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1 毫秒
1.
新疆莎车县棉田自然天敌数量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2-2004年研究了新疆莎车县棉田节肢动物类自然天敌种群动态及棉花品种的影响。结果发现节肢动物类自然天敌67种,数量较多的共10类,即瓢虫类、蝽类、隐翅虫类、蓟马类、草蛉类、食蚜双翅目、胡蜂类、蚜茧蜂类、蜘蛛类和捕食螨类。其中瓢虫类、蝽类和蜘蛛类占天敌个体总数85%~93%。3年中这三类天敌各自所占比例,瓢虫为4%~65%,食虫蝽为19%~57%,蜘蛛为6%~34%。瓢虫、食虫蝽和蜘蛛的最高密度2002年分别为237.2、164.0、87.0头/百株,2003年分别为28.3、533.3、232.0头/百株,2004分别为1506.5、237.0、55.3头/百株。对转基因抗虫棉GK19(表达Cry1A杀虫蛋白)、SGK321(表达Cry1A CpTI杀虫蛋白)和普通棉花泗棉3号、石远321的研究表明,各种天敌在不同品种上的种群数量没有显著性差异,而喷施化学农药可以造成天敌数量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2.
扶沟棉田盲椿象猖獗为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扶沟县棉花盲椿象常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然而像2001年严重发生和为害的程度属历史罕见。2001年全县种植棉花5万hm2,盲椿象发生面积达3万hm2以上,有1万hm2的棉田造成20%的减产,个别严重地块减产50%以上。扶沟棉田内发生的盲椿象主要有苜蓿盲蝽、绿盲蝽和中黑盲蝽。据调查,苜蓿盲蝽5月下旬迁入棉田为害,绿盲蝽、中黑盲蝽6月上、中旬迁入棉田为害,7月下旬到8月中旬达到为害高峰。据8月9日调查,平均百株有虫215头,最高达457头,并且以抗虫棉发生较重。究其原因主要是:①由于转Bt基因抗虫棉的推广应…  相似文献   

3.
棉田周缘种植不同品种油菜诱集带增益控害效果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伟  姚举  李号宾  张瑜  王东  马国兰 《植物保护》2011,37(3):142-145
为了明确棉田周缘种植油菜对棉田害虫和益虫的影响,2007年5-6月在新疆莎车县棉田周缘分别种植不同油菜品种‘新油13号’、‘258110’和‘253142’,调查各处理棉田自然天敌和主要害虫发生情况。结果表明,种植油菜诱集带的棉田自然天敌主要种类有食虫蝽、蜘蛛和瓢虫,发生数量分别占天敌总数量的39%、20%和19%。方差分析表明3个品种油菜带棉田天敌总量差异显著,‘253142’处理天敌总量极显著多于‘新油13号’处理和‘258110’处理;不同品种油菜带棉田蚜虫类和叶蝉类害虫总量差异显著,牧草盲蝽总量差异不显著。不同油菜品种对棉花长势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但‘新油13号’与棉花的共生期最长,对棉花长势的潜在影响最大。综合分析认为,‘253142’芥菜型油菜品种可作为棉田诱集带待选品种。  相似文献   

4.
山东烟区烟青虫和烟蚜及其天敌的发生动态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在山东烟区 ,烟蚜主要发生于 5月下旬至 6月上旬 ,烟青虫种群数量在 6月中旬至下旬较高。捕食性天敌主要有瓢虫、草蛉、食虫蝽、隐翅虫和蜘蛛 ,但是发生数量低、数量高峰明显滞后于害虫数量高峰。优势寄生性天敌有寄生于烟蚜的烟蚜茧蜂和寄生于烟青虫幼虫的棉铃虫齿唇姬蜂及中华卵索线虫。烟蚜茧蜂和烟蚜种群数量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 ,5月底到 6月中旬益害比大于或接近 1 ;齿唇姬蜂对烟青虫 1~ 3龄幼虫的寄生率 6月份为 74 0 % ,7月份为 4 9 8% ;中华卵索线虫仅发生于 7月中旬 ,对 3龄以上烟青虫幼虫的寄生率为 35 2 %。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对盲蝽食诱剂中试产品进行了田间诱捕效果评价。结果表明,丙烯酸丁酯和丙酸丁酯按质量比3∶1配制的食诱剂对盲蝽成虫诱捕效果明显,诱捕量显著高于对照。2015年河北黄骅苜蓿田中,该食诱剂配方对盲蝽成虫的总诱捕量是对照的3.9倍,2016年河南新乡和河北廊坊绿豆田、河北廊坊棉花田中该食诱剂诱捕盲蝽总量分别是对照的55.3倍和39.0倍、15.6倍,均显著高于对照。诱捕到的盲蝽种类有绿盲蝽、中黑盲蝽、三点盲蝽和苜蓿盲蝽,苜蓿田优势种苜蓿盲蝽和绿盲蝽、绿豆和棉花田优势种绿盲蝽的诱捕量同样显著高于对照。这表明,盲蝽食诱剂对田间盲蝽成虫具有明显的诱捕效果,可用于盲蝽成虫种群的监测与防治。  相似文献   

