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正>针对我国地方黄牛生长速度慢、产肉性能低等突出问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昝林森教授率领的项目组,产学研紧密结合,重点开展了秦川牛种质资源挖掘保护、肉用选育改良及产业化开发工作,成效显著。20年来,项目组在研究揭示秦川牛种质资源特性的基础上,建立了秦川牛产肉性能和肉质理化指标数据库及遗传评估模型;挖掘了秦川牛肉用特色  相似文献   

2.
农业农村部《“十四五”全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规划》指出,要加强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强化畜禽种质创新、加快良种繁育与推广、加强种畜禽重点疫病净化。实施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加快抢救性收集保护,确保重要资源不丢失、种质特性不改变、经济性能不降低。结合各地资源条件和养殖基础,明确优势区域主推品种,健全畜禽良种推广体系。本文联系实际,从秦川牛遗传资源保护工作的基本情况入手,分析了当前秦川牛遗传资源保护工作中存在的5个方面的具体困难和实际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做好秦川牛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7条操作性强的路径和举措,对进一步做好我国地方特色畜牧优良品种秦川牛遗传资源保护和开发,促进秦川牛种业更好发展具有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秦川牛遗传多样性及品种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性.[方法]本研究对秦川牛起源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主要针对商代至唐代的牛种的形态学变化,从古代牛种的角、头部、颈部、鬐甲部、胸深、背部和股部七个方面的形态学特征的演化过程角度对秦川牛的起源进行探索.[结果]发现,由商代晚期至唐代中期的约两千年中,古代牛种的体质外貌明显向适于役用的方向进化,两汉时期是古牛种的重要转折期,[结论]从南北朝到唐代牛种逐渐演化出与现代秦川牛极为相似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线粒体DNA(mtDNA)12S rRNA和mtDNA 16S rRNA基因具有高度保守性,在国内外逐渐被应用于多种研究。本研究采用DNA测序和PCR-SSCP方法,分析了秦川牛mtDNA 12S rRNA和mtDNA 16S rRNA基因的遗传特征,在此基础上对该基因的多态性与秦川牛的体尺性状(体高、十字部高、体长、胸围、胸宽、胸深、尻长、坐骨端宽、腰角宽)进行相关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秦川牛mtDNA 12S rRNA基因的2个多态位点对秦川牛9个生长性状都无显著影响(P0.05)。秦川牛mtDNA 16S rRNA的两个多态位点中,第4位点对生长性状影响显著(P0.05),另外1个位点对秦川牛生长性状影响不显著(P0.05)。本研究为建立分子标记数据库和中国秦川牛种质资源的保护与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比较了秦川牛、鲁西牛、南阳牛等国内9个品种牛DRB3.2基因的遗传多样性,采用SAS软件对这些牛种分子系统发育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等位基因HaeⅢA和HaeⅢB为9个牛种共有,其它部分等位基因为某个牛种特有;除了晋南牛是以HaeⅢF为优势等位基因外,其余8个牛种都是以HaeⅢA为优势等位基因。分析的9个牛种的多态信息含量(0.321~0.627)和杂合度(0.339~0.686)都较高,但有效等位基因数(1.512~3.188)较少。秦川牛、鲁西牛、南阳牛和晋南牛血缘关系相对较近,而蒙古牛、云南高峰牛、中国荷斯坦奶牛及英国娟珊牛血缘关系相对较近。研究的9个牛种群体内基因型一致性较低、遗传变异较大、遗传多样性较丰富。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加快秦川肉牛肉用新品种的选育进程。[方法]根据秦川牛育种目标性状,采用PCR-SSCP技术分析了21个基因的多态性,找到了4个与秦川肉牛肉用性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初步确定了影响秦川肉牛肉用性状的主要功能基因,并进一步将分子育种技术和常规育种技术紧密结合,应用于秦川肉牛早期选种。