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用水稻短根突变化RM1、RM2与原品种Ohchikara杂交配成两个组合的P1、 P2、 F1、 F2、 B11、B'11、B12、 B'12 以及F3世代,调查冠根长度,研究短根性状的遗传。结果表明,RM1和RM2的短根性状均受单个位点稳性核基因(srt1srt1),并且RM1和RM2的短根基因是等位的。讨论了srt1基因在杂交稻和中子纯度快速鉴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玉米子粒色素稳定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比色法对两种玉米子粒花色苷色素的色谱及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西星赤糯1号玉米子粒色素最大吸收峰为506 nm,酸性条件下为酒红色;黑包公鲜玉米子粒色素的最大吸收峰为528 nm,酸性条件下为玫瑰红色。两种玉米子粒花色苷色素对室内散射光、温度(20℃~60℃)、食盐、蔗糖、葡萄糖、维生素C、柠檬酸、乙酸、防腐剂苯甲酸钠(C7H5NaO2)以及Mg2+、Zn2+、Mn2+、Ca2+、K+、Na+均表现稳定,对室外自然光、氧化剂H2O2(30%)、还原剂亚硫酸钠(Na2SO3)以及Fe3+、Fe2+、Cu2+表现不稳定。  相似文献   

3.
豫西旱地夏玉米高效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确立了豫西旱地夏玉米产量与N、P、K施用量之间的二次回归模型。对各因素的单独反应规律及其互作效应进行了探讨。进一步分析得出玉米产量最高时N、P、K的配施量为每公顷施纯N221.1kg、P2O5199.7kg、K2O135.7kg。按纯N3.4元/kg、P2O53.2元/kg、K2O3.0元/kg,玉米1.20元/kg计算得出N、P、K最佳配施量为每公顷施纯N181.5kg、P2O5130.5kg、K2O94.5kg。  相似文献   

4.
采用倒置“W”取样法对唐山、秦皇岛主要春玉米产区的田间杂草进行调查,利用茎叶处理法对烟嘧磺隆+莠去津药剂组合进行最佳配比筛选。结果表明,冀东地区发生优势度较大的杂草有马唐、稗草、鸭跖草、虎尾草、藜、反枝苋、马齿苋、苘麻、苣荬菜、铁苋菜、小马泡、豚草、葎草、狗尾草共14种。秦皇岛地区以藜、反枝苋、马齿苋、马唐、稗、苘麻、鸭跖草、苣荬菜和虎尾草为主,Shannon''s指数H''为0.63,Shannon''s均匀度指数E为0.09,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MG为0.98;唐山地区以藜、马唐、鸭跖草、反枝苋、铁苋菜、苘麻、小马泡、豚草、葎草为主,Shannon''s指数H''为0.51,Shannon''s均匀度指数E为0.11,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MG为1.56。药剂筛选结果显示,与其他处理相比,烟嘧磺隆+莠去津(30 g/hm2+285 g/hm2)组合对玉米田主要杂草的防效最高,药后14 d的株防效为93.55%,药后28 d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为95.32%和93.24%。  相似文献   

5.
高油玉米主要性状的遗传力、遗传进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朱丹  郑大浩  蒋基建 《玉米科学》2001,9(1):021-025
用3个高油玉米杂交组合的P1、P2、F1、F2、B1、B2世代,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高油玉米主要性状的遗传力、遗传进度。研究结果表明:高油玉米主要性状中叶片数、穗位高、抽丝期、株高等遗传力较高,可在早代进行选择。在5%选择强度下,对单穗重、穗位高、行粒数、穗行数、株高、叶片数进行选择,将会收到预期选择效果。  相似文献   

