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将生长于纳帕海高原湿地的4种挺水植物即水葱(Scirpus validus)、荸荠(Heleocharis dulcis)、黑三棱(Sparganium stoloniferum)和茭草(Zizania latifolia)移栽至不同海拔生境中(3 260m,2 437m,1 891m),模拟全球气候变化,分析4种植物经移栽后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变化,为湿地植物光合特性对气候变化响应提供参考。【方法】2012年5月,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Li-Cor Inc.,USA)对经过移栽后的4种湿地植物进行测定,同时实验室测定其叶绿素含量。【结果】经过移栽后的4种湿地植物中,茭草对环境变化最为敏感,在3个海拔梯度下均受到光抑制和低温等环境胁迫;荸荠对环境耐受性较强,在不同海拔环境中未见不良光合生理现象;水葱、黑三棱仅对海拔3 260m的环境表现出光抑制和低温胁迫等不良光合生理现象。【结论】4种湿地植物中荸荠的抗逆性最强,水葱和黑三棱次之,茭草最低。不同植物的光合生理差异性是自身生理因素和不同海拔下的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刘逢宏 《现代农业科技》2015,(3):170-171,175
对南宁市水体的湿地植物种类及生长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常用的湿地植物种类分属18科共28种,应用较多的是挺水植物。所选的湿地植物均能适应当地的气候和水体环境,生长健旺。观赏效果较好的有水生美人蕉、香蒲、梭鱼草等,起到明显改善水质作用的有苦草和狐尾草等。改建的心圩江公园和相思湖公园的湿地景观效果最好,植物种类较为丰富,配置时注重和汀步、曲桥、驳岸、溪石等结合,接近自然的溪涧景观,给人良好的亲水感。配置丰富的湿地植物后内河和内湖的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3.
5种湿地植物抗旱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干旱胁迫下再力花(Thalia dealbata)、旱伞草(Cyperus alternifolius)、梭鱼草(Pontederia cordata)、水生美人蕉(Canna generalis)和水葱(Scirpus tabernaemontani)等5种湿地植物叶片叶绿素、细胞膜透性、丙二醛、过氧化物酶、游离脯氨酸等生理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的不断加重,5种湿地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逐渐下降,细胞膜透性不断增大,过氧化物酶活性先升高而后下降,叶片中丙二醛、游离脯氨酸含量除了梭鱼草和旱伞草一直升高外,其他3种植物则表现出先升高而后下降趋势。综合各生理指标,5种湿地植物的抗旱性由强到弱为水生美人蕉、水葱、再力花、旱伞草、梭鱼草。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研究旨在对黄河首曲-玛曲湿地的沼生植物进行群系分类。[方法]采用样方法,同时参考植物标本,对玛曲湿地的沼生植物进行调查研究。[结果]玛曲湿地沼生植物的群落类型可分为莎草沼泽和杂类草沼泽2大类共4个群系。建群种主要包括华扁穗草(Blysmussinocompressus)、裸果扁穗苔草(Blysmocarex nudicarpa)、槽秆荸荠(Eleocharis valleculosa)和两栖蓼(Polygonum amphibium);亚建群种主要包括褐鳞苔草(Carex brunnescens)、沿沟草(Catabrosa aquatica)、甘肃嵩草(Kobresia kansuensis)、两栖蓼(Polygonum amphibium)和火绒草(Leontopodiumalpinum)。群落总盖度在5%~90%之间;主要分布在河道洼地、河漫滩、沟谷洼地、阶地陡坎洼地、沟源洼地等常年积水的地方,地下水位埋深大都在20~30cm。[结论]进行沼生植物的群系分类研究,可以为玛曲湿地草原的生态恢复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对人类和野生生物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由于自然因素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湿地退化严重。近年来,湿地恢复已成为世界环境问题改善的重要工具之一。选择适用的湿地植物是退化湿地恢复的关键途径。本文以鄱阳湖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专家赋值、野外调查、定位观测等方法,筛选了苦草、野菱、芦苇、苔草等25种鄱阳湖常见植物作为湿地景观恢复的优先物种。对苦草、黑藻、菹草、菖蒲、芦苇等5种植物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进行观测。结果表明,苦草在清水环境130-140cm处的生长最好;黑藻在清水环境中100-110cm处的生长最好;菹草在不同水深(50-160cm)下都能够生长,菹草高度随水深增加而增加;菖蒲具有一定的耐淹能力(< 80cm),但完全淹水(水深100-120cm)明显影响到菖蒲根状茎萌发、幼苗生长和生物量的积累;芦苇根状茎萌发对水深要求严格,土壤要湿润且透气性良好才是芦苇萌发的最好条件,芦苇根状茎萌发前淹水超过20 cm其萌发将会受到明显抑制,淹水超过30 cm则无法萌发。通过对沉水植物的透明度研究表明,植物对水质的透明度都有一定的要求,透明度较好更利于湿地植物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6.
