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三北地区冻结滞水资源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野外观测和室内模拟实验研究资料分析冻结滞水对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效应,冻结滞水是指冬季冻结作用在包气带冻土层内形成的固态地下水,具有形成机制独特、富水性倒置和独立的水盐动态特征,对生态环境建设产生双重效应.冻结滞水量比冻结前土壤含水量一般增加8%~25%,最高可达39.51%,冻胀区可达300%.在三北地区冻结滞水是天然和人工树木等植被越冬、春季繁衍期间水分代谢均衡的主要水资源,甚至是唯一水资源,是三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成败的主导因素之一.当冻结滞水量平均<5%时,天然林和人工林等植被衰亡,可加速荒漠化,当冻结滞水量达过饱和状态时,则易形成沼泽化、盐渍化等不良地质现象,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控制冻结滞水量对西北地区建设林业工程、优化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季节冻结滞水富水性与植物生长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冻结势作用下,包气带水重新分配,以液态和气态向冻土层迁移富集并冻结成冰。在富水带,水量比冻结前增加8%~40%;过度贫水带,比冻结前水量减少15%~30%;汽化输水带,比冻结前减少了6%~20%。春季土壤开始解冻,冻结滞水首先转化为土壤水,冻结滞水含水量为20%~40%。要把握适时造林深度、密度,树种选择要适宜,才能充分利用冻结滞水资源。  相似文献   

3.
冻结滞水的倒置富水性和双向融化特性,使其消融过程中土壤水分迁移动向发生变化。采用烘干法,对采煤沉陷区不同立地类型冻结滞水消融过程中的土壤含水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随着融化时间的延长,采煤沉陷区阴坡土壤含水率峰值沿着垂直方向逐渐向下推移。冻结滞水融化第2天和第5天,土壤含水率峰值出现在0~10 cm土层;融化第8天土壤含水率最大值出现在20~30 cm土层;融化第11、14和17天土壤含水率最大值均出现在50~60 cm土层;(2)采煤沉陷区沟坡地冻结滞水融化第2天和第5天土壤含水率峰值均出现在20~30 cm土层;融化第8、11、14和17天土壤含水率最大值均出现在30~40 cm土层;(3)采煤区和非采煤区的冻结滞水含水率峰值在冻土层之下。  相似文献   

4.
冻融作用是土地盐碱化独特的形成机制,它与因地面强烈蒸发而引起的现代积盐过程有所区别,对冻融区域春季积盐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在冻融过程中,土壤剖面结构发生变异,形成冻结层、似冻结层和非冻结层。土壤冻结和融化形成了特殊的水盐运动规律,冻结过程中随着水分向冻层集,冻层以下土层及地下水中的盐分向冻层积累,整个冻层的土训含盐量明显增加;在融化过程中,随着地表荪发逐渐强列,使冬季逐渐于冻结层中的盐分,转而向地表强列聚集,其强列程度近科“爆发式”。没化通之前,冻层象一块连续不断的大隔水层,隔断了冻层之上土壤水分与冻层之下潜水的联系,此时土训盐碱化的发生与地下水位没有直接联系,而是受冻层以下冻融滞水的直接影响。所以用潜水临界深度来解释春季“爆发式”积盐难以得到令人信服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考虑防洪减灾的重要性和水的生态环境的负效应问题,建议采取流域分散滞洪补枯的治水方略,全面规划山区小流域水库工程滞洪补枯的功能,加上水土保持和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效应,可提高下游河段堤防的防洪标准,增大枯水流量,改善水的生态环境和用水的需要,水环境良性循环,既促进了林业,又保护了水利,它们的相互作用具有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6.
贵阳市水文地质条件及环境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查明水文地质条件以及产生的各种环境效应,通过野外调查贵阳市环境地质背景,分析了研究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对各含水岩组的富水性进行评价,同时根据研究区地层植被发育情况、地下水环境监测数据、具体工程实例和近3 a的地下水水质检测等资料,运用空间信息统计方法,探讨了水文地质条件下产生的城市生态环境效应、环境水文地质效应、环境工程地质效应、地下水环境污染效应。取得的主要结果有:①贵阳市地表水、地下水丰富,地下水以岩溶水为主,其次为基岩裂隙水;②贵阳市形成宽1~7 km,长逾70 km的环城林带,为贵阳市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③由于大量开采地下水资源,在和尚坡、三桥地段形成降落漏斗群,破坏水文地质结构,产生环境水文地质效应;④在工程建设中抽排地下水产生地面开裂、地表塌陷等环境工程地质效应;⑤由于工业废水和人类生活污水的排放,使地下水环境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污染,产生水环境污染效应。该研究结论可为贵阳市城市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大兴安岭林区湿地生态水环境失调机理探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阐述了大兴安岭林区湿地特征和生态水环境失调机理,指出该区大气转暖期的温室效应增加,原始森林被砍伐,湿地排水造林,三者相互制约,促使降水径流加速,冻结滞水层融深和融水量加大,地面蒸发作用增强,并人为加大湿地及其流域内地表积水和地下径流向山地河谷排泄,导致湿地生态水环境失调,由此造成大兴安岭针叶森林、冻结滞水层分布区向北和高海拔退缩,森林生态水环境随之失调恶化。  相似文献   

