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建立能同时检测甘蔗花叶病(sugarcane mosaic virus,SCMV)和宿根矮化病(ratoon stunting disease,RSD)的多重PCR检测方法.[方法]以病株带鞘叶组织总核酸反转录物为模板,根据中国甘蔗花叶病的主要致病病原高梁花叶病毒SrMV和甘蔗花叶病毒中国大陆优势株系SCMV-A,结合B、D、E和SC株系的外壳蛋白核苷酸序列的保守区设计PCR 引物对和已有的检测甘蔗宿根矮化病病原木质部赖氏杆菌木质部亚种(Leifsonia xyli subsp.Xyli,Lxx) 的PCR引物对,在SCMV RT-PCR和RSD单-PCR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并优化可同时检测SCMV和RSD的多重PCR检测方法.[结果]此检测方法可特异地从感染SCMV和RSD的样品中扩增出SCMV(400 bp)和RSD(265 bp)2个条带,扩增产物测序结果表明,SCMV扩增产物与GenBank中其它株系或分离物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81%~99%, RSD扩增产物与GenBank中其它株系或分离物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1%~99%.[结论]应用此检测方法可稳定、特异地检测出蔗株中是否有导致甘蔗花叶病和宿根矮化病的单一或混合的病原.  相似文献   

2.
根据甘蔗宿根矮化病(RatoonStuntingDisease,RSD)病原细菌(Leifsoniaxylisubsp.xyli,Lxx)16S-23SrDNA基因间隔区核苷酸序列设计的一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甘蔗宿根矮化病PCR检测方法;同时对PCR扩增的目的片段核苷酸序列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广东湛江蔗区RSD病菌16S-23SrDNA基因间隔区核苷酸序列与巴西、澳大利亚及美国路易斯安娜州RSD株系基因组相应区段核苷酸同一率接近100%,病菌高度的同源。而与近缘的木质部赖氏杆菌狗牙根变种(Leifsoniaxylisubsp.Cynodontis,Lxc)和形态上相近的马铃薯环腐病菌(Clavibactermichiganensissubsp.Michiganensis)基因组相应区段核苷酸同一率较低,存在明显的分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引起广西蔗区甘蔗花叶病的病原,为甘蔗抗花叶病育种、种质筛选及病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广西主要蔗区采集不同品种显症或不显症甘蔗叶片,提取RNA后采用甘蔗花叶病毒(SCMV)、高粱花叶病毒(SrMV)、玉米矮化病毒(MDMV)和约翰逊草花叶病毒(JGMV)特异引物进行一步法RT-PCR检测,将目的片段克隆并测序;病毒CP基因序列在GenBank数据库中进行比对分析.[结果]在收集的48份样品中检测出SrMV阳性33份,SCMV阳性2份,SCMV和SrMV复合侵染1份,未检测到MDMV和JGMV.花叶病的发病率为75.0%,其中,SrMV、SCMV及两种病毒复合侵染的发病率分别为68.8%、4.2%和2.1%.台糖系列及其他引进品种的甘蔗花叶病感病率较高,桂糖系列品种的感病率相对较低.[结论]甘蔗花叶病已在广西大部分蔗区发生,其致病原以SrMV为主,SCMV零星发生,由SCMV和SrMV复合侵染的甘蔗花叶病发生机率较低.广西蔗区可能存在其他种类病原病毒引起的甘蔗花叶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甘蔗杂交种子对甘蔗花叶病毒、高粱花叶病及黄叶病的传播性,为甘蔗抗病育种提供参考。【方法】采集父本或母本感染花叶病或黄叶病的甘蔗杂交种子样品10份,分别以SCMV、SrMV和SCYLV特异性引物进行一步法RT-PCR扩增、克隆和测序分析。对田间实生苗进行生物学观察,并采用RT-PCR检测其叶片SCMV、SrMV和SCYLV携带性。【结果】经特异性引物检测,10份杂交种子中仅有样品H4显示SrMV阳性,扩增的特异片段大小为828bp,其核苷酸序列与GenBank中已报道的SrMV基因序列同源性达99%。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样品H4的SrMV和GenBank中SrMV外壳蛋白序列的自举水平达100%,证实H4样本感染的病毒为SrMV。田间连续45d观察均未发现出现病毒症的甘蔗幼苗;经RT-PCR检测,均未在10个样品实生苗叶片中发现此3种病毒。【结论】甘蔗种子可携带高粱花叶病(SrMV),但未能通过种子传播至实生苗。  相似文献   

