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新疆植被分布规律与水热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概述新疆四周大部分为高山、高原环绕,地表结构的基本轮廓是高山、高原与盆地相间。由北向南排列着阿尔泰山、天山和昆仑山三列巨大山系,三山山脊的海拔高度大都在4000米以上,准噶尔、塔里木两大盆地分布其间,构成惯称“三山夹两盆”的地形。从海陆关系来说,新疆处于欧亚大陆腹部,很少受到海洋湿气流的润泽,气候具极强的大陆性,属于干旱荒漠地带。  相似文献   

2.
新疆东昆仑——阿尔金山地区的有蹄类动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不少学者在对亚洲中部动物群的研究中均已注意到,有蹄类在兽类区系中占优势地位,为荒漠动物群组成的重要特征之一(Allen 1938,1940,Ellerman etc.1951,1954,1959,沈孝宙1963,张洁、王宗祎1963,1964,钱燕文等1965,张荣祖1979,郑昌琳1979,冯祚建等1986)。地处新疆东南隅的东昆仑—阿尔金山地区,为以高寒荒漠为主体的羌塘高原北部与蒙新戈壁荒漠的过渡地带,域内大多是人迹罕至的荒  相似文献   

3.
中国温带荒漠山地垂直地带性的遗产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准噶尔盆地周围山地集荒漠、草原、森林、高山灌丛、草甸、冻原、冰缘稀疏植被、冰川、湖泊和湿地于一体,拥有世界中温带荒漠区域最完整的垂直地带性特性。这既是一个具有世界价值独一无二的自然区域和生物演化过程的突出例证,又是尚存的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栖息地,完全符合世界自然遗产的标准和要求。因此,为了能够尽快进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单,建议在申遗过程中:①完善"申遗"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建制;②加强参与"申遗"的保护区的管理;③完善博格达生物圈保护区与喀纳斯湖国家级保护区建立的共管保护区的建制;④应围绕生态和文化旅游的需求因地制宜地发掘和建立一批生物多样性产业,以满足社会各方面需求;⑤进一步开展对该区域遗产的科学研究;⑥对当地居民和外来旅游者加强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4.
野牦牛     
野牦牛学名Poephagus mutus Przewalski,英文wild yak,又名野牛,为世界性珍兽。是唯一生活在高寒荒漠地带的牛类,对严寒缺氧的自然条件具有特殊的适应。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根据中美联合青海高原动物考察队资料,野牦牛分布于尼泊尔、不丹,锡金及我国的青藏高原。在我国的分布区包括:西藏西部至国境线,南起冈底斯山,北至可可西里山及与新疆接壤的昆仑山,青海海西,祁连山,玉树、果洛高原,昆仑山等地。介于东经78°36′—102°,北纬27°30′—40°之间。  相似文献   

5.
苏联荒漠带是一个广阔的区域,这个区域西起里海,东和东南到准噶尔阿拉套山、天山和帕米尔的山麓,北界约在北纬48°线上,南缘伸入到科彼特达格山和帕洛帕米斯山的山麓。中亚和哈萨克斯坦荒漠面积为2.11亿公顷,约为苏联国土总面积的10%。土库曼斯坦境内,百分之八十七是荒漠。其平原的大部分为卡拉库姆沙漠,西南部是乌斯秋尔特高原荒漠。乌兹别克斯坦的大多数荒漠分布在西南部和西北部,这些荒漠是:中部的克兹尔库姆高原、乌斯秋尔特高原的东南部、阿姆河右岸的松杜克里沙地以及部分的饥饿草原。  相似文献   

