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2000年贵刊第1期封三之“微型水仙”及第2期插三之“微型盆景组合”,我有以下感想,供同好评说。众所周知,创作一件好的盆景作品,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而创作一件理想的盆景组合作品,其难度更大,需时更长。微型组合盆景是在几架特定的空间内,表现一种立体的、具有生命气息和文化特征的组合美。在创作上,要求它把几件、十多件甚至几十件具有各自风格和内容的精致微景作品,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并能够尽量把各件作品美的内涵表达出来,且不破坏各件作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一个崇尚自然的国度。基于这种认知进而形成了她独具特色的审美取向。盆景、根艺、赏石,都是从自然美的角度出发,以尽可能少的人为成分,抵达人类审美的极至。盆景、根艺、赏石美则美已,人们在由衷惊叹大自然神奇造化的同时也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可惜了?一件盆景桩材有可能成为险峰之上的一道风景,一件根艺作品有可能是一棵活过百年的古木,一块玲珑剔透的  相似文献   

3.
走进中国盆景艺术大师徐晓白教授家中,如同跨进了盆景世界——客厅几案博古架上,还有屋前的花圃,珍奇别致的盆景处处映入你的眼帘。这些盆景,有的是徐老早年的作品,也有的是九旬老人新近的创作。观赏这些作品,我们仿佛看到了徐老几十年来与盆景晨昏相对,不曾或辍的人生轨迹。徐老的盆景作品,多为即兴而作,洋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这里我们聊举几件作品,与读者共赏。  相似文献   

4.
笔者认为,在盆景制作和鉴赏标准中引进自然美、画境美、意境美的概念是符合美学原理的。由于盆景制作还特别依赖于表现技术,因此技术美也应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至于意境美,笔者认为它是一切艺术美的灵魂,也理所当然地应是盆景艺术美的灵魂。盆景艺术美如果离开了意境,就必须摘下“艺术”两字的桂冠,而不如干脆叫盆栽实在。事实上,《中国花卉盆景》刊登的盆景彩照中就有一部分作品尚只能划为盆栽的范围,因为它们在读者感受其美的时候,很难激发联想,更不用说在心灵上产生共鸣了。除了技术上的原因未能使作品达到盆景应有的形式美以外,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这些作品没有能运用盆景的  相似文献   

5.
人们往往把盆景比做“立体的画”,而绘制这些“立体画”,往往比平面绘画有更大的难度。它不能先有了构图再安排形象,而更多的是因势利导,树桩盆景更是如此。它们既要在原桩上施以刀斧,又不能给人以凿痕。总之,一件优秀的盆景作品应有神斧神工、天成地就之感,它的一树一石如自然生成,恰到好处。  相似文献   

6.
《老子》是一件局部雕刻的根艺品,刊于《中国花卉盆景》1987年第7期的彩页上。看了任凤山先生这件作品之后,感到有两句题外话要说。作品的用材是一块柞树根。这在不喜欢雕琢作者的眼里,只是不成器的废料。但在任先生的眼下,则是一块再现“老子”形象的可用  相似文献   

7.
欣赏贺老的《风在吼》,真是百赏不厌。这件作品正如1991年楚平评论中所说:“风在吼,则是取强劲之风,表现壮美之势。”他在艺术构思上,制作技术上,素材组织上,特别在“神”字上狠下功夫,显现出现代盆景艺术上的高层次,大风格。贵刊今年五期刊栽常建国先生的建议:“狂风之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盆景艺术人材辈出,精品层出不穷,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形势虽然喜人,但盆景创作中存在的些许偏激现象也不容忽视。标新立异树木盆景之所以令观者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是因为它用艺术手法再现了自然界古木大树最生动、最美好的形态。这是一种符合自然规律之美,一枝一叶都与自然林木息息相关,是自然林木美的浓缩和放大。然而,盆景越奇越有新意,稀奇就是创新的声音在盆景界时有泛起,而因此产生的盆景作品也常常被称为创新之作,如此着实令人担忧。试问以创新为幌子,把盆景做成麻花状、折戟状等等,符合盆景艺术创作原则与自然规律否?能给忙忙碌碌、渴求返璞归真的人们  相似文献   

9.
盆景的色彩     
色彩的运用这个问题在盆景创作中往往普遍被疏忽掉。在艺术欣赏中,色彩的作用有时甚至超过形体的作用。艺术创作的目的是创造美的形象,而美的形象离不开色彩。艺术是人的感情表现,而色彩在表情方面远比形体强。色彩的反射,象强光一样吸引着人们的视线,最容易打动人们的心灵。在首届花卉博览会  相似文献   

10.
山水盆景的绿化,往往被人们忽视。不少作者在制作山水盆景时,从石料的选择加工,到山水的经营布局,可谓煞费苦心,一丝不苟;而对于绿化,却是漫不经心。一件上好的作品,往往因为树木栽植不当而降低了档次。还有一些作品,尽管功力不凡,却没有一点绿色。现就山水盆景绿化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谈一点粗浅看法,与同行切磋。一、比例失调;“丈山尺树”是前人总结出来的一条规律,山水盆景  相似文献   

