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6年生孢子苗薇菜(Osmunda japonica Thunb.)和7年苗龄的野生转人工栽培的薇菜施用含硒量为83 mg/kg的硒矿粉,施用量分别为0、600、1 200、1 800、2 400、3 000 kg/hm2,检测薇菜收获物的硒含量,试验结果表明:1硒矿粉能够极显著提高薇菜的硒含量,能够作为富硒栽培的有效措施;2在孢子苗上,施用硒矿粉的薇菜其平均硒含量为0.213 5 mg/kg,比对照增加17.90%,薇菜的硒含量与硒矿粉施用量成二次曲线关系y=-8×10-9x2+4×10-5x+0.178 2(r=0.776 6),2 400 kg/hm2硒矿粉施用量的硒含量最高,施用量超过此值后,薇菜的硒含量呈下降趋势;3野生转人工栽培薇菜施用硒矿粉后平均硒含量为0.214 3mg/kg,比对照增加6.51%;薇菜的硒含量与硒矿粉施用量成二次曲线关系y=-1×10-8x2+4×10-5x+0.192 4(r=0.550 7),2 400 kg/hm2硒矿粉施用量的硒含量最高;4在硒矿粉施用量低于1 800 kg/hm2的情况下,孢子苗薇菜的硒含量低于野生转人工栽培的薇菜,施用量高于2 400 kg/hm2后则呈相反趋势;5空白处理(土壤硒含量0.308 1 mg/kg)的薇菜含硒量已经高于0.181 1 mg/kg,达到了湖北省关于富硒食品地方标准(DB42/211-2002)中富硒薇菜(0.15~1.0 mg/kg)的下限标准。  相似文献   

2.
对玉米品种"邦豪509"施用不同用量的土壤调理剂"迪尔乐",研究"迪尔乐"的最佳施用量及其土壤调理效果。结果表明:①"迪尔乐"能够增加玉米产量,其施用量与玉米产量呈二次曲线关系(y=-0.0023x2+0.4948x+534.78),相关系数达极显著水准(r=0.9437**),其最佳用量为107.56kg/667m2,拟合最高产量为561.37kg/667m2,增产率为4.63%;②"迪尔乐"能够提高试验土壤的PH值0.33~0.88个单位,平均提高0.545个单位;③"迪尔乐"具有改善土壤肥力的效果。在试验范围内,其根区土壤的碱解氮比对照增加6.2%~51.6%,平均增加44.78%;有效磷比对照增加了19.86%~51.06%,平均增加37.77%;速效钾比对照增加了-7.37%~6.32%,平均增加2.11%。  相似文献   

3.
湖州市毛竹笋用林土壤氮磷钾供应水平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土壤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测定和竹笋产量的调查,发现①浙江湖州市毛竹笋用林土壤的全氮和速效磷供应水平相对于农业土壤来说是比较低的,故通过施用氮肥和磷肥,竹笋的增产潜力还会得到较大的发挥。②在土壤全氮和速效磷供应水平较低的情况下,竹笋年产量2/(kg/hm~2)的高低与土壤速效钾含量x(mg/kg)有直接的关系,大体上可用方程y=-9568.25 498.40x-1.85x~2表示,相关系数r=0.746.③当土壤速效钾含量M低于71mg/kg时,应配合氮、磷施用钾肥。速效钾肥的最低施用量M′(kg/hm~2)可按M′=630-9M确定。  相似文献   

4.
为全面掌握氮肥施用对紫色丘陵区稻麦轮作模式下水稻季氮素吸收积累及土壤氮素表观平衡的影响机理,本试验采用6水平氮肥(0~300 kg N/hm~2)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氮肥用量对稻麦轮作模式下水稻产量、氮素吸收积累及土壤氮素表观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水稻籽粒产量先增加后趋于平稳,可以用二次方程模拟y=-0.032 x~2+23.50 x+6495,R~2=0.998;氮肥用量与水稻氮素吸收量及土壤氮素表观平衡呈线性关系,线性方程分别为:y=0.27x+85.28,R~2=0.990,y=0.730x-85.32,R~2=0.998。施氮量低于112.5 kg/hm2时,水稻产量较低,氮素表观盈余量为-3.23 kg/hm~2,有耗竭土壤的风险;施氮量在112.5~187.5 kg/hm2时水稻产量稳定,氮素吸收量为135.77 kg/hm~2,氮素表观盈余量为51.56 kg/hm~2,水稻产量和氮素表观盈余维持在较为合理水平,土壤氮肥力和产量得以维持,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施氮量在187.5~300 kg/hm~2的时候,水稻产量趋于稳定,而氮素表观盈余增加到133.68 kg/hm~2,氮素表观盈余增加了159.27%。过多的氮肥通过水体、大气或者其他渠道流失,引起环境污染。因此,从保证粮食安全和控制面源污染的角度出发,四川丘陵区稻麦轮作模式下水稻氮肥用量以187.5kg/hm~2最优。  相似文献   