6.
新疆荒漠生态系统分布特征及其演替趋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依据中国植被分类原则,利用400万植被图,并借鉴景观分类方法,对新疆荒漠生态系统进行了划分,将新疆荒漠生态系统类型划分为4个荒漠生态系统类型。在分类的基础上,对新疆荒漠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数量分布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新疆荒漠生态系统总的面积为65.46×104km2。荒漠生态系统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很强的地带性规律。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吐鲁番盆地,哈密盆地环天山和昆仑山山原和山麓地带。荒漠生态系统在各县域行政区域中的分布规律是半灌木、矮半灌木荒漠生态系统跨越的县市最多,最少的是垫状小半灌木(高寒)荒漠。本文同时在荒漠生态系统分类的基础上分析了新疆20年荒漠生态系统演变趋势,新疆荒漠生态系统面积增加了13.83×104km2,说明新疆总体的生态环境质量是降低的。在其他类型向荒漠生态系统演替过程中,转移面积最大的和最多的是垫状小半灌木(高寒)荒漠和灌木荒漠,面积分别为12.20×104km2和12.16×104km2。这两种荒漠生态系统类型主要分布在南疆,说明南疆的生态环境变化更剧烈。  相似文献   

7.
以黑河流域为区域背景,运用分形理论,定量化地研究西北干旱区景观镶嵌结构的复杂性与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1)各景观要素,按照镶嵌结构的复杂性程度(分维值D)排序,依次分别为:高山草原>河滩地绿洲>漫灌戈壁绿洲>高山寒漠>土质平地盐漠>土质平地荒漠>中山森林>低滩地绿洲>中山草原>高山草甸>草原化荒漠>河湖滩地盐漠>冰川和永久性积雪>平沙地沙漠>固定沙丘沙漠>低平滩地盐漠>人工绿洲>荒漠草原>居民点(城市)>荒漠戈壁>荒漠剥蚀戈壁>高山草甸沼泽>半固定沙丘沙漠>流动沙丘沙漠>丘陵山地荒漠>高山灌丛草甸>中山灌丛草原>中山草甸草原。(2)各景观要素,按照镶嵌结构的稳定性程度(SK)排序,依次分别为:高山草原>河滩地绿洲>中山草甸草原>中山灌丛草原>高山灌丛草甸>丘陵山地荒漠>漫灌戈壁绿洲>高山寒漠>流动沙丘沙漠>半固定沙丘沙漠>土质平地盐漠>土质平地荒漠>中山森林>低滩地绿洲>高山草甸沼泽>中山草原>荒漠剥蚀戈壁>高山草甸>荒漠戈壁>居民点(城市)>荒漠草原>草原化荒漠>人工绿洲>低平滩地盐漠>固定沙丘沙漠>平沙地沙漠>河湖滩地盐漠>冰川和永久性积雪。(3)在各景观要素的镶嵌结构中,高山草原是最复杂,同时也是最稳定的;自然绿洲的复杂性和稳定性都大于人工绿洲。镶嵌结构最为简单的是中山草甸草原。最不稳定的景观要素,恰恰就是维系绿洲生存的关键-冰川和永久性积雪。(4)在沙漠和荒漠化景观中,固定沙丘和平沙地沙漠的复杂性虽然高于半固定沙丘、流动沙丘、荒漠戈壁、荒漠剥蚀及壁及荒漠草原,但是其稳定性却低于半固定沙丘、流动沙丘、荒漠戈壁、荒漠剥蚀戈壁、荒漠草原及草原化荒漠。这就是说,固定沙丘并不稳定。(5)在草原景观中,荒漠草原的稳定性最差。  相似文献   

8.
利用高寒草甸和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的生态特征建立了元胞自动机模型,并通过模拟得到了高原鼠兔种群时空动态的规律。结果表明:高原鼠兔有效洞口的扩散量与扩散力的变化基本一致,扩散可减轻高原鼠兔对高寒草甸的危害;高原鼠兔对原栖息地的留恋指数α越小,高原鼠兔越易扩散;退化草甸上高原鼠兔密度越大,对已治理草地的入侵就越远;退化草甸恢复后,植被低矮时,入侵距离短、危害重,而植被较高时,入侵距离远、危害轻;全球气候变暖后,如果高原鼠兔的繁殖期不延长,则增温前后的种群动态相差不大;如果增温后高原鼠兔的生长期延长,在非退化高寒草甸上,增温前后种群动态差别不大,在退化高寒草甸上,高原鼠兔种群将迅速增大。  相似文献   

