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探讨长期免耕覆膜栽培方式和不同施氮水平对稻-油轮作体系油菜季杂草群落多样性的影响,选取在四川丘陵区已连续10年进行水稻-油菜轮作的定位试验田,于2013年油菜成熟期,运用群落生态学方法研究3种耕作栽培方式(传统耕作栽培:水稻季和油菜季均翻耕+水稻季不覆膜处理;免耕不覆膜:水稻季油菜季均免耕+水稻季不覆膜处理;免耕覆膜:水稻季油菜季均免耕+水稻季覆膜处理)下3个施氮水平[0 kg/hm2(CK)、150 kg/hm2(N150)、225 kg/hm2(N225)]对稻油轮作制油菜季杂草群落的影响。试验田共记录到杂草16种,每种处理都出现的杂草有棒头草(Polypogon fugax Nees ex steud)、斑种草(Bothriospermum chinense Bunge)、毛茛(Ranunculus japonicus Thumb)和鼠鞠草(Gnaphalium affine D.Don),其中毛茛是长期稻油轮作下所有处理均包括的油菜季优势杂草,随着施氮水平的增加大巢菜(Vicia sativa L.)和短穗铁苋菜(Acalypha brachystachya Hornem)的田间优势逐渐减少,棒头草和斑种草的优势增加。结果表明:栽培方式和施氮水平能够改变长期稻—油轮作田油菜季杂草群落的组成、杂草总密度以及某些杂草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杂草的物种数和总密度随施氮水平的提高而降低。相对于传统耕作栽培,免耕栽培下杂草物种数增加,且丰富了田间的优势杂草群组,而免耕栽培水稻季覆膜降低了油菜季杂草物种数和田间杂草总密度。  相似文献   

2.
玉米秸秆生物炭对稻油轮作农田磷流失风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云南大理洱海流域典型稻油轮作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2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生物炭(玉米秸秆制备)、玉米秸秆与化肥配施对我国稻油轮作模式农田磷流失风险的影响。田间小区试验包括常规施用化肥(NPK)、生物炭与化肥配施(NPK+C)、生物炭与化肥减半配施(1/2NPK+C)、玉米秸秆与化肥配施(NPK+S)四个处理,通过比较不同处理间土壤有效磷含量、作物产量、吸磷量和水稻生长期间土壤有效磷、田面水总磷、可溶性总磷的动态变化特征,分析施用玉米秸秆生物炭和直接施用玉米秸秆对土壤、作物和磷流失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与NPK处理相比,增施生物炭和玉米秸秆,可显著提高水稻和油菜产量,但对水稻季田面水磷浓度无显著影响;施用生物炭条件下减施化肥,短期内未造成水稻和油菜减产,却降低了水稻整个生育期内田面水总磷(TP)和可溶性总磷(TDP)浓度;各处理水稻季田面水TP和TDP浓度在栽秧后第1 d内达到峰值,4~5 d内浓度迅速降低,7 d之后浓度趋于稳定。在此过程中,田面水TP下降64.2%~79.1%,TDP下降63.1%~82.4%。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为降低稻油轮作农田磷流失风险,可以考虑在水稻季施用生物炭的条件下减施化肥磷,并且在水稻栽秧后7 d内控制田面水外流。  相似文献   

3.
利用甬优12作稻-油轮作品种,介绍了该品种作一季晚稻种植的农艺性状、产量水平以及茬口安排模式,提出了甬优12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4.
<正>固始县位于淮河南岸,属北亚热带向暧温带过渡地带,农作物以水稻为主。水稻常年种植方式为一年一季中稻,温光资源条件移栽种植一季有余,两季不足。为充分利用固始县自然条件,近几年,科技人员研究再生稻栽培技术获得成功。所谓再生稻,即在上季水稻收割后,高留稻桩,进行水肥管理,使稻桩基部的潜伏芽萌发成蘖,抽穗成熟,经过2个多月的短期生长,再收获一茬水稻。与常规一季水稻相比,再生稻栽培技术具有许多优  相似文献   

