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为构建黑龙江省西部苏打盐碱土合理耕层,试验设不深松(CK)、隔两年深松、隔一年深松、连年深松4个试验处理,分别在播种前、开花期、成熟期测定0~50cm土壤耕层的含水量、容重等耕层指标,并在成熟期测定玉米产量性状指标,以探讨不同深松年限处理对盐碱土耕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处理能够提高各耕层的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耕层容重,连年深松处理隔年深松处理隔2年深松处理不深松处理;产量对比,隔年深松处理隔2年深松处理连年深松处理不深松处理。由此得出,深松处理能够改善土壤耕层结构,有利于玉米产量的提高,但连年深松增产效果逐渐降低,因此最佳深松模式为隔年深松模式。  相似文献   

2.
阜新旱作农业示范区玉米中耕深松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进行阜新旱作农业示范区中耕深松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深度的增加,植株的生物量、叶面积、叶绿素含量、根系的风干重量都明显地增加。深松在0~40 cm的土层内,各处理的土壤容重比一般耕法均明显降低,且降低幅度与处理深度呈正相关关系。土壤毛管孔隙度随处理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至40 cm土层以下,其作用不明显。阜新旱作农业示范区玉米种植适宜中耕深松。  相似文献   

3.
深松整地对玉米生育的影响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松整地比未深松整地,生育进程提前2~3天,田间持水量提高8.4%,土壤容重降低0.06g/cm~3,土壤孔隙度提高2.4%。平均每亩增产7.3%。  相似文献   

4.
连续周年耕作对砂姜黑土农田蓄水保墒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筛选利于改善黄淮区砂姜黑土农田蓄水保墒效果及提高作物产量的夏玉米-冬小麦周年耕作方式。【方法】在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设置5个夏玉米季-冬小麦季周年耕作方式处理:免耕-旋耕(对照)、免耕-深耕、深松-旋耕、深松-免耕、免耕-免耕,通过多年定位试验研究周年耕作方式对砂姜黑土农田土壤容重、土壤水分及作物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与对照处理相比,免耕-深耕处理显著降低夏玉米收获期15—25 cm土层土壤容重和冬小麦收获期20—35 cm土层土壤容重,深松-免耕和深松-旋耕处理显著降低夏玉米收获期15—40 cm土层土壤容重和冬小麦收获期20—25 cm土层土壤容重,而免耕-免耕处理显著增大夏玉米收获期0—10 cm土层土壤容重和冬小麦收获期5—20 cm土层土壤容重。免耕-深耕、深松-旋耕和深松-免耕处理显著增加夏玉米收获期0—40 cm土壤贮水量,而深松-旋耕和免耕-免耕处理却降低冬小麦收获期0—40 cm土壤贮水量。与对照免耕-旋耕处理相比,深松-免耕处理提高夏玉米-冬小麦整个周年内2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免耕-免耕处理提高作物收获期40—160 cm土壤含水量,而深松-旋耕处理在冬小麦收获期则降低40—160 cm各土层土壤含水量。深松-旋耕和深松-免耕处理显著增加夏玉米-冬小麦周年籽粒产量,增幅分别为7.67%和10.21%,免耕-深耕处理冬小麦籽粒产量增加而夏玉米产量降低,最终周年籽粒产量降低0.44%,免耕-免耕处理夏玉米-冬小麦周年籽粒产量降低2.19%。【结论】深松-旋耕和深松-免耕处理能够降低土壤容重、提高作物籽粒产量,其中深松-免耕处理能够改善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产量及经济效益增加效果较优,可作为相对较适宜的黄淮区砂姜黑土农田夏玉米-冬小麦周年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5.
两年免耕后深松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总被引:53,自引:7,他引:46  
 【目的】研究两年免耕后深松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提高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对土壤水分的利用效率。【方法】土壤免耕第3年的基础上深松40 cm,2005~2006年连续两年通过田间试验观测深松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分析深松保墒增产的机理。【结果】莜麦作物生育期0~100 cm土壤贮水量,深松显著高于对照。在0~100 cm的土层剖面上,50~100 cm土壤水分含量深松显著高于对照,干旱少雨时,土壤水分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降雨集中时,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与对照相比,深松减少了0~50 cm的作物耗水量,促进根系对50~100 cm土层土壤水分的消耗。土壤深松处理比对照两年平均增产18.29%,水分利用效率增加9.68%。保墒增产效果受降水量的影响,分布均匀的降雨有利于增产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另一方面,深松降低了表层土层容重,增加接纳雨水的能力,增强作物对水分的利用效率。【结论】在免耕的基础上深松,是北方农牧交错带有效增加水分利用效率的保护性轮耕措施。  相似文献   

