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4种地被观赏竹抗旱性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黄条金刚竹、菲白竹、铺地竹、菲黄竹4种地被观赏竹为试验材料,进行人为控水干旱胁迫,以正常浇水组为对照,测定干旱胁迫下4种地被观赏竹的质膜透性、丙二醛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隶属函数法对4种地被观赏竹进行抗旱性指标的选取和抗旱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各生理指标反映抗旱能力从高到低顺序为CAT、POD、脯氨酸、SOD、可溶性蛋白、叶片含水量、细胞质膜透性、可溶性糖、MDA、叶绿素含量,4种地被观赏竹的抗旱性从高到低顺序为黄条金刚竹、菲白竹、菲黄竹、铺地竹。  相似文献   

2.
退化红壤区笋用小径竹幼林结构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红壤丘陵地植被恢复、生态环境改善和生产潜力发挥为目标,以优质笋用小径竹红壳竹Phyllostachys iridescens、早园竹Phyllostachys propinqua为对象,历时5 a定位研究竹子幼林结构主要因子的年际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红壳竹和早园竹抽鞭发笋能力强,成竹率高,年际立竹量变化明显,以造林后第2年增加最为显著,可分别达到2 430株*hm-2和2 970株*hm-2,第3年成林投产.新竹平均胸径造林后第3年分别为3.54 cm和3.21 cm.第5年立竹量和立竹径级达到丰产林分结构水平.红壳竹和早园竹地下鞭系多分布于土壤上层20 cm区间,造林后第3年鞭系长度达10 m*m-2以上,平均鞭径分别为1.75 cm和1.32 cm,鞭系径级均匀度提高.单位面积林地鞭系侧芽数随着造林年限的增加显著增多,造林后第3年分别是第1年的119.4%和202.9%.指出2竹种在红壤丘陵地适应性好,可规模化推广应用.造林母竹标准为2.5~3.5 cm径级的1~2年生健康立竹,初植密度900~1 500株*hm-2.加强幼林期土壤管理和竹林结构调控是早成林和良好经济性状表现的主要措施.表6参12  相似文献   

3.
3种地被型观赏竹扦插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玉卿 《西北农业学报》2005,14(5):132-134,141
以鹅毛竹、菲黄竹、铺地竹等3种地被型观赏竹为试验材料,研究了3种不同扦插基质和不同长度的秆插和鞭插对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鞭插的效果优于秆插;鹅毛竹扦插成活率高于其他2种供试竹种;3种不同扦插基质以土插效果最好,沙插次之,水插较差;不同长度秆段间的扦插成活率无显著差异,而鞭段则以7个芽的成活率为最高,5个芽的次之,3个芽的较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鞭段容器育苗是培育地被竹优质绿化苗的重要手段,但鞭段长度和径级对地被竹容器苗生长质量的影响尚不清楚,揭示地被竹地下鞭养分对鞭长和鞭径的响应规律,从而筛选出适于地被竹鞭段容器育苗的鞭长和鞭径组合,为生产培育高质量地被竹鞭段容器苗提供参考。【方法】以一年生菲黄竹(Sasa auricoma)鞭段为试材,选取细鞭(D1,鞭径为(2.67±0.32)mm)、粗鞭(D2,鞭径为(5.20±0.46)mm)2种径级的竹鞭开展3种鞭段长度(L1,3 cm;L2,6 cm;L3,9 cm)6种处理的埋鞭育苗试验,测定菲黄竹地下鞭C、N、P及碳水化合物含量等。【结果】鞭长和鞭径对菲黄竹母鞭C、N、P含量和C∶N∶P、碳水化合物及其组分含量有明显影响,且交互作用显著,鞭径效应具有明显的鞭长水平依赖性。但鞭长、鞭径及其交互作用仅对新鞭的淀粉、SC含量有显著影响,而对C、N、P、可溶性糖、NSC、纤维素、木质素含量以及C∶N∶P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水平。【结论】鞭长和鞭径对菲黄竹鞭段容器育苗的母鞭养分含量有明显影响,但对新鞭的影响较小,存在新鞭养分供应优先的生长机制。建议菲黄竹容器育苗时选择鞭径5 mm、鞭长6 cm左右的鞭段。  相似文献   

5.
