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综合岩心观测、测录井资料、古生物及镜下薄片鉴定等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H地区长7油层组的沉积微相进行了有效划分。结果表明,研究区长7油层组主要发育深湖-深湖亚相,沉积微相主要为浊积岩与深湖泥,其中浊积岩为主要的储集体。长73油层沉积时期,主要发育深湖泥微相,浊积岩体零星分布;长72油层沉积时期,浊积岩体开始发育,主要位于区内东南方,连片分布;长71油层沉积时期,浊积岩体持续沉积,砂体厚度与面积持续增大。  相似文献   

2.
以油气成藏的基本原理及综合评价技术方法为指导,分析鄂尔多斯盆地XY地区长6~长8油层组油藏特征,总结成藏模式,为明确该区油气勘探潜力,预测有利区带提供理论支持。研究表明,区内长6~长8油层组油藏总体上具有中低密度、黏度、凝固点的特征,部分较高;地层水矿化度总体较高,变化较大;地温梯度正常,地层压力差较大;成藏期主要为早白垩世。成藏期次、成藏动力和成藏条件分析表明,区内主要是以长7烃源岩为生烃源,存在上生下储、下生上储和自生自储3种油气成藏模式,而上生下储式是该区最有利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3.
吴起地区长8油层组油藏资源潜力大,是下步增储上产的主力层系。对吴起地区长8油层组沉积微相、砂体展布及物性特征等进行详细的评价分析,在该基础上,开展油藏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区内长8油层组油藏源储配置良好,水下分流河道为油气富集的有利相带,油气富集程度主要受砂厚、渗透率、孔隙度等参数的控制。同时参考已有的试油数据,建立了以砂厚、孔隙度、渗透率等为参数的有利区分类评价标准,将长8油层组油藏有利区块分为3类,其中Ⅰ类3个、Ⅱ类6个、Ⅲ类3个。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测录井、岩石薄片、物性测试等资料的整理分析,深入研究了宁县地区长6油层组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区内长6油层组碎屑岩岩性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物性相对较差,为低孔-特低孔、超低渗储层;主要控制因素为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测井曲线、岩石薄片以及压汞等资料分析,对合水油田庄51井区长6_3油层的储层层内、层间、平面以及微观非均质性特征进行了定性分析。研究表明:长6_3油层的储层层内非均质性受沉积韵律和层内夹层的影响,整体表现为中等非均质性,其中长6_3~3小层的储层最为均质,长6_3~2小层和长6_3~1小层非均质性稍强,为均质-中等非均质;层间隔层较为发育,层间非均质性强;平面上,砂体的平面展布和物性平面分布受沉积相的控制,砂体侧向连通性较差,物性变化大,非均质性较强;微观孔隙结构受成岩作用影响大,会增强储层非均质程度。总体而言,研究区长6_3油层可被定义为中等-较强非均质性。  相似文献   

6.
针对镇287井区部分油井含水上升、产能递减较快以及单井产能不稳定的问题,从地质方面着手,应用测井、岩石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粒度分析、压汞分析等资料,对长81油层储层的岩石学、物性、孔喉及其非均质性等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长81油层储层岩性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长石砂岩;属低孔、特低渗储层;发育粒间孔和溶蚀孔,孔喉组合类型属于小孔隙、微细喉道类型;储层控制因素主要为成岩作用和沉积环境。通过计算得出,长81油层储层渗透率变异系数为0.68,表明其非均质性较强。根据储层物性和孔隙结构参数,将研究区储层分为3类,即Ⅰ类为优质储层,Ⅱ类为较好储层,Ⅲ类为一般储层。  相似文献   

