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运用累加型LHM全要素生产率指标(additive luenberger-hicks-moorst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ndicator)测度2001—2016年我国30个省(市、区)食品工业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并进一步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结果表明,我国食品工业仍处于初级加工阶段,3个子产业TFP稳步提升,但增长不一;技术进步是TFP增长的主要因素,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变化差异不大;从区域上看,宏观经济及农业资源禀赋的差异影响食品工业的发展,农副食品加工业TFP增长率呈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依次降低的趋势,食品制造业TFP增长率表现为东部地区显著高于中部、西部地区,饮料制造业TFP增长率表现为东部地区显著高于中部、西部地区。因此,应加快食品工业科技创新推动技术进步、优化发展环境及立足资源禀赋协调区域发展,以实现我国食品工业高质量均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为掌握环境制约下我国各地区养猪业经济增长状况,采用随机前沿分析(SFA)和Malmquist指数相结合的方法,将养猪业碳排放引入生产效率模型,测算新世纪以来我国养猪业技术效率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其他资本投入、用工投入、饲料投入、仔猪投入和养猪业碳排放对生猪产出都有显著影响;在分时期及整个样本期,中部、东部和西部的技术效率逐次降低,且三大地区的差距具有不断拉大的趋势;2001—2012年除西藏、青海、宁夏和海南4省市外的养猪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平均指数均1;2006—2012年全国养猪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平均下降速度呈现出由中部、东部、西部逐次递减的格局;2001—2012年我国养猪业生产出现了普遍的技术倒退现象。  相似文献   

3.
推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对宁夏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空间效应进行研究有利于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促进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强化农业技术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宁夏地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利用Stata 13.1软件检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异质性,再运用Geoda一阶Rook相邻建立权重矩阵,进一步分析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县域间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2007—2017年宁夏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4%,技术进步是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因素;宁夏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泰尔指数呈现下降趋势,说明宁夏区域内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差距在逐渐缩小,并且宁夏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差异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2017年的宁夏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空间相关性,北部普遍具有正聚集效应,中部普遍具有负的空间相关性。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应扩大北部地区的集聚效应与辐射作用,加快中部、南部地区的生态建设,加快发展农业数字经济在宁夏地区的实施与应用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分析中国30个省份(不含香港、澳门、台湾、西藏)1995—2018年耕地多功能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格局演变,揭示耕地多功能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互动机制,本文采用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法、超效率SBM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得出以下结果:(1)1995—2018年,中国耕地多功能程度总体上呈现增长,其中中部地区增长、东部地区下降、西部地区相对稳定,中部地区的耕地多功能程度高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最低;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3.46%,东部地区的年均增速大于西部地区,中部地区最慢。(2)1995—2018年,中国耕地多功能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耦合协调度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西北部上升、东南部下降的时空分异规律,东部沿海发达省份耦合协调程度下降尤其明显,失调省份均呈现耕地多功能程度滞后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3)1995—2018年,耕地多功能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耦合协调度呈空间正相关分布,但省域间耦合协调度空间差异逐渐增大,集聚特征逐渐减弱,空间分异越加明显。研究结论表明,实现耕地多功能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协调发展,需要实施...  相似文献   

5.
在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关键时期,促进种植结构调整,提高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势在必行。本文基于2001—2016年东北三省地级市面板数据,使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得到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指数,通过空间SAC模型探索玉米种植结构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东北三省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年均上升1.1%,技术效率提高0.5%,技术进步提升0.6%,但其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且属于技术进步"单轨驱动"模式;玉米播种面积和种植比例的提高会导致"效率损失",从而降低了粮食的全要素生产率;玉米种植结构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路径通过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共同作用实现,而对于技术效率的影响仅通过规模效率发挥作用。推进玉米种植结构调整,可提高粮食全要素生产率,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6.
应用2010—2015年中国29省(市、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面板数据,运用SBM-DEA和Malmqusit方法测算了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并且按照地理区位和经营范围2种分类,对不同类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运营效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技术效率偏低,生产率增长幅度较小。从经营范围来看,专业市场技术效率相对较高,综合市场生产率年均增长幅度相对较高。从地区来看,技术效率呈现出东、中、西依次下降趋势。综合市场中部地区生产率年均增长率最高,西部地区最低。专业市场生产率年均增长率则呈现出东、中、西部地区依次升高趋势。  相似文献   