以呼和浩特南湖湿地为研究对象,运用样方法对南湖湿地公园24个样方的植物种类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9科38属43种,以禾本科(Poaceae)、蔷薇科(Rosaceae)、木犀科(Oleaceae)、豆科(Leguminosae sp)所含种类最多。其中重要值较高的植物有: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垂柳(Salix babylonica)、柽柳(Tamarix chinensis Lour)、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 Linn)、沙柳(Salix cheilophila)、结缕草(Zoysia japonica Steud)、野牛草(Buchloe dactyloides)、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Cav.)Trin.ex Steud)等。植物群落的覆盖度为0.15~0.89,其中54%的植物群落覆盖度良好。24个样地中,典型的湿地物种较少,应补充湿地物种,提高湿地植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对镇江市滨江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保护与修复,改善湿地功能与效益,提高湿地生产量,于2006年3月起,在长江中下游镇江内江南岸北固山-大东沟湿地,对优势植物种群芦苇和虉草及其各器官的热值、能量现存量、年净初级生产力及光能利用效率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芦苇、虉草及其器官的热值都随着生育期而略有提高,但变化较为平缓芦苇热值在1795324~1845262 J·g-1之间变化,虉草热值变化范围在1770251~1829172 J·g-1;之间;(2)全年群落能量现存量随时问而增加,并与生物量增长趋势相一致;(3)滨江湿地生态系统年能量净初级生产力为2935506 kJ·m-2年-1,不同种群器官构件的能量生产与分配的季节动态也有差异;(4)芦苇、虉草种群的年光能利用率分别为130%和033%说明植物光合作用积累能量的动态变化与群落生产力变化机制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8.
对108 国道改建城固段汉江湿地景观现状进行调查,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因地制宜、 科学规划、分区配置等方面的建议,为加快汉江湿地恢复、使108 国道改建城固段汉江湿地景观 规划更加合理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9.
汉江中下游区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带,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以及气候变化都会对汉江中下游流域水资源量和水环境带来一些影响。分析了在调水工程和气候变化影响下汉江中下游水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阐述了水资源问题对汉江中下游区域发展的影响,进而基于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水环境保护的角度探索了适宜汉江中下游区域发展的新模式,以期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0.