7.
储层质量分析是石油地质研究的基础,对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大量的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以及阴极发光等分析测试资料,从储层岩石组构、岩石组分的角度对陕北地区长8油层组储层特征及致密成因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区内长8油层组储层以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砂岩为主,粒度细,填隙物含量高;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孔,长石溶孔次之,为微孔-微细喉孔喉结构;储层物性较差,属特低孔、特低渗储层。储层岩石组构、岩石组分及成岩作用控制了储层质量。利用储层岩石组构估算了其原始物性,孔隙度为38%~42%,渗透率为5~10mD,原始物性一般。岩石组分中塑性碎屑含量高,抗压实作用弱,填隙物以碳酸盐胶结、绿泥石填隙为主,水云母、硅质次之,填隙物类型及较高含量影响了成岩作用及其强度,继而最终造成了长8油层组储层致密。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为重要的石油产出区域,盆地西南部什社地区长3油层组是重要含油气勘探目标层位之一。目前,对研究区长3油层组沉积环境的研究成果较少,沉积相的划分一直存在争议。基于对露头剖面和岩心的观察描述,结合测井、钻井等资料,运用沉积学、古生物学及地球物理测井等理论知识,通过岩心相与测井相的综合对比分析来确定什社地区长3油层组沉积微相类型与特征,探讨沉积演化过程。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什社地区长3油层组为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沉积,主要发育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沼泽等沉积微相。多期河道砂体相互叠置构成研究区储层的主体骨架。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长庆油田铁边城北地区长7储层内部结构特征及储层物性,根据相应样品的岩芯及测井参数解释与生产动态等资料对储层进行分析研究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长7储层为低孔低渗储层,且长71/1和长72/2小层物性较好,非均质性强于长71/1和长71/2小层。此外,储层层内和层间非均质性以及平面非均质性均较强。  相似文献   

10.
以储层地质学、沉积岩石学理论为基础,对合水-正宁地区长72油层的岩心、测井及物性等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区内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质长石砂岩和长石质岩屑砂岩;孔隙度、渗透率均较低,属典型的低孔-特低孔、特低渗-超低渗储层;储层由下至上、由南西至北东有逐渐变好的趋势;储集空间类型以长石溶孔和粒间孔为主;孔隙度、渗透率与分选系数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惠威  孙卫  王越 《长江大学学报》2012,(12):64-65,83
长2+3油层组是鄂尔多斯盆地英旺油田主要产油层之一,但是长期以来油层开发效果甚微,油层普遍低产。通过与邻区下寺湾油田进行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与试油资料对比分析认为.两地区原油组分基本一致,说明该区长2+3油层组与邻区生油物质及生油过程整体一致,但原油全烃气相色谱分析表明,英旺长2油层组原油较之下寺湾长2油层组原油低碳烃峰值明显较弱,导致原油粘度高,反映了该区长2油层埋藏浅,盖层封隔条件差,导致油气逸散,轻烃流失;此外,低含油饱和度也是该区低产的直接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延长组长4+5油层组是鄂尔多斯盆地旦八地区的重要的勘探开发目的层。通过对岩心和测井资料综合分析及300m井距密井网砂地比等值线图的绘制,探讨了该区长4+5油层组的沉积微相特征、砂体展布及其主控因素。依据沉积旋回特征和泥页岩标志层,将长4+5油层组分为长4+5下、长4+5上2个次级单元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长4+5下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水下分流河道、席状砂和分流间湾微相呈北北东向较宽条带状交互排列,长宽比较小,规模较大.反映了砂体受平行于湖岸波浪和河道的共同影响;长4+5上为三角洲平原亚相,分流河道砂岩和漫滩泥岩呈较窄的北东向条带状交互排列,砂体长宽比较大,反映了北东向河流的主控作用。长4+5下的储集性和含油性优于4+5上。  相似文献   

13.
从宏观(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和微观2个方面对辽河西部凹陷富有机质沉积进行了描述,研究了其空间分布特征,并通过探讨烃源岩发育时期古生产力状况以及湖盆类型研究了控制辽河西部凹陷富有机质沉积的因素。研究表明,富有机质沉积不仅在西部凹陷湖盆中心发育,斜坡区域发育的砂泥岩互层沉积同样是有利于富有机质沉积发育的区域;较高的古生产力条件控制了富有机质沉积发育,欠补偿湖盆类型有利于发育富有机质沉积,可容空间变化影响了富有机质沉积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以华庆地区长81储层为例,采用真实砂岩微观水驱油试验(包括单一模型和组合模型)对水驱油现象及水驱油效率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对贾敏效应进行直观的表征性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储层非均质性越强贾敏效应越严重;在一定程度上贾敏效应影响水驱油效率,使水驱中油相渗透率下降而水相渗透率上升;通过注采系统提高注水压力无法消除贾敏效应,因此该类储层在注水开发中应以预防贾敏效应为主。  相似文献   