[结果]通过育种核心群多育种目标性状相比,生长发育性状的遗传进展最快,其次为繁殖性状和胴体性状,[结论]明显提高了育种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秦川牛因原产于陕西八百里秦川而得名,具有体躯高大、遗传稳定、适应性强、肉用性能好等特点,是我国著名的地方品种和国家级资源保护品种,是肉牛新品种培育和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文章介绍了秦川牛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情况和取得的成效,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对秦川牛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供科学指导,推动肉牛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32头秦川牛全基因组中提取其mtDNA全基因组序列进行分析,以揭示秦川牛mtDNA基因组的遗传多样性与母系起源。[方法]采用mtDNA全基因组序列比对及生物信息学方法。[结果]在32头秦川牛mtDNA全基因组序列中,共检测到30种不同的单倍型,其平均单倍型多样度(Hd±SD)为0.996±0.009,其平均核苷酸多样度(π±SD)为0.0067±0.0010,表明秦川牛具有丰富的母系遗传多样性。构建的mtDNA全基因组系统发育树与单倍型网络图表明,32头秦川牛的mtDNA全基因组序列包括T2、T3、T4、I1共4个不同的支系,其中T2支系占21.88%,T3支系占40.625%,T4支系占9.375%,I1支系占28.125%。说明秦川牛具有普通牛和瘤牛两个支系,其中普通牛支系占71.88%,瘤牛支系占28.12%。[结论]秦川牛具有丰富的母系遗传多样性,有普通牛和瘤牛两个母系起源,但以普通牛起源为主。  相似文献   

9.
提取秦川牛血液DNA样品,PCR扩增后,通过非变性PAGE电泳获得基因型,然后进行测序确定微卫星的基因型,研究Y-STR微卫星位点UMN0929、UMN0108、UMN0920、INRA124、UMN2404、UMN0103在秦川牛群体中的遗传多态性.结果发现,176头无亲缘关系的秦川牛,公牛中在6个Y-STR基因座均有遗传多态.UMN0929、UMN0108、UMN0920、 INRA124、UMN2404、UMN0103的等位基因数分别为 4、5、2、2、5和4,其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14、0.57、0.18、0.11, 0.10、0.10、0.35、0.35、0.10,0.25、0.75,0.24、0.76,0.10、0.35、0.33、0.12、0.10,0.17、0.14、0.35、0.34;基因多样性分别为0.61、0.73、0.38、0.36、0.73、0.71;共发现了51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为0.94.表明UMN0929、UMN0108、UMN0920、 INRA124、UMN2404和UMN0103 6个微卫星位点在秦川牛群体中有遗传多态性,在秦川牛的起源研究和个体识别以及亲子鉴定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遗传育种·3 4 4 44关于加强家畜家禽品种资源保存和利用工作的建议(草稿)国外家畜遗传资源保存概况畜群规模与保存有利的非频发突变的可能性浙江温岭高峰牛体重估测及分析关于秦川牛外形及若干体量性状间相互关系的初步分析南阳黄牛肉质成分的分析舍饲家畜生产体制下基因的非加性效应的利用畜禽良种繁育休系的建立与推广有关“火焰牛”问题的探讨黄牛改良趋势及其存在问题渐江温岭高峰牛泌乳性能的测定报告中一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秦川牛》(报批稿)也为秦川牛的保种投一赞成票巴山牛(紧凑细致型)本繁选育1984年工作总结秦川牛生后期若…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旨在黄牛中检测GBP2基因的拷贝数变异及其遗传效应分析。运用实时定量荧光PCR(q PCR)技术,分别在80头秦川牛和30头郏县红牛个体中检测GBP2基因2个拷贝数变异CNV1和CNV2,并对GBP2基因这2个拷贝数变异与黄牛的生长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GBP2基因拷贝数在秦川牛和郏县红牛中均存在Gain(拷贝数增加)、Median(拷贝数正常)和Loss(拷贝数缺失)3种类型;关联分析发现,GBP2基因拷贝数变异对秦川牛体长、体高和体重等几个重要性状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其中CNV1和CNV2均表现为Loss/Median型在生长性状上优于Gain型;在郏县红牛中CNV1为Loss型的个体在腰角宽和坐骨端宽性状上显著强于Gain/Median型,CNV2则在体高上表现为Loss型优于Median型(P0.05)。因此,GBP2基因的拷贝数变异CNV1和CNV2均与生长性状显著相关,可作为秦川牛和郏县红牛的生长性状辅助选择分子标记之一。  相似文献   

12.