5.
[目的]优化冬小麦氮肥和磷肥的适宜用量。[方法]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氮肥和磷肥施用量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氮肥的施用量与小麦产量的二次模拟函数为y=-0.661 1x~2+20.091x+234.85,相关系数为0.970 8,冬小麦产量达到最高时的氮肥施用量为228.0 kg/hm~2。磷肥的施用量与冬小麦产量的二次模拟函数为y=-0.572 6x~2+13.168x+340.4,相关系数为0.921 95,冬小麦产量达到最高时的磷肥施用量为172.5 kg/hm~2。[结论]该研究为冬小麦合理施用氮肥和磷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太湖流域不同施氮水平对水稻产量和土壤氮素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试验结果表明,太湖地区稻麦两熟制水稻产量与施氮量呈二次曲线关系,可用方程y=-0.00002x~2+0.0095x+9.0384(r=0.993~(**))来描述,当施氮量为237.5 kg/hm~2时,可获得最高理论产量10.17t/hm~2.不同生育时期植株的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的积累量都随着施氮水平的增加而增大;氮肥表观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都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高肥处理432 kg/hm~2和540 kg/hm~2成熟期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的积累量都较高,但因大量氮素滞留在茎鞘中而导致产量不高.土壤各层全氮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0~60cm各层土壤全氮含量增大,而60~100 cm各层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当施氮量较高(大于324 kg/hm~2)时,土壤氮素累积与下渗,土壤各层全氮含量提高,易造成氮肥奢侈吸收与氮肥污染.  相似文献   

7.
黄康宁 《安徽农业科学》2019,47(11):108-110
根据上海动物园繁殖场斑嘴环企鹅的换羽时间、换羽模式、采食量与体重变化、换羽期的身体特征及行为表现,对圈养斑嘴环企鹅的整个换羽期情况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圈养斑嘴环企鹅的换羽高峰时间,一般为4-6月。随机抽选雌、雄2只企鹅,利用曲线回归分析,分别对采食量、体重与换羽时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二者具有显著相关性。其中,72号企鹅采食量与换羽时间的相关方程为y=0.043x~3-3.782x~2+74.21x+353.11(P<0.01,R~2=0.721),体重与换羽时间的相关方程为y=0.031x~3-3.727x~2+119.36x+2 142.31(P<0.01,R~2=0.594)。76号企鹅采食量与换羽时间的相关方程为y=0.025x~3-2.44x~2+52.59x+444.74(P<0.01,R~2=0.733),体重与换羽时间的相关方程为y=0.028x~3-3.763x~2+133.25x+2 666.68(P<0.01,R~2=0.891)。换羽期企鹅体重与采食量都具有很大的波动,最高体重是平时体重的1.5倍,采食量是平时的2~3倍,与野外情况基本一致。根据身体特征和行为表现,将换羽期分成换羽前期(脂肪囤积期)、换羽中期(旧羽褪落期)、换羽后期(新羽生长期)3个阶段。  相似文献   