5.
从江西南城甘蔗病株中获得1个甘蔗花叶病毒(Sugarcane mosaic virus,SCMV)分离物,命名为SCMV-NCH。根据SCMV外壳蛋白(CP)基因N-端和C-端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对SCMV-NCH的CP基因进行RT-PCR扩增、克隆和测序,获得924个核苷酸(nt),推断编码308个氨基酸(aa)的近全长CP基因序列。与SCMV亚组SCMV、高粱花叶病毒(SrMV)、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约翰逊草花叶病毒(JGMV)、玉米花叶病毒(ZeMV)、白草花叶病毒(PenMV)等6种病毒代表性株系外壳蛋白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较结果显示,SCMV-NCH与SCMV的同源性最高(86.2%),与其他5种病毒同源性相对较低(56.4%~72.2%)。与SCMV13个分离物外壳蛋白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并构建关系树,结果显示SCMV-NCH与我国浙江2个分离物(Yuhang和Xiaosh)具有最近的亲缘发生关系。  相似文献   

6.
可以感染玉米引起花叶症状的病毒有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甘蔗花叶病毒(SCMV)、约翰逊草花叶病毒(JGMV)和高粱花叶病毒(SrMV)等4种,目前国内主要认为是SCMV.为明确江苏发生的玉米矮花叶病的病原,2011年从姜堰田间采集自然发生的呈现玉米矮花叶病典型症状的玉米病叶,初提纯物电镜观察可见750 nm×13 nm线状病毒粒子.根据已经发布的SCMV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RT-PCR扩增获得预期的CP、HC-Pro、NIb和Vpg基因片段,而用MDMV、JGMV和SrMV特异性引物未扩增到预期目的片段.序列测定和同源性分析表明,扩增到的基因片段序列与SCMV对应基因片段序列的同源性在90%以上,与SCMV亚组中另外3个株系MDMV、SrMV和JGMV相应基因片段序列的同源性在80%以下.由此判断姜堰玉米矮花叶病的病原为SCMV.  相似文献   

7.
以甘蔗花叶病毒(SCMV)福建分离物(FJ)的总RNA为模板,用RT-PCR方法扩增了含有复制酶(NIb)基因的DNA片段,将其克隆到质粒pGM-T载体上并进行了序列分析。结果表明,NIb基因由1563个碱基组成,编码521个氨基酸并含有高度保守序列GDD。NIa/NIb和NIb/CP交界处的蛋白酶切割位点分别为Q/C和Q/A。与国外报道的SCMV亚组几个株系分离物相比,NIb基因(福建分离物)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57.8%~86.9%和60.9%~95.2%,其中与SCMV-SA株系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则高达86.9%和95.2%。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甘蔗杂交种子对甘蔗花叶病毒、高粱花叶病及黄叶病的传播性,为甘蔗抗病育种提供参考.[方法]采集父本或母本感染花叶病或黄叶病的甘蔗杂交种子样品10份,分别以SCMV、SrMV和SCYLV特异性引物进行一步法RT-PCR扩增、克隆和测序分析.对田间实生苗进行生物学观察,并采用RT-PCR检测其叶片SCMV、SrMV和SCYLV携带性.[结果]经特异性引物检测,10份杂交种子中仅有样品H4显示SrMV阳性,扩增的特异片段大小为828 bp,其核苷酸序列与GenBank中已报道的SrMV基因序列同源性达99%.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样品H4的SrMV和GenBank中SrMV外壳蛋白序列的自举水平达100%,证实H4样本感染的病毒为SrMV.田间连续45 d观察均未发现出现病毒症的甘蔗幼苗;经RT-PCR检测,均未在10个样品实生苗叶片中发现此3种病毒.[结论]甘蔗种子可携带高粱花叶病(SrMV),但未能通过种子传播至实生苗.  相似文献   

