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张亚男 《吉林农业》2011,(11):193-193
大型牲畜宰后检验的各项内容都被作为若干环节安插在屠宰加工过程中。一般分为头部检验、内脏检验、胴体检验三个基本环节。猪还须增加皮肤检验和旋毛虫检验两个环节。  相似文献   

2.
随着生猪“定点屠宰”、“集约化屠宰”的进行,我们的检疫工作也由过去的“零散型”转变为“专一型”、“全能型”、“定员定岗制”。有些检疫人员尚不能适应,工作起来有些吃力,特将多年在生猪大型屠宰厂工作的经验总结如下,望与诸位同行分享共勉,商榷切磋。生猪屠宰分为宰前检疫和宰后检疫两个环节,宰前检疫是对生猪进行初步筛选和卫生把关,生猪经过宰前检疫后,经冲淋、窒息、放血进入宰后检疫环节,检疫人员按照“五岗(头部检验、胴体检验  相似文献   

3.
囊虫病猪主要是靠宰后检验胴体被发现,而宰前检查开展也比较困难,检舌净也有一定误差,因此,此项业务开展的不多,报道的也甚少,笔者经过近十余年对生猪实施宰前检疫的实际工作经验。根据病猪的体貌特征,经过观察,在感官上如何判断,现总结体会如下几点,仅供从事动物检疫同行们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确保上市肉品的质量安全,宰后检验是肉品检验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疾病的判定又是对整个生产环节及肉品安全的又一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5.
<正>宰后检疫是肉品卫生检疫的重要环节,是宰前检疫的继续和补充。宰前检疫只能剔除一些具有体温反应或症状比较明显的病畜,对处于潜伏期或症状不明显的病畜则难以发现,往往随同健畜进入屠宰过程。这些病畜只能通过宰后检疫,直接观察胴体、脏器所呈现的病理变化和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6.
以牛宰后左侧胴体在2℃条件下冷却24h作为对照组;右侧胴体在2℃条件下冷却4h后,移到10~15℃条件下冷却4h之后再移到2oC条件下继续冷却16h作为处理组,测定了宰后不同胴体冷却温度对肉的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显示,对照组在宰后8h温度降至10qc左右,而处理组在宰后13h降至10℃左右。宰后8h处理组的pH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宰后8h,对照组ATP含量显著低于处理组。pH值和ATP含量变化表明,处理组在冷却过程中有生化代谢过程加速阶段。处理组宰后第1天和第7天的剪切力分别与对照组第7天和第21天的剪切力相似。实验结果表明,调节宰后冷却温度可以加速代谢过程,避免强烈的冷收缩,同时可以大幅度缩短牛肉的嫩化时间。  相似文献   

7.
一、鹅肥肝的加工1.工艺流程。宰前检验→屠宰→浸烫→脱毛→清洗→除头、颈、翅和蹼→冷却→剖腹取肝和去内脏→鲜肝分级处理→冷藏或冻藏2.操作要点。①冷却。将脱毛后的胴体马上置于5℃温度下冷却18  相似文献   

8.
一、鹅肥肝的加工1.工艺流程宰前检验→屠宰→浸烫→脱毛→清洗→除头、颈、翅和蹼→冷却→剖腹取肝和去内脏→鲜肝分级处理→冷藏或冻藏。2.操作要点(1)冷却:将脱毛后的胴体马上置于5℃条件下冷却18小时左右,促进体表干燥,脂肪凝固,内脏变硬,利于剖腹取肝。(2)剖腹取肝:将冷却  相似文献   

9.
一、加强畜禽检疫检验工作1.建立健全检疫检验制度在肉食品流通过程中,包括畜禽的收购检疫、运输检疫、待宰期宰前检疫、宰后肉品检验(包括活品的检验),各个环节互相连接、相辅相成,好似一  相似文献   

