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1977年Ries等首先报道了三十烷醇是一种新型的天然植物生长调节剂,它在农作物上的应用,及其增产效应和生理功能等方面均有一些报告。三十烷醇具有很高的生物学活性,能导致一些促进生长有关的重要生理效应的加强,从而促进植物生长。但是,三十烷醇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报道不多。为了探索三  相似文献   

2.
《中国花卉盆景》1986年第7期刊登了一篇题为《一种新型的花木助长剂——三十烷醇》的文章。我觉得这篇文章是值得商榷的。三十烷醇是近几年来国外发现的一种化合物,其结构式为CH_3(CH_2)_(28)CH_2OH。它存在于植物叶  相似文献   

3.
三十烷醇是一种新型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由于它有帮助花木助长的特殊功能,已开始在花木生产上受到重视和应用。三十烷醇的纯晶是鳞片状的白色结晶体、几乎不溶于水,使用浓度一般为0.1—0.5ppm,分为粉剂  相似文献   

4.
三十烷醇是具有30个碳原子的饱和醇,是一种新型的内原植物生长调节剂。主要是增强植物的光合性能,提高干物质的积累,促进蛋白质合成。为了探明三十烷醇在杂交水稻繁殖、制种上的增产效果,于1985~1987年夏季在本  相似文献   

5.
三十烷醇,是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里斯博士于1975年首先从干蓿草中分离出来并用于作物上的。1977年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关于三十烷醇具植物生长调节剂特性的报道,引起了国内外农业工作者的广泛兴趣。国外不少学者进行了许多机理方面的研究,但目前仍处于大量的试验研究阶段。我国对三十烷醇的制备与应用的研究,是从1978年起开始的。近  相似文献   

6.
<正>促进生长施用三十烷醇可提高豇豆结荚率。应用三十烷醇处理豇豆之后,可使结荚率提高。特别是春季遇低温影响结荚时,用三十烷醇处理之后,能提高结荚率,有利于早期高产,增加经济效益。据对豇豆"之豇28-2"试验,在始  相似文献   

7.
“三十烷醇”是一种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省外、国外已广泛使用。对多种农作物、果树等都有增产效果。为探索“三十烷醇”在我县农作物生产上的经济效益,一九八三年列入全县试验研究项目,从四川化工厂购进500PPm三十烷醇100斤,分发给县、区技术单位开展试验。现根据13个试点在水稻上的试验结果综合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夏大豆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增产效果及技术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784-1、烯效唑、增产灵、亚硫酸氢钠、ABT生根粉5号和三十烷醇等6种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夏大豆增产效果试验,夏大豆增产216~486kg/hm2,平均增产幅度为15.6%。三十烷醇、亚硫酸氢钠、784-1和ABT生根粉5号的增产效果更为显著,其中又以三十烷醇的增产幅度最大,达21.1%。夏大豆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增产的生理生态效应有:减轻单株空荚发生率;促进根系生长,增强根系活力;增强大豆根部酶的活性,提高固氮量;促进大豆光合作用;减轻迎茬的危害;促进植株生长发育,协调产量构成因素。夏大豆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适宜浓度分别为:三十烷醇0.5mg/kg、784-1200mg/kg和ABT生根粉5号5mg/kg。于播前拌种或在开花期进行叶面喷洒,均是夏大豆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行之有效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三十烷醇是近年来,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它在植物的不同生育阶段施用,均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并具有用量微、成本低、收效大,无公害等优点。为摸索对茶树喷洒的最佳浓度和对红茶品质的影响,以便大面积推广应用,现将两年试验情况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10.
倪伯荣 《茶业通报》1992,14(1):17-18
八十年代三十烷醇在大面积生产茶园中应用,促进茶叶高产优质。与此同时,在扦插育苗上进行试验,也取得了可喜效果。为了摸索不同品种在扦插育苗上应用三十烷醇的效果和特点,笔者于1982年夏季扦插时用三十烷醇不同浓度和时间浸渍处理进行试验,现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辣椒抗病能力,减少化学农药用量、残留和环境污染,采用测报调查、随机区组设计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开展了辣椒应用植物免疫诱抗剂——5%氨基寡糖素AS农药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塑料温室大棚辣椒栽后3天、28天和幼果期施用3次,药后15、30、45和60天,抗病毒病效果氨基寡糖素750、1000倍液与三十烷醇(对照药剂)1000倍液分别为97.6%、69.0%、76.2%,94.1%、63.5%、72.9%,87.0%、63.9%、72.2%和75.5%、49.1%、54.7%;抗煤烟病效果为84.6%、71.2%、73.1%,84.1%、70.5%、72.7%,80.8%、68.8%、69.7%和72.2%、53.7%、55.6%;疫病预防效果均为100%;可以有效促进辣椒营养生长、株高增高和分枝增多等,但辣椒产量、销售收入和纯收入氨基寡糖素750、1000倍液与三十烷醇1000倍液每公顷较清水对照(CK)分别低30.2%、13.3%和18.2%,21505.92、9453.18、12995.55元及21773.92、9685.18、13199.55元。产量清水对照(CK)极显著高于氨基寡糖素750、1000倍液与三十烷醇1000倍液,氨基寡糖素1000倍液和三十烷醇1000倍液极显著高于氨基寡糖素750倍液,氨基寡糖素1000倍液与三十烷醇1000倍液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贵刊1986年第7期p.25刊出的江苏二月“一种新型的花木助长剂——三十烷醇”一文中,提及的浓度单位ppm计算有误。应纠正为:  相似文献   