6.
《山东农业科学》2019,(10):86-90
为研究不同时间深松对砂姜黑土理化性质的影响,设计夏季(S)与秋季(A)两个不同深松时间,并以旋耕20 cm(CK)为对照,测定不同处理后的土壤容重、水分含量及速效养分含量。结果表明:不同季节深松0~20 cm表层土壤容重均低于20~40 cm土层。其中夏季深松较秋季深松容重下降显著(P<0.05)。深松可提高土壤含水量,在20~40 cm土层秋季深松含水量较夏季深松与CK分别提高10.7%和13.3%。秋季深松较夏季深松处理碱解氮、速效磷含量有明显提升,在0~20 cm土层,碱解氮含量秋季深松比夏季深松和CK分别高17.7%和41.5%。在20~40 cm土层,速效磷含量秋季深松比夏季深松和CK分别高37.5%和69.7%。综合来看,深松可明显改善砂姜黑土的理化性质,夏季深松降低土壤容重效果优于秋季深松,而秋季深松的土壤养分含量高于夏季深松。  相似文献   

7.
周秀梅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4):200-202
[目的]了解不同机械化整地技术对稻田土壤理化性状和水稻产量的影响,为机械化技术模式的推广和开发新型农业机械提供参考.[方法]2017—2019年在安徽省肥东县进行田间试验,比较3种不同机械化整地方式旋耕(处理①)、深松(处理②)、深翻(处理③)对稻田0~10、10~20、20~30 cm土层土壤理化性质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与处理①相比,处理②和③在0~20 cm土层可导致土壤含水率降低9.67%~26.79%,土壤容重增加0.08~0.16 g/cm3,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土壤透气性有所提高,土壤孔隙度降低3.05%~11.67%;各土层总体表现出有机碳、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均逐渐降低,0~10 cm土层的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均低于处理①;处理②条件下水稻产量2年持续增加,第1、2年分别增产4.91%和9.54%,处理③对水稻产量影响较小,仅在第2年呈现出增长的趋势,但是差异不显著.[结论]深松可以提高稻田土壤向下的透水性和容重,对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影响较小,可连年增加水稻产量.深翻虽然也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但是效果较深松处理差,且会降低上层土壤肥力,水稻产量增加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山东省小麦播种作业环节多、肥料利用率低等问题,本研究在济南、淄博设置小麦振动深松免耕施肥播种(MT处理:使用2BMZS-12-6振动深松免耕施肥播种机)、深翻播种(DT处理)、旋耕播种(RT处理) 3个单环节对比试验,研究不同耕种模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小麦光合生产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振动深松免耕施肥播种可显著降低20~40 cm土层土壤容重,显著提高籽粒氮素含量,较深翻播种、旋耕播种提高氮素收获率和氮肥偏生产效率,显著提高小麦群体透光性和群体光合特性,两试点MT处理小麦产量较RT、DT分别增产7.4%、1.4%和4.4%、2.7%。  相似文献   

