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为研究不同轮作模式对蔗田土壤养分、微生物和酶活性以及甘蔗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设甘蔗连作(A)、青饲玉米–青饲玉米–甘蔗轮作(B)和花生–花生–甘蔗轮作(C)3个种植模式,分别测定了连作和轮作前后蔗田耕作层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和相关酶活性,调查了甘蔗产量主要农艺性状,并分析了不同模式下作物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与A处理相比,B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全氮和有效磷含量、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和细菌数,而C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的pH值,水解性氮、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蔗糖酶、酸性蛋白酶、酸性磷酸酶和纤维素酶活性,明显降低了土壤真菌数量,下降了2.47×104个/g。2种轮作模式甘蔗的农艺性状和品质均优于连作,B处理和C处理的出苗率、分蘖率、产量和糖分比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A处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养分含量和微生物量与相关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因此,轮作使甘蔗生产提质增效,可能由于轮作提高了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和相关酶活性,进一步改善了蔗区酸性土壤的pH值,加速土壤有效养分的释放,从而促进甘蔗的生长发育,缓解连作障碍,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甘蔗产区土壤养分状况,并根据养分丰缺情况进行合理科学的施肥,最终实现甘蔗高产高糖,对云南省临沧市沧源蔗区采集的185份土壤样品进行养分测定,结果表明:沧源蔗区土壤大部分呈微酸性,53.51%土壤样品的pH在5.5~6.5;有机质含量平均为2.74%;全氮含量极低,75.14%的土壤样品小于0.050%,平均为0.042%;碱解氮含量中等,平均为101.43 mg/kg;全磷含量低,平均为0.082%;有效磷含量低,平均为6.33 mg/kg;全钾含量低,52.97%的土壤样品含量在1.01%~1.50%,平均为1.403%;速效钾含量中等,平均为146.32 mg/kg;微量元素有效锌缺乏,79.75%的含量低于1.5 mg/kg;有效锰、有效铁和有效铜93%以上的土壤样品都高于临界值,铜、铁和锰不缺乏。根据土壤养分分析结果,在沧源蔗区建议有机肥结合速效氮磷钾复合肥施用,有利于甘蔗的高产高糖。  相似文献   

3.
施用石灰改良酸性土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0  
摘 要:世界上酸性土壤分布广泛,危害严重。施用石灰是一项传统而有效的酸性土壤改良措施,可以中和土壤酸度,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从而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降低Al和其它重金属对作物的毒害,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本文综述了施用石灰改良酸性土壤研究的一些新近进展,并讨论了施用石灰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生物炭对强酸性茶园土壤酸度的改良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施用石灰和不同用量生物炭对强酸性茶园土壤酸度的调控效果。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和石灰处理均可显著提高茶园土壤pH值。5~20 g/kg生物炭施用量处理土壤的pH值低于施用石灰处理,但当生物炭用量大于40 g/kg时土壤pH值显著高于石灰处理,说明在强酸性条件下,低用量生物炭处理在调节土壤pH值的效果不如石灰。施用生物炭处理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比施用石灰处理提高了0.98%~8.67%,盐基饱和度提高0.85%~40.90%,土壤交换性钙、镁、钾和钠含量分别提高1.70%~11.36%、32.79%~80.52%、76.47%~1744.12%和4.93%~57.48%,说明施用生物黑炭比施用石灰可增强土壤对酸的缓冲性能。  相似文献   

5.