10.
皮肤是生猪机体最大的组织器官.它与生猪的生理活动病理反应有着密切的联系。生猪机体一旦感染疾病都会在皮肤上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反应。因此皮肤的变化对生猪宰前检疫、宰后检验提供了重要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1.
检疫就是检查疫病,因检疫的对象不同而不同。检疫对象就是指家畜禽和人工饲养、合法捕获的其他动物及其产品。动物检疫中与人们最直接的肉品检疫。其又分猪、牛、羊等的检疫,生猪的屠宰检疫可分宰前检疫和宰后检验2部分。1宰前检疫又称站台检疫。生猪运抵场区,检疫员首先要查证  相似文献   

12.
为对比饲养和笼养对林甸鸡宰后僵直过程中理化特性的变化及对嫩度和色泽的影响,试验随机选取同一营养水平饲养的65日龄的散养林甸鸡60只(公母各半,体重1.5~2.0 kg)和笼养林甸鸡60只(公母各半,体重1.8~2.2 kg),宰后15 min内迅速从鸡胴体左侧取胸脯肌肉和腿肌肉(此时记为宰后0 h)。在宰后0、3、6和24 h分别测定pH,僵直值,糖原含量,肌节长度和MFI,宰后24 h从鸡胴体右侧取胸脯肌肉和腿肌肉,测定剪切力和色泽。结果表明:笼养组进入僵直比散养组要快,24 h时散养组胸脯肌肉肌糖原含量显著高于笼养组(P〈0.05),笼养组胸脯肌肉和腿肌肉到24 h时肌节收缩程度比散养鸡大(P〈0.05),散养的腿肌肉剪切力和红色度显著大于笼养组(P〈0.05)。同一时间段,饲养方式对林甸鸡胸脯肌肉和腿肌肉的pH和MFI无影响。结合各项指标得出散养组胸脯肌肉的风味较好,腿肌肉的颜色较好并且更有嚼劲。  相似文献   

13.
在生猪屠宰检疫工作中,典型的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等染疫动物产品比较好认定,也便于分类做无害化处理,但是,对那些在宰前检疫和宰后检验中,症状及体征均不典型的染疫和疑似染疫动物产品的认定、定性和处理就比较困难。屠宰检疫中常见的非典型染疫动物产品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染  相似文献   