7.
利用1996-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模型,分析了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的构成即农业技术效率提高(Ech)和农业技术进步(Tch),并解释了不同区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及其分解值的趋同性。研究结果表明:(1)1996-2010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年均增长率为4.1%,其中农业技术进步(Tch)年均增长率为4.8%,农业技术效率(Ech)年均增长率为-0.7%;(2)农业技术效率对全国农业全要素增长率区域差异的解释度分别为58%,剩下的42%则由农业技术进步解释;(3)"九.五"到"十一.五"期间,中西部区域农业技术效率和农业技术进步的交替增长,使得东中西区域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长期的趋同效应。  相似文献   

8.
李媛  郭萍  余康 《湖北农业科学》2016,(18):4841-4845
使用1979-201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共同前沿分析框架和数据包络方法,对各省份农业生产的相对组前沿技术效率、相对共同前沿技术效率以及技术差距率进行测度,对其时空差异进行分析。空间方面,四大地区相对组前沿的技术效率均较高,接近于1,相对共同前沿的技术效率差异较大,中部和西部地区明显小于东部和东北地区;时间方面,东部和东北地区相对组前沿和相对共同前沿的技术效率都较高;中部和西部地区相对共同前沿的技术效率则呈下降趋势,2005年后才有所回升。  相似文献   

9.
农业结构调整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与资源环境的共同约束下,依靠要素投入推动农业增长不可持续,因此,不断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增长尤其重要。[方法]采用乘积完备(multiplicatively complete)的Hicks-Moorsteen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将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彻底分解为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率变化和混合效率变化,农业结构调整通过改变混合效率,进而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结果]从时间维度上看,仅1992-1997年混合效率变化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贡献了0.5个百分点,即该时期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从地区维度上看,仅东部地区混合效率变化为东部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贡献了0.4个百分点,即东部地区农业结构调整推动了东部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来自技术进步,农业结构调整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效应在时空上存在较大差异。[结论]农业结构应根据市场需求、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进行调整,才能提高混合效率,进而推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相似文献   

10.
利用面板数据,采用非参数前沿法中的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对我国2008—2015年各地区大规模生猪养殖综合技术效率进行测度及分解,分析各分解效率对大规模生猪养殖综合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西部地区大规模生猪养殖技术效率高,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存在较大改进空间;纯技术效率对综合效率的影响及制约能力略强于规模效率。利用参数前沿法中的随机前沿方法(stochastic frontier approach,SFA)测度所得大规模生猪养殖综合技术效率与DEA方法测度技术效率进行对比,得出2种方法的共同点。基于研究结论对我国大规模生猪养殖提出改进建议:西部地区应当发挥规模养殖优势,引入清洁养殖技术;东部地区应当推动生猪养殖向自动化、信息化方向发展;中部地区应当发挥位置优势,建立中东部技术交流平台及中西部快速物流通道。  相似文献   

11.
我国肉牛养殖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肉牛产业作为我国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农牧民收入水平、改善居民膳食结构等方面做出重大贡献。受诸多因素影响,我国肉牛产业和牛肉市场面临巨大压力,提升肉牛养殖技术效率,把握影响技术效率的关键因素,对政府调控肉牛产业、推进产业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利用1998-2014年投入产出非平衡面板数据,借助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对河南、黑龙江、宁夏、陕西和新疆五省区肉牛养殖技术效率进行测算,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探究影响肉牛养殖技术效率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肉牛养殖技术效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1999-2014年平均技术效率为0.813 7;不同地区肉牛养殖的技术效率存在着显著差异,新疆肉牛养殖技术效率最高,其次为河南,再次为黑龙江,宁夏和陕西排在最后。2养殖密度、产业优势、资本装备和农业机械化对肉牛养殖技术效率具有显著正影响,疫病风险和饲料结构则对其具有显著负影响。  相似文献   

12.
运用DEA的Malmquist指数分析方法对中国2004—2013年棉花TFP的增长及其构成进行实证分析,阐释了棉花TFP变化的基本特征。结果显示,1中国棉花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年际波动较大,2004—2013年中国棉花TFP的年均增长率达到2.7%,其中技术进步的年均增长率为3.1%,技术效率的年均增长率为-0.3%;2技术进步是推进TFP增长的主要动力。由于近年来棉花技术缺乏创新,对TFP的促进作用越来越乏力;3纯技术效率过低是技术效率出现负增长的主要原因;4中国棉花TFP的增长具有区域不平衡的特征。各棉花主产区技术进步水平的不同导致TFP的增长存在显著差异,新疆已经成为中国棉花TFP增长最高的棉区,改变了三大棉花区域齐头并进的局面。  相似文献   

