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名优绿茶中无机元素含量及其现状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马立锋  石元值  韩文炎 《茶叶》2003,29(2):83-85
茶叶中一些无机元素对茶叶的品质具有重要作用,一些无机元素对人体健康有益。对2001年我国主要名优绿茶生产省的135只名优茶进行无机元素的含量分析表明,我国名优茶的无机元素含量较高,尤其是一些与茶叶品质有关元素如镁、锌、硫的含量较高,反映出我国名优茶品质总体良好,其中四川、贵州、云南省的名优茶无机元素含量较高。同时与浙江省的71只大宗茶的无机元素进行比较发现,名优茶中钾、磷、镁、锌的含量明显高于大宗茶,而大宗茶中钙、铁、锰、铝的含量高于名优茶。  相似文献   

2.
机制名优茶的发展前景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根生 《茶叶》1995,21(1):12-14
名优茶商品化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机制名优茶工效高,成本低,工艺规范,品质稳定,经济效益丰厚,发展前景广阔。当前开发机制名优茶的主要对策是:建设名优茶生产基地,抓好名优茶机械的合理选型与配套;坚持名优茶品质特色,规范机制工艺;制订名优茶品质标准,注册商标。  相似文献   

3.
省级名优茶“石门云片”产地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品质优良,是浙江省又一名茶新秀。本文就“石门云片”如何更好的发挥名优茶效应,为当地农民增收,提出了利用自然环境优势、走有机茶发展及茶业生态旅游之路,带动当地茶叶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茶叶市场经济日趋发展的情况下,名优茶的市场前景广阔。春季名优茶俏销,秋季名优茶的品质稍逊于春季名优茶,但口感不错,价格较低,又适逢国庆、元旦和春节几大节日的消费高峰,也同样能得到消费者的青睐而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1996年,浙江省临海市河头...  相似文献   

5.
胡增旬 《中国茶叶》1994,16(2):36-37
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形成,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旅游业的发展,名优绿茶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发展名优茶不仅调节和满足了市场需求,而且社会效益和生产经营者的经济效益也十分明显。现在,全国各地茶区,尤其是贫困山区都把发展名优茶视为脱贫致富的一条重要门路,竞相恢复和创制名优绿茶,形成一个全国性的名优茶热。名优茶要形成商品,进入市场,必然会经受消费者品评选择的考验,品质好而且稳定的名优茶就拥有消费者,就能占领市场,也就能发展;品质低劣的就会遭到淘汰。因此,名优茶的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产品质量的竞争。笔者现就名优绿茶的品质要求及与制作工艺的关系问题谈一点浅识,仅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6.
我国名优茶发展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994~2011年连续九届3948只"中茶杯"名优茶评比茶样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六大茶类名优茶均呈现发展态势,绿茶是发展的主茶类,乌龙茶、黑茶稳步增长,红茶、白茶和黄茶呈恢复性增长。四大茶区中,江南茶区获奖率最高,发展势头强劲;浙江名优茶产业引领我国名优茶发展,江苏名优茶总体质量位居全国前列,山东显现强烈的市场竞争意识,福建、四川、湖北、贵州、广东和安徽等省也占重要地位。无性系品种茶样比例不断提高,福鼎大白茶、白叶一号、福鼎大毫茶、龙井系列品种等是主要无性系良种。名优茶质量不断提高,但外形同类化趋势明显;卫生安全状况良好,有机茶发展较快;名优茶机制率、按标准生产率和商标持有率等逐年提高到比较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茶叶》1993,(2)
近年来,机制名优茶发展很快,为了交流机制工艺,改进和提高名优茶机械,使机制名优茶的品质稳定发展,特于1993年5月11日~12日在杭州举办第二届"机优杯"机制名优茶评比活动,经茶叶专家组成的评委会审评,现将获奖名优茶名单刊登如下:  相似文献   

8.
湖北是我国主要产茶区之一,近年来名优茶发展较快。据省农业厅资料,至1992年全省名优茶品类约100个,当年全省名优茶产量达3250吨,比1991年的2600吨增长25%。然而,在生产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对全省今后名优茶的发展方向认识不够。本文拟对此作一粗浅论述,以供参  相似文献   

9.
名优茶机械化采摘注意事项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我国20多年来名优茶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茶产业的发展。然而目前名优茶的生产遭遇了采摘难的瓶颈问题,特别是在浙江省等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许多茶叶生产企业由于采摘工不足而导致了茶叶生产成本大幅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也因此受到了制约。因此名优茶生产中推行机械化采摘,解决名优茶采摘难问题已成了当前名优茶生产的一项紧迫任务。由于名优茶对原料嫩度要求很高,其鲜叶采摘标准比大宗茶要严格,这就使名优茶实行机械化采摘有较大的难度,但只要掌握了名优茶机械化采摘技术及配套措施,名优茶机采完全是可行的。现将名优茶机采关键技术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当前,发展名优茶生产既有认识方面的问题,还有技术上的问题。技术上主要注意以下问题:(1)稳定和完善工艺,提高品质。各种名优茶均有其特定的工艺,必须严格按工艺规程制茶,确保其达到特有的品质风格。新创制的名茶可能有一个稳定和完善工艺的过程,并逐步使之规范化、标准化。名茶工艺不能因人而异,因年而变。根据商品化的要求,各种名优茶,都应制定出厂标准样茶,  相似文献   

