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甘肃天祝生态旅游对景区草原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天祝草原生态旅游现状分析为基础 ,认为生态旅游加速了景区草原生态环境的退化 ,对景区环境和生态工程也有一定影响 ,并提出了加强草原旅游管理、科学合理地制定草原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建设专业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和加大生态旅游宣传力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宁夏马兰花草原生态旅游的开发与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草原是宁夏自然植被的主体,而马兰花草原是宁夏草原中具有旅游价值及旅游发展潜力的草原之一。文章以马兰花草原为例,调查分析了其旅游资源状况、景区开发的现状和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以期为马兰花草原的生态旅游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为当地经济、社会及生态建设服务,为宁夏草原旅游业的全面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茂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SWOT分析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茂兰自然保护区是亚热带喀斯特地区保存最美好的喀斯特森林,是"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的核心地带,其景观多样性丰富,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从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4个方面分析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结果表明,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优势明显,存在一定的限制因素,机遇与挑战并存,并据此对茂兰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提出了合理目标定位、强化科学规划、加强资源保护和加强合作、建立多渠道融资机制、突出品牌特色、发展高端旅游产品等对策.  相似文献   

4.
草原是难得的生态旅游宝地,其不仅拥有独特的气候环境和地理位置,而且具有雄厚的人文背景和动植物资源,因此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本文主要分析了草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并研究了草原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希望能为我国草原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方面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生态旅游是一种与自然相结合的新兴旅游形式,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和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选择。生态旅游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贵州旅游应建立在"生态旅游"的目标上。文章阐述生态旅游的概念、大数据时代下生态旅游的内涵、生态旅游对经济的积极影响以及贵州发展生态旅游的潜力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生态旅游作为当前社会最具市场开发潜力的一种旅游模式,也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一个趋势。草原天路是张家口地区的知名景点,其周边的生态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如何利用和开发规划生态旅游未来发展的方向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草原天路的生态资源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在草原天路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游客的旅游热情,同时在注重自身资源条件和旅游开发潜力上,要维护好草原天路的生态环境,充分保持和提高其生态旅游的生态休闲性。  相似文献   

7.
"一村一品"生态旅游环境系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社会-经济-自然系统,其指标涉及面很广.为了全面考察"一村一品"生态旅游的影响,通过层次分析法设计了"一村一品"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并以万州区的5个乡镇为例,通过专家打分进行分析,并为今后的旅游发展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草原旅游风景质量评价研究——以格根塔拉草原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原旅游是以草原生态系统为旅游对象的生态旅游,草原风景素以其辽阔、坦荡、悠扬而闻名于世.因此草原景观是草原生态旅游的基础.本文在借鉴了一些专家关于风景质量评价的基础上,对草原旅游风景质量评价进行了分析探讨性研究,构建草原旅游风景质量的评价体系.并以格根塔拉草原为例,对其草原旅游风景质量进行评价,在进行评价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开发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以香格里拉阳塘措为例,以"生态文明"为视角,就其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提出了应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文化资源优势以及生态旅游的保护、游憩、教育、扶贫的综合功能,通过小面积、高质量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使区域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和展示,独特的民族文化得到发扬和传承,以期对民族地区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提供参考,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的旅游形式已经从过去单纯的观光游览向休闲度假和体验旅游转变.生态旅游体现出的高度自然倾向性和社会适应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和关注.伴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区域的进一步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乌鲁木齐生态旅游发展迅速.重视生态旅游发展是构建乌鲁木齐和谐旅游的需要,也是建设乌鲁木齐生态和谐的要求,而加快与乌鲁木齐周边县市的生态旅游合作与开发,才能确保乌鲁木齐自然、经济与文化的和谐发展,保证乌鲁木齐生态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我国土壤铁锰结核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锰结核是土壤成土过程中的产物。我国近年来对土壤铁锰结核的物理性状、内部结构、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锰矿物类型的鉴定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分析了其形成原因及形成时代,同时对铁锰结核所引起的土壤环境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今后一段时期铁锰结核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深化土壤铁锰结核形成机制、铁锰结核的空间比较性研究以及铁锰结核与土壤环境的相关性研究。  相似文献   

