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充市水稻稻瘟病区划和发生流行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提高南充市水稻稻瘟病监测预警和综合防控水平,切实减轻稻瘟病危害,采用GPS和GIS定位、系统监测和普查、品种抗稻瘟性鉴定、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监测和气象资料分析等方法,开展了南充市水稻稻瘟病发生流行区划、精准勘界和发生流行规律研究。首次明确了南充市稻瘟病的流行区划和精准勘界,探明了水稻稻瘟病菌越冬后的初始侵染源(即始见期)地点、发生特点、流行趋势和特点,明确了南充市水稻稻瘟病在田间存在4个流行高峰期,其中第1个流行高峰期发生面积对当年病害流行起着决定作用,5月底的累计发生面积与年发生面积成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172;建立了孕穗末期病田率和蜡熟期病株率同年发生面积预测数学模型。对其成因探讨发现,导致南充市近年水稻稻瘟病重发及流行的内因是水稻品种抗稻瘟能力的降低或丧失、稻瘟病菌致病力强的生理小种增加与更强致病力的小种出现;温度适宜和阴雨寡照偏多是造成稻瘟病在南充市流行的外因。2001—2015年,全市水稻稻瘟病短期预报准确率达100%,中、长期预报准确率分别达到98%和95%以上,比1997年以前提高5~15个百分点,促进稻瘟病防效提高15%~30%。  相似文献   

2.
MRSA在欧洲和日本的流行病学及其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充分了解MRSA在世界范围的流行状况以及发达国家针对MRSA流行所采取的措施,本研究主要介绍了在12个欧洲国家(奥地利、德国、匈牙利、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荷兰、丹麦、芬兰、瑞典、挪威和冰岛)和日本MRSA的流行趋势,各国采取的MRSA筛选的指征和方法,实验室诊断及隔离、治疗措施,以及相应的检测及控制措施等,同时还介绍了中国近年来MRSA的流行趋势以及国家采取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3.
正牛流行热,又称三日热或暂时热,是由流行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临床上以流泪、突然高热以及后躯跛行等为主要特征。由于养牛户受传统饲养观念的影响,平时比较重视口蹄疫、牛病毒性腹泻等疫病的防控,而忽视了对牛流行热的防制,且目前对此病尚无特效治疗药物,牛流行热一旦发生,将给养牛户造成经济损失。因此,做好牛流行热的预  相似文献   

4.
南充市水稻稻瘟病重发成因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笔者对1998—2007年南充市水稻稻瘟病大田普查和系统调查分析发现,水稻品种抗瘟性对稻瘟病发生与否起着决定性作用,本地菌源量多少决定发生流行早迟,适宜气候条件有利于加重流行强度和为害程度,适时防控可减轻稻瘟病为害和流行。通过近年来示范实践,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5.
湄潭县是贵州省稻瘟病的常发区。在探明了湄潭县稻瘟病发生流行规律的基础上,严把品种抗性、栽培控病和适期施药等关键技术。在水稻从种到收的全过程中实施综合防控措施,有效控制了稻瘟病的大面积发生流行。  相似文献   

6.
中国羊痘的流行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羊痘在我国西北、华中和华南等地区广泛流行,给养殖业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对我国2000年~2009年羊痘在我国地理位置的分布、年度和月份羊痘流行规律、发病率和死亡率、山羊痘和绵羊痘的交叉感染、以及羊痘与其他动物传染病的混合感染等做了分析。本文对了解羊痘在我国的流行现状有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贵州省稻瘟病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星  杨光灿 《耕作与栽培》2000,(3):48-49,37
通过对1982、1998年稻瘟病发生为害情况的研究,就影响该病大面积流行危害的因子进行综合分析,系统地阐明了稻瘟病年内田间和年度间消长规律,筛选出了影响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小麦条锈病区域流行相关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小麦条锈病是一种大区流行病害,病菌夏孢子可随气流远程传播,该病的多次流行给中国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选择甘肃天水、四川马尔康、陕西汉中、西安、河南郑州,根据各地1988—2000年小麦条锈病病情数据和每年3月1日-5月31日降雨量、相对湿度、最大风向、平均风速、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等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方法,初步明确了天水的病害发生流行对其他区域的影响,证明了天水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和流行对马尔康和郑州有相当大的影响,而与汉中、西安的相关性不高。研究结果对于探明小麦条锈病大区流行规律,实现对其宏观管理和超长期预测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水稻白叶枯病再流行原因分析与防控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水稻白叶枯病历史演变与流行原因,研讨综合防治技术,对中国1960—2014年和浙江省温州市1971—2015年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结果发现20世纪70—90年代初期为该病重发流行阶段,90年代中后期为间歇流行阶段,进入21世纪后病害发生减轻,但近年又趋上升态势。2014、2015年浙江省晚稻白叶枯病发病点多面广,浙江省东南沿海和沿江沿溪部分稻区发病较为严重,造成水稻产量较大损失。对该病在浙江省的发生动态及其影响流行的相关因子解析表明感病品种的种植与抗性退化、台风暴雨频繁、病原菌的累积和栽培管理措施不当是导致近年病害再度上升流行的主因;提出了新的耕作栽培条件下病害的防控对策,集成了一套以监测预警预报、选用抗(耐)病良种为基础,杜绝病菌来源为前提,秧田防治为重点,健身栽培和合理肥水、本田适期施药预防保护的综合防治技术,在生产上示范推广应用,有效控制该病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10.
<正>东台市地处苏北沿海,是小麦赤霉病常发区,2003年、2010年、2012年、2014年该病均为重发,尤其是2012年特大流行,成为近二十年来发病程度最重的年份,小麦产量损失极大。本文就近年来该病在东台的发生及其防控对策进行探讨。一、病害发生概况1.发生频率高小麦赤霉病在江苏淮河以南地区大流行频率不断增加,1971~2014年在东台市中等流行3年、偏重流行4年、大流行9年,中等以上流  相似文献   