6.
Mutator转座子因其拷贝数高、正向突变频率高、倾向于插入低拷贝的DNA序列等独特的遗传特性,已成为基因组学研究中重要的诱变剂之一。本文对Mutator转座子的发现、Mutator家族的分类、Mutator转座子的特性、Mutator元件的表观调控、Mutator转座子标签在植物基因组学研究中的应用作了综述。对Mutator系统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施氮对稻茬冬小麦氮肥吸收利用及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推动稻茬冬小麦氮肥高效利用,采取15N微区试验,研究了施氮量(N0、N120、N210、N300)对稻茬小麦氮素吸收、转运、产量和氮肥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施氮量能够显著提高成熟期植株对肥料氮和土壤氮的吸收量。小麦对基肥氮的吸收以越冬至拔节期最高,对追肥氮的吸收以拔节至开花期最高。植株对追肥氮的积累量均高于基肥氮,对土壤氮的积累量在N120 处理下高于肥料氮,在N210、N300 处理下则相反;N120、N210、N300 处理下植株中土壤氮积累量占总吸氮量的比例分别为57%、48%、45%。成熟期叶片、茎鞘、穗轴+颖壳和籽粒中的氮素分配比例分别为6.09%~9.70%、9.01%~11.14%、7.19%~7.48%、71.96%~ 77.42%。肥料氮对籽粒氮素的贡献率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增加,N120、N210、N300 处理分别为45.78%、 56.22%、61.25%。植株中肥料氮的转运量、花后积累量和土壤氮的花后积累量均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增加,而土壤氮的转运量则随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基肥氮、追肥氮、肥料氮和土壤氮的转运效率分别为 77.31%~79.96%、77.89%~81.80%、77.61%~81.13%、51.55%~67.64%。植株花后氮积累量对籽粒氮素的贡献率约为1/5,肥料氮和土壤氮花后积累量对籽粒中肥料氮和土壤氮的贡献率分别为9.59%~ 14.56% 和 24.11%~34.48%。施氮量超过210 kg·hm-2 时产量增加不显著,N120、N210、N300 处理氮肥回收率分别为54.48%、48.15%、41.64%。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不同施肥量和栽培密度对短季棉中棉所68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间现蕾期、开花期、吐絮期相差1~5 d;产量最高的处理组合为:尿素 552.0 kg·hm-2、三元复合肥256.0 kg·hm-2、过磷酸钙412.5 kg·hm-2、菜子饼1500.0 kg·hm-2、密度6万株·hm-2 。  相似文献   

9.
研究土壤水分、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对秸秆不同还田耕作技术的响应,为半湿润区水分、光能高效利用及玉米增产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2018和2019年,采用秸秆还田和土壤耕作相结合的方法,设置秸秆离田旋耕起垄(CK)、秸秆深翻还田(SP)、免耕秸秆覆盖还田(SC)、秸秆覆盖深松(SS)4个处理。研究结果表明,2018和2019年各生育时期土壤含水率、叶面积指数、叶片的PnGsCiTr,SS处理均显著高于CK处理。与CK相比,SS、SP、SC处理2018和2019年的玉米产量分别增加13.88%和14.82%、7.59%和9.12%、7.42%和8.5%。秸秆条带覆盖深松技术适合作为半湿润区水分、光能高效利用和玉米增产的一种优化栽培技术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玉米种子活力的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张书沛  王玺 《玉米科学》2008,16(3):041-043
对12个玉米组合及其亲本的种子活力指标进行了杂种优势和亲子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所有玉米种子活力指标均表现正向杂种优势。F1代田间幼苗干重与父本值、高亲值、双亲差值呈显著正相关;F1代低温发芽率与双亲差值呈显著负相关;F1代发芽指数与母本呈显著正相关;F1发芽势与母本值、低亲值呈显著正相关;F1代田间出苗率、幼苗高、标准发芽率、活力指数受亲本的影响较小,与父本、母本、中亲值、高亲值、低亲值和双亲差值相关系数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玉米果穗结构经济性状的基因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2006年利用两个玉米单交组合的P1、P2、P3、P4、F1、F2、B1-1、B1-2、B2-1和B2-2 10个世代群体的数据进行了世代平均数分析。估算了加性效应(a)、显性效应(d)和上位效应,再将其分解为加性×加性(aa)、加性×显性(ad)和显性×显性(dd)3部分效应及其相应的方差及平方和百分比。结果表明:世代间有显著差异,其差异大小取决于杂交双亲。穗行数的加性效应比例占70.47%,穗轴粗的加性效应比例占59.99%;穗粒数的显性率最高(51.51%),其次是加性效应(37.15%)。穗行数,穗粒数和穗轴粗的上位效应分别占11.98%、11.34%和32.75%。  相似文献   

