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八味中药提取物的体外抑菌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抗生素类药物的不断被发现和在临床上的滥用,细菌以及其他微生物的抗药性问题日趋严重,给临床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2.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理及控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高,给临床治疗带来诸多困难,因此了解细菌耐药的产生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抗生素的作用机理,细菌耐药性产生的生化机理和基因机理,耐药性的控制对策进行了阐述,希望能为临床上的合理用药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奶牛乳房炎是奶牛饲养业中的一种常见病.奶牛发病后所造成的产奶量下降、大量乳房炎阳性奶废弃及严重感染后造成的奶牛过早淘汰给奶牛饲养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兽医临床的治疗措施主要是应用抗生素静脉注射,但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易产生细菌耐药性,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致使乳房炎的治愈率低下,而且抗生素易在牛乳中形成药物残留.  相似文献   

4.
抗生素药物在人医和兽医上的广泛使用已有50多年的历史,并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带来了益处.但是,细菌对此类重要药物产生的耐药性以及由此导致它们在进行抗生素治疗上疗效的下降,则构成了严重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抗生素药物的滥用和过度使用给细菌带来了选择性的进化压力,使得耐药性细菌在数量上迅速超过药物敏感型细菌,由此增加了动物/人...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对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的研究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其研究不断深入,发现几乎所有的药物都具有PAE。目前许多国家已将PAE作为评价抗生素抗菌药效的重要参数和设计临床给药方案的重要依据。抗生素后效应系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清除药物后,细菌的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现象。PAE改变了人们长期以来认为的抗生素必须达到并且维持有效血液浓度才能发挥作用的观念,加强了人们关于药物对细菌繁殖规律影响的认识。鸭型大肠杆菌是兽医临床上畜禽常见致病菌,危害性很大,严重影响了畜禽业的发展。而由白头翁、连翘、黄芩、柴胡(具备清热解毒,消炎抑菌等作用),提取液与盐酸环丙沙星组成的复方制剂——菌利康临床应用效果较好。我们对其PAE进行研究,以期进一步优化临床给药方案的设计,减少抗生素给药剂量,延长给药时间间隔,减少不良反应,同时也能保证药物的抗菌效果,充分发挥药效。  相似文献   

6.
致病性大肠杆菌是医学和兽医临床感染中常见致病菌之一.我国不少地区大肠杆菌在腹泻病人的病原谱中占首位[1].在兽医临床上大肠杆菌造成的危害也十分严重,如仔猪黄白痢、猪水肿病、禽大肠杆菌病等一直是困扰养殖业发展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在临床上出现的细菌耐药越来越严重,现已成为世界性问题.尤其是抗生素多重耐药及交叉耐药,严重影响了临床治疗效果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7.
细菌的耐药性,既有先天性的,也有后天获得的.对于后天获得的耐药性,我们可以根据其产生的原因和机理,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预防和控制. (一)选择使用敏感的抗生素 根据引起畜禽疾病的致病微生物的种类特点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在未弄清楚病原菌时,一定不要盲目乱用抗生素.临床上应重点做好药敏试验,根据试验结果选用细菌高敏的抗生素.如果发现细菌对某类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之后,应及时更换作用机制不同的抗生素或选用其他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8.
1 抗菌增效剂 抗生素已应用了几十年,许多细菌都对其产生了耐热性.而增效剂的应用,可以增加抗菌药物的抗菌效果,提高其对细菌敏感性.目前兽医院临床上常用的有β内酰胺结构抗生素增效剂和磺胺类药物增效剂.  相似文献   

9.
1 抗生素及其添加剂不规范使用的危害 长期给药会导致药物在畜禽体内积蓄,使细菌对药物的抗药性逐步增强,以致某些抗生素的疗效降低,尤其是长期不按规定终年拌饲抗生素添加剂,当药物有效剂量不足且长期应用时,细菌逐步产生适应环境、改变代谢途径、消除药物影响等变化,进而产生抗药性,这时细菌不仅对原来敏感的抗生素类药物变得不敏感,而且还会给畜禽带来危害.  相似文献   

