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除草剂防除油菜田杂草的效果何锦豪,孙裕建(浙江省金华市农科所321017)作者于1994年以来在金华城南及金华县蒋堂村分别选择有代表性的稻—稻—油菜,杂交稻制种—油菜耕作制的各5块农田进行试验调查。供试药剂:5%胺苯黄隆可湿性粉剂,湖南资江农药厂生产……  相似文献   

2.
贵州省中高海拔地区杂交水稻的发展与问题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邱历华  周介雄 《种子》1999,(6):60-62
通过贵州省中高海拔地区近年杂交水稻的发展,阐明了迟熟杂稻组合的广泛应用对于提高水稻单产的作用。分析了由于中高海拔地区气温偏低,种植迟熟杂稻组合存在一定的风险,1999年的异常低温,部分地区种植的迟熟杂稻组合由于耐寒性差,造成了较大面积减产的严酷现实。为了实现水稻生产的可持续性增产,保证稻农年年稳产,提出了中高海拔地区适宜熟期杂稻组合的合理布局和采用抗寒性杂稻组合问题。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苏中地区水稻直播方式条件下,对产量、品质和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地区相同的栽培管理水平条件下,同一品种直播产量以及结实率、千粒重均低于手栽稻、机插稻、抛秧稻等稻作方式;直播稻与手栽稻、机插稻、抛秧稻等稻作方式相比,稻米的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表现较差,营养品质表现较好,食味品质表现不一;不同稻作方式产量、产值、物化成本、纯效益、净效益均表现为机插稻最高,直播稻最低。  相似文献   

4.
总结了现今中国南方水稻种子系统的基本概况,在考察品种研究者、品种推广者和稻农对种子系统的不同认知基础上,重点关注种子系统在水稻生产区和边缘产区之间的差异.调查发现,主产区的稻农在水稻品种性状和种子数量上的要求能得到满足,而边缘产区稻农的相应要求则被忽视.同时,种子系统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邵菁  戴伟民  张连举  宋小玲  强胜 《作物学报》2011,37(8):1324-1332
前期调查研究表明江苏是中国杂草稻危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尤其以苏中地区最甚。因此,本文利用具有多态性的33个共显性SSR标记,分析苏中地区的11个杂草稻种群以及苏南苏北部分杂草稻样品,以揭示江苏省主要杂草稻的遗传多样性及其来源。结果表明苏中地区11个杂草稻群体总的遗传多样性(He)为0.1661,Shannon指数(I)为0.2872;多态位点百分率达到87.88%,等位基因数(Na)为2.1515,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2887。其中,泰州的遗传多样性最高而南通地区的最低。杂草稻在地区之间的遗传分化(1%)显著小于杂草稻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39%),更小于种群内的遗传分化(60%)。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苏中和苏南地区杂草稻以籼型为主,苏北地区存在少量粳型杂草稻;苏中地区的杂草稻与现有栽培稻品种和普通野生稻没有明显的亲缘关系,但与曾经栽培过的杂交水稻品种有关。因此,本研究相对支持江苏省杂草稻可能主要来自栽培稻的基因重组或回复突变等产生野生性状即返祖遗传的假说。苏北地区的杂草稻可能来源于穞稻与现今栽培稻杂交的后代。  相似文献   

6.
20种杀虫剂对稻纵卷叶螟高龄幼虫的效果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种杀虫剂对稻纵卷叶螟高龄幼虫的试验表明:24h内防治效果最好的杀虫剂品种是阿维菌素,其次是锐劲特及赛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功夫、灭扫利及高效氯氰菊酯,以及沙蚕毒系的杀虫双仍能有效控制稻纵卷叶螟的为害。有机磷类杀虫剂三唑磷、乙酰甲胺磷、辛硫磷、乐斯本、甲胺磷、甲基1605及敌敌畏以及三种含有机磷的混剂对稻纵卷叶螟高龄幼虫几乎无效。同一杀虫剂对不同地区的稻纵卷叶螟幼虫的防治效果有差异。  相似文献   