9.
高粱红条病病原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山西高粱红条病病叶中得到一种病毒分离物,命名为GL-SX.根据甘蔗花叶病毒亚组(SCMV subgroup)外壳蛋白(CP)基因C-端和复制酶(NIb)基因C-端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对GL-SX进行免疫捕获反转录PCR (IC-RT-PCR) 扩增,获得一条长约1.1 kb的扩增片段,扩增片段克隆后测定序列,该序列含1087个核苷酸(nt),编码362氨基酸(aa),取其中的近全长CP氨基酸序列(296 aa)与甘蔗花叶病毒(Sugarcane mosaic virus, SCMV)、玉米矮花叶病毒 (Maize dwarf mosaic virus, MDMV)、高粱花叶病毒(Sorghum mosaic virus, SrMV)和约翰逊草花叶病毒(Johnsongrass mosaic virus, JGMV) 等4种病毒的对应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与SCMV的同源性最高(95.3%),而与SrMV、MDMV和JGMV等3种病毒的同源性相对较低,依次为69.3%、69.1%和55.4%.根据Potyvirus属病毒种类划分的标准,将GL-SX鉴定为SCMV.将GL-SX的近全长CP氨基酸序列与SCMV种内各分离物的对应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及构建关系树,结果显示GL-SX与SCMV-MDB具有较远缘的种内亲缘关系,而与德国的一个SCMV玉米分离物(SCVM-Hoe)及中国的两个玉米分离物(SCMV-ZJ和SCMV-BJ)具有很高的同源性.  相似文献   

10.
11.
黄伟华  颜梅新  黄诚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425-13426,13428
[目的]明确甘蔗黄叶病毒病SCYLV在广西南部蔗区的发生情况,为广西健康种苗的推广和抗病育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广西南部蔗区对不同甘蔗品种采集显症或不显症甘蔗叶片,采用引物(P1:5'-aatcagtgcacacatccgag-3'/P2:5'-ggagcgtcgcctacctatt-3')进行RT-PCR检测。[结果]对经P1、P2扩增获得的PCR产物进行直接测序,所得序列在NCBI中比对确认均为SCYLV CP序列。黄叶病调查结果发现,钦州蔗区感病最严重,品种感病率达80%;扶绥蔗区的5个品种中,检出黄叶病毒的有3个品种,感病率为60%;凭祥蔗区感病的品种占60%;北海蔗区的品种感病率为50%;宁明东安乡蔗区6个品种中1个品种检出SCYLV,感病率为17%;驮卢镇渠立村和崇左江州2个地方11个品种均未检测出SCYLV。[结论]甘蔗黄叶病毒病已在广西南部大部分蔗区发生且蔓延。  相似文献   

12.
甘蔗异背长蝽是甘蔗的重要害虫,在江西泰和县一年发生完整的二代,部分三代,主要以卵在蔗蔸、土表层、枯鞘残茎和蔗种叶鞘内越冬,尚有少部分成虫在宿根蔗蔸和枯鞘叶中过冬。全年有两个为害严重期,第一次在五六月甘蔗苗期,第二次在八九月甘蔗伸长期。一代若虫孵化较整齐,且低龄若虫集中在心叶内吸食,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成虫多群集在蔗株下部枯鞘与蔗茎间隙内栖息、取食和交配。卵成块产于叶鞘边缘内侧,以叶鞘抱茎松紧度适中的叶位分布最多,二代成虫9月间产的卵,当年可以孵化并发育为三代成虫越冬;10月初以后产的卵,当年不再孵化而滞育越冬。  相似文献   