12.
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LMWGS)与小麦品质密切相关。为了给陕西小麦的品质改良提供参考依据,采用STS分子标记,检测了175份陕西小麦品种(系) GluA3 GluB3位点的等位变异组成。结果表明,陕西小麦 GluA3位点存在4种等位变异,即 GluA3a GluA3b GluA3c GluA3d,分别占12.6%、1.7%、58.3%和27.4%; GluB3位点存在8种等位变异,即 GluB3a GluB3b GluB3d GluB3e GluB3f GluB3g GluB3i GluB3j,分别占4.6%、2.9%、45.7%、0.6%、2.9%、8.5%、4.0%和30.8%。在陕西不同地区小麦之间,两个位点等位变异的种类、组合及其分布比例存在差异,这可能与地区间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饮食习惯、育种目标及亲本选择有关。  相似文献   

13.
施硒对不同密度春小麦产量和籽粒硒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确定新疆富硒小麦的最适宜种植密度和施硒量,在种植密度为450万株·hm-2(D1)、600万株·hm-2(D2)、750万株·hm-2(D3)条件下,在灌浆前期分别喷施5个浓度的亚硒酸钠,折合纯硒为0 g·hm-2(Se1)、15 g·hm-2(Se2)、30 g·hm-2(Se3)、45 g·hm-2(Se4)、60 g·hm-2(Se5),分析不同处理对春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籽粒硒含量、硒累积量、吸收利用率及籽粒氮、磷、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D2处理下小麦的成穗数、穗粒数、穗长、千粒重、产量均最佳,分别为663.00×104·hm-2、45.37、10.45 cm、44.38 g、7 291.38 kg·hm-2,产量较D1和D3分别提高了13.24%和9.89%。施硒可使小麦产量增幅达4.59%~16.21%;施硒后籽粒中有机硒含量达140.90~346.32 μg·kg-1,占总硒含量的79.17%~82.47%。密度对籽粒总硒、有机硒、无机硒含量、籽粒硒强化指数没有明显影响,但对籽粒硒累积量、硒利用率影响显著,其中D2处理下硒累积量最大。密度和施硒互作对硒累积量影响显著,但对其他指标影响均不显著。施硒能显著增加籽粒氮、磷含量,降低钾含量;Se4处理下籽粒的氮、磷含量最高,比不施硒平均增加4.55%、16.67%,Se1处理籽粒钾含量最高,达0.28%~0.29%。在本试验条件下,小麦最优种植密度和施硒量分别为600万株·hm-2和45 g·hm-2。  相似文献   

14.
利用S1家系密植鉴定选择方法对中综6群体、瑞德群体、黄改群体、335群体进行1~2轮改良, 获得改良群体5份, 2011年进行改良效果比较试验。结果表明, 中综6群体C1、C2与C0比较单株平均产量提高5.44%、9.62%;瑞德群体、黄改群体、335群体C1与C0比较, 单株平均产量分别提高4.42%、4.68%、0.04%。同时, 改良后的群体仍保持较高的遗传变异, 有进一步改良提高的潜力。  相似文献   

15.
采用常规耕作(T1)、秸秆覆盖(T2)、起垄覆膜膜侧种植(T3)、起垄无膜(T4)、无垄覆膜(T5)对玉米叶片光合作用和叶片水平上的水分利用效率以及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Cond)、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在不同覆盖模式下均存在显著差异,且起垄覆膜膜侧种植模式下的Pn、Cond和WUE为最大,TrCi较低。叶片水分利用效率与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4、0.98;与蒸腾速率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2、0.96。 2018 年 T3 处理产量最高,达 10 095 kg/hm2,较 T1、T2、T4、T5 处理分别高 23.18%、0.55%、19.32 %、3.71%;2019年T3处理产量最高,达10 248 kg/hm2,较T1、T2、T4、T5处理分别高21.84 %、12.47%、15.69%、6.03%。  相似文献   