竹类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竹类5种育苗方法,其中种子育苗法适用于丛生竹、散生竹(毛竹等);移鞭育苗法和诱鞭育苗法适用于散生竹和混生竹;埋节育苗法和扦插育苗法适用于主枝明显的丛生竹种。  相似文献   

6.
以笋用毛竹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长周期母竹留养模式在福建省漳平市进行试验,以(2 250±100)株·hm-2立竹密度毛竹林为对照组(CK),分别设置(1 365±100)、(1 950±100)、(2 550±100)和(3 150±100)株·hm-2立竹密度毛竹林为A、B、C、D处理组,分析立竹密度对竹鞭数量结构特征、年龄结构特征、鞭芽特征和鞭根根系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立竹密度的增大,毛竹竹鞭的总鞭长、总鞭质量和鞭节数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CK平均节间长最大,D处理最小;幼壮龄鞭受立竹密度的影响大于老龄鞭,C处理的幼壮龄鞭总鞭长、总鞭质量、鞭节数和平均节间长均最大,且与其他处理存在显著差异(P<0.05);D处理的老龄鞭总鞭长、总鞭质量、鞭节数和平均节间长均最大;总鞭芽数、弱芽数、壮芽数随立竹密度的增大呈先增多后减少的变化趋势;D处理的空节芽数最多,CK最少;毛竹鞭根系活力随立竹密度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表明C处理最有利于毛竹竹鞭系统的生长繁殖。  相似文献   

7.
对福州市江滨西大道10种观赏竹的春季滞尘效应进行监测,从时间、高度和方向3个方面分析其单位叶面积滞尘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0种观赏竹春季单位叶面积滞尘量有显著差异,其滞尘量分别为:绿槽毛竹20.04 g/m2、泰竹9.44 g/m2、银丝大眼竹7.95 g/m2、早园竹6.94 g/m2、人面竹5.42 g/m2、斑竹5.14 g/m2、唐竹5.00 g/m2、黄金间碧竹4.37 g/m2、青丝黄竹2.84 g/m2、鼓节竹2.60 g/m2。绿槽毛竹、泰竹、早园竹、人面竹、斑竹、黄金间壁竹和青丝黄竹在距离地面150 cm处的单位叶面积滞尘量高于200 cm处,银丝大眼竹、唐竹和鼓节竹则相反,尤以银丝大眼竹2个高度差异较大。各竹种不同方向滞尘量存在差异,这与竹种栽植位置和车辆行驶方向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铺地竹(Pleioblastus argenteastriatus)育苗方法。[方法]用不同基质和不同材料组合繁育铺地竹,用不同浓度的NAA和ABT处理铺地竹,测定发笋率、出笋率、退笋率、高生长、发根数以及根长等指标。[结果]在草炭土∶黄土为1∶2和材料为3节鞭段条件下繁育的铺地竹发笋率和成竹率效果优于其他培养基质和材料,可提高发笋率和成竹率,200 mg/L的ABT处理下铺地竹发根数以及成竹率都显著提高。[结论]选择草炭土∶黄土为1∶2,材料为3节鞭段并适量用浓度为200 mg/L的ABT来繁育铺地竹,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笋用竹引种栽培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河南省信阳市 2 0 0 0年 3月引种红壳竹、白哺鸡竹、高节竹、乌哺鸡竹等 4个竹种的栽培试验情况 ,通过对外业调查材料的计算分析 ,证明这 4个竹种在信阳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特别是经受了百年不遇的旱灾考验 ,成活率 92 %以上 ,出笋率 91%以上 ,造林第四年基本郁闭成林。其中红壳竹和白哺鸡竹出笋较早 ,出笋量较大 ,表现较为突出 ,可作为优先发展的竹种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0.