6.
2003年绿盲蝽在大城县枣树上发生严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盲蝽(LyguslucorumMeyer-Dür)属半翅目,盲蝽科。在廊坊市以成虫在枣树树皮裂缝、杂草间及枯枝、落叶下越冬,或以卵在苜蓿、苕子、蒿类的茎组织内越冬。以成虫、若虫刺吸枣树嫩芽进行为害。除枣树外,还为害棉花、豆类、苜蓿、多种禾本科作物及桑、杨、柳树等。绿盲蝽在大城县3月下旬至4月初始见成虫,4月初平均单株有虫1.5头。据跟踪监测,到4月20日止,虫量明显上升,在本市大城县枣树上绿盲蝽发生面积10万亩,平均单株有虫3.5头。绿盲蝽为害嫩芽后,影响叶片生长,叶片表面成洞,长势弱,严重影响产量。由于该虫寄主广泛,活动性较强,难于防治,…  相似文献   

7.
棉盲蝽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棉盲蝽在郓城县发生呈逐年加重趋势,逐渐成为抗虫棉的常发性害虫。本县棉盲蝽主要包括绿盲蝽、苜蓿盲蝽、三点盲蝽和中黑盲蝽 4种。其中绿盲蝽占比例较大,约占调查虫量的 70%左右。 2000年盲蝽大发生,全县发生面积 1 600 hm2,占棉花播种面积的 60%,平均百株虫 20~ 35头,最高达 60头,平均植株受害率 40%~ 60%,最高达 90%以上,叶片平均受害率 25%~ 30%,最高 60%以上,造成叶片大量破碎,严重影响叶片的功能,对抗虫棉的产量和品质造成很大的影响。 1为害特点   以成虫、若虫刺吸为害,使子叶期棉苗顶芽焦枯变…  相似文献   

8.
新疆棉田生态系统中捕食性节肢动物类天敌亚群落结构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新疆南疆绿洲农田生态系统中,在11种主要作物(植物)上发现捕食性节肢动物类天敌7目16科约31种。通过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和调查平均数的比较,苜蓿在捕食性节肢动物类天敌种类和数量上占有较大优势;系统聚类分析证明马铃薯与棉花相似距离最近,其次为小麦和苜蓿与棉花的相似距离较近。研究结果显示,选用苜蓿作为棉花的间作或邻作作物,对调整捕食性节肢动物类天敌并利用其进行害虫生物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了评价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和噻虫嗪对苜蓿盲蝽的防治效果及安全性,采用田间喷雾法测定了20%吡虫啉可溶液剂(SL)和30%噻虫嗪悬浮剂(SC)对苜蓿盲蝽的防治效果,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测定了施药1、2、3次后(间隔7 d),药剂在苜蓿中的残留情况。结果表明,当吡虫啉和噻虫嗪在施药剂量分别为25.02 g/hm2和18.00 g/hm2时,药后3~7 d对苜蓿盲蝽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0.01%~82.01%和77.54%~83.29%。吡虫啉和噻虫嗪连续施药3次后,在苜蓿中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为1.90 mg/kg和0.08 mg/kg,吡虫啉已超过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2763-2021规定的果蔬中的最大残留限量(0.5 mg/kg)。因此建议每茬苜蓿生长期,可选用吡虫啉和噻虫嗪防治苜蓿盲蝽,吡虫啉和噻虫嗪喷施次数分别不宜超过2次和3次。  相似文献   

10.
苜蓿盲蝽在豫东棉区的寄主选择及其转移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扫网、目测、盘拍和室内饲养方法,调查研究了河南东部棉区苜蓿盲蝽的野生寄主和栽培寄主植物种类,已发现161种,其中野生寄主植物137种,分属32个科,栽培寄主20种。研究了苜蓿盲蝽在这些寄主植物间的转移规律,表明该棉区以田菁、草木樨、野苜蓿为主的豆科植物及小白酒草为主的菊科等植物和小麦、棉花一起,构成了有利于苜蓿盲蝽发生的生态环境。抽穗期的小麦为越冬代成虫向棉田过渡的主要桥梁寄主,棉花仅仅是第1至第3代苜蓿盲蝽的侨居寄主,田菁、草木樨、小白酒草等豆科和菊科杂草丛生的地方是其第4代、第5代生存和越冬的主要场所。  相似文献   

11.

