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加强传统村落绿化植物景观营建,保持村落独具的地域自然、人文景观和旅游吸引力。【方法】采用实地调查、文献查阅等方法,对白面瑶寨及传统村落绿化植物景观营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改进建议。【结果】目前传统村落绿化植物营造的普遍性问题有城市型植物景观倾向严重,村落之间或村落与城市植物景观雷同,植物养护管理粗犷。主要原因是:思想意识上不重视,规划设计工作不扎实,乡土植物推广运用难,养护管理简单。【建议】思想意识上要重视,加强规划设计工作的责任心和监管,大力宣传乡土植物优势,加强乡土植物繁殖工作,设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和人员,村落开发的受益者负责相关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2.
自十六届五中全会确立美丽乡村建设目标以来,我国对村落规划建设的重视程度逐年上升,加之城镇居民回归自然传统村落的愿望日益强烈,传统村落的开发与保护逐渐成为热点问题.新型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打造具有自然和谐、舒适闲散、文化传承等特点的村落植物景观.在未来的传统村落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将植物群落为纽带,力求延续村落乡土地域价值,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该文从植物景观的作用与价值方面,对苏州传统村落建设提出适合当地环境、充分体现特色并尊重历史文化的植物种类和景观配置模式,以期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植物景观营造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广州3个传统村落植物景观特征及村落外扩对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大部分传统村落开始向外扩张,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延续传统乡村植物景观特色已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方法为了解村落外扩对传统村落植物景观的影响,本文以广州3个传统村落为例,调查村落居住区范围内植物景观特征,对比分析村落传统区与扩展区的植物景观特征差异。结果(1) 无论是传统区还是扩展区,庭院林的绿色贡献率均为最大。(2)从传统区到扩展区,植物种类更加丰富,数量增多,植物生活型结构趋于灌木化。(3)从传统区到扩展区,人们对植物功能的关注由生态和食用开始向观赏转变。(4)传统区优势植物是榕树、木棉等风水树种,龙眼、黄皮、菠萝蜜等食用果树,麻楝、构树、绿竹等生态树种。扩展区优势植物是风水树榕树,龙眼、黄皮、番石榴等食用果树,紫薇、鸡蛋花等观赏树种,小叶榄仁、香樟、绿竹等生态树种。整体植物景观风貌由自然化、果树化向观赏化、城市化转变。(5)从传统区到扩展区,风水林和水岸林的绿量贡献率大幅减小。(6)乔木占比对传统区和扩展区的植物绿量都具有积极影响。传统区中,生态型和食用型植物越多,植物景观类型绿量贡献率越大;扩展区中,生态型植物越多,植物景观类型绿量贡献率越大。结论本研究分析了村落外扩过程中植物景观发生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并基于研究结果为外扩过程中的传统村落的植物景观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湖南省常德市传统村落的现状分析与常德文化内涵的解读,对其传统村落景观的传承与更新策略进行探讨。研究表明:常德市有一定的传统村落资源,其传统村落景观的文化内涵包括桃花源文化、善德文化、农耕文化、水文化和楚文化等;常德市传统村落景观的传承与更新策略包括针对性活态传承、增强传统村落活力、保护传统生活方式及满足现实生活需求。  相似文献   

5.
苏南农村廊道绿化景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的廊道绿化主要包括道路绿化和河流绿化,是农村景观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其科学合理的建设对于农村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本文通过对苏南农村常熟市潭荡村廊道绿化环境的调查,分析了该村道路、河流的景观面貌特征,建议今后在农村廊道绿化景观规划时应当注重河岸带绿化建设,落叶植物、观果类植物及乡土植物的利用,以及传统种植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6.
张鸽娟  杨豪中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4680-4684,4784
以明代移民村落城固县韩家巷为研究对象,围绕其传统建筑环境文化特征以及传统文化活动的发生场所,分析了村落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社会环境对村落文化的影响,着重从村落的空间布局、建筑形制、建筑造型、村落景观方面解析了村落传统建筑环境的文化特征;在分析村落传统文化发生场所方面,介绍了宗族祭祀及社火活动场所、传统祭祀活动场所、城固曲子传唱场所的布局与文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古村落整体空间、村落建筑、村落景观及其文化特征的保护更新建设的文化传承方法。  相似文献   