5.
稻油轮作模式的优缺点及其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稻与油菜轮作是缓解农村劳力紧张、有效提高土地复种指数的一种方式。本文在分析水稻与油菜轮作模式优缺点的基础上,简单介绍了稻油轮作栽培技术,以期为种植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采用田间肥效试验研究稻油轮作体系有机肥对水稻、油菜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单施化肥相比,化肥配施低量有机肥(4 500 kg·hm -2)对水稻、油菜产量,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以及土壤容重无显著影响;化肥配施中量、高量有机肥(9 000、13 500 kg·hm -2)有效提高了水稻、油菜产量及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化肥配施中量、高量有机肥是提高稻油轮作体系作物产量及土壤综合肥力的有效措施,综合考虑作物产量、土壤肥力和施肥成本等因素,建议稻油轮作体系有机肥用量为9 000 kg·hm -2。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选取四川丘陵区已连续10年进行水稻-油菜轮作的定位试验田,于2013年油菜成熟期,研究3种耕作栽培方式下(传统耕作栽培:水稻季油菜季均翻耕+水稻季不覆膜处理;免耕不覆膜:水稻季油菜季均免耕+水稻季不覆膜处理;免耕覆膜:水稻季油菜季均免耕+水稻季覆膜处理),3个施氮水平[0 kg/hm~2(CK)、150 kg/hm~2(N150)、225 kg/hm~2(N225)]对稻-油轮作制油菜田杂草与油菜的生长和N吸收的影响,为稻-油轮作油菜田杂草的生物防除和养分管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试验田共记录到杂草14科16种,以豆科植物大巢菜(Vicia sativa L.)的N含量最高,菊科植物泥胡菜(Hemistepta lyrata Bunge)的N含量最低,不同处理氮吸收量最大的杂草同时也是田间优势杂草。在不施用氮肥条件(CK)下,杂草地上部重量和氮吸收量高于油菜地上部重量和氮吸收量,以免耕不覆膜处理杂草生物量和氮吸收量最低。N150和N225水平油菜地上部重量和氮吸收量显著高于杂草地上部重量和氮吸收量,以免耕覆膜处理油菜生物量和氮吸收量最高。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油菜地上部的氮吸收量增加,而杂草地上部的氮吸收量却下降,试验表明,适宜耕作栽培措施和施用氮肥均能起到杂草防除的效果。试验发现在稻-油轮作生产体系采用免耕结合水稻季覆膜栽培和氮肥施用有利于后茬油菜的生长与氮素吸收利用,也有利于杂草的防除。  相似文献   

8.
油菜是重要油料作物之一,水稻套播油菜作为稻油轮作生产的一项重要农业技术,对提高粮油产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稻套油模式的优势以及栽培技术要点,为推广油稻轮作栽培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 近年来,由于水稻的不断改制,水稻螟虫的发生、危害也随着起了很大的变化.合肥及其以北稻区,基本上已改成稻麦、稻油轮作的一季中稻区,加上水稻品种更替、扩种杂交稻等原因,水稻栽培布局趋向复杂,稻螟随之从七十年代中期的最低密度又复上升.1984年出现20%以上的白穗率,说明会造成二成左右的稻谷损失.根据这种情况,我们本着经济、简便、安全、有效的原则,拟从"予防"出发,减避水稻螟害,探索中稻避螟的播、栽适期,从而降低发生面积,减少施药次数和用量,节约农业投资,保护水稻产量.特别是大量使用农药产生污染,栽培避螟就更显得迫切. 现将1983—1984年获得的结果整理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10.
固始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隅,南依大别山,北临淮河,总面积近3000 km^2,是河南省粮食生产大县和水稻生产大县,种植制度为水稻—小麦(油菜)两年三熟制。全县水稻生产期间,呈现光、热、水、气资源利用,一季中稻种植富余,双季稻种植不足的特点。再生稻是利用头茬稻桩再生发苗、抽稻结实的特点,使富余光、热、水、气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1.
水稻油菜轮作模式是水稻及油菜主产区的重要栽培模式。它是我国精细耕作,集约栽培的传统经验,是解决人多地少矛盾,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提高复种指数,扩大播种面积,提高单产,恢复和提高土壤肥力,抑制病虫草害发生、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利于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全面发展。本文就山区单季中稻区的稻油轮作容易出现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几点技术要点,希望对稻油轮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不同秸秆覆盖耕作方式对稻—油轮作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成都平原定位试验,进行了稻—油轮作条件下2种不同秸秆覆盖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覆盖耕作对土壤全量养分、速效养分以及有机质含量均有明显的提高作用,而且均以秸秆覆盖免耕效果最好;秸秆覆盖翻耕对土壤容重与土壤孔隙度的改善作用最为明显,而秸秆覆盖免耕效果较差.作物产量分析表明,稻—油轮作条件下覆盖处理对油菜的增产效果显著,尤以免耕覆盖处理产量最高;翻耕覆盖处理对水稻上却表现为的产量最高,而免耕覆盖处理的产量最低.研究表明,在稻—油轮作条件下,如何合理地采用秸秆覆盖翻耕或秸秆覆盖免耕,是今后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就单季中稻区的水稻—油菜轮作中水稻品种的选择问题,开展不同水稻品种搭配试验。通过对水稻品种农香优华占、五优华占、天优华占、晶两优华占的对比试验,考察了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及主要经济性状。结果表明,五优华占不仅生育期短,而且结实率高,增产显著,在桂北稻油轮作中可在9月25日前播种油菜,达到稻油双丰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桐庐县稻油轮作或稻麦轮作水稻肥料利用率,于桐庐县百江镇冷水畈和西村畈共设置2个肥料利用率试验。结果表明,冷水畈稻油轮作下全肥区的667 m2籽粒干产量为620 kg,氮、磷、钾肥的肥料利用率分别为37.3%、18.2%、37.5%;西村畈稻麦轮作下全肥区的667 m2籽粒干产量为496 kg,氮、磷、钾肥的肥料利用率分别为40.5%、16.5%、39.6%。  相似文献   