8.
《吉林农业科学》2015,(2):53-56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磷肥用量对吉林省东、中、西部不同类型土壤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磷肥可显著提高玉米产量,且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依据玉米产量(y)和施磷量(x)拟合得出一元二次关系式:其中东部地区为y=-0.2830x2+47.632x+9097.4,R2=0.9509;中部地区为y=-0.1997x2+26.881x+9172.3,R2=0.9573;西部地区为y=-0.2202x2+38.357x+7341.5,R2=0.9549。结合当年玉米价格和肥料投入,得出吉林省东、中、西部最高产量磷肥用量和最佳经济产量磷肥用量分别为84.2 kg/hm2、67.3 kg/hm2、87.1kg/hm2和80.1 kg/hm2、61.6 kg/hm2、81.9 kg/hm2。土壤有效磷含量与最佳经济产量磷肥用量和最高产量磷肥用量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膜下滴灌棉花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水势变化及与棉花功能叶片水势之间的关系,实现土壤水分的实时监测。[方法]利用水势测定仪测定土壤水势,并建立基于土壤水势的棉花滴灌预警模型。[结果]土壤水势在20~40 cm土层变化幅度较大,土壤水势(x)与棉花功能叶的凌晨叶水势(y)之间的关系:0~20 cm土层的方程式为y=-0.000 7x~2-0.028 3x-1.394 3(R~2=0.964 3),20~40 cm土层的方程式为y=-0.000 8x~2-0.046 6x-1.8 093(R~2=0.948 2)。通过田间验证预测精度较高(R~2=0.945 7)。[结论]该研究为膜下滴灌棉花灌溉补水和水分实时监测预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采用静水封闭呼吸室法研究了不同温度和体质量对禾花鲤(Procypris merus)耗氧率和窒息点的影响。结果表明,禾花鲤的耗氧率与体质量呈负相关关系,差异显著(P0.05),其指数函数关系式为y=0.328 3e~(-0.316x)(R~2=0.992 4)。在一定温度(6~30℃)范围内,禾花鲤的耗氧率随水温的上升而增加,差异显著(P0.05),用方程式表示为y=-0.003 1x~2+0.059 4x+0.015 4(R~2=0.998 9);禾花鲤窒息点随体质量(1.83~36.51 g)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差异显著(P0.05),其关系式为y=0.485 6x~(-0.791)(R~2=0.979 5);禾花鲤的窒息点与水温(6~33℃)呈正相关,且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禾花鲤达到窒息点的时间逐渐缩短。水温与窒息点关系式为y=0.000 2x~2+0.029 7x+0.088 2(R~2=0.995 8)。这表明温度越高,体质量越小时禾花鲤对水中溶解氧含量的要求越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造林密度对3年生黄梁木Anthocephalus chinensis幼林的树高、冠幅、枝下高、胸径、单株材积和林分蓄积等的影响,探究造林密度与黄梁木人工幼林生长的关系。【方法】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共设5个造林密度,分别为625、667、833、1 667和2 500株·hm~(-2)。采用每木检尺法,测量每个小区内9株试验树主要生长指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Duncan’s多重极差检验法比较不同造林密度间的差异,采用相关性分析对不同数据组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造林密度对黄梁木的树高、冠幅、枝下高和林分蓄积生长有极显著影响(P0.01)。树高(y)与密度(x)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回归方程为y=-4.000 0×10~(-7)x~2+0.001 6x+8.270 3;林分蓄积(y)与密度(x)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回归方程为y=-1.000 0×10~(-5)x~2+0.112 7x-12.664 0;冠幅(y)与密度(x)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回归方程为y=15.942 5~(-4.000 0×10~(-5)x)。研究还发现,胸径(y)与冠幅(x)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回归方程为y=9.661 3x~2-103.950 0x+293.870 0。【结论】就黄梁木幼林而言,造林密度为2 500株·hm~(-2)幼林的树高和林分蓄积最大。  相似文献   