探讨不同土壤改良措施对土壤物理性质、养分、微生物和甘蔗产量的影响,对机械压实后酸性土壤改良策略的制定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本研究设置添加松土精(B2)、添加生物菌肥(B3)、添加有机肥(B4)、添加生石灰(B5)4种土壤改良处理,以不添加土壤改良剂作为对照(B1),连续2个作物季对蔗地土壤物理性质、养分、微生物和甘蔗产量构成等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B4处理可显著降低土壤容重、紧实度、贯入阻力和抗剪强度,提高土壤总孔隙度、通气孔隙度和毛孔孔隙度,其固相容积率显著低于对照,液相容积率显著高于对照,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得到显著提升, B2、B3处理紧实度和总孔隙度降低,土壤物理性状得到一定改善, B5处理土壤pH值显著提升,土壤酸性得到改善, B3、B5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得到显著提升。4种土壤改良措施土壤细菌和真菌Shannon指数、Chao1指数和ACE指数均高于对照,均能提升土壤耕层细菌和真菌的物种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降低土壤细菌中Proteobacteria (变形菌门)和Acidobacteria (酸杆菌门)的相对丰度、真菌中Basidiomycota (担子菌门)的相对丰度,增加细菌中Actinobacteria (放线菌)和Chloroflexi (绿弯菌门)的相对丰度、真菌中Ascomycota (子囊菌门)的相对丰度,并改变其他真菌群落组成。4种土壤改良措施均可不同程度地提高成熟期甘蔗有效茎数和单茎重,从而增加甘蔗产量;效果以添加有机肥最好,生物菌肥其次。本研究为筛选适合改良和培肥机械压实酸性土壤措施,提高甘蔗产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不同土壤改良剂对白浆土养分变化及大豆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宝国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4):251-254
为了探讨白浆土不同改良剂组合施用效果,在大田条件下,试验设7个处理,研究生物肥、有机肥和石灰对白浆土养分变化和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不同改良剂处理提高了大豆不同生育期株高、干物重,显著提高了大豆的粒数、荚数、但对百粒重影响不明显。不同改良剂施用提高了大豆产量,增产幅度为9.7%-25.6%,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提高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和pH值含量,改善土壤化学性状;提高大豆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改善大豆品质。综合以上分析,白浆土上应用生物肥+有机肥是比较好的改良剂组合。  相似文献   

7.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9):3116-3121
为开发行之有效、可复制的土壤改良和污染土壤的农业安全种植技术,以典型的中轻度镉污染稻田为试验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试验,研究腐殖酸类营养液施用对不同生育期稻田土壤理化性质、稻米镉含量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常规追肥稻田为对照,土壤理化性质得到有效改善,稻田土壤pH提高0.24~0.47个单位、阳离子交换量和交换性钙含量显著提高和保持稻田土壤氮磷钾含量;土壤有效镉含量降低0.15~0.6 mg/kg,精米镉含量分别下降至0.10和0.13 mg/kg,低于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水稻产量分别增幅11.9%和6.14%。施用腐殖酸类营养液既改善了土壤理化特性、保持土壤速效养分含量,也降低了土壤有效镉含量、保障了水稻的产质量,具有改良土壤和保障镉污染稻田生产安全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改善香蕉蕉园土壤酸化和硅、钙、镁养分水平,提高香蕉产量和品质。[方法]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品种硅钙钾镁肥对香蕉产量、品质及土壤pH和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与习惯施肥相比,施用750 kg/hm2硅钙钾镁肥能显著提高香蕉产量,不同品种的硅钙钾镁肥增产率为3.82%~5.64%,但品种之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施用硅钙钾镁能增加果指长,并使果肉中维生素C、可溶性糖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施用硅钙钾镁肥可使收获期土壤pH值比对照处理提高0.34~0.72个单位,有效缓解土壤pH下降,并显著提高土壤有效钙和有效镁的含量。[结论]综合比较,以灰粉状硅钙钾镁肥在香蕉上的田间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不同措施对冷浸田土壤还原性物质含量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赓  李小坤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7):153-157
研究明确不同措施对冷浸田土壤还原性物质含量及水稻产量的影响,以期为适宜改良剂的筛选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田间试验设置优化施肥及不同措施(石灰、有机肥和秸秆)等6个处理,比较各处理对土壤氧化还原电位、还原性物质含量、水稻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合理施肥可以显著地降低冷浸田土壤还原性物质总量,并提高水稻产量,增幅为26.2%。石灰和有机肥对水稻产量无显著影响;秸秆还田可显著提高土壤氧化还原电位,降低土壤还原性物质浓度,增产14.2%。石灰和秸秆混合施用不仅显著提高土壤Eh,而且降低土壤活性还原性物质和Fe2+含量,降幅分别为40.0%和49.3%,显著增产19.8%。优化施肥、石灰和秸秆的配合施用均是消减冷浸田还原性物质含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蔗区生态农业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蔗区生态农业,据有关方面调查,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普遍缺乏,土壤结构严重破坏,酸性上升,沙化加剧,保水保肥力差,尤以旱地红壤最为突出,有机质含量均在1.5%以下,含氮量低于0.08%,全部处于缺乏状态。农药用量大,天敌减少,病虫害种类增加,有的为害程度加重,这些都严重影响甘蔗和蔗区其它作物产量的提高。因此建立我国蔗区合  相似文献   

11.