11.
《茶世界》2010,(5)
正3到4月份,由于遭遇罕见的旱灾,贵州名优茶生产受到不少影响,名优茶茶叶价格上涨30%左右。这次旱灾使贵州全境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黔西、南受灾最为严重。前期由于贵州大部分地区还没有有效降水,春茶发芽迟缓、生长缓慢,茶芽内含物质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下游丘陵茶区生产名优茶的气候生态优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山区不同气候亚带、不同海拔气象与茶叶物候同步观测及相应的品质分析资料,论述了长江下游丘陵(海拔二三百米以下)茶区生产早春名优茶所具有的一定气候生态优势,认为这些地区在生产名优茶上,可与“高山出名茶”相辅相成、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13.
一、茶园大棚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名优茶发展迅速,各地将名优茶作为茶叶产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有关资料表明,近年浙江省春季名优茶一般占春茶总产量、总产值的比例分别达到40%和90%左右。名优茶采摘时间非常关键,实践证明塑料大棚可以有效地提早开园时间和延长采摘期,一般可以提前10~20天采摘高档名优茶,产量提高15%~20%。因此进行茶园大棚覆盖对提高名优茶的经济效益具有明显作用。此外,还可预防“倒春寒”及冬季霜冻危害,也是发展效益农业的主要手段之一。二、传统塑料大棚应用的局限性及连栋大棚的设计思路目前使用最多的塑料大棚以简易竹木…  相似文献   

14.
茶区的环境条件与茶树生存、代谢作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对茶树品种的特性,品质的形成等都具有深刻的影响。我国的名优茶多出产于优越的生态环境。本文拟对我国名优茶集中的黄山茶区、皖江及大别山三个不同类型茶区的生态环境因子与名优茶品种特性的形成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进一步揭示茶区环境条件对名优茶种性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名优茶评比古称“斗茶”.现代叫“茶王赛”。起源于北箢贡茶产地建州(今建瓯)一带.兴于唐末的茗战,主要是茶农之间在采制茶叶时以新茶的品质比制茶技巧、论质量胜负的一种比赛活动。到了宋代,斗茶之风日盛。斗茶方法大有进步。标准以“茶、水、茶器”三事相互争胜负。它的出现推动了采制技术的创新、品茗艺术的发展,名优茶知名度的提高。福建乌龙茶中的名品就是通过名优茶评比活动,让世人所认识。其知名度、美誉度越来越高。在国内外名优茶评比中屡次获胜,久负盛名。1912年在南京召开的南洋劝业会(全国性的首次茶叶会展和赛会)。  相似文献   

16.
试析名优茶效应的成因及名优茶园的主要栽培措施钟桂芬(广西农垦职工大学茶叶系·南宁·530227)名优茶效应是指企业在茶叶经营中利用商品有名就有社会效应,而有社会效应便会孕育着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的现代营销学原理,实施发展名优茶竞争策略所产生的良好经济效...  相似文献   

17.
名优茶生产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其品质尤以春茶较佳,春季是名优茶生产的高峰期。而品质最佳的名优茶生产往往集中在清明节前后几天,产量非常有限。显然,延长明前茶的生产期,对众多茶叶企业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冷冻贮藏杀青叶,探讨贮藏过程中杀青叶生化成分与感官品质的变化,以试图延长明前茶的生产期。  相似文献   

18.
山区茶园土壤肥力性状及其对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凯荣  龚惠群 《茶叶》1994,20(1):13-17
本文根据对湖南省海拔300~850m的山区茶园的调查结果,分析了山区名优茶鲜叶原料的品质特征和高产、优质茶园土壤的肥力特性;指出土壤氮和磷含量及其有效性是分别影响山区茶叶产量和品质的两个最主要因素,为优质高产茶园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松桃翠芽是贵州松桃扁型名优绿茶的代表,其外形扁平,色泽翠绿,汤色清澈,嫩香持久,滋味浓爽,叶底肥嫩,品质优良,属龙井型名茶。品质特点为色、香、味、形俱佳。曾在1994年首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中荣获一等奖。近年来,松桃扁型名优绿茶发展势头迅猛,产量得到大幅提高,鲜叶由原来的限采到放开采,加工由全手工到全机械。随着加工工艺的改变和市场对“色绿”越来越高的要求,许多生产者在加工扁形茶时偏重色泽而忽视了香、味、形,使松桃翠芽面目全非,名茶不名,出现了人们常说的“名优茶不如大宗茶”的怪现象。笔者现将该县扁型茶出现品质下滑原因及改进方法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20.
经过一个多月来的资料收集和实地调查了解到,目前桃溪茶业处于一种衰退的困境中。如何走出这种困境,打破瓶颈制约,重振桃溪茶业雄风,以搞活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我想就此提出几点拙见。一、抓好品质关,创建龙头企业品质是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也是消费者所得实惠的体现。桃溪炒绿自1983年以来,虽曾多次荣获省、地、县名优茶荣誉称号,但名优茶所占比例极少,品质不稳定,绝大部分品质一般或低劣,卫生指标不良,不伦不类,存在“三不象”问题,即黄茶不象黄茶,绿茶不象绿茶,乌龙茶不象乌龙茶。因品质低下,外部茶叶侵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