8.
对西部地区植被破坏、水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指出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关键在于搞好生态环境建设,提出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略思考。  相似文献   

9.
生态环境建设刍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陕西省水土流失面积 13 73万km2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 ,全省仅初步治理 8万km2 ,真正达标的只有 4万km2 。生态环境建设的核心是综合治理。基本农田建设是生态环境建设的突破口 ,只有搞好农田基本建设 ,精种多收 ,才能促进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 ,它容三大措施为一体 ,形成综合体系 ,发挥着群体防护效应 ;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无论是在治理措施上 ,还是达到的预期目标上都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0.
不同预处理对杏鲍菇片真空冻结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探索切片厚度、烫漂处理、外源水添加量等不同预处理条件对真空冻结杏鲍菇品质的影响,分析切片厚度与真空冻结失水率的关系,对烫漂、不烫漂两组物料添加不同比例的外源水后进行真空冻结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切片厚度增加,杏鲍菇片真空冻结失水率呈递减趋势,为保证物料不失水而所需的外源水添加量与切片厚度之间呈现极显著的负线性关系(R2=0.98,P0.01)。不烫漂组杏鲍菇片解冻汁液流失率均显著高于烫漂组(P0.01),主要是由于其解冻前相对较高的含水率所致。烫漂组杏鲍菇片总损失率和相对电导率均显著高于不烫漂组,且均整体上随外源水添加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外源水添加量可显著降低杏鲍菇片真空冻结失水率(P0.05),当外源水添加量低于20%时,不烫漂组杏鲍菇片真空冻结失水率显著高于烫漂组(P0.05),当外源水添加量高于25%时则相反。随着外源水添加量的增加,不烫漂组杏鲍菇片解冻汁液流失率整体呈增加趋势,而烫漂组解冻汁液流失率当外源水添加量高于10%时无显著性差异(P0.01)。显微结构观察表明,烫漂处理对杏鲍菇细胞网络结构产生一定破坏作用,而真空冻结前添加外源水可不同程度上降低物料组织内部水分蒸腾作用,减少对细胞组织结构的破坏。生产真空速冻杏鲍菇片时,推荐预处理条件为:切片厚度3 mm,90℃热水烫漂1 min,冻结前外源水添加量为30%。该研究结果可为食品真空冻结技术实践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蛇鱼川生态清洁小流域水生态环境监测布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北京市水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措施.实施小流域水生态环境监测是评价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成果的主要手段之一.以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试点--蛇鱼川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初步提出了生态清洁小流域水生态环境监测指标,并进一步探讨了监测点布设原则,监测的频次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了辽宁滞水湿润均腐土的成土条件、形成特点、基本属性及其分类,并对亚类的增设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以北票市凉水河干河子段防洪工程为例,围绕防洪工程特点及其整治内容,遵循系统性、科学性、独立性、可获取性和完备性等原则,选取水流动性保障度、防洪能力、河流水质、公众满意度及河岸稳定性等指标构建生态环境效应评估体系。针对各项参评因子权重考虑选用模糊聚类迭代法求解,然后运用综合评估模型分析凉水河干河子段西官营镇、大三家乡、台吉镇和凉水河乡防洪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依据生态环境效应评估结果和防洪工程治理状况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节水灌溉的环境效应研究现状及研究重点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对农田节水灌溉领域有关环境效应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其研究不足,建议应从节水灌溉对农田生态环境影响效应的综合分析、节水灌溉条件下地表水及地下水水文循环变化规律、节水灌溉条件下地下水与土壤盐渍化关系机理、地膜覆盖节水增产机理及对环境的影响、考虑生态环境效应的节水农田水管理等方面进行重点研究  相似文献   