9.
按照本研究之二确定的试验设计和研究方法,研究认为:试验结束前同试验初相比,0~10cm、10~20cm土层的容重,各处理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孔隙度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说明试验条件下,现行的耕作措施、免耕覆盖措施及免耕覆盖深松措施对降低耕层客重、增加耕层的孔隙度均有效;深松30~45cm,对犁底层的容重和孔隙度的影响很大,容重明显降低,孔隙度明显增加;深松到哪一层,该层的容重便是降低趋势,孔隙度则是增加趋势;免耕有利于>0.25mm水稳性团粒的形成。研究认为:该耕作模式能促进夏玉米增高、增重、早熟、增产,增产幅度一般为19.6%~36.6%。全部处理以免耕覆盖深松30cm的处理为好。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农田耕层对机械深松不同程度的适宜性,采用田间大区试验,分别设置常规松土25cm(对照)、机械深松30cm和机械深松40cm三个处理,比较分析了各处理对农田0~20cm和20~40cm两个土层中土壤容重和土壤机械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松土25cm相比,机械深松30cm对0~20cm土壤容重影响不显著(P0.05),使20~40cm土壤容重显著降低了10%,而机械深松40cm使0~20cm和20~40cm土壤容重分别显著降低了12.4%和21.0%;在0~20cm和20~40cm两个土层中,与常规松土25cm相比,机械深松30cm和机械深松40cm均表现为粗砂粒(2~0.5 mm)、粉粒(0.05~0.002 mm)和粘粒(0.002mm)含量呈现出增加的趋势,细砂粒(0.5~0.05mm)整体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可见,机械深松明显有利于疏松土壤,降低土壤容重,改变土壤的机械组成,增加了粗砂粒、粉粒和粘粒的比重,而相对减少细砂粒的比重。  相似文献   

11.
夏闲期耕作对旱地麦田土壤物理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夏闲期耕作对旱地麦田土壤容重、重量含水率和孔隙度等物理性状的影响。[方法]设置夏闲期深翻(PT)和深松(ST)两个处理。[结果]在0~50cm土层剖面内,土壤容重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ST处理下土壤容重比PT处理降低了0.7%~14.5%;而土壤重量含水率和总孔隙度则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ST处理下土壤重量含水率和总孔隙度较PT处理分别提高了23.3%~41.9%和0.9%~14.0%。另外,PT处理土壤容重和重量含水率的层化率高于ST处理,而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的层化率低于ST处理。土壤容重与重量含水率和各孔隙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整体来看,ST处理下的土壤固相低于PT处理,液相高于PT处理。[结论]夏闲期深松更有利于改善旱地麦田的土壤物理质量。  相似文献   

12.
采取多年定点定位研究方法,设置常规旋耕+秸秆还田、连续深耕+秸秆还田、连续深耕秸秆不还田、隔年深耕+秸秆还田、深松+秸秆还田5个处理,对不同耕作方式与土壤理化性状、玉米单株叶面积及产量形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比常规旋耕、深松和深耕均能显著降低0~40 cm土层的容重,增加孔隙度,其中深松效果最好,对于深耕,秸秆还田与否对于土壤容重影响较小,隔年深耕对比连续深耕,土壤容重显著增加;对比常规旋耕,深松和深耕均能增加单株叶面积,土壤深松后,整个灌浆期均能维持较高灌浆速率,而深耕后灌浆初期和中期速率较高,后期迅速下降;深松后玉米产量和千粒重显著高于深耕和常规旋耕,常规旋耕显著低于深耕,隔年深耕与连续深耕差异不显著,深耕秸秆还田与否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针对华北高产农区连年旋耕导致耕层变浅、犁底层变厚变硬、耕层生产能力下降的问题,探讨深旋松耕作法在华北地区作物生产上的可行性。【方法】在河北吴桥地区设置了4种耕作处理,即传统旋耕15 cm、间隔深松耕30 cm、深旋松耕30 cm、深旋松耕50 cm,研究大田条件下不同耕作方法对土壤性质与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1)不同耕作处理对土壤蓄水量的影响较大,深旋松耕处理表现出利于降水入渗、储蓄更多水分的优势,并且越是干旱的时段,表现越突出。在冬小麦返青期深旋松耕处理土壤蓄水量均极显著高于旋耕处理和间隔深松处理,其中深旋松耕50 cm处理的0—50 cm土层土壤蓄水量分别比旋耕处理和间隔深松处理增加11.69 mm和10.56 mm,提高12.21%和10.90%。(2)不同耕作方法对土壤容重影响很大,耕作一年半之后,深旋松耕两个处理在0—30 cm土层容重显著低于深松和旋耕两个处理,其中深旋松耕30 cm在20—30 cm土层容重分别比深松和旋耕低了13.67%和13.99%,深旋松耕50 cm在20—30 cm土层分别比深松和旋耕低了14.20%和14.51%,30—50 cm土层深旋松耕50 cm土层依然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其中,40—50 cm土层分别比深松和旋耕低了22.66%和22.80%,深松处理在冬小麦播前略低于旋耕处理,之后的时期则与旋耕处理间几乎没有差异。(3)耕作方式的不同对土壤性质有影响,并进而影响作物群体LAI、干物质积累和灌浆速率以及产量的形成,对冬小麦季影响最为显著,其中冬小麦花期深旋松耕50 cm处理的群体LAI分别比旋耕处理和间隔深松处理提高51.98%和39.22%,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比旋耕和间隔深松处理提高26.78%和16.92%,冬小麦灌浆30 d时深旋松耕50 cm分别比深松和旋耕的籽粒干重提高10.37%和11.40%。(4)所有耕作处理中,深旋松耕土壤耕作处理的作物产量显著高于深松耕作和旋耕耕作,其中耕作一年半后夏玉米季深旋松耕50 cm处理产量达到了13 822.68 kg•hm-2,深旋松耕30 cm处理产量也达到了13 127.87 kg•hm-2,均显著高于旋耕处理,对比旋耕处理分别增产38.19%、31.24%。【结论】考虑生态经济等因素的综合考虑,深旋松耕30 cm处理为最适合华北缺水区的耕作方法。  相似文献   