15.
在区域沉积背景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重矿物分,对鄂尔多斯盆地盐定地区长81砂层的物源体系和沉积体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盐定地区长81砂层的物源体系以北西物源体系为主,沉积体系的展布为北西南东向分布。  相似文献   

16.
依据鄂尔多斯盆地长6油层组储层的地质特征,研制了均质、非均质及裂缝型等3类模拟目标储层性质的人造岩心,并利用研制的储层模型开展了水驱窜流影响因素评价实验。实验可知,长6油层组储层受微观非均质性的影响,见水时间早且见水后含水率上升快,同时受微观非均质影响,驱油效率比中高渗透储层驱油效率低10%以上。岩心非均质程度增大,见水PV数逐渐减小,见水后含水上升快,当渗透率级差为50时,采收率比等渗透率均质油藏低12%。含裂缝的岩心中,注入水窜流严重,裂缝型特低渗油藏与同等渗透率均质油藏相比,采收率降幅近50%。  相似文献   

17.
长22油层组属于研究程度相对较低的层位,主要通过对储层物性及孔隙结构特征的研究来全面分析该区的主力层,了解该地区的总体特征,从而得出研究区主力层主要表现为高孔低渗的特点,砂岩储层喉道以细喉和微细喉型为主,为寻找油气储备做好基础。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延长油田西部油区典型工区长6油组的小层顶面构造特征、砂体展布特征、油层厚度分布特征、顶面构造与油层厚度、储层岩石学特征、孔隙结构特征的研究,建立了基础数据库,采用Petrel地质建模软件进行地质建模。依据分层数据、井斜数据、小层顶面构造图,建立构造三维模型。分析研究各小层的砂层展布特征及物性变化规律,在相控的基础上建立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三维地质属性模型;根据油藏工程方法和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理论,结合动态监测资料,对西部油区长6油藏未注水老区进行井网适应性评价研究,确定科学合理的注水开发技术政策。  相似文献   

19.
非常规油气资源逐渐成为我国油气产量的重要增长点,其中,致密油是非常规油气研究的热点.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的勘探开发程度相对滞后,提升致密油勘探开发效率的关键在于优选"甜点"区(段),而刻画"甜点"区(段)的关键在于致密储层的物性分级评价.利用压汞数据、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资料对致密砂岩孔喉结构进行表征,并结合分形理论,建立了适合鄂尔多斯盆地五蛟地区长7段致密砂岩的孔喉分类方案:大孔喉(喉道半径r>0.2μm)、中孔喉(0.0810%,渗透率K>0.15 mD)、Ⅱ类砂岩(?>8%,0.075mD≤K≤0.15mD)、Ⅲ类砂岩(?>6%,0.05mD≤K≤0.075mD)、Ⅳ类砂岩(?<6%或者K<0.05 mD).该分级方案得到了试油资料的验证,高产井主要分布在Ⅰ、Ⅱ类砂岩发育的地区.研究区Ⅰ、Ⅱ类砂岩主要分布在中南部,且在长71亚段更为发育.因此,研究区中南部是未来致密油勘探的有利区块,长71亚段是未来勘探的最有利层段,其次是长72亚段.  相似文献   

20.
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的华庆地区长6储层是典型的低孔低渗储层,是近年来开发的一个主力油气产层。通过岩石学、铸体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等研究方法了解到华庆地区长6油层组主要成岩作用为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蚀变作用以及溶蚀作用等;综合分析其成岩阶段位于中成岩阶段A期。其中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导致孔隙度降低主要原因;溶蚀作用产生的次生孔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储层砂岩的物性,是主要的建设性成岩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