7.
在徽州历史上,宗族不断繁衍壮大,宗族文化深入人心,徽州传统村落景观的形成和发展与此有着密切的关联,尤其是村内的宗族建筑、村落格局、街巷空间、建筑空间等都受此影响。在宗族文化视角下,村落景观提升面临着物质载体受损、传统文化消亡等现实困境。应坚持整体性与原真性、动态性与持续性原则,注重宗族文化资源在空间层次、物质形态、非物质文化等方面的有机转化,最终实现传统村落景观的有机提升。  相似文献   

8.
黔中地区为我国喀斯特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其传统村落植物景观形态结构肌理及其植物群落物种竞争强度具有特殊性和代表性。采用分形、竞争指数方法,探究黔中传统村落植物群落景观空间形态结构及物种竞争特征。结果表明:总体上各群落植物呈均匀性分布,其中庭院植物景观间隙度值较大,菜地、房前屋后、道路居中,风水林、防护林较小,分维数反之;竞争指数值高的优势树种为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居中的为香椿(Toona sinensis)、栗(Castanea mollissima),部分优势树种在群落中保持较强的竞争力,也有部分优势树种竞争力微弱;竞争强度与分形维数无显著相关性,但两者能较好地表现群落植物空间结构复杂程度。传统村落植物造景与城市差异巨大,村落植物空间形态结构与其衍生分布肌理并不是简单的聚集。综上,研究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演变和物种竞争趋势对喀斯特传统村落植物景观保护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传统村落景观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就整体而言在中国土地上具有较多富有民族风情的传统村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着一定的文化气息以及相关的自然生态景观。对于其村落来讲传统村落将实际中的生活物质以及相关的精神文化等展现出来。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应对传统村落进行有效的保护,还应建立健全村落景观保护制度等,这样才能更好保护其村落尽管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0.
该文通过对彝族村落的选址、空间布局、建筑风格、乡土植物和民俗艺术等方面的分析与研究,总结了彝族村落景观元素的特点,丰富了彝族村落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渠道。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城乡生态文明与乡村人居环境逐步提升,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在营造与活化研究中成为了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切人点。通过聚焦宁波区域四个典型传统村落地域结构、乡土文化、空间绿化、生态旅游、村校合作,探索公共空间营造在乡村可持续发展中的内在联系,提出保存乡土风貌、传承传统因素、打造特色景观、拓展空间旅游等发展思路,为助力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乡土植物是塑造城市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园林绿化发展迈向低碳化、生态化目标的重要课题。乡土植物的应用对城市植物多样性、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区域性生态安全及景观文化本土化特色的建设起着巨大的作用。本文就乡土植物在城市园林景观中的特有功能、结合西安市的地域气候特点和文化特色,从城市园林绿化应用角度对乡土植物的概念范围进行界定,分析了西安地区乡土植物资源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根据乡土植物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征及其承载的文化内涵,对西安市园林绿化建设中乡土植物的应用实例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了西安地区乡土植物在城市生态园林、特色园林和海绵城市建设中对园林景观的美化提升及生态优势表现。  相似文献   

13.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1):250-252
为改变现存古村落逐渐衰落、普遍呈现出空心化的现状,从文化地理学角度出发,并结合海岛地域特色,采用"景观基因法"研究海岛传统村落文化基因景观表达形式,从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表达载体展开分析。通过对舟山群岛新区传统村落文化基因的提炼,提出适合海岛地域特色的传统村落保护策略和景观改造路径,为尽早实现"两美浙江"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一定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传统村落作为一种文化景观,是乡村文化在空间中的物理表征。本文通过田野调查法和GIS空间分析法,探析对河南省豫南大别山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形成的基理,研究其景观表达,从而识别和提取豫南大别山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营造的评价因素。研究表明:河南省的传统村落地域空间分布不均衡,豫南地区在河南省传统村落所占数目较多,在整体空间结构上,河南省传统村落呈“多点网状布局”的空间结构发展模式;豫南大别山区传统村落分布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传统村落数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分布趋势;村落内的重要文化景观以宗祠居多,其次是戏楼,清灰色由此成为村落景观的知名文化符号,村落环境因素中突出环境因素主要为古井、古树、池塘、河道。豫南大别山区整体村落建筑保存良好,地域特征明显,具有较高的研究和保护价值。  相似文献   

