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微型月季花粉生活力测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微型月季品种‘白珂斯特’(‘White Koster’)、‘金太阳’(‘Golden Sun’)和‘冬梅’(‘Winter Plum’)为试材,采用无机酸法、TTC法、培养法、碘-碘化钾法、形态观察法和混合"活染"法测定其花粉生活力。结果表明:(1)上述6种方法测得的‘白珂斯特’花粉生活力分别为0%、0%、7.98%、38.16%、60.48%和77.40%,‘金太阳’花粉生活力的结果分别为0%、0%、10.67%、22.92%、46.59%和73.28%,‘冬梅’花粉生活力分别为0%、0%、14.18%、18.79%、69.89%和80.35%,表明不同方法差异很大。(2)混合"活染"法和形态观察法适用于微型月季花粉生活力的检测,碘-碘化钾法、无机酸法和TTC法不适用于微型月季花粉生活力的检测;培养法虽然是测定花粉生活力的理想方法,但本实验采用的培养基(15%蔗糖,0.01%硼酸,10%的琼脂)还不是微型月季花粉生活力的最佳培养基有待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百合属植物花粉形态特征及不同野生种与栽培品种间的亲缘关系。【方法】利用扫描电镜,观察百合属5个野生种和7个栽培品种的花粉形态,并根据花粉形态的定量特征,对这12个种和品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12种百合属植物的花粉形状呈超长球形或长球形,外壁纹饰均为单基柱网纹,单萌发沟,但在网脊宽度、网眼大小及内部突起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聚类分析表明,卷瓣组的‘川百合’(Lilium davidii)和‘山丹’(Lilium pumilum)聚为第1类群;卷瓣组的‘卷丹’(Lilium lancifolium),百合组的‘宜昌百合’(Lilium leucanthum),亚洲百合系的‘精粹’(Elite),OT杂交系的‘黄精灵’(Yelloween)、‘塞拉诺’(Serrano)、‘木门’(Concador)聚为第2类群;百合组的‘野百合’(Lilium brownii),东方百合系的‘索邦’(Sorbonne)、‘西伯利亚’(Siberia)和‘马龙’(Marion)聚为第3类群。【结论】花粉形态的定量特征可以作为百合野生种及栽培品种的分类依据,分类结果总体支持形态学的分类结果,但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3.
以缩头种、甬榨1号、甬榨2号和甬榨4号4个榨菜品种为材料,观察榨菜花器官结构特征,并利用扫描电镜对花粉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不同榨菜品种在花冠直径、花瓣纵横径和花柱长度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4个榨菜品种花粉形状均为长球形,极面观为3裂圆形,均具有3条萌发沟,花粉外壁纹饰为典型的网状雕纹,网眼内含有颗粒状物质。但是,花粉极轴长、赤轴长以及花粉外壁的网眼密度和网眼内颗粒物的多少在不同榨菜品种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以脆嫩儿菜、特大儿菜、临江儿菜和天赐儿菜为材料,观察了其花器官结构特征,并利用扫描电镜对花粉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不同儿菜品种在花瓣纵横径和花柱长度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供试品种花粉形状基本为长球形或球形,极面观3裂圆形,均具有3条萌发沟,花粉外壁纹饰为典型的网状雕纹,网眼内含有颗粒状物质;花粉极轴长、赤轴长以及花粉外壁的网眼密度和网眼内颗粒物数量在不同儿菜品种间差异显著。综合以上指标分析,可以有效区别和鉴定儿菜品种。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实现月季花粉长期保存,满足杂交育种和种质资源保存需要,本文以6个现代月季品种的花粉为试验材料,研究其超低温保存技术。【方法】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比较6个品种花粉形态、干燥法测定花粉自然含水量、悬滴法检测花粉活力,筛选出适宜萌发培养液,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液氮保存,并研究这些因素对超低温保存效果的影响。【结果】6个品种花粉悬滴培养的适宜萌发液为15%蔗糖+0.05%硼酸。不同品种新鲜花粉萌发率不同,春季采收的新鲜花粉萌发率为8.91%~27.07%,秋季为9.95%~24.32%,6个品种春季采集的花粉萌发率均高于秋季,但3个差异显著,3个差异不显著。不同品种新鲜花粉含水量不同,春季采收的花粉含水量为9.6%~11.9%;秋季为9.2%~11.5%,4个品种春、秋两季采收的花粉含水量没有显著差异,另外2个品种春季采收的花粉含水量分别显著高于或低于秋季花粉2.4%或1.6%,含水量变化值差异不大。超低温保存后花粉萌发率变化因品种和花粉采收季节而异,6个月季品种花粉经过液氮保存1个月后萌发率为10.36%~21.28%,为新鲜花粉的59.3%~133.9%。长球形的‘金凤凰’和‘希望’,超低温保存后花粉活力有所下降;而超长球形的‘金玛丽’、‘雨果’、‘伦特娜’和‘仙境’,超低温保存后萌发率基本保持稳定。花粉含水量与花粉超低温保存前后萌发率未显著相关。【结论】不同季节采收的自然成熟散粉的6个月季品种花粉均能实现超低温保存,秋季采收的花粉液氮保存后萌发率较新鲜花粉变化较小,但是春季采收的花粉萌发率更高,更适合超低温保存。超低温保存效果与品种、新鲜花粉萌发率、花粉形状和采收季节有关。  相似文献   

6.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首次对俄罗斯远东滨海边疆区龙胆属(Gentiana(Tourn.)L.)植物花粉形态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该属植物花粉均为单粒花粉,均具3孔沟,椭圆形至长椭圆形,中等大小,外壁纹饰为条纹-网状或条纹状。花粉粒大小、网眼形状和网脊宽度在不同物种间存在一定差异,这些微观形态差异可作为种间分类依据。  相似文献   

7.