三峡工程运行对洞庭湖湿地植被格局的影响及调控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植被格局是湿地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湿地植被格局的变化是湿地植物生物学特性与外部环境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洞庭湖湿地作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典型通江湖泊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三峡工程运行后,洞庭湖湿地水文情势变化明显,进而影响湿地植被格局。本文通过文献梳理,系统总结了三峡工程运行后洞庭湖湿地植被格局的演变规律,同时对驱动湿地植被演变的水文成因及湿地植物生物学机制进行了归纳。研究发现三峡工程运行后,洞庭湖不同植被类型面积发生明显变化,具体表现为湖草群落面积呈下降趋势,芦苇(荻)和林地群落的总面积呈上升趋势。湿地植被格局的变化是水位、淹水时间、泥沙淤积等多种水文情势综合作用的结果,而湿地植物还可以通过繁殖对策、生态生理、种内种间关系变化等多个生物学策略来适应变化的外部环境,进而维持植被格局的稳定性。最后以杨树种植和冬候鸟多样性变化为案例,分析了洞庭湖湿地植被格局变化的生态学效应,以期为洞庭湖湿地的保护及退化湿地的恢复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高燕  吴晓莉  雷蕾  邓洪伟  肖琳川 《安徽农业科学》2013,(7):3041-3043,3052
为了提高人工湿地在冬季对畜禽废水的净化效率,采用模拟人工湿地盆栽试验,测定了石龙芮和接骨草对畜禽废水中CODCr、TP、NH4+-N、TN、浊度的去除率及基质与植物对N、P的吸附效果,以及计算了植物地上地下生物量比(A/U)。结果表明,石龙芮和接骨草系统的出水水质中NH4+-N、浊度、TN和CODCr含量与无植物系统中的含量呈显著性差异(P<0.05),但出水水质中TP含量在3个系统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石龙芮和接骨草系统与无植物系统对P的吸附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基质中土壤对P的吸附量显著高于河沙和砾石(P<0.05);在地上地下生物量比中,石龙芮床为0.82,接骨草达到1.18。可见,石龙芮和接骨草生长速度较快,较适合于需快速启动的人工湿地系统,覆盖度近100%,环境适应性强,可作为处理畜禽废水的人工湿地植物。  相似文献   

12.
天津塘沽作为滨海新区核心区,是目前天津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由于本区盐碱土壤等自然条件,污水中盐分含量较高,制约了废水的回用。本文通过模拟人工湿地实验,比较了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盐地碱篷(Suaeda salsa)、碱蒿(Artemisia anethifolia)、黄花鸢尾(Iris wilsonii)、盐角草(Salicornia europaea)和大米草(Spartina anglica)等耐盐植物对轻污染水体中高浓度氯离子的去除能力,筛选出去除能力较强的植物,并确定植物对盐分去除率达到最大时的生态系统条件。结果表明,适合人工湿地的耐盐碱植物对氯离子的去除效果依次为:芦苇>盐地碱篷>碱蒿>黄花鸢尾>盐角草>大米草,停留时间一般在第4 d时可达到平衡。该研究为利用人工湿地处理高盐废水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铬对人工湿地净化生活污水的影响及铬积累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沙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Cr6+(0、10、20、40 mg·L-1)对风车草湿地和薏米湿地净化生活污水的影响及铬积累规律.结果表明:(1)COD的去除率在苗期随铬浓度增大而逐渐升高,其余时期在20、40mg·L-1处理下受到显著抑制(除了花期风车草湿地外);随铬处理浓度的增大,风车草湿地对TN的去除率变化不明显,薏米湿地对TN的去除率则受到抑制作用(除了花期10mg·L-1外);这两种湿地对生活污水中铬的净化效果较好,仅在40 mg·L-1处理的风车草湿地出水中检测出铬.(2)10 mg·L-1铬促进风车草和薏米的生物最增大,较高浓度铬(20、40 mg·L-1)则抑制.(3)基质细沙及植物根系对污水中铬具有较好的吸附及积累作用,铬含量在细沙及植物中均随铬浓度增大而显著升高,其中两种植物对铬的积累量都表现为地下部显著大于地上部,表明风车草和薏米的根部中铬较难转移到其地上部.  相似文献   

14.
利用野外调查法,对哈尔滨城市湿地的植物资源概况进行了调查和统计.湿地共有种子植物62个科199个属397个种,占黑龙江省种子植物的30%左右.从科属种的组成上看,城市湿地表现出了松嫩湿地的特点.从种子植物的分布类型看,哈尔滨城市湿地具有温带湿地的性质.哈尔滨城市湿地的植物区系成分丰富,多区系成分种重叠混杂.湿地植被大体上分为2个植被型组,6个植被型,16个群系,25个群丛.湿地中的中药用、食用、蜜源和纤维等资源植物丰富,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湿地共有国家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3种:野大豆(Glycine soja)、浮叶慈菇(Sagitans natans)和浮叶慈菇(Sagitans natans).  相似文献   

15.
