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针对目前秸秆粉碎还田作业中工艺繁琐和作业成本高等问题,利用1JHG-180型秸秆粉碎还田旋耕机,同时完成秸秆粉碎还田、旋耕碎土以及秸秆覆盖作业.试验结果表明,根茬粉碎合格率、秸秆粉碎合格率、覆盖合格率、碎土率和秸秆切碎长度均符合国家标准.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按每年工作15d、每天工作8h计算,最低纯收益可达到1.56万元/台*年.  相似文献   

2.
玉米是黑龙江省第一大粮食作物,也是第一大秸秆产出作物。目前,在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引领下,玉米秸秆焚烧压力巨大。玉米秸秆粉碎覆盖还田、翻埋还田、碎混还田和离田耕作机械化技术模式试验表明:玉米秸秆粉碎还田耕作机械化技术模式均优于对比的玉米秸秆离田旋耕耕作机械化技术模式;玉米秸秆粉碎翻埋还田耕作机械化技术模式的秸秆腐解效果、土壤温度、有机质含量、作物生长效果最好,但机械作业成本最高;玉米秸秆粉碎覆盖还田耕作机械化技术模式土壤含水率效果最好,综合效益最高。因此,玉米秸秆综合利用应以粉碎还田为主、离田为辅,对实现"藏粮于地"、保护黑土资源、减轻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徐州市农机技术推广站,于2006年开始研制稻麦秸秆切碎还田旋耕复式作业机,现已通过大面积试验及小批量生产鉴定。该机可一次完成秸秆粉碎、抛撒还田、旋耕碎土、覆盖秸秆及整地等多道工序的复式作业,可用于小麦、水稻和玉米等秸秆粉碎还田旋耕覆盖作业,可提高秸秆还田作  相似文献   

4.
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技术是由轮式拖拉机悬挂牵引玉米秸秆还田机,利用拖拉机动力输出轴,通过传动系统驱动高速旋转的粉碎部件,对玉米秸秆进行直接粉碎并还田.秸秆粉碎还田机的工作原理是高速旋转的粉碎刀对地上的秸秆进行砍切、打击、撕裂、揉搓作用下成碎段和纤维状,最后被气流抛送出去,均匀的抛洒到田间.  相似文献   

5.
玉米秸秆直接还田技术主要是通过农用机械将玉米整株秸秆或者粉碎后的秸秆,进行地表覆盖或者埋入土中还田,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中最简单、便捷和高效的利用方式,是东北地区重点推广的技术。秸秆直接还田,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培肥土壤地力,减少化肥的使用量,提高秸秆的利用率,同时还能减少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东北地区主要的秸秆直接还田技术模式有秸秆覆盖还田、秸秆翻埋还田和秸秆碎混还田。系统阐述了三种还田技术模式及配套机器的结构、工作原理、技术参数和性能特点。  相似文献   

6.
我国北方一年两熟地区秸秆覆盖较多,玉米免耕施肥播种时容易堵塞,播种质量不稳定,且在秸秆粉碎后的全覆盖的地表播种后容易发生出苗不全、苗生长不壮的问题。为此,设计了一种秸秆粉碎覆盖玉米免耕施肥播种机。该机与66kW拖拉机配套,采用三点悬挂作业,一次性完成秸秆粉碎还田、开沟施肥、播种、镇压等多道作业工序,可解决作业防堵问题,确保播种质量,提高作业效率。  相似文献   

7.
一、秸秆还田的作业程序 1.小麦秸秆还田作业程序:机收小麦→机械粉碎秸秆→用免耕播种机播玉米,或补施氮磷肥后用深耕犁深耕翻埋→整地后播其他作物,也可放水泡田后栽插水稻。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市场上使用的秸秆还田机,粉碎部分都是以高速旋转的动定刀结合的粉碎方式对秸秆进行粉碎,但是因不同地块的秸秆含水量有所不同,这种单一的粉碎方式对粉碎后的秸秆长短不可控制,较长的秸秆在后续的翻埋、碎混等还田作业环节中无法被土壤覆盖,裸露秸秆多,不易腐烂,严重影响下一轮播种作业。研究设计一种秸秆精细粉碎双排定刀还田机,通过前后配置的双排定刀与秸秆精细粉碎刀辊的配合,提高了对秸秆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9.
正一、适宜区域主要适用于积温高、风沙大、降水不足、土壤瘠薄的中西部干旱地区;从秸秆还田、保护黑土地和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角度,适用范围基本扩展到全省所有玉米产区。二、技术模式三、技术特点1.关键技术(1)秸秆全量原位覆盖保护性耕作技术。秋收时采用配带秸秆粉碎装置玉米联合收获机作业,玉米秸秆直接粉碎全量还田,留茬高度10cm,粉碎长度以10cm秸秆撕裂状为宜,均匀抛撒覆盖地表越冬。  相似文献   

10.
<正>秸秆覆盖还田技术是将农作物秸秆粉碎或整株直接覆盖,不经翻耕直接进行覆盖播种,使秸秆直接还田或用犁将秸秆翻埋入土还田的一项机械化技术,也是秸秆还田未来发展的主要技术模式。作用体现在:1)有利于培肥地力。农业增产对化肥的严重依赖以及有机肥施用减少,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板结、地力下降。作物秸杆含有大量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和纤维物质,以玉米为例,把秸秆还回田里就等于把作物  相似文献   

