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总体趋势下,抚州地区的气候也正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利用抚州市近20a的气候变化和粮食产量变化资料,分析了抚州市的气候变化特征及粮食产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抚州市气温在波动中呈升高趋势;年平均日照时数呈总体下降趋势;全年的总降水量呈波动发展的趋势,个别年份出现过较严重的洪灾和旱灾;粮食产量呈明显增加的趋势。还讨论了气候变化对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气温升高在一定程度上有益于粮食增产,但是由温度升高导致作物发育速度加快,生育期普遍缩短,减少光合作用积累干物质的时间等因素又不利于粮食单产;抚州市的年光照时数的减少趋势有利于早稻的生长发育,而不利于晚稻的生长发育;抚州市降水量总体的上涨趋势有利于农作物的产量,但是在干旱和洪涝灾害的年份中,一定程度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气象观测数据、水稻产量及面积数据的整理,分析东北地区水稻生产的气候变化现象,探究气候变化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分析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气候升温明显,热量资源增加且范围向东北方向扩大;但降水量成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霜冻害、洪涝、冰雹等农业灾害减少,而旱灾明显增加。这些气候变化对水稻生产的影响总体来说有利,具体表现为:由于热量增加且范围向东北方向扩大,喜温的水稻种植面积逐渐加大,同时,水稻成熟速度加快,适宜其生长的时间有一定程度的延长,产量一定程度增加。但这些是要基于水因素为非限制性因素条件下的。因此,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依靠先进水利设施与技术,选育抗旱、抗病等新型水稻品种,是实现东北地区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近50年中国东北地区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在回顾中国学者关于东北地区气候变化及对农业影响研究成果基础上,系统概括分析了近50年东北地区农业气候资源和灾害的变化特征及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特征。近50年东北地区升温明显,生长季热量资源增加;农业可用水资源和光能资源呈不同程度减少趋势,且时空分布不均。霜冻害、低温冷害、寒潮、洪涝、冰雹等农业气象灾害减少,旱灾增加。东北地区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总体有利,表现为作物适宜生育期延长,发育进程加快,全生育期缩短;积温增加且积温带北移东扩明显,主栽作物适宜种植区域扩大;作物品种由中晚熟替换早中熟;作物种植格局的变化为玉米、水稻、马铃薯等喜温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春小麦种植面积减小。在水分为非限制因子的农区,作物气候生产潜力和产量为增加趋势。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研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有必要针对农业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影响等开展系统性研究。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阜阳地区的气候条件也在相应地不断变化,主要表现为气温增加和降水增多,同时极端异常天气发生频率也在增加。虽然这种气候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热量条件和水分条件,但气候变化造成的不规律性导致农业气象灾害加剧和病虫害频发,使农业生产面临的风险和损失大大增加。因此,探究农业气候变化对阜阳市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对阜阳市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李明春  马永忠  黄英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348-12349,12363
根据建昌1960~2009年气象三大要素,采用常规统计方法,分析了年、作物生长季时间尺度热量、光照、降水资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热量资源(平均气温、≥0℃、≥10℃活动积温)呈明显的升高和增加趋势;光照资源、降水资源呈不同程度的下降减少趋势。光、热、水等气候条件的改变,使得气候资源从新整合,对建昌农业生产的影响利弊共存。一方面,气候变化使建昌地区热量资源增加,将使作物生育期延长,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另一方面,光照资源和降水资源的趋势减少,造成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纵观气候变暖的利弊关系,应该是弊大于利,因此,提高对气候变暖的认知和应对能力,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6.