13.
为提升金融集聚和产业结构优化对区域生态效率的促进作用,实现区域的绿色发展,本研究利用我国30个省市2004—2014年的面板数据,分析金融集聚、产业结构优化对区域生态效率的影响机制,并构建PVAR模型,采用GMM的方法进行了估计,然后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的方法分析了东中西部金融集聚对生态效率影响的区域差异。结果显示:金融集聚和产业结构对区域生态效率都有一个稳定持续的正向影响,脉冲响应呈现出东部地区冲击效应大、持续时间长、下降速度快的特征,而中西部的响应并不明显;方差分解表明金融集聚贡献稳定增加,呈现出中部贡献最大、东部次之、西部最小的格局,而产业结构则呈现出西部贡献最大、中部次之、东部最小的格局。基于此,一方面改善金融发展的社会环境和加强金融人才的引进,引导新兴产业和生态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要积极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优化自身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全国产业分工格局。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分析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和演变趋势。【方法】基于2010~2018年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和线性加权法,测度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及Markov链方法,分析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地区间差异、分布动态及长期转移趋势。【结果】(1)2010~2018年,东部和中部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差异逐年上升,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6%、2.2%;西部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差异由2010年的0.113下降至2018年的0.093,年均下降率为3%。2018年,东-西地区间差异高达0.113。(2)东部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增速显著,西部地区呈现出较强的两极分化特点。(3)低水平(Ⅰ)、中等水平(Ⅱ)、中高等水平(Ⅲ)和高等水平(Ⅳ)地区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自我锁定概率依次增高,分别为64.29%、71.25%、84.38%、97.73%,且向上级跃迁概率均大于降级概率,当达到稳态分布时,将出现在81.34%的高等水平(Ⅳ)地区。【结论】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总体差异化水平逐年增大,且存在一定的两极分化现象;东、中、西部地区之...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我国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现状及其形成机理,综合运用生产函数、GIS、泰尔指数等方法对中国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呈缓慢上升趋势,但总体仍然偏低,高效率省份上升幅度较小,低效率省份增长幅度较大。2)中国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区域差异明显,效率高值省份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和西部部分省份,而低效率省份则集中分布于华北平原地区,呈现由中部向南和向北增加的空间分布特征。3)由泰尔指数分析可知,中国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区域差异呈总体缩小态势,区域内差异对总体差异影响较大。4)人均GDP对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相对较大,而中、东部地区则更易受到劳动力素质的影响,农业科研投资和农作物受灾面积分别对东北和西部地区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最为强烈,农业政策的实施效果由东部向西部增强。  相似文献   

16.
2003—2017年全国30个省份的面板Tobit模型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了绿色经济效率的提升,并且制造业和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对绿色经济效率也具有促进作用;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显著推动了绿色经济效率的提升,而中部和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不显著。因此,东部地区需积极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有效带动中部和西部地区产业发展,提高其产业结构层次,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应主动选择性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以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绿色经济效率。  相似文献   

17.
基于考虑人力资本的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九省市2003~2012年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动情况,从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两方面考量服务业TFP。结果发现,丝绸之路沿线九省市服务业TFP的增长主要源于技术进步的贡献,而技术效率却在恶化,同时人力资本对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均具有正向贡献。结果表明:交通基础设施、对外开放和财政金融支持都对服务业TFP的增长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鉴此,应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道路互通;深化对外开放,推动贸易畅通;增强财政金融支持力度,推进货币流通。  相似文献   

18.
杨春  王明利 《农业展望》2013,9(9):46-49
在研究中国牧区半牧区县肉牛生产发展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肉牛产业当前面临的主要形势,在此基础上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并提出了今后发展的相关建议.研究表明,2000年以来,中国牧区半牧区县的牧业人口数总体保持增长;牧区半牧区县牛出栏量呈上升趋势,牛肉产量保持增长,两者年平均增长速度均高于全国水平,由此表明牧区肉牛生产能力在逐步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牧区仍面临繁育提供架子牛重任、草原生态保护和生产发展方式转型等.未来,牧区肉牛生产将逐步由繁育和育肥为主向全产业链发展,养殖模式呈多元化,注重草原生态保护的肉牛养殖将受到重视,总体生产发展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地处中原,连结我国的东、西部地区,在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河南省提出的"东引西进"的战略,在实施"东引西进"战略的过程中,河南省应立足自身及东西部地区的特点,明确"东引西进"战略的目标及相应对策,以求在"东引西进"的过程中获取最大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