十种湿地挺水植物净化广州河涌污水的生理生态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在河涌污水培养条件下湿地植物对污水的净化效果及其生理机制,以海芋(Alocasia macror-rhizos)、风车草(Cyperus alternifolius)、水葱(Scirpus tabernaemontani)等10种挺水植物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污染类型河涌污水生长条件下湿地挺水植物的抗逆、光合等生理指标及净化污水的能力。结果表明,湿地挺水植物具备一定净化河涌污水的能力,其中以海芋、花叶美人蕉(Canna generalis)、花叶芦竹(Arundo donax)效果最明显;污水胁迫条件下,黄花鸢尾(Iris pseudacorus)、水葱等植物叶片细胞质膜透性和膜脂过氧化水平加剧,叶绿素含量下降,从而降低植物叶片抗逆性;光合参数方面,黄花鸢尾、水葱等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均明显降低,而细胞间隙CO2浓度(Ci)增大,表现出生长不良甚至枯死,而相同条件下,海芋、花叶美人蕉、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和翠芦莉(Ruellia britto-niana)的生理活性却明显增强。海芋、花叶美人蕉、翠芦莉、风车草、花叶芦竹等挺水植物为适宜的广州河涌水体净化和景观美化植物材料。  相似文献   

16.
【目的】充分了解广东省湿生植物的多样性,为保护和利用湿地植物资源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方法】通过对广东省湿地植物调查,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广东省湿地植物多样性进行编目。【结果】报道了水鳖科(Hydrocharitaceae)水蕴草属植物茨藻叶水蕴草(Egeria naias)在中国的首次归化纪录,以及该种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征。根据其生态适应性和繁殖特性,评价了茨藻叶水蕴草对当地湿地生态系统的潜在威胁。【结论】茨藻叶水蕴草新归化记录不仅为研究广东省植物区系提供了基础资料,而且还为广东省外来植物防控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汉江中下游流域浮游植物的时间及空间分布规律,分析影响藻类种类及数量变动的主要外界因素,于2016年2月~2017年4月分丰水、平水、枯水3个时段对汉江中下游6个监测站点的浮游植物进行鉴定,并监测酸碱度、化学需氧量(COD_(Cr))等水质指标。结果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共34种藻类,以硅藻门为主,其次是绿藻门,丰水期蓝藻数量剧增并超过绿藻数量;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表明汉江中下游水体总体上处于中度污染状态,与2010年比较,汉江中下游藻类种群结构变得更简单、整个水体稳定性结构变差。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 RDA)结果表明,影响汉江中下游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驱动因子是酸碱度、化学需氧量(COD_(Cr))和水温。  相似文献   

18.
微生物是人工湿地中净化污水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已有研究结果表明,植物根际微生物群落在有机污染物和氨氮等物质的降解过程中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建立小型实验湿地系统,考察在不同植物组合条件下人工湿地系统的污染物去除效率与植物根际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旱伞草、美人蕉和芦苇组合系统的TN、TP和BOD,去除效率最高,而旱伞草和美人蕉组合系统的CODCr>净化效率最高.旱伞草、美人蕉、芦苇3种植物组合系统和旱伞草和美人蕉两种植物组合系统根际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较高,利用碳源的能力较强;而单一旱伞草植物系统根际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较小,利用碳源能力较差.实验结果表明,通过不同植物组合而成的湿地系统,可提高根际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从而提高人工湿地污染物净化的效率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水生植物资源调查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水生植物资源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西溪湿地共有水生植物100种,隶属38科,其优势种为芦苇、芦荻、再力花、茭白、旱伞草、慈菇、菖蒲等7种;(2)西溪湿地水生植被可划分为挺水、浮水、漂浮、沉水4类;(3)分布面积达0.85km2,其中挺水植物0.60km2,浮水植物0.13km2,漂浮植物0.10km2,沉水植物仅0.02km2.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园林生态及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由于近几年气候干旱等因素,汉江湿地生态系统受到很大影响,湿地面积出现萎缩趋势,保护汉江湿地迫在眉睫。本文介绍了汉江湿地植被恢复的对象,并对河滩植被恢复和新建堤坝植被覆盖的方法进行了总结,以期改善湿地环境,促进湿地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