12.
为实现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快速监测,在对土壤有机质含量作倒数变换的同时将土壤高光谱数据进行多种数据变换处理,筛选出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倒数变换后相关性最高的光谱指标,最后构建了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光谱反演的最佳模型,实现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反演。结果表明:估算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最佳光谱指标为反射率一阶微分波段组合R_((587,126)*R_((734,049))*R_((1 095,892)),相关系数为0.769;在此基础上构建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光谱反演模型最佳(Y=5×10~(16)x~3-5×10~(10)x~2+59 471.000 0x+0.101 1),其决定系数R~2为0.65,均方根误差(RMSE)为0.040 mg/kg。将其验证样本预测值与实测值进行比较,平均相对误差为27.00%,RMSE为4.19 mg/kg。该验证结果证明利用该模型进行华南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快速监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究不同类型有机肥及施用量对黄泛冲积区贫瘠土壤的改良作用,以江苏省滨海县黄泛冲积区贫瘠土壤为供试土壤,研究了普通有机肥与生物有机肥分别在0 kg/hm~2、2 250 kg/hm~2、4 500 kg/hm~2、6 750 kg/hm~2施用量水平下对土壤的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生物多样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个生长季内,相同施肥量水平下两种有机肥对土壤养分的作用效果无差异;苗期施用有机肥的土壤中速效养分含量较对照有所提升,且在一定范围内施肥量与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呈正相关关系。收获期各处理土壤蔗糖酶活性没有显著差异,但生物有机肥BOF2处理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较对照(CF)显著提高。土壤脲酶活性与碱解氮、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与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施用普通有机肥及生物有机肥都可以提高土壤中微生物的丰富度,而生物有机肥的提升效果更为显著。生物有机肥在施用量2 250 kg/hm~2及以上时可显著改变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而普通有机肥在施用量达6 750 kg/hm~2时才会显著改变。生物有机肥BOF3(生物有机肥6 750 kg/hm~2)处理与对照(CF)达到显著差异。可见,施用有机肥,特别是施用生物有机肥能改善黄泛冲积区贫瘠土壤养分性状,提高土壤酶活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最终实现作物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在灌溉条件下开展了水地燕麦品种银燕6号的播种量与产量及其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建立了播种量(x)与产量(y)的一元二次回归方程(y=-0.013 6 x2+13.427x+2 163.5),通过对方程求解,当播种量x=493.63万粒/hm~2 (即127.5 kg/hm~2)时,理论产量达到最大值y=5 477.55 kg/hm~2。相关性分析表明,银燕6号的播种量与基本苗(r=0.968 6)、成穗数(r=0.973 4)、株高(r=0.978 4)呈正相关,播种量与穗粒数(r=-0.973 7)、千粒重(r=-0.755 5)、生育期(r=-0.935 4)呈负相关;从产量构成三要素来看,成穗数(r=0.689 5)与产量呈正相关,穗粒数(r=-0.646 8)、千粒重(r=-0.277 2)与产量呈负相关,说明要实现水地燕麦高产,应主攻成穗数、保持千粒重、控制穗粒数。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决河西内陆灌区制种玉米田有机质含量低,土壤板结,贮水性能差的问题,在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沙井镇古城村连续种植制种玉米10年的基地上,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抗旱性专用肥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玉米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抗旱性专用肥施用量与土壤孔隙度、团聚体、持水量、有机质、速效氮磷钾和玉米穗粒数、穗粒重、百粒重、产量呈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容重呈负相关关系。随着抗旱性专用肥施肥量梯度的增加,玉米产量在增加,而边际产量、边际产值和边际利润在递减,抗旱性专用肥施肥量大于2.40t/hm~2时,边际利润出现负值。经回归统计分析,抗旱性专用肥施用量与玉米产量间的肥料效应回归方程为:y=4333.41+663.6547x+138.1335x~2,最大利润施用量为2.40t/hm~2。  相似文献   