为揭示地被竹鞭长和鞭径特征对笋芽萌发生长和叶片养分的影响,为地被竹高质量鞭段容器育苗提供参考,以美丽箬竹(Indocalamus decorus)、菲黄竹(Sasa auricoma)1年生鞭段为试材,选取细鞭(D1,鞭径分别为(2.90±0.32)、(2.67±0.32)mm)、粗鞭(D2,鞭径分别为(5.42±0.63)、(5.20±0.46)mm)2种径级的竹鞭开展3种鞭长(L1,3.0 cm;L2,6.0 cm;L3,9.0 cm)6种处理的埋鞭育苗试验,调查测定美丽箬竹、菲黄竹容器苗的生长指标及叶片养分质量分数等。结果表明:随着鞭段长度、径级的增大,地被竹分株数量、苗高、地径、高径比、出叶强度等总体上均呈明显的升高趋势,叶形态指标亦随鞭长的增大而明显升高,2竹种均以D2L2、D2L3处理容器苗生长较好;而且鞭长和鞭径对容器苗器官生物量也有重要影响,2竹种均以D2L2、D2L3处理总生物量较高,其中鞭长又显著影响2竹种器官生物量分配;2竹种叶片C、N、P质量分数随鞭长和径级的增大总体上也明显升高,但w(N)∶w(P)相对稳定,而w(C)∶w(N)、w(C)∶w(P),美丽箬竹显著降低,菲黄竹显著升高或保持不变,体现出种间差异。可见,鞭长和鞭径对美丽箬竹、菲黄竹容器苗生长及叶片养分质量分数有明显影响,从容器苗生长、养分积累及育苗鞭段的经济性等综合考虑,建议美丽箬竹、菲黄竹容器育苗时选择鞭径5.0 mm、鞭长6.0 cm的鞭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寿竹不同径阶母竹造林在造林成本、造林成效、笋竹生长、生物量分配特征等方面的差异性,比较不同径阶寿竹母竹在造林中存在的优缺点。[方法]以不同径阶寿竹母竹造林地为试验林,在同样的抚育管理下,造林4年后对全林生长指标进行实测调查及分析比较。[结果]在造林成本方面,发现径阶≤2 cm母竹的造林成本分别比径阶为3~5和≥6 cm母竹造林少4 500、10 500元/hm~2;小母竹造林成林时间平均比大母竹造林成林时间早,但成材时间晚;3~5 cm径阶母竹造林形成的林分,出笋数最多,退笋率最低。[结论]该研究可为寿竹母竹造林的推广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邵志广 《安徽农业科学》2014,(19):6139-6141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浓度NaCl胁迫对竹柳苗光合特性的影响来评定其耐盐性.[方法]以含盐量分别为0(对照)、0.25%、0.50%、1.00%的盐溶液对一年生竹柳扦插苗进行处理,在处理后第3、6、9、12天测定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以及叶绿素含量.[结果]随着NaCl处理浓度的增大和时间的延长,竹柳苗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以及叶绿素含量都逐渐降低,胞间CO2浓度则先降低后升高.[结论]竹柳具有一定的耐盐性,有向滩涂引种的潜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桐油处理对竹材抗老化性能的影响。[方法]分别以金竹和楠竹为研究对象,研究桐油浸泡处理的2种竹材在WCAMA 6循环加速老化完成后,其抗拉强度、抗压强度、抗拉弹性模量的变化,用4种指标的平均保留率来揭示桐油对竹材抗老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虽然2种竹材的力学性能有一定差异,但在加速老化试验完成后2种竹材的抗压强度和抗拉弹性模量的保留率均很高,同时桐油处理试件的抗拉强度和抗压弹性模量的保留率与未经桐油处理的相比有所降低。[结论]桐油处理对评判竹材抗老化性能关键指标抗压强度提高最为明显,而难以提高其在加速老化环境下的抗拉强度和抗压弹性模量。在竹结构设计工作中,这些力学性能指标可为桐油处理后竹材抗老化性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施肥对不同坡位毛竹林的影响,以提高毛竹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方法]对福建省尤溪县西芹村不同施肥管理和不同坡位毛竹出笋量、新竹地径和枝下高进行研究。[结果]施肥管理和不施肥管理新竹枝下高和出笋量均为显著差异,施肥管理能有效提高竹林产量;不同坡位样地内的新竹枝下高和出笋量均为显著差异,而新竹地径差异性不显著,不同坡位上新竹枝下高、新竹地径、出笋量从大到小均依次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下坡位竹林生产量最高。