11.
树桩盆景材料的另一个来源,是人工创造。这里不提材料的繁殖而用创造,是因为普通花用繁殖,是只在品种不变的前提下,求得数量增多,形态则是千篇一律的求直求正;而树桩材料则在普通花木中发现美的部份、剪取美的部份,虽然也有数量的增加,却是求曲求奇。盆景创作说到底就是发现美、表现美。获取材料是发现美。前面讲的侧重于整株,这里讲的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一个盆景“痴迷者”,在搞一点自繁的盆景苗木,故对别人从小培育的苗木盆景也倍加关注。任晓燕女士的两件作品理所当然地在我的赏读之列。《明月几时有》(2003年1期)在结构与造型上我看是比较成功的,而命名与点景却存在矛盾。对照图片欣赏:那是一个清风朗月之夜,因是夜晚才能突出主题月的明;有帆船可推断出风的存在,风大天昏,月就不明,故为清风。又因是夜,月再明也难以见到远处扬帆的小船。故景名与小船的点置是矛盾的。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树桩盆景存在一种特别突出的美——残缺美。本文试作初步探析。一、残缺美及其表现形式树桩盆景的残缺美是一种经过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多种人为艺术加工而呈现的特殊现象。如桩景的某些部位残缺不全:或枝干腐蚀,或外表凹凸不平,或梢枯枝断等等。  相似文献   

14.
刘传刚先生是我国杰出的中青年盆景艺术家,从事盆景艺术创作与研究20年:80年代初,师承我国著名盆景艺术大师贺淦荪教授,在盆景美学、盆景艺术理论和造型技艺诸方面打下扎实基础。先后制作了山水盆景、树木盆景、树石盆景以及博兰盆景、风动式盆景等多项系列作品,其中有20余件作品在全国盆景展览及世界园艺博览会上获奖:  相似文献   

15.
盆景艺术创新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盆景艺术,可说是一曲划时代的“阳春白雪”,且曲高和众。创新是中国大陆盆景发展的迫切需要,是社会主义国家两个文明建设发展中所赋予艺术创作的新使命。如果我们老抱着传统艺术创作心态与技法不放,则新的东西就没法产生。反之,若置悠久传统艺术于不顾,想另辟蹊径,没有新的观点,新的认识,新的艺技,也无法创造出新的作品。纵能以立异标新而赢得一时之誉,也只能是昙花一现,经不起时间检验。如何创新呢?为把问题说得明白一点,这里不妨借几件作品来求教于各地方家名流。  相似文献   

16.
象形山水盆景是以形象雅石作主峰,置于相应的山水环境之中而显示其特色的一种盆景形式。正如《苏本一谈盆景艺术》一书指出:“象形山水盆景是兼雅石和山水盆景双重特色的盆景。其形象式主峰与相应的山水环境有机结合,展示出景、形、神、情的统一,它以浓郁的诗情画意使创作意境得到深化而显示其艺术特色。”(见该书88页)它或雄、或秀、或奇,其形象的神韵和内涵,都显现出自然景观与心交融的灵意。象形山水盆景形象式的主峰,大多有人或动物个性化的形貌特征。它把形象美和山姿美有效地统一起来。因此,它比一般山水盆景更具直观性、可感性和趣  相似文献   

17.
我在果树盆景造型中引用岭南盆景“截干蓄枝”的技艺,收到较好的效果。一、以材而型,物尽其用主干是果树盆景的大梁,决定着盆景的走势和动态。以材取势,进行截干,缩龙成寸,是用大自然得来桩材造型的首要原则。不可执意追求某种干型,忘记自然和谐。在动手截干之前,要反复琢磨推敲,依素材趋向决定取舍,并考虑新枝走向,宜直则直,宜曲则曲。一般应去直留曲,去大留小,去中留边,去高留低,确定该素材造什么型,成什么景来体现它的自然美和意境美,做到以材造型,物尽其用。二、选好枝级,层次分明枝干是骨架,决定着果材盆景的冠型,是花与果的载体。果树盆景持别讲究层次,果农常说:“剪树不分层,等于未学成。”即是此意。在截干造型构思时,要先给素材定向、定位,确定前后、左右,找出观赏效果的最佳角度,作为观赏面(即正  相似文献   

18.
在今年第8期上,读到一组“湛江盆景”,有些想法,供同好思考。对作品名称的看法盆景与盆栽的含义不同,盆栽的初解是盆中栽树,虽然它所要展示的美与盆景有相似之处。但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我国“景”一般是有名称的,否则,也只可称为盆栽。因为作品的意境主要体现在作品的内容上,而名称则可称意境之心。  相似文献   

19.
在培育树桩盆景中,特别是对野外采掘回来的老树桩,往往遇到这样的问题:笔直粗壮的树桩主干,几年以至数十年才能培育大,弃之可惜,留下则主干不美。为解决这问题,可用强枝曲干法培育姿美的主干。具体做法:在主干需要微曲有节的部位留一侧枝,让它强度生  相似文献   

20.
《中国花卉盆景》曾陆续发表过不少黄彪远制作的盆景作品,手法十分简洁自然。在拍成摄影作品时,加上光与色的运用,使盆景又展现出另外一些特有的内涵——本文题名赏黄彪远的摄影作品而非赏其盆景作品用意就在于此也——笔者手头正好有张黄先生拍摄的题名《静夜》的作品,看着这张照片,一股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