16.
利用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氮肥不同用量对水稻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旨在确定适宜的施氮量,实现优质高产、养分综合利用的目的。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施氮范围内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水稻产量有提高的趋势,施肥量继续增加,产量却随之下降。处理1(公顷施纯氮105kg)产量最高,公顷产稻谷8715.0kg,不施氮肥处理(处理4)产量最低,仅6358.5kg/hm~2。稻谷公顷产量与氮肥施用量之间的关系式为y=-1.7797x2+33.413x+422.76,相关系数R2=0.986,F=5.275,F0.05(2,11)=3.98,且FF0.05(2,11),一次项为正值,二次项系数为负值,方程成立,有最大值。公顷施纯氮140.7kg时产量最高,为8964.0kg/hm~2。公顷纯收益(元)与氮肥施用量之间的关系为y=-3.5593x2+62.227x+845.51,相关系数R2=0.982,最佳施肥量为纯氮131.1kg/hm~2,最佳产量为8682.0kg/hm~2。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汉中盆地不同磷肥施用量和施肥方式对水稻生长、肥料利用率、土壤磷素平衡的影响,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两种磷肥施用方式(B:全作底肥;T:全作追肥、分蘖期50%、孕穗期50%)和4个磷肥施用梯度(P0:0 kg·hm~(-2),P1:45 kg·hm~(-2),P2:90 kg·hm~(-2),P3:135 kg·hm~(-2),研究不同处理下水稻产量、产量构成因素、磷肥肥料效应以及土壤磷素平衡的差异。结果表明,施用磷肥能通过增加水稻有效穗数显著提高水稻产量,施磷量在0~45 kg·hm~(-2)范围内,产量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TP1处理(45 kg·hm~(-2) P_2O_5全部追施),实际产量增幅最大,为19.0%,该处理磷肥贡献率、磷肥农学利用率、磷肥偏生产力和磷肥吸收利用率四个指标也表现为最高;施用45 kg·hm~(-2) P_2O_5,水稻收获后土壤含磷量略有下降,但土壤磷素平衡值表现为盈余,随着施磷量的增加,收获后土壤有效磷含量显著上升,土壤磷素平衡值随之增加,导致环境污染风险增加。综合考虑水稻产量、磷肥肥料效应及土壤磷素平衡等方面的因素,在土壤背景值20 mg·kg~(-1)时,磷肥施用量减少至常规施肥量的50%,并全部追施,为该区域最适宜施肥量和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18.
氮肥用量对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2因素裂区试验设计,进行了主区为小麦品种、副区为氮用量水平,设置不施肥对照、5个氮素用量水平的6处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氮水平条件下,小麦籽粒的产量、蛋白质和淀粉含量以及加工品质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3个小麦品种的土壤基础肥力产量、最高产量及其施氮量的差异显著,但氮肥能提高的最高绝对产量都相当.同时,依据施氮水平与产量试验数据,用二次多项式模拟得到小麦氮肥产量效应方程和复相关系数.鄂麦18:y=-0.059x~2+30.209x+3165.7,R~2=0.965 8~(**);鄂麦23∶y=-0.069 x~2+32.856x+2 321.7,R~2=0.9963~(**)和郑麦9023∶y=-0.070x~2+31.912x+3 947.4,R~2=0.965 8~(**).  相似文献   

19.
在舟山市4个县区采集38份土壤样品,采用电导率法和质量法分别测定土壤电导率(EC1∶5)和含盐量,同时测定土壤中Ca2+、Mg2+、K+、Na+等4种盐分离子的含量。结果表明,Ca2+与土壤含盐量、EC1∶5值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Mg2+、K+、Na+与土壤含盐量、EC1∶5值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土壤含盐量(x)与EC1∶5(y)存在极显著线性相关关系,两者的回归方程为:y=0006 7x+0004,(R2=0987 4**),利用该方程计算得到的土壤含盐量数值与实测值较接近,平均相对误差为496%,说明此回归方程可以用于该区域土壤电导率与含盐量之间的换算。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以羧甲基纤维素铵(CMC-NH_4)为土壤改良剂,分析其对陕西延安新造耕地土壤水分、电导率与养分的影响。【方法】在延安市安塞区,以谷子为供试作物,采用田间试验,设置CMC-NH_4施用量分别为0 kg/hm~2(对照,CK)、100 kg/hm~2(T1)、500 kg/hm~2(T2)、1 000 kg/hm~2(T3)和2 000 kg/hm~2(T4)5个处理,测定不同处理的土壤含水量、电导率和土壤养分(全氮、全磷、全钾、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及pH,分析CMC-NH_4对谷子产量的影响,以及CMC-NH_4施用量与土壤理化性质和谷子产量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相比,施用CMC-NH_4对土壤水分影响明显,可使土壤含水量提高15.2%~47.1%,且土壤含水量随着CMC-NH_4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大。在7月和10月土壤含水量较低的情况下,CMC-NH_4各处理的土壤电导率均低于对照;在土壤含水量相对较高的情况下,如在谷子生长初期(06-28),CMC-NH_4施用量较高处理(T3和T4)的土壤电导率显著高于对照,在谷子生长中后期(08-30至09-23)CMC-NH_4各处理的土壤电导率与对照均无显著差异。施用CMC-NH_4总体可促进土壤养分的吸收利用,但对土壤pH无显著影响。施用CMC-NH_4总体能够促进谷子产量的增加,其中T1、T2和T4处理的产量较对照分别显著提高了12.8%,10.3%和10.2%,但T3处理与对照无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CMC-NH_4施用量与土壤含水量、硝态氮和全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其他指标相关性不显著。【结论】施用CMC-NH_4能提高延安新造耕地土壤水分,影响土壤养分与电导率,有助于提升土壤硝态氮和全钾含量,可以作为黄土高原新造耕地的土壤改良剂,推荐施用量为100 kg/hm~2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