13.
概述了多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如吲哚乙酸、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脱落酸、萘乙酸、乙烯利、三十烷醇等在种子浸种处理和包衣处理中的应用效果和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减轻夏大豆发生荚而不实的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产量水平为2400kg/hm2左右的豫东平原夏大豆产区,应用784-1、烯效唑、增产灵、亚硫酸氢钠、ABT生根粉5号及三十烷醇等6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大豆单株空荚发生率相对降低7.7%~45.6%,单株粒重提高1.2~2.7g;既有效减少大豆荚而不实又显著增产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为三十烷醇、784-1和ABT生根粉5号。这3种调节剂减轻荚而不实并显著增产的生理生化生态效应为:根系健壮发达,根系吸收力增强;根瘤数量增加,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固氮酶活性分别提高66.2%~89.3%和29.0%~39.9%;叶片叶绿素含量提高2.81~3.08mg/g,光合速率(CO2)增强25.2~27.3 mg/(dm2·h),大豆增产12.3%~14.7%。  相似文献   

15.
作物种子的植酸及其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玉良  李文星 《种子》1991,(4):33-34
植酸的化学名称叫做肌环己六醇-6-磷酸脂,是磷和肌醇的主要存在形式。该物质广泛存在于成熟谷物和豆类作物籽粒中,约占籽粒干重的0.14%~3.70%,其中磷含量占籽粒总磷的18~88%。植酸是一种抗营养物质,但是它在种子萌发和植物生长过程  相似文献   

16.
甜玉米种子特性与全苗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树玉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2):146-151
甜玉米基因抑制籽粒淀粉合成,从而影响种子发芽出苗。提高发芽率、出苗率,促进全苗,确保单位面积基本株数是获得产量的基础。综述了甜玉米种子形成、苗期生长特点,播种出苗技术要领以及浸种、拌种,种子包衣,育苗移栽,地膜覆盖,种子储藏等相关研究结果。甜玉米的采收期影响着种子质量及发芽率;低温、安全含水量对于保存种子活力十分有利,植物生长延缓剂等处理对延缓种子老化有一定效果;三十烷醇、双氧水等浸种,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种子包衣技术等处理对甜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有促进作用;选择好种子和土壤,掌握播种温度、深度,施足基肥是促进甜玉米壮苗早发手段;育苗移栽、覆膜栽培技术能较好弥补甜玉米播种出苗方面的先天不足。  相似文献   

17.
<正>作为新发现的绿色环保型植物生长调节剂,油菜素内酯(芸苔素内酯,Brassinosteroid,简称BR)是公认的活性最高的高效、广谱、无毒的植物生长激素。BR能充分激发植物内在潜能,促进作物生长和增加作物产量,提高作物耐冷性,改善作物抗病、抗盐能力,使作物的耐逆性增强等,因此,其在农业生产上获得广泛应用。然而有关BR在作物上的作用机  相似文献   

18.
锌是植物生长的调节剂,是生长发育必须的微量营养元素,是醛缩酶、脱氢酶的组成成分,在植物吸收其他营养元素中,起主要的催化作用.对作物体内叶绿素的形成,氮素代谢的合成和有机质转化都有重要作用.它能提高  相似文献   

19.
植物角质层蜡质是一类覆盖于植物表层的疏水有机化合物,在保护植物免受生物与非生物逆境胁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角质层蜡质在夏季绿肥作物抗逆性中的作用,选择柽麻(Crotalariajuncea)、田菁(Sesbania cannabina)和竹豆(Phaseolus calcaratus) 3种夏季豆科绿肥作物,鉴定茎和叶蜡质组分,并分析蜡质总量、各组分含量及碳链分布特征。共鉴定出8类化合物,包括脂肪酸、初级醇、醛、烷烃、烷基酯、二醇、萜类和固醇类化合物,其中前4种以同系物形式存在且为所有植物茎和叶共有成分(柽麻茎中未检出脂肪酸),说明烷合成和醇合成途径是主要的2种蜡质合成途径。田菁茎中鉴定出二醇化合物,其结构初步解析为1,18-30烷醇和1,16-30烷醇。3种绿肥作物茎和叶蜡质总量存在显著种间及部位差异,其中柽麻茎蜡质总含量为16.33μgcm^-2,显著高于田菁茎(6.45μg cm^-2)和竹豆茎(0.72μg cm^-2)。就茎和叶比较,柽麻茎显著高于叶片,其他2种植物茎和叶之间无显著差异。柽麻茎蜡质中,烷烃为优势成分,占蜡质总量的57.38%;叶片以初级醇为优势成分,占蜡质总量的50.12%。田菁茎、叶蜡质中的优势成分均为初级醇,分别占总蜡质的30.12%和71.21%。竹豆茎、叶蜡质中的优势成分均为烷烃,分别占总蜡质的40.79%和39.27%。各组分优势化合物的碳链长度在不同物种、不同部位也存在一定差异,说明参与蜡质合成的基因在物种、器官间有所不同。这些结果为今后从分子水平上揭示角质层蜡质参与夏季绿肥作物抗逆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正日本新研究发现,将一种植物激素喷洒到作物上能够驱除害虫,而另外一种植物激素则能吸引害虫。在农作物和周边植物上配合使用两者,有望不依赖化学农药来保护作物。茉莉酸是存在于高等植物体内的内源生长调节物质,植物遭到虫咬后会在体内合成茉莉酸,与细胞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