9.
新疆植被区划的新方案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根据近年来获得的新资料、新观点,依据标准地境上的植被类型以及地带性原则,对新疆的植被区域重新进行了划分。在草原区中,新疆北部草原的范围有所扩大;而在南部,经比较研究认为:这里不存在水平地带性的荒漠带,而发育着地带性的高寒草原,并为欧亚草原区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荒漠区中,把准噶尔盆地和苏联的哈萨克斯坦联合成一个独立的荒漠亚区。新疆荒漠的其它部分则仍属于亚洲中部荒漠亚区。从而将亚非荒漠区划分为四个亚区  相似文献   

10.
2000-2010年祁连山植被MODIS NDVI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00-2010年间的MODIS/NDVI数据和对应的气候资料,研究了近10年来祁连山植被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0年来,祁连山年最大化NDVI(MNDVI)增加了2.4%,植被改善、无变化和退化的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26.32%、66.42%和7.26%。植被改善的区域分布在冷龙岭、拉脊山、大通山、达坂山、青海南山、走廊南山、托来山等山地以及西宁盆地、湟水谷地周边地区,减少的区域分布在乌鞘岭、庄浪河、古浪河、大通河、石羊河、黑河、疏勒河等河流河谷。2)祁连山不同植被类型MNDVI的年际变化趋势不同。灌丛地、荒漠草原、高寒稀疏草甸MNDVI呈快速增加趋势,高山草原、高山灌丛草甸和高寒草甸MNDVI呈增加趋势,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针叶林MNDVI呈快速下降趋势。3)影响祁连山植被生长的主要因子是气温和降水,局部地区密集的人类活动也能成为影响植被生长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1.
青海南部高寒区沙漠化灾害态势及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沙漠化灾害是我国青藏高原严重的灾害之一。青海南部高寒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 ,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屏障。本文分析了沙漠化的现状及主要灾害表现 ,阐述了沙漠化灾害的主要驱动机制。本区沙漠化灾害的发生和发展是自然沙化过程与人为沙化过程共同作用于脆弱的承灾体的结果 ,它不仅影响和制约了当地的生存环境与经济发展 ,而且还危及到周边地区生态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北部荒漠草原带的严重荒漠化及其治理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位居干旱气候区的内蒙古高原中北部的荒漠草原地带 ,面临着严重荒漠化的威胁。目前已有 90 %以上的天然草场退化与沙化 ,变成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大大扩展了我国北部沙尘暴频繁发生的地带 ,成为北方生态安全最危险的地区。这是多年来盲目增畜 ,超载过牧 ,滥垦乱挖的掠夺式生产经营中又加上干旱气候因素的耦合作用所造成的必然恶果。面对这一严峻形势 ,急需采取果断措施抢救荒漠草原地带的整体生态环境。应立即实行禁牧封育 ,人畜转移 ,调整结构 ,移民扩镇。使荒漠草原地带与农牧交错地带以及城市之间建立起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亚洲中部干旱区生态地理格局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亚洲中部干旱区是北半球陆地温带、暖温带面积最大的世界干旱区域。同时,它又是世界上生态与环境十分脆弱,自然资源和能源相对富集的区域。从发生学的观点,用系统论的方法研究亚洲中部干旱区生态地理环境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以满足区域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的需求。研究认为:山地森林草原-盆地平原绿洲寓于荒漠,并与荒漠共存,是一种复杂、而又完整的内陆生态地域系统,是亚洲中部干旱区最显明,最基本的自然生态地理区域,具有最根本的生态地理格局特征。深刻认识、科学掌握和解读干旱区的地域规律性--生态地理格局。对建设美丽中国,特别是中国干旱区生态安全、环境保护,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In this paper, we attempted to determine the most stable or unstable regions of vegetation cover in Mongolia and their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using Terra/MODIS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 dataset, which had a 250-m spatial resolution and comprised 6 periods of 16-day composited temporal resolution data(from 10 June to 13 September) for summer seasons from 2000 to 2012. We also used precipitation data as well as biomass data from 12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located in 4 largest natural zones of Mongolia. Our study showed that taiga and forest steppe zones had relatively stable vegetation cover because of forest characteristics and relatively high precipitation. The highest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 of vegetation cover occurred frequently in the steppe and desert steppe zones, mainly depending on variation of precipitation.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in vegetation cover(NDVI or plant biomass) of Mongolia was highly dependent on the amount, distribution and CV of precipitation. This suggests that the lowest inter-annual CV of NDVI can occur during wet periods of growing season or in high precipitation regions, while the highest inter-annual CV of NDVI can occur during dry periods and in low precipitation regions. Although the desert zone received less precipitation than other natural zones of the country, it had relatively low variation compared to the steppe and desert steppe, which could be attributed to the very sparse vegetation in the desert.  相似文献   

