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不同播期、密度、施氮量和水分对晚稻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杂交晚稻金优928进行不同播期、密度、施肥量和水分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筛选其最佳栽培因子组合.结果表明,播期和施氮量是影响晚稻生育期和产量的主要因素;播期对晚稻生育期影响显著,对产量影响极显著,施肥量对中稻产量影响极显著;晚稻高产栽培的最佳组合为:播期6月22日、密度90万·hm-2、施氮量262.5 kg·hm-2、水分为水层10cm.  相似文献   

2.
对杂交中稻丰两优香1号进行不同播期、密度、施氮量和水分4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筛选其最佳栽培因子组合。结果表明,播期和施氮量是影响中稻生育进程和产量的主要因素;播期对中稻生育期影响显著,对产量影响极显著,施氮量对中稻产量影响极显著;中稻高产栽培的最佳组合的播期为5月1日、大田栽插秧苗密度为60万苗/hm2、施氮量为121.6kg/hm2、水分为10cm水层。  相似文献   

3.
对杂交中稻丰两优香1号进行不同播期、密度、施氮量和水分4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筛选其最佳栽培因子组合。结果表明,播期和施氮量是影响中稻生育进程和产量的主要因素;播期对中稻生育期影响显著,对产量影响极显著,  相似文献   

4.
陈光蓉  孙学映  刘春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9):11425-11427
[目的]为制定三峡麦8号高产栽培技术规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小麦新品种三峡麦8号为试材,采用5因素2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播期、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和基本苗数5项栽培措施与产量的关系,通过模拟寻优找出综合栽培措施决策方案。[结果]建立了重庆市万州区三峡麦8号综合栽培措施的产量数学模型,复相关系数为0.9258,达极显著水平;5项栽培措施中播期和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影响显著,施磷量、施钾量和基本苗对小麦产量影响不显著。[结论]三峡麦8号产量在4282.05kg/hm2以上的优化栽培措施为:11月3~6日播种,基本苗207.36万~212.64万株/hm2,施纯氮量55.38~190.38kg/hm2,施磷量71.70~78.30kg/hm2,施钾量57.36~62.64kg/hm2。  相似文献   

5.
对中熟中粳水稻新品种徐稻3号不同密度、不同播期和不同施氮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徐稻3号产量高、品质良、抗病性强,在江苏淮北稻区产量达700kg/667m^2以上,基本苗4.98—5.21万苗,施氮量22.5—30kg/667m^2。为提高群体质量和效益,适宜播期为5月1—8日,栽插密度2.2—2.4万穴/667m^2,施氮量18—22kg/667m^2。  相似文献   

6.
进行杂交抗虫棉全棉5号的播期、施氮量、密度栽培试验。结果表明:播期、施氮量、密度及施氮量与密度的互作效应对棉花产量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全棉5号在全椒地区适宜播期为4月11—15日,施氮量为330 kg/hm2,密度为2.4万株/hm2,最高组合产量为4 519.4 kg/hm2。  相似文献   

7.
播期、施氮量和密度对南粳9108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不同播期、施氮量和密度试验,研究南粳9108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表现。结果表明:1随着播期的推迟,南粳9108产量显著降低,适宜播种期为5月下旬至6月初。2施氮量对南粳9108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有显著影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南粳9108产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全生育期以每公顷施氮262.5~300 kg为宜,基蘖肥与穗肥的比例以6︰4为宜,既保证了一定的穗数又增加了每穗粒数。3随着栽插密度的降低,穗数和总颖花量减少导致产量降低,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小。南粳9108高产栽培应当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主攻大穗以获得足够的总颖花量,并保持稳定的结实率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特早熟晚粳秀水417作连晚种植的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方法]采用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播栽期(X1),播种量(X2),基本苗(X3),氮化肥量(X4)和施氮比例(X5)因子对产量及其主要性状的作用效应,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播栽期显著影响齐穗期、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产量;播种量对齐穗期、每穗总粒数和产量的效应显著;基本苗与单株分蘖、产量等8个目标性状均呈显著效应;纯氮量与齐穗期等6个性状效应显著;施氮比例主要影响每穗总粒数和产量。全因子模拟优化组合筛选单产≥6375kg/hm2的优化方案:播栽期07-12-14/08-1-3;播种量1158.4-1717.5kg/hm2;基本苗199.9万-208.5万/hm2;施纯氮123.0-130.2kg/hm2;氮化肥施用比例为基肥36.7%-38.3%,苗肥49.4%-50.6%,穗肥13.9%-11.1%。[结论]随播栽期延迟,要求秧田播种量减少,基本苗增加,纯氮量稳定,施氮比中基苗肥比例增加、穗肥比例减少。方案经生产验证拟合较好。  相似文献   