上海市青浦区近50年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上海市青浦区的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应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青浦区1961-2010年的气象资料,并利用农业生态区模型(AEZ)模拟了过去50年内青浦区冬小麦和水稻的气候生产潜力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青浦区的年平均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增温速率为0.39℃/10年,其中夜间气温增幅较大,高温日数在近10年增幅明显;相对湿度在前40年呈现波动变化并略有下降,在近10年内呈现先降后升趋势;年降水量略有上升,降水日数略有下降;日照时数的下降较明显.气候变化对青浦区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水稻的气候潜在产量呈现持续降低的趋势;冬小麦则处于波动变化的状态,在前30年减少,在近20年则出现一定的回升.研究提出了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气候变化对我国油菜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我国气候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是年平均气温显著升高;二是年降水总量有增加趋势,但区域性和季节性明显;三是极端气候事件频率和强度显著增加;四是CO_2浓度持续升高;五是日照时数缩短明显。受其影响,我国油菜种植面积近年来显著增加,特别是冬油菜,有明显的北移、西扩趋势,这与气温升高引起作物种植北界北移有关。尽管我国油菜的单产也呈现增加趋势,但其与气象因子变化之间的关系目前还不明确。由极端气候引起的农业灾害显著增加,油菜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大。因此,提高综合抗逆能力、促进稳产是油菜生产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依据1991—2020平均气温、降水、日照时数气象要素数据,对福建省长汀县气候变化特征展开分析,并探讨了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1991—2020年,长汀县年平均气温总体呈升高趋势,线性变化倾向率为0.472℃/10年;长汀县年平均最低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也呈上升趋势,线性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434℃/10年、0.499℃/10年,年平均最低气温增温幅度要高于平均气温以及平均最高气温。近30年,长汀县降水量、日照时数变化整体上均呈增加的变化态势;长汀县降水量线性变化倾向率为18.543 mm/10年,日照时数线性变化倾向率为1.804 h/10年。气候变暖,长汀县的作物种植带也会向北边移动,二熟制、三熟制作物面积随之扩大,粮食单产也随之上升;但是气候变化也有不利影响,会导致洪涝、高温干旱等极端灾害性事件以及病虫害频发,给农业生产造成一定的危害。针对异常气候变化,长汀县应结合气候实际,科学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增强防灾减灾能力。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气候变化对林芝地区主要作物生产的影响,以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为研究区,选择冬小麦、玉米、春青稞和春油菜4种主要农作物,通过划分喜温和喜凉作物不同生长季,分析1981—2018年气候变化对作物物候期、种植结构及产量变化的影响特征。结果显示:1)林芝地区作物生长季气温呈极显著的增暖趋势,生长季气温以0.35℃/10年的速率显著增加,且喜凉作物生长季增温更加显著;秋播作物、小春作物和大春作物生长季的年平均气温分别以0.34、0.30和0.26℃/10年的速率显著(P0.05)升高;作物生长季年平均降水量呈现较大的波动性特征。2)受气候变暖影响,林芝地区喜凉作物和喜温作物物候期均呈延长趋势,并且喜凉作物的物候期延长趋势较喜温作物显著,以5.43~11.7d/10年的速率延长。3)林芝地区作物结构变化表现为喜温作物种植面积增加,传统喜凉麦类作物面积减少;不同作物单产变化较为复杂,总体表现为喜温作物玉米单产增加,春青稞和冬小麦等喜凉作物单产有所降低。气候变暖背景下,林芝地区4种主要作物生长季增温显著,物候期延长显著,伴随喜温作物面积和产量增加,喜凉作物种植面积呈萎缩趋势。未来应积极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充分利用当地气候和土地资源,稳定作物生产的同时注意防范气候波动引起的自然灾害风险。  相似文献   

10.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所产生的影响,找出其变化规律,更好的指导当地农业生产,对诸气候变化进行统计分析,揭示诸城市气候变化特征,分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合理指导当地农业生产;选用诸城市1961—2010年的气温与降水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方法分析其年、季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诸城市年平均气温总体呈显著上升趋势(0.383℃/10年),20世纪90年代后升温明显。各季平均气温亦呈现上升趋势,冬季气温增幅最大。年、夏季、秋季降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春季和冬季降水量呈上升趋势。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利大于弊。极端降水事件有所增加,干旱和洪涝可能趋于增加,加剧了农业灾害的发生;随着气温变暖,极端降水事件的增加,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加强预报,有效防御气象灾害,减少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1.
青浦夏季气温和降水变化特征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上海市青浦区夏季气候资源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青浦区1961~2010年夏季气温和降水资料。结果表明,平均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近10年高温日数增加趋势明显;夏季降水量略有上升,降水日数呈现波动变化状态。气候变化对青浦区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农作物减产、生长期缩短和病虫害加剧等方面,并依此讨论和提出了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12.
选用山东省寿光市1961 ~ 2010年的气温、降水、日照气象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方法分析该市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0年寿光市年、季平均气温总体呈显著上升趋势,高温日数增多,1994年前后气温发生突变,增温明显;年平均、夏季、秋季、冬季降水量、降水日数呈减少趋势,日照时数呈显著减少趋势.寿光市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大体一致,对当地农业生产有利有弊,极端气象事件的增加,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应采取有效措施,科学防御气象灾害.  相似文献   

13.