10.
抗生素在解决了许多细菌感染性疾病治疗问题的同时,其在畜牧业的不合理使用以及细菌自身适应性的改变也加速了细菌耐药性的产生,给人类公共健康和动物疾病治疗与预防带来严重危害。奶牛乳房炎是严重影响奶业发展和奶牛福利的问题之一。目前,兽医临床上针对乳房炎的治疗仍以抗生素为主,并通常采用乳房内治疗。而抗生素在牛体内的蓄积以及药物残留于奶中等问题对奶牛和人类健康同样造成一定危害。因此,鉴于耐药性细菌的广泛出现以及抗生素在奶牛感染的治疗中伴随的问题,治疗和预防奶牛乳房炎迫切需要新方法。本文概述了治疗和预防该病的抗生素替代疗法的部分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在防治细菌性疫病方面,抗生素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由于抗生素长期大量使用,特别是不规范的滥用抗生素,严重导致细菌耐药性问题,给畜禽疫病治疗带来新的难度。本人将多年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就合理使用抗生素谈一些体会。 (一)使用抗生素注意事项 1.病毒感染时为防治条件性细菌的继发感染使用抗生素。最常见的条件性细菌有巴氏杆菌、沙门氏杆菌、大肠杆菌等,特别是大肠杆菌较易发生继发感染。例如春秋季节较多发生的禽流感、猪流感等,在进行紧急防疫抢救、抗病毒药不能治疗的同时,使用广谱的抗生素进行预防很有必要。 2.在未确定何…  相似文献   

12.
中药抗大肠杆菌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自抗生素药物应用于临床以来,给临床上的治疗带来了很大的效果,但是随着人们对抗生素的滥用及不规则使用使畜禽对抗菌药物产生了很大的耐药性,严重影响了临床的治疗效果和人类的安全,细菌的耐药性问题在抗生素治疗上亟待解决。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在2007年《世界卫生报告》中明确指出,细菌耐药性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1]。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主要通过周围的环境、粪便排菌或哺乳或皮肤相互接触时感染,感染者又从粪便排菌,污  相似文献   

13.
随着畜牧产业的不断发展,各种细菌性疾病造成养殖业经济损失日趋严重,使用抗生素防治细菌性疾病成为经常性工作.滥用抗生素和细菌的耐药性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耐药菌株还可能将耐药性基因由动物转移给人类,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因此,畜牧生产中应合理使用抗生素,以避免或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正>大肠杆菌是兽医临床常见的病原之一,其血清型多样、抗原性复杂,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多变,且常与其他病毒和/或细菌并发感染,大大加剧了畜禽的死亡率,给畜牧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使用,细菌耐药性逐渐增强,导致大肠杆菌耐药菌株的不断出现,耐药谱也不断扩大,给我国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和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危害。因此对大肠杆菌耐药性的分析、监测,有利于准确用药,控制疾病,避免抗生素滥用。  相似文献   

15.
饲用抗生素的应用已有50年的历史,大体可划分为四个阶段:50年代为开始阶段,抗生素人畜共用,如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类等;60年代后,人们对细菌产生抗药性的机制和抗药性的传递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研究发现细菌可以通过质粒将抗药性传递给同种的细菌使其产生抗药性或遗传给后代,因此,提出将饲用抗生素与人用抗生素分开,以免对人类健  相似文献   

16.
抗生素在各种细菌性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动物使用抗生素具有治疗、保健和促进生长的作用,抗生素推广使用曾给养殖业带来了一场革命,使规模化、工厂化养殖成为现实.但发展到如今,抗生素却因为不合理使用,兽用抗生素残留成为影响肉、蛋、奶等畜禽产品安全的重要因素,制约着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抗生素资源合理利用,破坏生态环境、威胁人类健康.  相似文献   

17.
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由于头孢菌素等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许多细菌产生质粒介导的能水解头孢噻肟等第三代头孢及氨曲南等单酰胺类抗生素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给临床抗感染治疗造成了极大的困难.本文介绍了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基本概念、特性、分子进化及检测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常见细菌大肠杆菌、无乳链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乳房炎内的致病特点,并提出一种新的抗生素治疗理念,即在合理选择抗生素的前提下,给药2~3d后主动停用抗生素,然后让乳腺自行修复,使炎症反应和临床症状慢慢消失。  相似文献   

19.
奶牛子宫内膜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奶牛子宫内膜炎为奶牛产后易患的一种细菌性疾病.从子宫内膜炎患牛子宫内分离到多种细菌.目前,临床使用较多的抗生素治疗,由于治疗药物的滥用,造成子宫灌注抗生素治疗效果差,对奶牛繁育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为筛选出能有效治疗山羊淋巴结脓肿的药物和方案,选择重庆巫山县某羊场患了淋巴结脓肿的山羊,进行细菌分离和药敏试验,选择出3种较为敏感抗生素,分别通过抗生素的常规给药和局部给药方式进行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显示分离的致病菌对大部分的抗生素都比较敏感,敏感性最强的3种抗生素采用常规给药方式治疗均无效,采用局部给药,均有效。说明在临床治疗中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才能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