9.
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以毕粳39号为供试材料,以产量为目标,以播期、密度、施氮量、施氮方式为探讨对象,建立了黔西北高寒山区水稻产量与播期、密度、施氮量、施氮方式之间的数学模型,通过模型解析和模型寻优,提出了产量≥7 500k g/hm2、≥8 250 kg/hm2高产栽培综合农艺措施.  相似文献   

10.
以不同筋型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探究迟播条件下施氮量和基本苗处理对小麦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筛选适宜江苏淮南迟播小麦高产栽培的施氮量和基本苗组合。结果表明,基本苗和施氮量及其互作对迟播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有极显著影响。随基本苗数量的增加,宁麦13、农麦88产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随施氮量的增加,宁麦13产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农麦88则呈递增趋势。基本苗和施氮量主要通过影响穗数、穗粒数而影响迟播小麦产量,对千粒质量的影响较小。宁麦13、农麦88这2个品种2年平均产量最高的处理组合分别为M3N3(基本苗375万株/hm2,施氮量270 kg/hm2)、M2N4(基本苗300万株/hm2,施氮量315 kg/hm2),产量分别达7 905、8 088 kg/hm2。  相似文献   

11.
粳稻新品种毕粳41号高产栽培农艺措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以毕粳41号高产栽培为目标。以播期、密度、施氮量、施氮方式主要农艺措施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毕粳41号产量与播期、密度、施氮量、施氮方式等主要农艺措施之间的数学模型,通过模型解析和模型寻优,提出了毕粳41号在黔西北特定生态区域内667m^2产量超过500kg和550kg的高产栽培综合农艺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湖南浏阳烟区烟后晚稻适宜施氮量,以水稻品种深优9586为材料,在湖南浏阳烟区开展了施氮量对烟后晚稻产量与光合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全生育期随施氮量增大而延长,施氮60~90 kg/hm2可使水稻生育期延长5~9 d;施氮30~90 kg/hm2均能使烟后晚稻显著增产,其中以施氮60 kg/hm2条件下增产效果最明显;适当施氮可提高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为高产奠定基础.烟后晚稻栽培的适宜施氮量为60 kg/hm2,此时生育期适当,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分蘖期水、氮耦合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找出水稻高产的最适宜水、肥施用量,为实现水稻节水节肥的栽培制度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研究分蘖期5个不同的施氮水平和5个不同水分含量水平及它们的互作效应对垦粳5号杂交稻的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在水层3cm,施氮量51.75kg/hm~2的处理下,垦粳5产量达到最高(7 640.5kg/hm~2)。【结论】土壤水分含量与氮肥水平对水稻产量有显著的互作效应,在氮肥不足的条件下增施适量的氮肥有助于水稻产量提高;施氮量过多,则造成水分胁迫,不利于增产。  相似文献   