氮肥减量条件下间作绿豆压青对甘蔗生长及氮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甘蔗单作常规施氮量为对照(CK),设氮化肥减量20%+间作绿豆压青(A)、氮化肥减量40%+间作绿豆压青(B)和氮化肥减量60%+间作绿豆压青(C)3个处理,通过测定甘蔗农艺性状、蔗茎产量和甘蔗叶片氮代谢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研究氮肥减量条件下间作绿豆压青对甘蔗生长及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绿豆影响新植蔗分蘖,分蘖率显著低于CK,但对甘蔗有效茎数影响不显著。新植蔗产量表现为A>B>CK>C。氮化肥减量条件下间作绿豆压青对宿根蔗发株率、株高、有效茎数、甘蔗茎径有促进作用。宿根蔗蔗茎产量表现为A>B>C>CK。2年的甘蔗蔗糖分含量表现为C>B>A>CK。氮化肥减少20%条件下间作绿豆压青对提高甘蔗叶片谷氨酰胺合成酶、硝酸还原酶活性和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含量有促进作用。综合甘蔗农艺性状、蔗茎产量、氮代谢相关指标测定结果和经济效益的表现,试验以氮化肥减量20%+间作绿豆压青的A处理最优。  相似文献   

12.
贵州甘蔗新品种(系)引种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桂糖11号为对照,引进桂糖系列(桂糖16、17、18、19、桂辐97/18),新台糖系列(ROC22、25、26),云蔗系列(云蔗89/07、89/157、89/351)以及福农91/4710、闽糖86/2121、粤农91/854、粤糖93/159共15个新品种(系)在贵州省贞丰县白层蔗区进行了适应性观察和对比试验。新植年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系)能较好地适应试验区的自然气候和土壤条件,基本表现了各自的生产特性和产量水平,其中有桂糖16、桂糖19、桂辐97/18、云蔗(89/07、89/157、89/351)、ROC22、ROC25、ROC26、闽糖86/2121共10个甘蔗品种(系)的蔗茎产量和产糖量分别超过对照种产蔗量108.89t/hm2和产糖量14.96t/hm2的产量水平,其余5个参试品种材料的蔗茎产量和产糖量比对照种较低,各品种(系)的抗逆性、宿根性等还在进一步研究中,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5种农药防治甘蔗螟虫田间药效评价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为研究不同杀虫剂对甘蔗螟虫的防治效果及使用技术,筛选有效防治甘蔗螟虫的理想杀虫剂,采用5种杀虫剂防治甘蔗螟虫进行田间药效试验,评价分析各种农药对甘蔗螟害株和螟害节的防治效果以及对甘蔗糖分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论新植蔗还是宿根蔗,与空白对照相比,各药剂处理对甘蔗螟虫均有不同程度的防治效果,甘蔗糖分和产量均有所增加;其中5%异丙特丁硫磷颗粒剂75 kg/hm2对螟虫的防治效果最好,螟害株防治效果和螟害节防治效果分别为76.59%和87.83%,处理后甘蔗糖分和实测产量也均为最高,分别达15.72%和101382.15 kg/hm2,较对照增加0.64%和7832.40 kg/hm2;3.6%杀虫双颗粒剂90 kg/hm2次之,螟害株防治效果、螟害节防治效果、甘蔗糖分和产量分别为72.34%、84.26%、15.66%和100234.35 kg/hm2,甘蔗糖分和产量分别较对照增加0.58%和6684.60 kg/hm2。因此,在甘蔗大培土期,使用5%异丙特丁硫磷颗粒剂75 kg/hm2或3.6%杀虫双颗粒剂90 kg/hm2可有效防治甘蔗螟虫,增产增糖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4.