秦川牛的保种与改良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秦川牛是畜牧业生产和发展的一种珍贵的自然资源,是畜牧业生产和发展的基础和保证。本文较为系统的阐述了秦川牛保种的必要性,并对秦川牛的保种途径和方法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13.
秦川牛是我国著名地方良种黄牛 ,我县从 2 0世纪 5 0年代开始引进秦川种公牛改良当地黄牛 ,2 0世纪 70年代末推广牛的冷配技术 ,引进秦川种公牛冷冻精液颗粒、细管 ,坚持本交与人工授精相结合。全县累计引进秦川牛 670 0多头 ,改良配种 9.0 1万头 ,产改良牛 6.5 8万头。秦川牛的引进 ,丰富了我县黄牛遗传基因库 ,优化了牛群整体结构 ,改良效果明显 ,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旨在分析安秦、和秦、和安秦三种杂交肉牛的产肉性能。[方法]选择和秦、安秦和安秦杂、秦川肉牛各5头作为3个试验组和1个对照组,测定三种杂交肉牛的宰前活重、胴体重、净肉重、屠宰率、净肉率、胴体净肉率、高档肉产率等指标,并进行分析和差异比较。[结果]表明:三种杂交组合各分析指标均高于秦川牛,且达到极显著水平(P〈0....  相似文献   

15.
试验旨在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秦川牛肉用新品系(以下简称“秦川肉牛”)AdipoR1、AdipoR2基因的CDS区进行克隆及分析,并探究其在秦川肉牛不同组织及肌细胞诱导分化不同时间的表达情况。以秦川肉牛为研究对象,经PCR扩增得到AdipoR1、AdipoR2基因CDS区序列,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功能结构进行预测,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术获得AdipoR1、AdipoR2基因在秦川肉牛15个组织和诱导分化后不同时间的表达量,再进行差异分析。结果显示,秦川肉牛AdipoR1基因编码序列全长为1128 bp,编码375个氨基酸,蛋白分子质量为42446.41 u,理论等电点为6.70,AdipoR1蛋白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构成,二、三级结构预测结果一致,属于亲水性蛋白,没有信号肽位点;AdipoR2基因编码序列全长1161 bp,编码386个氨基酸,蛋白分子质量为43707.70 u,理论等电点为6.27。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AdipoR1蛋白有60.9%的可能定位在细胞膜,AdipoR2蛋白有73.9%的可能定位在细胞膜。不同物种氨基酸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秦川肉牛AdipoR1、AdipoR2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分别与瘤牛和野牦牛的亲缘性最近。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AdipoR1、AdipoR2基因在秦川肉牛心脏、肝脏、肌肉等15个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肌肉组织中的表达量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1),在肌细胞诱导分化时序上也有明显差异。本试验揭示了AdipoR1和AdipoR2基因在秦川肉牛不同组织和肌细胞诱导分化后不同时间上的表达差异,以期为进一步探究AdipoR1、AdipoR2基因的生物学功能与调控机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秦川牛是我国优良的地方黄牛品种,其肉用性能非常突出,具有诱人的发展潜力.本文就秦川牛肉用性能开发的前景、制约秦川牛肉用性能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秦川牛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7.
安秦F_1代、和秦F_1代与秦川牛生长性能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探讨安秦F1代与和秦F1代与秦川牛的生长发育情况。[方法]选择安秦、和秦、秦川公牛各10头作为2个试验组和1个对照组,测定6、12、18、24月龄的空腹体重、体长、体高、胸围数据,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集约化饲养条件下,6~24月龄的安秦F1代体重及各项体尺指标,均显著高于秦川牛(P〈0.05),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