采用花粉剥离新技术,用扫描电镜观察枇杷四个品系的花粉外壁结构和表面特征。枇杷花粉多为近球形,表面具有长条形雕纹,萌发孔为三孔沟复合结构;花粉外壁结构层次完备,其中外壁外层包括覆盖层、柱状层和基足层;外壁内层外表面与外壁外层外表面具有不同的纹饰和孔穴的分布,并且种类不同,纹饰和孔穴的分布也不同;外壁内层内表面具有较萌发孔孔径为小的孔穴存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丝瓜品种间花粉粒形态特征,研究其品种间的差异性及各品种间的亲缘关系,为丝瓜品种的分类鉴定提供孢粉学依据。【方法】利用扫描电镜对20个丝瓜栽培品种的花粉进行观察,对所考察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类平均法(UPGMA)聚类分析。【结果】参试品种的花粉粒形态相似,均为长球形,赤道面观为长椭圆形,极面观为三裂圆形,具3条萌发沟,裂至接近两极,未相接,均属于N3P4C5型花粉;品种间的花粉极轴长107.03~112.74μm、赤道轴长57.17~61.04μm、花粉大小6 164.15~6 814.02μm2、花粉外壁均为网状纹饰,网孔密度为0.129~0.220 n·μm-2,均存在显著差异;经主成分分析可知,影响花粉分类的主要性状指标有极轴长、赤道长、花粉大小、花粉形状和外壁纹饰;对考察的8个花粉性状的聚类分析,在欧氏距离23的水平上,将20个品种聚类为三大类群。【结论】花粉粒极轴长、赤道轴长、形状、大小和网孔密度等性状差异可用作丝瓜品种间亲缘关系及分类鉴定的孢粉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桑树花粉的亚显微结构及形态学特征。[方法]对7个桑树品种的花粉通过戊二醛固定制样处理,酒精梯度脱水、冷冻干燥和金属喷镀制备后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形态大小及表面纹饰观察。[结果]花粉表面特征及纹饰均清晰可见,表明该试验方法适合桑树花粉的扫描电镜观察;供试桑树花粉为近球形,具2个萌发孔,孔膜具刺突;极轴大小15.99~22.63μm,赤道轴大小14.98~20.78μm,‘育2号’花粉体积最大,而‘晋选7号’花粉最小;花粉外壁均分布有不同密度的点状颗粒,花粉表面呈现平滑和瘤状突起2种纹饰类型。[结论]戊二醛固定液–酒精梯度脱水法是进行桑树花粉形态观察的一种较理想的研究方法;该研究结果或可为桑属植物的孢粉学鉴定及种甚至种下等级的系统分类研究提供有益资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桑树花粉的亚显微结构及形态学特征。[方法]对7个桑树品种的花粉通过戊二醛固定制样处理,酒精梯度脱水、冷冻干燥和金属喷镀制备后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形态大小及表面纹饰观察。[结果]花粉表面特征及纹饰均清晰可见,表明该试验方法适合桑树花粉的扫描电镜观察;供试桑树花粉为近球形,具2个萌发孔,孔膜具刺突;极轴大小15.99~22.63μm,赤道轴大小14.98~20.78μm,‘育2号’花粉体积最大,而‘晋选7号’花粉最小;花粉外壁均分布有不同密度的点状颗粒,花粉表面呈现平滑和瘤状突起2种纹饰类型。[结论]戊二醛固定液-酒精梯度脱水法是进行桑树花粉形态观察的一种较理想的研究方法;该研究结果或可为桑属植物的孢粉学鉴定及种甚至种下等级的系统分类研究提供有益资料。  相似文献   

11.