7.
我省南方一年三熟制地区,历来有种植秋大豆的习惯,其种植模式有油--稻--豆和红花草--稻--豆等,这种模式既能使土壤用养结合得到生息,减少因长年种植水稻而导致的土壤次生潜育化;又能使农民增产增收,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期,采用分段处理、常规处理进行不同密度放养鸭进行稻鸭共育,经对比试验表明,一季中稻种植地区,增大水稻分蘖期放养鸭的密度能有效控制第三代、第四代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的大发生,稻鸭共育可以替代药剂防治或减少2~3次化学防治(病虫大发生年)和替代人工拣螺或替代使用化学灭螺剂防除福寿螺;稻鸭共育虽对水稻天敌有一定影响,但天敌种群仍高于农药防治田,秋后验收结果表明,稻鸭共育田比常规田稻谷增产6.25%,商品鸭平均稻田纯收入255.60元/667 m2,取得良好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其稻、鸭分段不同密度共育是生态防治的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国稻鳖共作技术发展迅速,国内学者对这一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对于技术理论的研究,主要涉及稻鳖共作对稻田病虫草害的影响、对稻田土壤环境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对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从技术应用角度来说,不同地区的不同学者均开展了大量实践工作,明确了技术规范,部分地区形成了技术规程。部分学者还开展了“稻-鳖-鱼-鸭”、“稻-鳖-鱼”等进一步的创新工作。在总结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在4个方面对该项研究进行了展望,分别是稻鳖共作关键技术的创新、对鳖品质质量的研究、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地区的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金华红壤丘陵地区甘薯丰产栽培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省红壤丘陵面积较大,主要分布在金华地区。金华地区低丘红壤,大致分为红砂土、黄筋泥,紫砂土三种类型。甘薯多栽培在黄筋泥上,这类土壤很贫瘠,据浙江农科院土肥所测定:一般全量氮为万分之六五八,速效氮为百万分之十左右,全量磷为万分之八,  相似文献   

11.
不同稻菜模式技术经济效果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3种"稻—菜"不同耕作模式进行试验,采用农业技术经济评价指标评价和对比分析,得出"稻—菜"模式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显著提高的结论。在经济发达资金富裕而劳动力短缺地区,可采用处理①稻—秧草(经济绿肥)模式;在经济欠发达资金不足而劳动力富裕地区,则可应用处理②稻—菜—菜模式。  相似文献   

12.
稻棉轮作     
我县是粮棉兼作区。近几年,在“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随着农田水利建设的不断完善,部分社、队试验推广了稻棉轮作制度,收到了较好的增产效果。马口公社胜利大队过去是一个旱作地区,目前水田已扩大到1100亩,早地1399亩,常年植棉1200亩。从1972年开始搞稻棉轮作试验,第八生产队144亩棉田有70亩是水田改种的,亩产皮棉155斤,较老棉田增产63.1%;而棉田改种双季稻,亩产1160斤,较老水田增产34.2%。县农科所1972、1973年稻棉轮作试验也证明:轮作棉田增产46.2%和54.4%。轮作水田较老水田水稻增产34.6%和34.5%。(一)稻棉轮作能增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徐州市多元高效生态型种植制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州市在全面推进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的实践中,以改革传统以粮为主的单元低效的种植制度为突破口,系统地进行了多元高效生态型种植制度及配套技术的研究,总结形式并建立了六大类型地区的多元高效生态型种植制度,即西部高沙土地区创汇特菜高效生态型种植模式、近城靠矿地区设施多元高效生态型种植模式、沿湖沿运低洼稻区渔/稻高效生态型种养模式、丘陵地区油果瓜菜多元高效生态型种植模式、平原地区菜菜稻多元高效生态型种植模式、故黄河沿岸林草牧高效生态型种养模式。  相似文献   