15.
张佳 《安徽农学通报》2013,(14):137-139
校园绿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有机组分。该文以宿迁学院为例,从植物种类、植物配置、景观布局、绿化形式和养护管理等方面,阐述分析了学院校园绿化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从完善养护制度、改良土壤、丰富植物种类、调整区域景观、建立专类园、结合其它文化要素及与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等方面,提出了以校园绿化为载体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为了更好地丰富城市道路绿化景观,提升城市的文化品味,通过对改造后的苏州市干将西路绿化植物种类和配置模式的实地调查,分析了当前干将西路绿化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及在城市主干道路绿化植物种类选择和配置时应遵循的原则,即合理选择植物种植密度、兼顾近期和远期效益、提高日常养护管理水平、确保景观建设效果。  相似文献   

17.
传统村落景观环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承载着历史文明,应当加以保护及开发,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为此,本文结合我国传统村落景观环境的现状,针对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依据美丽乡村建设的战略要求,以莱芜市"一线五村"为例,在调查研究和我们具体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传统村落景观环境的主要特色和价值,探讨了传统村落景观环境的问题及成因,研究提出了适合我国传统村落景观环境保护与开发的基本策略,旨在为美丽乡村建设和传统村落景观环境的保护与开发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前谢湾村是豫中浅山区代表性传统村落之一,是中原传统文化的载体,整体肌理格局要素保存相对完整,对于中原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景观基因理论,分别对前谢湾村的场所环境、布局形态、主体建筑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解析,构建前谢湾村景观基因识别体系,在此基础之上,识别提取出影响村落整体风貌的四大主体基因及三大附着基因,并进行了图示化表达,力求为豫中传统村落后续可持续发展提供夯实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河涌沿岸植被特征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选取广州市南沙区4条河涌作为研究对象,对河涌沿岸的农业景观、工业景观和村落景观3种类型河段的植物景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河涌沿岸植物共计有70科126属144种,其中农业景观河段有45科51属58种,工业景观河段有25科33属40种,村落景观河段有64科119属130种。②河涌沿岸各景观类型河段植物区系分布均以广义热带成分为主,占比均达80%以上,符合所在区域气候特点。③植物功能需求差异和人为利用方式差异,导致不同景观类型河段的优势植物组成产生差异。农业景观河段,食用型果树表现出显著优势;工业景观河段,防护植物和城市绿化植物占有优势;村落景观河段,食用型果树和观赏型植物表现出显著优势。④3种景观类型河段植物多样性特征存在差异,植物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从高到低均为村落景观河段、农业景观河段、工业景观河段。⑤道路建设活动与农业景观河段乔木丰富度呈负相关。建筑物构造活动对各景观类型河段的植物多样性特征具有积极影响,其中对农业景观河段的影响体现在乔木的多样性上,对工业景观河段的影响体现在灌木的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上,对村落景观河段的影响体现在乔木和灌木的丰富度、多样性上。  相似文献   

20.
初步分析了中韩传统村落的现状及传统村落的涵义,并以韩国传统村落为例,具体分析了乡土景观资源的利用过程。基于韩国传统村落乡土景观资源利用现状和浙江传统村落实际存在的问题,总结出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乡土景观资源利用模式。第一,挖掘乡土景观资源,从中选择村落独有特色的资源。第二,开发丰富而具有明显村落特色的体验活动。第三,将乡土景观资源和体验活动有效结合在一起,组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村落体验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