格尔木地区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柴达木盆地格尔木及小灶火2个气象台(站)1961—2015年气温、积温、日照及降水等主要农业气象资料,结合青海省气象台2 km×2 km格点化的非站点资料,应用气候倾向率、气候趋势系数等数理统计方法对格尔木地区的光、热、水等主要气候资源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5年来格尔木地区年降水量呈波动略增多趋势,年平均气温和≥0℃、≥5℃、≥10℃年积温呈显著的增加趋势,而年日照时数整体呈明显的减少趋势.对农业而言,气候变化使格尔木地区农作物生长季延长,区域内宜农地海拔高度上升,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有利于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有利于区域内蔬菜、经济类等作物大面积种植或推广.这对实时开展格尔木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减轻和避免不利气候条件的影响,促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气温、降水及湿润指数三方面探讨了青藏高原地区气候状况,并分析了该地区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气候变化大,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该地区气温及降水总体上呈现增加趋势,高原植被好的区域气温变化小,但降水变化大,该地区近些年气温变化小,且气温呈现出逐渐增加趋势,对该地区农业生产是非常有利的,但还是有一些不适宜农业生产的地方,青藏高原地区应该因地制宜地种植农作物,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湖北省气候变化与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明  刘可群  毛飞 《中国农业科学》2007,40(8):1646-1653
 【目的】研究气候和农业气象灾害变化。【方法】根据农业气象学原理和农业气象灾害指标,整合、统计相应的气象要素。采用气候倾向率方法对资料进行处理。【结果】与以前的分析结论比较,经过延长10 a的资料分析,温度变化结论有所改变。【结论】气温变化呈增加趋势,降水变化呈增多趋势,日照变化呈减少趋势。26种农业气象灾害中,有17种呈减少趋势,有9种呈增加趋势。但并不意味着气候变化对农业有利。所得结论增强了气象部门为“三农”服务的针对性,也为政府和农业部门充分利用气候资源、趋利避害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东部玉米主产区气候空间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东部4个盟(市)是内蒙古主要的玉米种植区,通过分析该区域1951-2010年间温度、降水和气候空间的变化,并引入气候空间概念评价了气候变化对玉米生产的影响,指出了气候资源对玉米单产提高的影响.研究表明,从1951年到2010年,区域内6个站点的温度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并且发生了温度突变;降水量变化剧烈,但没有明显的规律.气候空间的变化表明温凉区、温暖区和温热区均向高温低降水方向发展,气候变化的影响使温暖区、温凉区具有成为内蒙古玉米稳产区的潜力.在气候变化条件下,气候资源应该纳入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公认的环境问题,主要因人类活动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导致,青藏高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较大,研究气候变化对西藏农业的应对意义重大。文章综述了当前西藏气候变化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气候变化对西藏农业产生的影响,西藏的温度增加趋势比较明显,高于全球同纬度的平均增温速率。降水量也呈增加趋势,增温与降水在空间上具有不一致性,西藏的气候将朝着暖湿化方向发展,对农业的生产形成较大的挑战。冬春季的增温趋势使得作物的物候期提前,使得播期提前,作物的布局向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推移,有利于套复种。温度增加使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增加,加速对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土壤有机质含量呈下降趋势。气候变化对西藏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影响,严重威胁到西藏的粮食生产安全问题,需要积极探寻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8.
利用菏泽市1964?2014年温度、降水、光照、相对湿度和当地农业气象灾害指标,统计分析气候变化及农业气象灾情出现的概率。结果表明:菏泽市冬季气温升高比较明显,年降水量、秋季降水呈增多趋势,春、夏初降水呈减少趋势;相对湿度呈升高趋势;日照时间呈减少趋势。气候变化使近20年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变化总体呈现减少趋势,但10月份干旱发生次数较1990年以前有所增加,70%的年份出现干旱,严重影响秋播及冬小麦冬前生长;秋季连阴雨出现机率较1990年以前大,使秋作物贪青晚熟,从而影响冬小麦播种;近20年无霜期延长,终霜日提前及初霜日推迟,对菏泽市农业生产十分有利;干热风、大风出现次数减少,对农业生产威胁减轻。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1956-2005年朔州市气象局气温、降水等资料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朔州气候趋向变暖,其中20世纪90年代后期气温显著上升,冬季增温的贡献最大;降水呈减少的趋势;分析还表明由于气候的变化,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农业气象灾害发生频次增多,使农作物受灾、成灾面积均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并由此给农业生产带来更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20.
1950—2009年河南省干旱灾害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河南省1950-2009年的干旱灾情资料,分析了干旱灾害的变化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河南省农业干旱灾害呈现明显的周期性波动,干旱灾情轻重交替出现,受灾面积的波动周期为4~14年,成灾面积的波动周期为4~17年:干旱受灾面积呈减小趋势但成灾面积呈增大趋势;河南省的资源环境、气候变化和社会经济条件均对干旱灾害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