15.
水稻-油菜轮作条件下氮肥效应及其后效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从周年轮作的角度分析了氮肥施用对水稻-油菜轮作体系中作物产量、氮素吸收量、肥料利用率的影响以及水稻季施用氮肥在油菜季的后效特点,比较和明确不同施肥处理下水稻-油菜轮作体系经济效益的差异。【方法】2010-2011年在湖北省洪湖市布置前茬水稻不同氮肥用量以及后茬油菜裂区施氮和不施氮两个副区的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条件下水稻和油菜的产量、氮素吸收量和氮肥利用率。根据试验结果分析稻油轮作系统氮肥后效及经济效应。【结果】由于氮肥用量和分配的不同,作物产量、氮肥利用率和经济效应表现出明显地差异,水稻季施氮165 kgN•hm-2产量最高,氮肥利用率最大;水稻季施用的氮肥具有明显的后效,显著增加油菜产量107-644 kg•hm-2,氮素吸收量增加3.9-35.2 kg•hm-2,相当于油菜季施氮5-33 kgN•hm-2的增产效果。氮肥的后效与施氮量成正比,虽然水稻季高氮处理增加氮肥后效,但是降低了水稻产量、当季氮肥利用率以及经济效益。本试验条件下,水稻季和油菜季施氮量均为165 kgN•hm-2时,经济效益最高。【结论】合理的氮肥施用能明显提高水稻和油菜的产量,在整个周年水旱轮作中水稻季氮肥具有一定的后效,油菜生长季应该在充分考虑前茬水稻氮肥后效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推荐施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一季中稻+冬闲田”种植改稻油轮作“一季稻+油菜”种植模式改革过程中,改种面积及产量、种植模式、效益分析三个方面概述湖南湘中区(主要分析新化县与涟源市)稻油轮作应用现状。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适宜机械化耕种的稻田面积不多、稻田犁底层破坏加剧、规模经营约束日益加据、油菜生产风险仍较大。结合二县、市情提出了扩展对策:扩大油菜适种耕地面积、建立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引导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可预期的财政补贴与扶持机制。  相似文献   

17.
<正>在豫南地区,人们多采用稻、麦轮作和稻、油轮作两种种植模式。但由于地理位置原因,在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地区,水稻和油菜的茬口轮作时间较紧,相对来说不易大面积推广,这样稻、麦轮作就成了各合作社和种粮大户的首选种植模式。近两年,商城县大力发展粳稻种植,但由于粳稻要在10月底才能收获,因而稻、麦茬口就变得更加紧张,"稻套麦"技术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相似文献   

18.
我省是双季稻面积比重較大的水稻地区,1958年实种水稻2343.3万亩,双季稻占1082.12万亩,其中双季連作稻为707.76万亩。因此爭取連作稻的早晚兩季丰收,对我省水稻增产起重大的作用。1958年我省在早稻大丰收的胜利势形下,掀起了一个轟轟烈烈的晚稻超早稻运动,取得了連作晚稻空前大面积丰收,个別丰产田亩产达到1500—2000斤以上,有力地駁斥了連作晚稻低产論。据初步統計,1958年全省一季水稻(早稻或晚稻)亩产2000斥以上的有50多万亩。早晚兩季合計亩产2000斤以上的,约达400多  相似文献   

19.
良种荟萃     
<正>C两优608水稻C两优608水稻是湖南隆平种业有限公司、湖南农业大学选育的两系杂交一季晚籼,2009年通过湖南省审定(湘审稻2009027),适宜于我省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晚稻种植。特征特性全生育期124天左右。株高113厘米左右,株型集散适中,繁茂性好,生长整  相似文献   

20.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8):161-162
稻油轮作是广安地区主要农作物栽培模式,亦称为水旱轮作。为了提高水稻和油菜作物产量,一是选好搭配品种,注重质优高产,水稻采用旱育秧强化栽培技术,油菜育苗移栽,开沟定厢,排干渍水等技术,进行科学管理,及时防病治虫,适时收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