13.
采用荧光标记差异显示技术(d ifferential d isp lay,简称DD-PCR)对甘蔗花叶病毒(Sugarcane m osaic virus,SCMV)侵染的果蔗(Bad ila)基因表达进行研究.用随机筛选出的23对引物组合扩增出9条差异条带,其中4条是有明显差异表达的cDNA条带,5条是表达强弱的差异条带.同时对一些影响荧光标记DD-PCR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蔗扁蛾幼虫在甘蔗上的生物学特性。[方法]通过不同寄主对蔗扁蛾幼虫的饲养试验,观察并对比分析蔗扁蛾幼虫在甘蔗上的生物学特性。[结果]甘蔗饲养蔗扁蛾幼虫死亡率高于马铃薯饲养,幼虫为8龄,幼虫发育历期比马铃薯饲养的高出34.6 d,完成1个世代平均需要98.8 d。从幼虫头宽、体长和体重的观测值来看,甘蔗饲养的蔗扁蛾幼虫基本符合幼虫生长发育规律。[结论]研究结果为制定蔗扁蛾的有效防控措施,保证甘蔗的安全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粉垄具“耕地水库”可破广西甘蔗单产偏低困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广西蔗地瘠薄、秋冬季节干旱缺水和低温等不良环境的影响,造成长期制约广西甘蔗单产偏低的困局,提出利用粉垄农耕新方法可深耕旋磨,具有聚集天然降水的“耕地水库”和土壤速效养分被释放增加10%-30%,甘蔗产量可增加20%以上的功效,以解决目前广西甘蔗单产偏低的深层次问题,促进广西甘蔗产业迅速发展的意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明甘蔗田间昆虫群落结构、各种昆虫在群落中的地位、重要种的消长情况和天敌的抑制作用.[方法]对册亨县不同海拔高度甘蔗田间昆虫群落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昆虫种类分别属于12个目24个科,其中以鞘翅目种类最多,其次是半翅目和鳞翅目.害虫优势种主要是甘蔗绵蚜[Ceratovacuna lanigera(Zehntner)];天敌优势种主要有大突肩瓢虫[Synonycha grandis (Thunberg)]、黄斑盘瓢虫(Coelophora saucia Mulsant)和黑方突毛瓢虫[Pseudoscymnus kurohime (Miyatake)]3种.不同海拔的甘蔗田间昆虫群落有差异.[结论]研究结果为甘蔗虫害的综合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氮、磷、钾配施及其与铜、硼配施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浙春3号大立在不同的氮、磷、钾配施及其与铂或硼配施条件下产量构成因子的变化及各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氮、磷、钾与硼或钼配施促进了大豆株高的增长,增加了大豆的百粒重、总英数和单株籽粒重,提高了大豆的产量;大豆产量与大豆植株的生物量、株高、单株籽粒重、百粒重和总英数达到显著的正相关,与经济系数及有效分枝数为负相关,氮、磷、钾与硼或钼配施主要通过大幅度提高生物学产量而最终提高籽粒产量;在试验土壤条件下,氮、磷、钾之间的配施比以2:l:l处理的大豆产量最高;氮、磷、钾对大豆产量影响大小的顺序为N>K>P。  相似文献   

18.
采用5×4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估算了9个甘蔗亲本无性系的5个主要经济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分析表明,除父本株高外,5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达差异显著水准,特殊配合力只有株高和锤度两性状差异达显著水准。根据性状的平均表现、一般配合力效应、特殊配合力效应和均方,评价了亲本无性系有关性状的遗传特点及其在甘蔗杂交育种上的应用。CP28—11作为母本能把其高糖特性传递给后代,崖71-374是最理想的父本,其杂种后代表现高糖高产。F_1代群体表现较好的组合有:选15×崖71-374,Co997×崖71-374和 CP28-11×崖73—512。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5种提取方法对甘蔗汁中DNA提取的效果。[方法]以甘蔗种茎中获得的蔗汁为材料,采用2种植物基因组提取试剂盒柱式法和磁珠法、SDS法、CTAB法及简化提取法5种方法提取DNA,对比所提取的DNA浓度、纯度及后续PCR扩增的影响。[结果]以SDS法提取获得的蔗汁DNA浓度最高,平均可达377.50 ng/m L。而柱式法的试剂盒,提取的DNA浓度最低,PCR检测没有能够获得特异的目标条带,不适合用于蔗汁DNA的直接提取。虽然简化法提取的DNA浓度较低,但是能够满足PCR扩增的要求,由于不涉及氯仿等有害物质,操作简单,适用于对DNA质量要求不高时的快速提取。[结论]SDS法最适合用于蔗汁中DNA的提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