重的病毒性疾病,它会引起草鱼大批死亡。已有报告指出,在病鱼肾组织的超薄切片中观察到病毒粒子的存在,并认为肾脏是草鱼出血病病毒侵袭是严重的器官。在制备草鱼出血病组织疫苗时仅取病鱼的肝、脾、肾和肌肉组织,肠道组织往往弃之不用。为了进一步确定病  相似文献   

15.
吴维新 《内陆水产》1999,24(2):18-18
83_2系草鱼是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历时廿年选育的抗出血病等病毒性鱼病的草鱼抗病品系。早在1978年,我们在前几年探索的基础上,进行了兴国红鲤雌鱼与草鱼雄鱼的杂交,获得了少量鱼苗;1980年再次进行这项研究,获得大量鱼苗,检查其染色体发现,为异源四倍...  相似文献   

16.
2001年,四川省阆中市水产局从四川省水产研究所引进了杂交鲶,该鱼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饵料系数低。但在养殖的过程中,由于环境的恶化,易患细菌性出血病,现将杂交鲶细菌性出血病的诊断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供养殖户参考。杂交鲶细菌性出血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病鱼最初表现为独游水面,头上尾下,嘴张开,稍惊即窜游于水下,不久又上游;鳍基部有轻度充血现象;临近死亡时,病鱼激烈翻滚、窜游。病鱼头顶部明显充血、出血,眼球突出,眼眶出血,鳍及鳍基出血,鳍条末端稍腐烂,体表充血发炎,鳃丝颜色变淡,粘液增多,其末端出现不…  相似文献   

17.
用特异化饵料免疫预防草鱼出血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河  戚少燕 《科学养鱼》2000,(10):36-37
草鱼出血病是呼肠孤病毒引起的病毒性疾病,严重影响着草鱼的成活率。 70年代以来,国内对病毒性出血病的防治进行了免疫研究,获得比较成功的是注射法和浸泡法。生产实践表明:注射接种虽有较好效果,但操作不方便,费工费时,还易损伤鱼体,尤其对大规模的鱼种生产更难于应用,在生产中推广有一定的难度;浸泡法免疫效果不理想,而且疫苗用量大,成本较高。因此,研究探索适合养殖鱼类特点的更有效、方便、经济的疫苗接种途径已成为预防草鱼出血病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我们用草鱼病毒性出血病细胞疫苗处理的特异化饵料,在草鱼苗开口期投…  相似文献   

18.
草鱼出血病的病原研究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草鱼出血病的病原研究,始于50年代。1978—84年,分离到一种病原病毒,定名为草鱼呼肠孤病毒或鱼呼肠孤病毒。本文报道从出血病病鱼组织的电镜研究中发现两种病毒颗料,一种即是呼肠孤病毒,另一种是20-30nm大小的病毒。经病毒的核酸分析,前者是双股RNA病毒;后者为单股RNA病毒。用分离到的这两种病毒分别注入1足龄健康草鱼,可发生两类不同症状的出血病;呼肠孤病毒主要导致“肠出血型”症状;另一种病毒(经初步鉴别属于小RNA病毒科病毒)主要导致“肌肉出血型”出血病。由此,可以证实两种病毒都是草鱼出血病的病原病毒,同时也初步解释出现两种不同症状出血病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赵来 《科学养鱼》2012,(10):56-58
2012年6月以来,江苏省新沂市的有些鱼塘发生鱼类暴发性出血病,造成鱼类死亡,淡水鱼类暴发性出血病又称细菌性败血症,是由嗜水气单胞菌及温和气单胞菌引起。通过及时治疗、对症下药,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减少了养殖户的损失。一、暴发性出血病的症状鱼体各器官组织不同程度地出血或充血。外表症状表现为病鱼口腔、头部、眼眶、鳃盖表皮和鳍条基部充血,鱼体两侧肌肉轻度充血,鳃淤血或苍白,随着病情的发展,病鱼体表各部位充血加剧,眼球突  相似文献   

20.
草鱼病毒性出血病,主要危害当年和一龄半的草鱼种。该病流行广、发病时间长(水温25℃以上的夏、秋季)、死亡率高(90%以上)。常与细菌性肠炎病、烂鳃病、赤皮病并发,很难治愈。从全国来说,由草鱼苗养成商品鱼,一般成活率只有20%左右,因此防治草鱼“四病”,是提高其产量的关键所在。 一、1979年草鱼病毒性出血病灭活疫苗研制成功及推广应用,大大提高了草鱼养殖成活率。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1978年确定草鱼病毒性出血病后,该所高汉姣同志,于第二年首先试制了草鱼出血病灭活疫苗,注射当年草鱼种或春片,进行免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