To classify the Chinese wintersweet(Chimonanthus praecox) cultivars and to study their evolution based on pollen morphology.Pollens of 12 representative wintersweet cultivars were examin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Q-cluster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results.Results are as follows:(1) The pollen grains were 2lobed circular in polar view,elliptic in equatorial view.The pollen shapes were spheroidal or super-spheroidal by P/E(polar axis length/equatorial axis length) criteria.(2) According to pollen exine ornamentation,it was indicated that white wintersweet is most original.Yellow floral group could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subgroups:purple-hearted,halo-hearted and yellow-hearted type.Their 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 was purple-hearted halo-hearted yellow-hearted.(3) Different wintersweet cultivars showed a different exine sculpture.Palynological analysis could be used in the classification of wintersweet cultivars.The result of cluster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cultivars could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groups with a similarity coefficient of 0.41.Each group had similar pollen exine sculpture.It was found that the palynological classification coincided well with morphological classification.Our results support the suggestion that purple streaks or patches of inner-petals should be served as the first-order criteria in wintersweet classification.  相似文献   

12.
玫瑰SRAP遗传多样性分析与品种指纹图谱构建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目的】从分子水平分析玫瑰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并建立起玫瑰品种的指纹图谱,为杂交育种、品种分类和品种鉴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RAP)技术对玫瑰46个品种和4份野生种质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和品种指纹图谱的构建。【结果】15对引物共扩增出264个位点,其中227个为多态性位点,多态性比率为85.98%,说明玫瑰的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50份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GS)为0.6012~0.9852,平均值为0.7835;平均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2665,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I)为0.4033;4份野生玫瑰种质的H=0.1225,I=0.1787,显著低于栽培品种的H=0.2684,I=0.4059,说明玫瑰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更为丰富。【结论】根据聚类结果,玫瑰品种类型的划分应首先考虑亲本来源,再按株型、花型划分。利用三对核心引物,构建了玫瑰品种的标准指纹图谱,为品种鉴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22份国产玫瑰资源的自交亲和性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明玫瑰(Rosa rugosa Thunb.)自交亲和性状况,为玫瑰及以玫瑰为母本的月季、蔷薇等重要蔷薇属观赏植物的杂交育种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统计分析田间坐果率及平均种子数与荧光显微观察花粉管生长状况相结合的方法。【结果】(1)所有试验材料开花当天及开花前4 d的自交坐果率均为零,且花粉管只能伸长到花柱上部1/3处;(2)蕾期授粉能够一定程度地提高玫瑰的自交亲和性,其中开花前2 d授粉效果最好;(3)蕾期自交坐果率及平均种子数与其自由授粉坐果率及平均种子数显著正相关。【结论】(1)玫瑰普遍具有配子体型完全自交不亲和性;(2)蕾期授粉可提高玫瑰自交亲和性,但效果因授粉时期不同和品种不同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4.