11.
机械化秸秆还田的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秸秆还田的作业程序(1)小麦秸秆还田作业程序:机收小麦机械粉碎秸秆用免耕播种机播玉米,或补施氮磷肥后用深耕犁深耕翻埋整地后播其他作物,也可放水泡田后栽插水稻。(2)水稻秸秆还田作业程序:机收水稻机械粉碎秸秆抛撒于田中补施氮磷肥后深耕翻埋整地播小麦等作物,或放水泡田后补施氮磷肥用水田埋草耕整机具进行埋草整地作业种植双季稻或多季稻。(3)玉米秸秆还田作业程序:人工收获玉米果穗机械粉碎秸秆,或用机械联合收获并粉碎秸秆补施氮磷肥后深耕翻埋整地播其他作物。(4)玉米根茬还田作业程…  相似文献   

12.
秸秆粉碎还田技术在近几年得到了广泛应用,它不但使农作物秸秆得到了充分合理利用,而且改良了土壤,培肥了地力,促进了农业的稳产、高产。但在近几年的秸秆还田工作中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秸秆粉碎后不能完全还田。所谓秸秆粉碎后不能完全还田,是指农民因旋耕机耕层浅,无法将大量的碎秸秆深翻掩埋,只有将其中近半数碎秸秆用车从田间运出,有少数人为图省事干脆将多余碎秸秆放火焚烧。据“三秋”期间调查,在我市不少地方都采取了秸秆粉碎→旋耕  相似文献   

13.
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是培肥地力、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小麦秸秆直接还田机械化技术可分为粉碎还田和整秆还田两大类。现将小麦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介绍如下 :一、小麦秸秆粉碎覆盖还田技术该项技术属于免耕播种的范围 ,其作业工艺流程是 :联合收割→秸秆粉碎还田机粉碎→硬茬播种→喷施除草剂。使用的主要机具为江西南昌旋耕机厂生产的 1JQ - 15 0 (C/D)型甩刀式秸秆还田机和山东德州华北农机厂生产的 4J系列秸秆还田机械。其作业主要由三项环节组成 :小麦秸秆粉…  相似文献   

14.
昌图县的玉米秸秆综合利用模式有秸秆粉碎全量还田覆盖免耕播种、玉米秸秆部分回收部分还田覆盖免耕播种、玉米秸秆粉碎全量还田翻压,介绍这3种玉米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工艺流程及优势,为提高全县的玉米秸秆综合利用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双辊秸秆还田旋耕机试验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阐述了粉碎刀辊正转、旋耕刀辊反转的双辊秸秆还田机结构特点和作业机理.基于土槽试验台设计了室内旋耕耕作部件试验装置.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双辊作业模式具有良好的植被性能和相对较低功耗,其应用于双辊秸秆还田旋耕机是可行的.研制了双辊秸秆还田旋耕机并进行了玉米秸秆还田性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双辊秸秆还田旋耕机可一次完成直立玉米秸秆还田、旋耕碎土等联合作业,秸秆粉碎合格率、根茬破碎率、植被覆盖率、碎土率等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6.
秸秆粉碎覆盖玉米免耕施肥播种机设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设计了2BMQ-180/3型秸秆粉碎覆盖玉米免耕施肥播种机,提出了在破茬开沟器前安装驱动立轴旋转式秸秆粉碎装置,将秸秆和杂草粉碎并抛撒在地表的防堵措施,并进行了田间播种性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机通过性良好;种、肥覆土深度变异系数分别为23.7%、20.8%,粉碎秸秆长度小于10 cm的达到90%以上,出苗率超过90%,提高了播种质量;实现了秸秆粉碎还田和免耕播种的联合作业方式,较好地满足了我国北方一年两熟区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碎茬部件是秸秆粉碎还田机的主要工作部件。从刀轴机构设计、刀轴强度校核、刀片结构设计及刀片排列等方面阐述对碎茬部件的优化设计,提高其结构合理性和工作性能,以实现良好的秸秆粉碎还田作业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决秸秆粉碎还田急需的配套耕地机械,河北省农机化研究所开发研究成功覆盖型系列悬挂犁。它包括ILF13O型悬挂单烨犁、ILF230型悬挂两锋犁、ILF430型悬挂四(三)钟犁。分别与11-13.2、18.4-22、36.8-40.skw四轮拖拉机配套使用。该系列犁消化吸收了美国720型犁的先进技术,改进提高了国产犁犁体技术参数,使犁的翻坚性能、碎土性能,特别是对秸秆的覆盖性能有了明显提高。其最大耕深可达22Cm,地表scm以下秸秆覆盖率达98%以上。该系列悬挂犁能够满足秸秆粉碎还田的耕深、碎土、覆盖等农艺要求,是消除焚烧秸秆、推广秸秆…  相似文献   

19.
多年来,运城市坚持不懈地推广小麦秸秆覆盖还田技术、小麦休闲期旋耕覆盖还田技术和玉米秸秆粉碎旋耕覆盖还田技术,全市机械化秸秆还田的实施面积逐年增长,2011年全市小麦秸秆直接还田面积已达27.2万  相似文献   

20.
多年来,运城市坚持不懈地推广小麦秸秆覆盖还田技术、小麦休闲期旋耕覆盖还田技术和玉米秸秆粉碎旋耕覆盖还田技术,全市机械化秸秆还田的实施面积逐年增长,2011年全市小麦秸秆直接还田面积已达27.2万hm2、玉米秸秆直接还田面积已达16万hm2,分别占种植面积的8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