14.
通过不同栽培方式对超级稻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Q优6号在遵义市湄潭县海拔760m地区最佳栽培方式为宽行窄距插秧,能获得最大的群体质量(叶面积68143.5m2/hm2、叶面积系数6.811、总颖花数40102.65万个/hm2、粒/叶比0.69、单株干物质重79.76g/株)表明光合势发展动态符合总量要求合理和适度,且能获得最高的产量9052.5kg/hm2);抛秧群体质量、产量居第二,抛秧减少插秧用工的劳动强度;直播群体质量和产量都最差,但直播稻省去了育秧与插秧(抛秧)两个重要生产环节,且具有省工、省力、省秧地,且直播全生育期最短,分别比抛秧稻、移栽稻缩短了14d、16d。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杂草稻已发展成为沿江地区水稻生产的重要恶性杂草,严重威胁着水稻生产,特别是旱直播栽培稻田杂草稻更为严重。如何尽快搞清杂草稻的发生特点,积极探索杂草稻防治方法,并集成配套、行之有效的稻田杂草稻的防控技术并推广应用已成为水稻生产上亟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为此,我们于2010~2017年连续对杂草稻的形态特征、发生特点、防控对策等开展了  相似文献   

16.
新科稻 58 是由新乡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该品种是由新科稻 31// 新稻 89/ 新稻 10 号复交选育而成,具有高产、稳产、品质优、抗性强、适应性广等优点,2022 年 11 月通过国家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河南沿黄及信阳地区、山东南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种植。对新科稻 58 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要点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7.
杂草稻泛指生长在稻田及其周边被视为杂草的稻株,在国内外不同生态稻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但有关中国河南省豫北地区杂草稻特性及其发生状况鲜有报道。本研究以河南省黄河流域豫北粳稻区采集到的56份杂草稻为试验材料,考察其生物学特征特性;利用RID14引物鉴定红色果皮Rc位点基因型并与表型比对;同时通过34对In Del分子标记检测籼粳分化,分析了该区域杂草稻的特性、遗传分化及其可能发生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豫北粳稻区杂草稻大部分为淡黄色和黄褐色斑点的颖壳、多数无芒和红色果皮、易落粒、千粒重低,株高、分蘖、穗粒数与栽培品种有明显差异;(2)杂草稻果皮颜色的表型多样,89.29%为红色或者褐色(由浅至深)、10.71%为白色,其基因型与表型鉴定结果高度一致,红色果皮杂草稻在Rc位点均无14 bp缺失;(3)InDel标记和籼粳分化分析表明:56份杂草稻中有44份是典型籼型杂草稻、5份为籼型杂草稻、3份为偏籼型杂草稻、4份为中间型杂草稻,它们之间的遗传差异小;通过聚类分析,56份杂草稻中的92.86%的属于籼型杂草稻,7.14%属于中间型杂草稻,与当地粳型栽培稻有着较远的亲缘关系。根据研究结果推断,黄河流域豫北粳稻区杂草稻的发生,可能主要经由曾经种植过的籼粳栽培品种杂交而产生,或者是种植的杂交品种收获后落粒的后代去驯化而产生。本研究为黄河流域豫北地区杂草稻的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对适宜于自然水域水面上种植的水上稻品种进行了筛选和评价。结果表明,水上稻品种应根系发达、吸收低浓度养分的能力强、抗倒、生育期适中、不早衰、优质、产量高。筛选出中87-156、泸红早1号、汕优10号、秀水48、秀水11等5个适宜在杭州地区水上种植的品种。探讨了水上稻和水田灌溉稻在农艺性状和品质特性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正水稻穗期是多种病虫集中危害的重要时期,也是防病虫夺丰收最为关键的时期,预计以稻瘟病、稻曲病及稻纵卷叶螟为主的"二病一虫"总体呈偏重发生趋势,尤其是穗稻瘟、稻曲病流行风险大。抓主要防控对象要以稻瘟病、稻曲病、稻纵卷叶螟等主要病虫为重点,兼顾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抓住防治适期重点抓好水稻破口初期和齐穗期用药。对8月底至9月上旬水稻破口抽穗的地区,近期结合稻  相似文献   

20.
<正>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等单位研究人员采用琼脂法和整株盆栽法,测定了黑龙江省14个地区53个田块的稻稗对丁草胺的抗药性,以及对其他3种细胞分裂抑制剂丙草胺、苯噻酰草胺和莎稗磷的交互抗性。结果表明,琼脂法检测出庆安03、东京城镇02等4个稻稗生物型对丁草胺产生了中等水平抗性,抗性指数为12.92~26.03,占供试稻稗生物型的7.55%;兴隆镇03、阿城04等4个稻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