16.
 以52份陆地棉组合为分析对象,对F1、F2皮棉产量、纤维品质进行比较,筛选可在生产中进一步利用的F2组合。结果表明,只有选育F1产量、纤维品质的竞争优势、中亲优势、超高优势均较强,衰退率小的组合,F2中才能筛选出能在生产上应用的组合。本试验有3个组合表现优异,分别是09L-71×09-803、09-974×PB08-1、PB08-1×09-803,2010年F1、F2 皮棉产量皆高于对照10%以上,2011年比较试验中F2产量、纤维品质性状变异小、表现好。  相似文献   

17.
六个小麦品系的抗叶锈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供试的6个小麦品系对叶锈病的抗性状况及所含的抗叶锈基因,利用苗期基因推导、成株期抗病鉴定和分子标记辅助检测进行综合鉴定。结果表明,6个小麦品系中,cp0262811可能含有Lr3bgLr42Lr44;cp012733177可能含有Lr2cLr3bgLr16Lr26Lr42;cp20334178和cp023924377可能含有Lr16Lr26;cp203015218可能含有Lr3、 Lr3bgLr11Lr17Lr26;cp2038432具有很好的苗期和成株期抗性,可能含有Lr16Lr26Lr37和其他抗叶锈基因。测试的6份小麦材料不含有Lr1、 Lr9Lr10Lr12Lr19Lr20Lr21Lr24Lr28Lr29Lr34Lr35Lr38Lr41Lr47。结果表明,这些小麦品系中含有比较丰富的抗叶锈病基因,具有较好的抗叶锈性。  相似文献   

18.
以京科968为材料, 采用春播、夏播2种播期, 设置45 000、60 000、75 000株/hm2共3种密度处理, 对其灌浆特征与产量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粒重与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生长量(Wmax)、最大灌浆速率(Gmax)、活跃灌浆天数(P)呈极显著正相关, 与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天数(Tmax)、灌浆起始势(R0)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平均叶面积指数、穗数、产量与密度呈正相关;平均净同化率、穗粒数、千粒重与密度呈负相关;平均叶面积指数与穗数与产量都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比重、孔隙度与饱满度之间的关系,测定了131份小麦籽粒的容重和比重,并对容重与比重和孔隙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以实现用比重、孔隙度定量描述籽粒饱满度。结果表明,籽粒容重和比重呈线性正相关,与孔隙度呈线性负相关;回归方程式分别为y容重=829.84x比重-286.25和y容重= -16.212x孔隙度+1 414.2,对应的R值分别为0.599 5和0.720 2。“饱满”、“较饱满”、“一般”、“较瘪”、“瘪”的籽粒对应的比重范围分别为≥1.297、1.273~1.296、1.249~1.272、1.225~1.248、1.201~1.224 g·cm-3,对应的孔隙度范围分别为≤38.50%、38.51%~39.74%、39.75%~40.97%、40.98%~42.20%、42.21%~43.44%。  相似文献   

20.
EMS诱变玉米自交系种质创新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0.5 mg/L EMS诱变玉米自交系K22及B73花粉,构建2 206个株系不同遗传背景的玉米突变体库,从M2和M3后代筛选到包括株型、叶型、叶色、育性、抗逆、表皮形态建成等表型变异的一系列突变体。具有育种应用潜能的E16E199W594突变材料,可供用于选育矮秆、低穗位高、耐密植抗倒伏型新品种。对调控植物表皮形态建成的E88sep-1smooth epidermal pavement cell lobes-1)突变体进行表皮形态、发育模式鉴定及遗传学分析,构建了F2:3分离群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