15.
基本农田整理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是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同时也是对项目区的农田景观重新进行优化配置,形成新的景观格局的过程.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分析方法,以河北省邢台市平乡县寻召乡基本农田整理项目为例,通过对项目区整理前后的景观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来探讨基本农田整理的景观效应.  相似文献   

16.
河套灌区冬小麦冻结期土壤入渗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为揭示冻结期田间土壤入渗特性,基于河套灌区冬小麦无覆盖、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3个试验区的土壤入渗数据,并与非冻期土壤入渗特性比较,探讨了河套灌区冻结期土壤的入渗过程和特性,并进行了检验和验证。结果表明:在同一冻结期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条件下土壤冻层厚度明显较低,特别是地膜覆盖比无覆盖条件下冻层厚度降低6cm以上,具有明显的保持地温的作用,秸秆覆盖效果比覆膜效果差;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均可以减缓土壤水的冻结速度,但随着冻结期的推进,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降低冻层厚度的效果逐渐减小,2种覆盖均是在冻结初期效果最好;从未冻期到冻结稳定期,在土壤总含水率变化不大的条件下,土壤未冻结含水率不断降低,随着冻结期的推进,未冻结水转为冻结水的速度是由慢到快再逐渐降低的过程;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均能减缓未冻结水的转化,在冻结前期和中期效果较好,冻结后期效果明显降低,地膜覆盖的效果比秸秆覆盖更好;冻结土壤水分的入渗率远小于未冻结土壤水分的入渗率,在土壤冻结过程中入渗率随冻层的增大而减小;冻结稳定期土壤水分稳定入渗率降低85.0%以上,并且随着冻结期的推进,稳定入渗率也在缓慢降低;土壤冻结初期和中期地膜覆盖与无覆盖的减渗率分别相差9.11%和13.50%,具有较好的减缓土壤水冻结的作用,效果显著,而秸秆覆盖与无覆盖的减渗率分别相差4.10%和7.00%,效果较地膜覆盖差;冻结土壤水分的累积入渗量远小于未冻结土壤水分的累积入渗量,在土壤冻结初期和中期采用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均能增大土壤水分的累积入渗量,而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在土壤冻结稳定期对土壤水分累积入渗量影响较小;Kostiakov模型和Kostiakov-Lewis模型模拟土壤入渗数据没有明显的差异性,可用来表征冻结土壤的入渗过程,而Philip入渗方程不适合表征冻结土壤的入渗过程。该研究结果可为冻结期土壤水、热、盐耦合运移提供参考,对制定河套灌区冬小麦秋末冬初灌溉制度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刘毅 《水土保持研究》2000,7(3):216-218
水土保持专项资金为龙南县的生态环境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管好水保专项资金为稀土矿区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把好“四关”,是小流域综合治理顺利实施的保证,是示范基地具有强大辐射力的基础。增强水保生态环境建设活力,必须有良好的资金管理体制,必须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吸收资金,走开发性治理和社会办水保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基于承德市水生态环境现状,承德市要想建设成为"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国家绿色发展先行区、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和国际旅游城市",必须建设"水美、山青、景美"的水生态环境。近几年通过实施水库专项建设、主要河流综合治理、保护源头区水质、发展水景观旅游文化等措施,承德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源涵养能力不断提升,水土流失面积逐年减少且流失程度明显降低,生态旅游业不断发展壮大,居民收入逐步增加,找到了一条绿色崛起的道路。但还存在草地退化、土地沙化、接坝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等生态环境问题,对此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水土保持》2009,(12):F0004-F0004
浙江省永康市按照水利部陈雷部长对该市提出的“六个率先”的工作要求和省水利厅的统一部署,根据全市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规划,以水生态环境为中心,以小流域为单元,“污水、垃圾、厕所、环境、河道”五同步治理,建立“养山保水、进村治水、入川护水”三道防线,形成山、水、田、林、路、村庄的生态清洁综合治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会昌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现状和任务,指出了当前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提出了防治对策,明确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应重新提高认识,强化领导班子,遵守市场经济规律,加强机构管理、确保资金的投入,加强基层水保科技人员培训,提高科技含量,有计划的进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