12.
试管开花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莹  林庆良 《北京农业》2007,(36):46-49
植物试管开花的研究越来越受关注,本文主要从不同外植体、植物激素、营养水平和环境因素4个方面说明对植物试管开花的影响及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哺乳动物显微受精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从注射部位、精子状态、精子发生、卵子状态、卵子激活等方面阐述了影响显微受精的主要因素,并指出了在我国开展显微受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我国苜蓿抗霜霉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霜霉病的症状和发生规律及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提出苜蓿霜霉病的防治更侧重于“防”,更依赖于科学的田间管理与草地利用等综合防治措施,即牧草混播、合理施肥、合理利用、搞好田间卫生、种子处理,最后指出了苜蓿育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相思树种的体外繁殖及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从茎尖的培养、器官发生和体细胞胚胎发生3个方面详细综述了国内外近30年来相思树体外繁殖的研究进展,并分析总结了相思树基因工程育种的研究近况,从而提出了相思树体外繁殖及基因工程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认为只有在阐明相思树体外再生的生化、生理机制的基础上,才能对其体外繁殖进行有效的控制,进而促进更多、更有价值的林木基因工程新品种的培育.   相似文献   

16.
盘锦冬季日光温室小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俊和 《农学学报》2015,5(11):113-117
为了进一步提高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水平,对盘锦地区冬季日光温室小气候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天气条件下日光温室各月气温日变化趋势相似,均呈“单峰”曲线型。晴天和多云天气日光温室内相对湿度昼高夜低;阴天和雨雪天日光温室内相对湿度变化比较平稳。不同天气条件下冬季日光温室室内总辐射最大值出现月份不同,有无草帘对温室内总辐射值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7.
江淮地区小麦肥料效应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蔡祖玉  张先胜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3):3119-3119,3141
试验结果表明:江淮地区N、P、K的施肥配比为1∶0.5∶0.5时,小麦增产又增效。  相似文献   

18.
我国苜蓿褐斑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苜蓿是农牧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牧草之一。苜蓿褐斑病是由苜蓿假盘菌引起的一种最常见的世界性豆科牧草病害,对它的研究多数集中于褐斑病的田间病情调查与病原菌的鉴定。近年来,由于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国内的研究者开始对褐斑病进行一些比较深入的研究,本文对苜蓿褐斑病的研究进展做一介绍,不仅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同时还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我国有关的科技人员和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19.
对适宜新辟桃园的除草剂品种进行了比较,筛选并研究了合理的混用技术。在所选的5 种药剂中,克芜踪的速效性最好,但持效期短。用20% 克芜踪3 000m l/hm 2 喷施,药后10天,杂草平均株防效和鲜重防效达91.1% 和96.2% ;药后15 天,杂草开始复生,防效下降;药后60 天株防效和鲜重防效降至35.4% 和67.7% 。草甘膦系列的除草净度高、防效持久,但药效发挥较缓慢。用41% 农达5 250m l/hm 2,药后20 天株防效和鲜重防效达90.7% 和93.1% ;药后60 天株防效和鲜重防效仍达94.0% 和93.7% 。克芜踪、草甘膦系列除草剂与禾耐斯(乙草胺)混配,能互补长短,提高药效。混用后,克芜踪防效提高2% ~8% ;农达、草甘膦防效提高2% ~5% 。人工锄草株防效和鲜重防效仅为70.6% 和84.1% ,且山地表土层松动后易造成水肥流失。  相似文献   

20.
以引自以色列、日本、台湾农友及国内引进的 8个不同类型的甜瓜品种为材料 ,在二代日光温室无土栽培条件下进行了品种对比。结果表明 ,以 Galia C- 8和蜜世界综合表现最佳 ,其次为劳郎 ,这 3个品种低温下果实膨大性能优良 ,丰产、优质、抗病 ,可在生产中扩大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