15.
试论青藏高原隆升对中国沙漠形成演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跃  李森 《干旱区研究》1996,13(2):20-24
第四纪期间中国北方风沙地貌发育的基本条件如风力、风向、沙漠、地形等随青藏高原的逐步隆升均发生相应变化。从探讨青藏高原隆升与中国沙漠形成演化出发,本文指出高原阶段性隆升与中国北方沙漠演化阶段上的因果关系。受高原隆升的地质、气候等综合效应影响,中国沙漠于第四纪初先在贺兰山以东、长城以北地区形成;1.6MaBP以后高原北侧出现有利于风沙活动的干旱多风环境,沙漠扩展至西北地区;1.1MaBP以后高原隆升对  相似文献   

16.
陕西富县晚更新世的植被与气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了解黄土高原中部晚更新世的古气候演化特征,通过对陕西富县剖面的地质调查、密集采样和54个样品的孢粉分析,将孢粉图式划分为Ⅰ、Ⅱ、Ⅲ三个带分别代表S1、L1和S0三个形成时期的孢粉带:Ⅰ带为榛—菊—蒿组合带,以草本植物孢粉占多数,乔木植物花粉出现高峰为特征;Ⅱ带为菊、蒿优势带,以草本植物花粉占优势,乔木植物花粉显著减少为特征;Ⅲ带为松—藜—中华卷柏增长带,以松、藜、中华卷柏显著增加,乔木植物明显增长为特征。结果表明S1形成时期植被为疏林草原,气候温暖较湿;L1形成时期植被为干草原,气候冷干;S0形成时期植被为森林草原,气候温凉干旱。  相似文献   

17.
黄人鑫  姜婷 《干旱区研究》2004,21(4):430-433
从新疆巩留县往西的察布查尔县境内,约2 000 km2的伊犁河南岸荒漠是未来灌区项目建设的所在地。2002年8月,对该地及其南缘和北缘地带的昆虫区系进行了调查,查明计有291种昆虫,隶属于15目87科239属,并对未来灌区建设对昆虫区系的影响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分析边缘效应的特点入手,依据比彻(Beecher)边缘效应的理论,来解释沙漠化过程发生的机理,从而更好地人为控制沙漠化的发生过程。  相似文献   

19.
山地、绿洲、荒漠系统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在干旱区山地、绿洲及荒漠系统 ( MODS)中 ,三大系统具有各自的固有特征和密切的耦合关系。山地系统是干旱区水资源的形成区 ,也是重要的矿质营养库和生物种质资源库 ,绿洲系统是生产力相对较高的区域和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中心 ,而荒漠系统则是干旱区面积广阔和环境相对恶劣的区域。地貌类型与气候特征决定耦合类型的基础和框架 ,水文特征决定耦合类型的空间格局 ,植被类型反映耦合类型的外貌 ,土壤状况影响耦合类型的功能 ,人为活动制约耦合类型的演变过程。维护 MODS的生态安全是干旱区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20.
阿拉巴斯山地区为干旱区第三纪残遗植物的避难所,是内蒙古地区植物特有现象最明显的地区。共有维管植物251种。地带性植被为草原化荒漠,主要群落类型为四合木荒漠、半日花荒漠、绵刺荒漠、沙冬青荒漠等荒漠群系。以戈壁种和东阿拉善种为主的荒漠成分构成了本地区植物区系的主体。古老残遗种及特有种在植物区系和植被组成中均起主导作用。但是这块宝地目前面临严重破坏,应该尽快成立阿拉巴斯第三纪残遗植物保护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