14.
于2011年在潍坊市昌邑卜庄镇研究了夏玉米苗期深松对土壤物理性状、土壤养分、夏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苗期深松降低了土壤容重和土壤紧实度,提高了土壤蓄水量;0~25 cm土层的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25~35 cm土层的有机质略有下降,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略有增加;植株生长发育较快,干物质积累也较迅速;叶面积指数在开花期差异最大;大喇叭口期叶片干重差异明显,开花期的干物质苗期深松均比不深松的增加;深松比不深松可增收玉米805.5 kg/hm2,增产7.65%。  相似文献   

15.
春季深松对内蒙古西部农田土壤结构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验在春季条带深旋耕30cm、春季深松30cm和常规表层旋耕15cm等不同深松方式下,测定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土壤含水量以及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等各指标,通过分析阐明春季深松对农田土壤结构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30cm春季条带深旋耕和30cm春季深松能有效的打破犁底层,扩大耕层深度,显著降低了土壤紧实度和15~35cm土层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田间持水量及土壤含水量;深松能提高玉米株高、单株根干重、单株地上干物质重和叶面积指数,加快生育进程;在收获时,30cm条带深旋耕、30cm春季深松的倒折率(0和1.2%)均低于常规旋耕处理(3.3%);深松有效增加玉米单产,30cm春季条带深旋耕和30cm春季深松处理较常规旋耕分别增产22.10%和25.93%。  相似文献   

16.
深松整地比未深松整地,田间持水量提高8.4%,土壤容重降低0.06 g/cm3,土壤孔隙度提高2.4%。平均每亩增产7.3%。  相似文献   

17.
深松整地比未深松整地,田间持水量提高8.4%,土壤容重降低0.06 g/ cm3,土壤孔隙度提高2.4%。平均每亩增产7.3%。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深耕与秸秆还田对不同质地土壤物理性状和作物产量的影响,设置常规耕作+秸秆还田、深耕+秸秆还田、深耕+秸秆不还田3个处理,研究深耕与秸秆还田对土壤容重、孔隙度、水分含量、三相比R值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耕作相比,深耕处理的土壤容重和三相比R值分别降低0.7%和19.0%,土壤孔隙度和水分含量分别增加1.3%和3.8%,作物产量增加1.9%.秸秆还田对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的影响不显著,但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三相比R值比秸秆不还田处理降低9.3%,土壤水分含量和作物产量分别增加3.2%和4.3%.深耕和秸秆还田对不同质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不同.深耕主要降低了壤土20~40 cm、黏土20~3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但增加了黏土0~2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秸秆还田降低了壤土10~20 cm土层的三相比R值,但对黏土三相比R值影响不显著.故深耕与秸秆还田对壤土物理性状的改良效果和对作物的增产效果优于黏土.  相似文献   