Investigations to determine the optimum timing and placement of a supplementary food spray, Envirofeast® on the abundance of predatory insects on cotton was conducted in irrigated commercial cotton fields at Yarral near Narrabri, New South Wales, Australia, in 1998 v - v 99. Plots treated with the supplementary food product at the four-true leaf stage recorde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number of predatory beetles, bugs and lacewings per metre compared with plots treated at two, six and eight-true leaf stages and unsprayed (control) plots. The cumulative total number of predatory beetles, bugs and lacewings recorded throughout the season in both treated and control plots was 23.81 per m. Of this total, plots treated at four true leaf stage recorded the highest (7.15 per v m) (i.e 30.03%), followed by two true leaf (5.81 per m) (24.41%), six true-leaf (4.31 per v m (18.12%), eight true-leaf stage (4.63 per v m) (i.e. 19.44%) and the unsprayed (control) plot recorded the lowest (1.91 per m (8.03%). The number of spiders per metre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 p v > v 0.05) among treatments and the control plots. The number of predators recorded in cotton crops treated with the supplementary food product as a band spray (33 v - v 50% band) or skip row spray (i.e. to every second row)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 p v > v 0.05) from plots where the product was applied as a solid spray to the entire crop (no skip row and/or no banding). Thus, tailoring Envirofeast® treatment in this way will ultimately reduce the quantity of product used, the cost of the product and allow cotton growers to adopt a multiple-use pattern for the product to support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programmes in cotton.  相似文献   

12.
棉田插种玉米对天敌虫口的影响及其控制害虫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陕西渭南地区棉虫的主要天敌有4大类:蜘蛛、瓢虫、食虫蝽和草蛉,以蜘蛛类为最重要。在棉田按每亩120~150株插种玉米,天敌虫口大量增加。插种玉米的棉田天敌数较对照纯棉田增加了62.8~115.7%。对棉铃虫、伏蚜、盲蝽和红铃虫均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棉田插种玉米可以诱捕棉铃虫成虫,从而减少第二代该虫产卵,减轻棉花被害。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杨树(Populus L.)/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林草复合系统中两种植物根系的分布及相互关系,利用WinRHIZOTM对3 a生紫花苜蓿和7 a生杨树在单作和间作条件下0~60 cm土层中的根长密度(RLD)、平均根直径(ARD)和比根长(SRL)的分布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间作紫花苜蓿RLD降低了10.01%~54.29%,20~60 cm土壤中紫花苜蓿ARD降低了11.15%~37.30%, 间作苜蓿的SRL比单作苜蓿高10.52%~28.78%;间作增加了 0~40 cm土层中杨树ARD的20.36%~28.08%,增加了苜蓿种植区域0~20 cm土层中杨树RLD的15.51%~34.23%。杨树SRL受到的影响较小,仅在8月5日的0~20 cm 土层中测得单作和间作SRL存在差异,单作杨树SRL比间作杨树高14.46%。单作和间作苜蓿的最高产量均在第一次收获时期,间作降低了苜蓿的产量,在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收获中产量分别降低了24.7%、30.9% 和 43.7%,与单作苜蓿相比,杨树/紫花苜蓿林草复合系统中苜蓿的总产量减少了31.2%。通过计算土地当量比,发现杨树与紫花苜蓿复合经营为杨树林带增加了额外来自紫花苜蓿的收入,能够提高系统41%的生产力。综上所述,林草复合系统中紫花苜蓿根系分布及生长受到了不利影响,而杨树根系受到了有利的影响。相比单作种植,林草复合系统有较高的生产力和资源利用效率,具有提高新疆地区防护林带生态和经济回报率的潜能。  相似文献   