14.
生猪宰后检验胴体和淋巴结是判定常见病的主要依据,也是屠宰卫生检验中最重要的环节,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顺序进行,以提高检验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15.
生猪屠宰检疫过程中,要逐头检验,所以感官检验是主要手段,生猪退毛开膛前主要观察胴体皮肤的变化,当胴体皮肤呈现色泽、形态等异常变化时,检验人员要从中找出疫病的特点,并与其它部位的病变相结合来判断生猪健康情况。有些猪病通过皮肤病变和其他部位的特征性病变就足以确诊疾病。以下是本人从事多年检疫工作总结的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16.
《农村新技术》2011,(4):73-73
1.低温吊挂自动排酸成熟将胴体后腿朝上,挂在温度10℃以下的低温库中自动排酸,自然完成宰后牛肉的僵直、解僵和成熟过程。这是目前我国高档牛肉生产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7.
畜禽的屠宰与初加工,是生产肉制品的重要环节。屠宰加工的条件和卫生检疫是决定肉制品质量和安全性的前提和保证。为保证肉和肉制品的质量和卫生,畜禽在屠宰前须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宰前、宰后要进行严格的卫生防疫检验。一、待宰畜禽的选择1.体况待宰畜禽须具有良好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8.
不同宰前禁食时间对羊肉品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动物在装卸和运输过程中的断料断水以及宰前休息期人为控制的禁食禁水行为称为宰前禁食。不当的宰前禁食处理可能降低畜禽胴体出品率,对肉的食用品质和加工性能产生不良影响。研究不同宰前禁食时间处理对羊肉品质的影响,确定适宜于肉羊的宰前禁食时间,对生产优质羊肉有重要意义。【方法】选取6月龄敖汉细毛羊公羊30只,分别进行宰前禁食0 h(对照)、12 h和24 h处理,研究羊肉食用品质(pH值、肉色、剪切力、持水力)、感官品质(膻味、嫩度、多汁性、总体可接受性)、卫生品质(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总数)及宰后成熟过程中糖原含量、肌节长度和肌原纤维蛋白降解程度的变化规律。【结果】宰前禁食24 h处理组羊肉在宰后0 h、45 min、4 h的pH显著高于禁食12 h组和对照组(P<0.05)。随着成熟时间延长,pH值差异逐渐消失,3个处理组之间羊宰后24 h和48 h pH差异不显著(P>0.05)。宰前禁食24 h组羊肉蒸煮损失显著低于禁食12 h组和对照组(P<0.05)。3个处理之间羊肉L*、a*、b*、ΔE、滴水损失、剪切力值及感官评价膻味、嫩度、多汁性和总体可接受性打分差异均不显著(P>0.05)。宰后成熟24 h后,不同宰前禁食时间处理组羊肉的菌落总数及大肠菌群总数均在国标规定范围之内,不同处理组之间羊肉菌落总数差异不显著(P>0.05)。随禁食时间的延长大肠菌群总数呈下降趋势,宰前禁食处理组羊肉大肠菌群菌落总数低于对照组。3个宰前禁食处理组羊宰后0 h、45 min、4 h、8 h、12 h、24 h、48 h羊肉的糖原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随宰后成熟时间的延长,糖酵解程度加大,糖原含量呈下降趋势。随宰前禁食时间的延长,肌节长度增加。宰前禁食24 h处理组肌节长度大于禁食12 h处理组,禁食12 h处理组肌节长度大于对照组(P<0.05)。宰前禁食处理组羊肉宰后0 h羊肉肌原纤维蛋白降解程度一致,没有显著条带出现或缺失。宰后成熟24 h时,3个处理组在27 kD均出现条带,且宰前禁食12 h和24 h处理组的27 kD条带颜色深于对照组,表明禁食12 h和24 h处理组羊肉蛋白降解程度高于对照组。【结论】宰前禁食12 h和24 h使羊宰后肌肉卫生品质提高,并且促进宰后蛋白质降解。宰前禁食24 h使蒸煮损失降低。宰前禁食12 h和24 h对羊肉极限pH、糖原含量及肉质指标无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宰前禁食12 h和24 h有益于羊肉卫生品质,对食用品质及感官品质无影响。  相似文献   

19.
<正>1动物屠宰检疫概念动物屠宰检疫是指在动物宰前、宰后及屠宰过程中,对动物、动物产品所实施的检疫。屠宰检疫包括宰前检疫和宰后检疫两个环节。  相似文献   

20.
宰后冷却时间对鹅肌肉僵直过程中理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比较冰水冷却时间对东北白鹅宰后僵直过程中理化特性的影响,随机捕获同一批草原放牧饲养100日龄的东北白鹅80只,随机分为两组。宰后胴体,一组冰水中冷却0.5h后移入4。c冷库中继续冷却至宰后24h,另一组在冰水中冷却1.5h后移入4℃冷库中继续冷却至宰后24h。在宰后0、3、6.9、24h分别测定胸脯肌肉和腿肌肉的pH、僵直值、糖原含量、肌节长度和MFI结果显示,宰后6h,胸脯肌肉和腿肌肉0.5h处理组的糖原含量和pH降低速度比1.5h处理组快,0.5h处理组的胸脯肌肉僵直值升高速度比1.5h处理组快,胸脯肌肉和腿肌肉0.5h处理组的MFI值显著大于1.5h处理组。胸脯肌肉在僵直过程中0.5h处理组的肌节长度比1.5h处理组大;与此相反,腿肌肉在僵直过程中冰水冷却0.5h处理组的肌节长度比1.5h处理组小。这一结果提示,鹅宰后对胸脯肌肉和腿肌肉分别进行冰水冷却处理为宜。即胸脯肌肉冰水冷却0.5h,腿肌肉冰水冷却1.5h处理,对提高嫩度等肉品质更有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