基于ISSR标记的大菊品种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大菊品种数量众多,形态繁杂。本研究通过探讨不同瓣类大菊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为菊花品种分类和品种演化研究提供重要资料。【方法】选取涵盖大菊品种5个瓣类的150个品种,采用ISSR分子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从50对引物中筛选出的10对引物共检测到清晰可重复的229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220个,多态性位点百分率(PPB)96.07%,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e)和Shannon信息指数(I)分别为0.3485和0.5154;5个瓣类内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都比较高,其中平瓣类最高(PPB=95.20%),桂瓣类(PPB=86.90%)和匙瓣类(PPB=89.52%)最低;瓣类类群间遗传分化程度较低,遗传多样性主要来源于不同花型内品种间的变异。在瓣类的UPGMA聚类中,聚类结果与瓣类形态差异显著相关。【结论】ISSR可以有效揭示大菊品种瓣类间的遗传多样性、分化程度和亲缘关系,研究结果对于品种演化和分类鉴定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玫瑰(Rosa rugosa)花柱提取液对玫瑰及月季(R. chinensis)花粉管离体生长的影响,探讨玫瑰与月季种间杂交不亲和性机理。【方法】使用玫瑰花柱提取液对玫瑰及月季花粉进行培养,花粉管顶端囊泡采用FM4-64标记,花粉管顶端钙离子采用Fluo-3AM标记,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测。花粉管形态变化采用光学显微镜观测。【结果】经玫瑰花柱提取液处理,玫瑰花粉管形态正常,而月季花粉管在生长过程中发生扭曲、开裂等现象,花粉管顶端囊泡区域化分布不明显,钙离子浓度下降,钙梯度消失,钙波微弱,花粉管顶端有部分细胞壁增厚,产生胼胝质。【结论】玫瑰花柱提取液影响月季花粉管顶端囊泡分泌、钙离子分布,使花粉管生长停止,并在花粉管顶端产生大量胼胝质。由此推测玫瑰与月季种间杂交不亲和的原因之一可能是玫瑰花柱通过影响月季花粉管顶端囊泡分泌、钙离子分布抑制花粉管生长,并且在生长停止的花粉管顶端产生胼胝质沉积。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不同月季品种夏季开花习性及开花品质进行观察,并研究赤霉素对月季外观品质的影响,为夏季月季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0年6~8月,对22个月季品种的现蕾期、露瓣期、初花期、盛花期、盛花末期及植株长势和花朵外观品质进行田间观察,筛选出综合表现较好的品种;在月季现蕾期分别以浓度为100、150、200 mg/L的赤霉素,采用叶面喷施法对筛选出的月季品种进行赤霉素对花朵外观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地平线、粉佳人、蓝精灵、玛利亚和影星等5个品种在夏季开花的综合表现较好,表现为单朵花期较长、长势较好;以浓度为100 mg/L赤霉素叶面喷施处理的月季花朵外观品质最佳,可使花枝增长约10%、花茎增粗56%~65%、最大花径增大11%~14%、花梗长度增加10%~12%,且子房变大,花朵大小和颜色正常。【结论】地平线、粉佳人、影星、玛利亚、蓝精灵等5个品种夏季开花表现较好,可在桂南地区推广种植;在现蕾期使用浓度为100 mg/L的赤霉素叶面喷施月季,能改善月季外观品质,可在夏季月季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唐向民  金刚  周琼  周瑞阳 《南方农业学报》2012,43(11):1660-1663
[目的]观察水稻MS5同源基因OsMS5-1/OsMS5-2双突变体的形态特征,为进一步研究水稻MS5同源基因OsMS5-1、OsMS5-2在水稻雄性育性中的功能提供参考.[方法]以前期通过RNAi干扰技术创制的两个水稻MS5同源基因OsMS5-1、OsMS5-2的粳稻中花1 1干扰单突变体T1代为亲本,将其进行正反杂交以创制双突变体,以野生型粳稻中花11成熟花粉粒为参照,对双突变体的花粉粒进行碘—碘化钾染色及电镜扫描观察.[结果]正反交双突变体的花粉粒均未被染色,呈细小、不规则、透明状,其不育度可达100%,而正常可育的野生型花粉粒被染为深蓝色,呈较大而规则的正圆形.双突变体的花粉粒存在发育缺陷,其外形、萌发孔和花粉粒外壁均明显不同于正常可育的野生型中花11的花粉粒.[结论]水稻OsMS5-1及OsMS5-2基因双突变体花粉粒形态特征与野生型可育花粉粒存在一定差异,但两种双突变体不育花粉粒总体上差别不明显,可作为鉴别早期不育与可育花粉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采用扫描电镜,对刺玫月季育种中使用的5个杂交亲本和3个F_1杂种花粉,进行观察和研究。通过对花粉形态的比较研究,讨论花粉败育对刺玫月季育种的影响,及亲本与杂交种在花粉外壁纹饰上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蔷薇作为园林观赏植物,在中国城市绿化中应用较为广泛,但目前应用的蔷薇品种较为混杂,尚无系统研究。本研究采用RAPD技术对部分蔷薇属植物进行亲缘关系的分析,旨在进一步明确蔷薇种、品种,为引种育种以及材料选择提供参考。对蔷薇属植物的2个种、1个变种、20个品种进行了RAPD分析,16个引物对供试蔷薇材料PCR扩增获得175条谱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51条(86.3%)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态性。且不同花色系蔷薇属植物间的遗传多态性不同,白色系75.16%,粉红色系73.46%,黄色系37.50%。利用UPGMA法构建树状聚类图,蔷薇属植物的2个种、1个变种、20个品种在阂值为0.667处被分划为两大类群,这两大类群间的遗传距离较近,黄蔷薇与黄刺枚单独被划分为一个类群,与上述两类群间的遗传距离较远。聚类结果显示出了蔷薇的演化趋势:白色、单瓣是蔷薇较为原始的一个性状,花径大、重瓣性高是现代蔷薇栽培品种的性状,而部分粉红色半重瓣蔷薇则是从野生种到现代栽培品种的中间过渡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