14.
不同寄主植物对苜蓿盲蝽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自然变温条件下研究了4种寄主植物对苜蓿盲蝽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苜蓿盲蝽,其发育历期、存活率、若虫平均体重、成虫的繁殖力、寿命及各生命参数均有明显差异。供试植物中,苜蓿为嗜食寄主,棉花次之,莱豆和芝麻为非嗜食寄主。此研究为棉田合理的间套方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捕食性蝽防治草地贪夜蛾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捕食性蝽是重要的天敌昆虫类群,可用于农林害虫的生物防治,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汇总了国内外利用捕食蝽防治草地贪夜蛾的相关报道,概括了捕食蝽对草地贪夜蛾的捕食能力、取食草地贪夜蛾后捕食蝽的生命参数、植物及化学农药对捕食蝽防控草地贪夜蛾的影响,归纳了捕食蝽规模化饲养工艺,分析了当前利用捕食蝽防治草地贪夜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新疆特有天敌资源丰富,具有重要的开发潜力和利用前景。本文于2019年5—9月采用扫网法,对北疆地区麦田、玉米田、苜蓿田、棉花田、农田防护林以及果园等6种典型生境的瓢虫群落多样性及其季节动态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获瓢虫标本5501号,隶属3个亚科6族13属23种,其中多异瓢虫Adonia variegata(28.52%)、方斑瓢虫Propylea quaturodecimpunctata(20.21%)以及深点食螨瓢虫StethorusStethoruspunctillum(16.51%)三种为优势种群;不同生境瓢虫群落的个体数和类群数在季节动态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苜蓿田个体数量分布最多(262号/样地/次)、种类也最为丰富(20种),棉花田个体数量(48号/样地/次)及物种数(4种)最为稀少;群落多样性分析表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依次为8月上半月>7月下半月>5月下半月>8月下半月>7月上半月>6月下半月>9月上半月>6月上半月。各生境中,防护林多样性指数(0.62)、丰富度指数(2.06)、均匀度指数(0.72)在整个生长期中维持着最高的水平,其次是苜蓿田生境的多样性水平较高(0.55、2.35、0.49),而棉花田生境多样性指数(0.21)、丰富度指数(0.46)和均匀度指数(0.57)平均水平最低,但优势度指数(0.70)最高;相似性分析表明,群落相似性系数在不同生境之间属于中等相似(0.5≤q≤0.75)。不同月份间相似性程度较高,28个不同月份组中,8月下半月与9月上半月间的瓢虫相似性系数最高(0.94),共同种有深点食螨瓢虫、多异瓢虫等15种,其他月份间属于中等相似或极相似。新疆北部地区瓢虫群落个体数和类群数较为丰富,不同月份间分布相对均匀,自然控制能力较强,尤其是防护林和苜蓿田生境,应加强保护与利用当地天敌资源,为促进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通过田间系统调查,研究了鲁西麦套棉田捕食性节肢动物的组成和发生动态,以期为转基因棉田自然天敌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依据.鲁西麦套棉田捕食性节肢动物主要有龟纹瓢虫、日本通草蛉、东亚小花蝽、草间钻头蛛、八斑鞘腹蛛和星豹蛛.群落的均匀度、集中度、多样性均表现为8月份之前较高,8月份较低,8月份后又表现为较高.龟纹瓢虫、日本通草蛉、东亚小花蝽在田间的种群数量分别在6月中下旬、7月下旬至8月上旬、9月上旬出现3个高峰期.草间钻头蛛种群数量在6月下旬出现高峰,9月上旬之前数量逐渐降低,9月中旬以后数量又逐渐上升,出现一个小高峰.八斑鞘腹蛛、星豹蛛种群数量在6月中旬出现高峰后,数量逐渐下降,7月份以后种群数量维持在较低水平并持续到棉花收获.鲁西麦套棉区,在小麦收获后,大量捕食性天敌转移到棉田,其中龟纹瓢虫、日本通草蛉、东亚小花蝽、草间钻头蛛的种群数量在棉花的生长期均保持了较高水平,对棉田的害虫控制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天敌昆虫在大量生产中往往面临品质退化问题.近年来,大量繁殖蠋蝽开展生物防治引起广泛关注,但随着蠋蝽野生自然种群引入室内人工扩繁过程中,生活力和生殖力不断下降,出现发育历期延长、孵化率降低、发育整齐度下降等现象,严重影响释放种群的品质和防效.为明确蠋蝽在饲养中的品质退化趋势,本研究通过新采集一批野外蠋蝽进行室内饲养,观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