不同甘蔗品种(系)的产量构成因素及品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台糖22号为对照(CK),对参试的9个甘蔗品种(系)进行田间一年新植和一年宿根的品比试验,调查参试品种(系)的农艺性状、抗逆性状及产量构成性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9个参试品种(系)比CK增产增糖的品种(系)有6个,其中桂热2号和凉蔗02-186的分蘖率、宿根发株率、蔗茎产量、含糖量和有效茎数等较CK有明显的优势,福农41号的枯心苗率和梢腐病率最高,凉蔗07-53、凉蔗03-23和凉蔗03-81蔗糖分偏低,其他材料与CK差异不大。通过产量和总含糖量综合分析,桂热2号、凉蔗02-186、桂糖42号表现优异,适宜在广西南宁地区及气候相似蔗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种在旱地的二个耐旱性不同的甘蔗品种在生长后期分别进行灌溉和不灌溉(对照)处理。灌溉处理的茎长、有效茎数、蔗茎产量和公顷产糖量显著高于对照;在整个工艺成熟期叶片中蛋白质和光合色素含量明显提高,而还原糖和水分含量则明显下降;叶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强,蔗汁重力纯度提高,蔗汁还原糖分下降。但二个品种不同处理的蔗糖分、叶片中ATP酶、NADP一苹果酸酶、多酚氧化酶活性和呼吸强度表现不同,耐旱性较差的桂糖11号灌溉处理的显著高于对照;而耐旱性较强的台糖172除蔗糖分差异不大外,其它各项均表现为对照明显高于灌溉处理的。  相似文献   

16.
脱毒果蔗旱地栽培试验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评价在旱地上栽培脱毒果蔗相比于未脱毒果蔗的优势所在,选用黑皮果蔗拔地拉茎尖脱毒苗第三代种茎和未脱毒种茎,在有微喷灌条件的旱地进行栽培比较试验,在果蔗工艺成熟期进行产量性状、蔗茎外观性状、品质、根系、绿叶等调查测定。结果表明,脱毒果蔗与未脱毒果蔗相比,株高增加25.3 cm,节间长度增长1.24 cm,茎粗增加0.12 cm,单茎重提高0.6 kg,蔗茎产量增产23.45%;蔗茎花皮蔗率低9.45个百分点;田间锤度、可溶性糖分别降低0.28、0.17个百分点;纤维素含量低0.34个百分点;商品蔗率提高10.3个百分点,每公斤销价高0.1元,单位面积产值提高48.44%;旱地劳动力成本比水田地降低46.03%。由此得出,旱地栽培脱毒果蔗,根系发达,功能叶片数增加,不仅提高产量,且可提高经济收入,是发展果蔗栽培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16个糖能兼用甘蔗品种(系)种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不同糖能兼用甘蔗品种(系)的种性和生产性表现,为今后进行能源甘蔗品种选育和推广提供参考,以广西主栽甘蔗品种ROC22、ROC16作对照,对来自国内外的16个品种(系)在2种不同类型土壤蔗区进行2年新植1年宿根种性比较试验。结果表明 B1、B8、GT26、GT02/833、B9、B28、GT02/48、GT97/69、GT02/208等品种(系)在生物产量、蔗茎产量、蔗糖产量和总可发酵糖产量等方面明显超过对照种ROC22、ROC16,具有丰产性好、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优良种性,可在广西的旱地和水田蔗区既可作糖料蔗,也可做能源蔗种植利用。YT96/86、GT99/156和FN94/0403综合表现一般,可在桂南的水田蔗区因地制宜种植。其余品种(系)表现较差,不宜在广西扩大种植和推广。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甘蔗主要数量性状对产量的影响程度,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参加2005—2006年区域试验的11个甘蔗新品系的主要数量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甘蔗主要数量性状与产量之间的关联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公顷含糖量、茎长、茎径、萌芽率、单茎重、有效茎、分蘖率,说明甘蔗公顷含糖量和茎长是影响甘蔗产量的主要因素,为甘蔗育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