[结论]在毛竹低产林改造过程中,采用施肥管理,对毛竹林产量会产生显著的影响;在实践生产中,下坡位水肥条件较好,更有利于竹林出笋和竹材生产。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毛竹成竹期大量及微量元素的变化规律。[方法]以2008年当年生毛竹为试材,结合其生长速度确定取样时间,对毛竹成竹期各器官大量元素N、P、K和微量元素Cu、Zn、Fe、Mn的含量动态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毛竹春笋期对N、P、K营养元素的需求均很大,笋体中N、P、K随笋生长而呈下降趋势。毛竹春笋期微量元素含量大小为Fe〉Zn〉Mn〉Cu。幼竹生长期根、枝、秆、叶各器官中大量元素N、P、K和微量元素Cu、Zn、Fe、Mn的含量均处于下降趋势,但在6月和7月不同器官中的部分元素出现吸收高峰。相关分析表明,毛竹春笋期各个元素间存在显著性和极显著性相关性的有24对,其中N和K与多个元素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结论]大量元素N和K以及微量元素均是毛竹生长的重要元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改善竹材表面润湿性。[方法]采用介质阻挡放电(DBD)冷等离子体分别处理毛竹和巨龙竹表面,研究处理对2种竹材表面润湿性的影响。[结果]经DBD冷等离子体处理后,毛竹和巨龙竹表面润湿性均得到明显改善;DBD冷等离子体处理毛竹的最优工艺为处理功率5 k W,处理7次;DBD冷等离子体处理巨龙竹的最优工艺为处理功率4 k W,处理3次。[结论]DBD冷等离子体处理能明显改善2种竹材表面润湿性。  相似文献   

17.
NaCl处理对竹柳苗根系活力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姗姗  宰学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5):6587-6588,6670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浓度NaCl胁迫对竹柳种苗根系活力、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来评定其耐盐性,为竹柳向滩涂引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对竹柳苗进行4个不同浓度下的NaCl处理,测定每个浓度下的根系活力与抗氧化酶的活性。[结果]随着NaCl浓度的升高,竹柳苗的根系活力先增大后减小。竹柳苗叶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都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当浓度超过0.5%时活性明显低于对照;叶片中丙二醛(MDA)含量先降低后升高。[结论]竹柳具有一定的耐盐性,有向滩涂引种的潜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赤水市竹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对赤水市楠竹林场种苗繁育基地几种引种竹的生长情况进行调查,并按不同年龄及平均胸径选取2株样竹作为标准木,测定其竹杆和竹枝叶鲜重、树高、胸径、节长、壁厚等。[结果]麻版1号、大叶龙竹、大绿竹胸径较大,而妈竹、撑麻8号胸径最小;大绿竹、大叶龙竹株高较高;沙罗单竹、粉单竹竹节较长;大绿竹、麻版1号和大叶龙竹壁较厚;大绿竹、吊丝单竹和大叶龙竹产量较高(均在105.00 t/hm2以上),粉单竹产量最低(仅为49.65 t/hm2)。[结论]各引种竹的生长状况均较好,其中大绿竹、吊丝单竹和大叶龙竹的产量较高,可在进一步试验的基础上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9.
竹子生物技术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竹子组培是竹子育种的一个重要途径。研究人员对20余属70多个竹种开展了组织培养研究,阐明了外植体不同基因型、激素种类和浓度以及不同培养基成分对竹子组培中愈伤组织诱导形成和植株再生以及诱导生根效率的影响,并建立成熟的组织培养技术体系,为竹子育种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竹子遗传分化开展研究是竹子育种研究的一个热点,近年来进展迅速。通过研究初步阐明了竹子的遗传变异,为竹种的育种和分类提供了理论依据。参4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