11.
本文阐述了小麦黄矮病的症状、传毒介体及BYDV的4大株系和病害在我国介麦区的流行规律。指明GPV株系的大流行往往在麦二叉蚜猖獗之后,并在抗病育种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水稻病虫害的生存、发育和繁殖甚至大暴发流行都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本研究系统总结了2000—2018年广东省化州市水稻重大病虫害发生流行与气象条件关系及其预测模型的研究成果,分析该项目创新与突破,并与国内同类技术进行了比较,旨在为未来水稻病虫害的研究和防控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哈密瓜霜霉病流行预测模型创建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1990 ̄1998年新疆6月上旬至8月中旬的降雨量和降雨日数是影响哈密瓜霜霉病流行的关键因素。建立了最终病情指数逻辑斯蒂转换值与降雨量、降雨日数和整体药剂防效间的多元回归分析,按照此方程确定了该病流行程度的气象因子预测指标。1997 ̄1998年应用气象预报信息,依据此模型对伽师县、五家渠一0三团哈密瓜霜霉病流行程度的预报和实报结果都与田间实际病情一致。  相似文献   

14.
羊痘在中国的流行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羊痘在中国的西北、华中和华南等地区广泛流行,给养殖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笔者对2000—2009年羊痘在中国地理位置的分布、年度和月份的流行规律、羊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山羊痘和绵羊痘的交叉感染、以及羊痘与其他动物传染病的混合感染等做了分析,这对了解羊痘在中国的流行现状有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猪流感是临床中较常见的疾病,以往多在冬春季节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呈一过性流行,但多为良性经过。然而,近年来该病临床表现、流行特点发生了很大变化,防治难度加大。笔者现将近年来对猪流感的防治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S1基因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全面分析传染性支气管炎(IBV)流行株S1基因的遗传变异,结合1992-2008年间从山东乃至全国分离鉴定的IBV毒株,在进行抗原性研究的基础上,对17株IBV毒株分别进行了S1基因的克隆测序,并与GenBank中具有代表性的参考株进行同源比较,同时对其高变区HVRⅠ氨基酸基序进行分析.根据系统发育树,结合病毒发生的年代、地域和临床病理,将58株IBV国内外毒株初步分为6个基因型,其中,国内流行株主要涵盖5种基因型,大部分流行株属于基因Ⅴ型(北方株为主)和基因Ⅳ型(南方株为主),两种类型毒株相互交织,呈现复杂的流行形式.对IBV高变区HVRⅠ氨基酸基序分析表明,多数毒株存在不同程度的点突变,尚有4株分离株在33位和34位之间有氨基酸残基的插入.S1基因的遗传变异具有多样性,与常规疫苗株和国外参考株相比,无论是核苷酸还是氨基酸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异.不同IBV毒株S1基因片段与其全长之间遗传变异高度相关(r=0.968),但IBV流行株与疫苗株的遗传距离愈来愈远,彰显出IBV流行株在H120的免疫压力下,已经发生了较大程度的变异.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探讨杨梅褐斑病发生流行规律与监测防控技术,笔者在浙江黄岩等杨梅主产区,采用系统监测与试验推广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杨梅褐斑病在浙江杨梅主产区周年均有发生,全年出现3 个明显发病高峰期,以杨梅春梢、夏梢和秋梢萌发侵染发病重,为病害防控关键时期。初步探明了杨梅褐斑病的发病流行规律,以及栽培品种、田间管理、气候条件与病害发生的关系,制定了杨梅褐斑病的预测预报方法,确立了调查项目与方法,提出了发生流行趋势的预测方法。药剂试验结果表明,33.5%喹啉铜悬浮剂1000倍、1500倍和2000倍液对杨梅褐斑病的相对防效分别为78.83%、76.79%和74.05%,在杨梅果实内残留消解的半衰期为3.6~13.6 天,使用安全,已在杨梅上取得农业部农药登记证,可大面积应用生产。研究提出了病害防治策略和农业防治与药剂防治相结合的方法,综合控制病害的发生流行。  相似文献   

18.
谈孝凤  刘晋  印侠  金星 《种子》2004,23(3):52-54
条锈病是我省小麦区的重要病害,近年来在我省大部分地区流行危害并呈加重之势,品种抗病性丧失,是条锈病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对19个参试品种及材料对条锈病的抗性监测和分析,明确了参试品种及材料的抗性类型和经济性状,提出了不同抗性品种及材料适宜种植的区域和必须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根据病虫越冬基数调查、冬小麦品种布局、长期气象预报等因素综合分析,预计2006年甘肃省农作物主要病虫害呈中度偏重发生趋势,具体预报如下:一、预报结论小麦条锈病:陇南、天水及中部阴湿晚熟麦区大流行,陇东中度偏重流行。全省流行面积900 ̄1100万亩。小麦白粉病:全省中度流行  相似文献   

20.
甜菜褐斑病是焉耆垦区甜菜的主要病害。经研究,甜菜品种是影响褐斑病流行的内因,降雨量是影响褐斑病流行的主要外因,5月份降雨量大小决定甜菜褐斑病发病早晚,7-8月总降雨量决定褐斑病的流行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