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法治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思想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形成的理论来源。本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法治思想进行了解读,分析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启示,这对加快完善法治体系与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都是我国治国的基本方略,将二者结合运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法治道路鲜明的特征。法治与德治是治理国家的两个重要机制,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德治 与法治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更是中国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只有坚持二者有效 结合,国家才能走上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3.
正3月25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印发了《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意见》指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建设法治乡村重大任务。《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意见》强调,法治乡村建设要着力完善涉农领域立法,规范涉农行政执法,强化  相似文献   

4.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对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法治建设走上了快车道,提出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民主法治建设发展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突出中国特色和有序推进,明确目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发展之路,抓住关键,加强立法,坚持依法行政,加强司法工作,依法创新,完善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和管理体系,加强监督,确保民主法治建设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治理体系是新时代构建中国乡村治理体系的重要路径,聚焦三者动能,形成善治状态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法治建设作为“三治融合”中的中坚力量,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都不可或缺。现有乡村法治体系建设在立法、执法、守法等方面均存在客观局限性,使得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存在“法治”薄弱化、悬浮化、边缘化的困境。因此须将自治、德治的内在需求融入到法治乡村建设中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法律体系,提高乡村治理主体法治能力,加强乡村法治文化建设,实现“三治融合”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6.
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总书记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所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鲜明地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命题,在我国法制建设征程上树起了新的里程碑。习近平总书记对《决定》作了说明并强调,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前不久,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胡云腾、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李步云分别接受了《广州日报》记者谢绮珊、《中国青年报》记者徐霄桐的采访。现本刊摘要刊登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法治的保障和支撑。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立足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际,直面我国法治建设领域的突出问题,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提出了关于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回答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关系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  相似文献   

8.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这就要求要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忠实的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陶行知先生  相似文献   

9.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在当前中国不断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首要的是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还要重新审视和正确把握刑法的社会定位。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我们要准确把握刑法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精确定位,聚焦刑法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定位偏差,通过坚持和扩大刑法程序正当的原则;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发扬现代民主精神等回归路径,促进刑法的正确的社会定位。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提出了在新时代需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要坚持党的领导,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的宏伟蓝图,全面建设依法治国,这是历史逻辑的现实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一个非常显著的标志和特征,就是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法治。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依法治国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已基本形成。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已经成为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在这一过程中,我区作为草原大区,在草原法制建设方面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主要体现在:  相似文献   

12.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进程,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相似文献   

13.
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法治与德治在功能上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善治,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1].这是我们党总结古今中外治国理政历史经验得出的科学论断,也是基于中国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作出的科学决策,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4.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三者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15.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0):228-229
法治公信力的提升和依法治国的全方位推进是"中国梦"实现的制度性保障,是法治国家建设的准备性条件。法治公信力与依法治国两者相辅相成,理清二者之间的关系对"法治中国"的建设极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正>党的十八大把公正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首次载入党的政治报告。十八届三中全提出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为社会公正建设提供了法治路径和法治保障。当前我国处在利益多元化、社会矛盾爆发期,维护社会公正实现社会和谐,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正>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引领未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如果路走错了,南辕北辙了,那再提什么要求和举措也都没有意义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是贯穿全会决定全篇的一条红线,是管总的东西。在走什么道路这个根本问题上,全会释放了明确的信号、指明了正确方向,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重要遵循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提出了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新任务,报告描绘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宏伟蓝图。本文分析了习近平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形成过程和核心内容,多角度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践行路径。  相似文献   

19.
法治作为一种国家治理模式,其现代化程度决定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程度。法治现代化的标准在于道德与法律的相对分离,这种相对分离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有机统一"并不矛盾,法治现代化是以"道德和法律的相对分离"为起点,最终回归到道德和法律的有机统一。国家法治现代化基于公民的普遍信任之上,唯有培养公民法治意识,才能推动法治现代化,建设法治中国,才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20.
城乡社区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石,是建立健全国家治理体系至关重要的一步,有着特殊的意义。现阶段我国城乡社区治理在组织建设、执法水平、法治理念及服务供给等方面亟须健全和完善。近年来,J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理论指导,在城乡社区治理领域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法治路径与模式,特别是“坚持党的领导,建设新型组织;搭建标准体系,创新治理机制;加大政策扶持,提升法律服务;发挥基层主导,落实法治保障”等创新做法,对于统筹推进新时代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