19.
轮耕对渭北旱塬麦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由秸秆覆盖免耕、秸秆覆盖深松和秸秆还田翻耕组成的不同保护性轮耕模式对渭北旱塬连作麦田土壤肥力的影响。【方法】2007-2014年在陕西合阳实施夏闲期免耕/深松轮耕(NT/ST)、深松/翻耕轮耕(ST/CT)、翻耕/免耕轮耕(CT/NT)、连续免耕(NT/NT)和连续翻耕(CT/CT) 5种不同耕作模式定位试验,测定并分析2011-2014年小麦收获后不同耕作处理下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变化规律及产量差异。【结果】与连续翻耕相比,连续免耕有利于表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积累,而免耕、深松和翻耕组成的3种轮耕处理更有利于提高20-40和40-6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其中随着耕作年限延长,连续免耕处理下土壤养分逐渐表现出“上层富集,下层贫化”的现象;而免耕/深松轮耕更有利于耕层及耕层以下土壤养分均匀分布。随着轮耕年限增加,各耕作处理0-6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总量均呈现出整体增加趋势,其中以免耕/深松处理增加趋势比较明显。与2007年相比,免耕/深松、深松/翻耕和翻耕/免耕3种轮耕处理的0-60 cm土层年平均有机质含量增加速率分别为4.53%、3.02%和2.26%,2014年土壤有机质总量分别增加了4.07、2.68和1.65 kg·m-3。轮耕7年后,免耕/深松、深松/翻耕和翻耕/免耕轮耕处理较连续翻耕处理0-6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显著增加25.3%、15.2%和10.2%,有机质总量分别增加31.57%、21.45%和13.94%,其中免耕/深松处理较连续免耕有机质含量增加9.20%,总量增加3.84%。在2011-2014年期间,与连续翻耕相比,连续免耕和3种轮耕处理0-60 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及总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2014年免耕/深松、深松/翻耕和翻耕/免耕轮耕处理较连续翻耕处理0-60 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分别增加17.3%、8.0%和6.4%,氮总量分别显著增加了0.21、0.13和0.09 kg·m-3,其中,免耕/深松处理较连续免耕全氮含量增加了3.02%,总量减少了2.26%。2011-2014年冬小麦平均产量表现为深松/翻耕>免耕/深松>连续翻耕>翻耕/免耕>连续免耕,其中深松/翻耕和免耕/深松处理冬小麦平均产量接近,分别较连续翻耕处理显著增产10.36%和9.80%,较连续免耕处理显著增产17.84%和17.24%;翻耕/免耕较连续翻耕处理减产1.59%,较连续免耕处理增产5.08%,但差异不显著。不同保护性轮耕措施下,各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全氮含量间呈显著正相关;0-2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与轮耕年限呈显著线性相关。【结论】3种轮耕模式较连续翻耕有利于提高0-60 cm土壤有机质和全氮总量,且较连续免耕有利于土壤养分含量在耕层及耕层以下土层均匀分布,其中以免耕/深松轮耕处理效果最优,且增产效应较佳,为渭北旱塬连作麦田较适宜的休闲轮耕模式。  相似文献   

20.
干旱盐碱区耕作方式改变对土壤性状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提高环渤海干旱盐碱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的有效耕作模式,采用对比试验设计,分析了夏玉米深松播种-冬小麦沟播一体化技术与传统旋耕播种技术的土壤性质和作物产量变化。结果表明:土壤深松措施改善了耕层土壤的物理性状,上层土壤容重降低0.5 g/cm3,孔隙度增加5.0%,饱和导水率增加几个数量级;20~40 cm土壤含水量增加6.7%,利于作物吸收利用,上层土壤含盐量随含水量的增减相应地变化,并没有出现增加趋势,不存在次生盐渍化的潜在为害;夏玉米和冬小麦分别增产24%和52%,显著提升了干旱盐碱区粮食增产能力。夏玉米深松播种-冬小麦沟播一体化技术可以为盐碱障碍耕地的利用提供技术支撑,为该地区的粮食安全提供科技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