14.
穗肥施氮量和结实期遮光通过改变灌浆结实期植株营养和叶片光合影响水稻产量.以淮稻5号、南粳9108为材料,设置3种穗肥施氮量处理和结实期2种光照处理,研究穗肥施氮量和结实期遮光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干物质积累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穗肥施氮量的增加,结实期2种光照处理下水稻产量均表现为先增后降的趋势.结实期遮光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5.
施氮量对早熟晚粳武运粳30号产量及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机插秧和机直播2种播栽方式下的早熟晚粳武运粳30号进行施氮量对水稻产量、产量构成因素、氮素吸收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增加,武运粳30号单位面积穗数明显增加、每穗颖花数先增加后减少、结实率和千粒重呈下降趋势,抽穗前和成熟期氮素累积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抽穗后氮素累积量和抽穗后氮素累积比例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氮肥生理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随着施氮量增加显著下降,施氮量对武运粳30号产量及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在机插秧和机直播处理间表现趋势基本相同。武运粳30号机插秧和机直播处理在施氮量为270 kg·hm-2时的产量水平最高,根据氮肥效应方程计算得出的氮肥适宜用量分别为290和283.3 kg·hm-2。建议在大田生产中施氮量控制在270~290 kg·hm-2。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播期、密度、氮肥运筹对'罗麦10号'产量与产量构成的影响,进行了播期密度试验和氮肥运筹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播期和密度对产量均有显著的影响,播期对籽粒产量的效应大于密度,播期为11月5日(S2)处理平均产量(7 510.20 kg/hm~2)显著高于11月15日(S3)、11月25日(S4)播种处理;早播+低密度处理可获得较高的产量。施氮水平为210 kg/hm~2、270 kg/hm~2时,基追比为6:4时平均产量最高,施氮水平为330 kg/hm~2时,基追比为7:3时平均产量最高。基本苗在210万穗/hm~2,总施氮量为270 kg/hm~2,基追比6:4,‘罗麦10号’可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7.
对杂交油菜陕油10号的播期、施氮量、密度进行栽培试验.分析结果表明:播期、施氮量、密度及施氮量与密度的互作效应,均对其产量影响达极显著水平.在我地陕油10号高产栽培适宜播期为9月10~17日,施氮量为300千克/公顷,密度为12~15万株/公顷,最高组合产量为3244.95千克/公顷.  相似文献   

18.
播期、密度和施氮量对南粳44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不同播期、移栽密度和施氮量试验,研究了南粳44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表现,结果表明:①南粳44作为直播稻,随着直播期的推迟,产量显著下降,全生育期缩短,适宜播种期以5月下旬到6月上旬为宜,最迟播期为6月17日,过迟播种则不能正常成熟。②南粳44作为机插稻,在设置每667m2插0.63万穴(40.0 cm×26.7 cm)时,以3.8万基本苗时产量最高;在每667m2插1.9万穴(26.7cm×13.3cm)时,以5.7万基本苗时产量最高;南粳44超高产栽培的关键是在适宜的基本苗的基础上,通过少穴扩行栽培,主攻大穗以获得足够的颖花量,并保持稳定的结实率与千粒重。③施氮量对南粳44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有显著影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南粳44的产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全生育期以每667m2施18~20 kg氮素为宜,基肥、蘖肥、穗肥比例以2.4∶3.6∶4.0为宜,最佳的穗肥施用时期是倒3叶,既保证了一定的穗数,又增加了每穗粒数。  相似文献   

19.
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氮素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氮2因素,氮肥5水平的试验设计,研究水氮不同组合对水稻垦粳5号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产量、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灌溉方式和施氮水平对水稻干物质积累、氮素积累、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均有显著影响。同一时期同一施氮水平下,常规灌水的水稻各项指标均显著低于控水处理;同一时期同一灌水处理下,各项指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常规灌水与控水处理均以施氮量2.204 g/盆(N3)各项指标最高。根据产量与施氮量拟合的产量效应方程为:常规灌水条件下,y=-56.922x~3+119.38x~2-43.094x+58.816,r~2=0.908 4;控水条件下,y=-38.162x~3+78.96x~2-23.452x+66.095,r~2=0.974 0。常规灌水条件下最高施氮量为1.185 g/盆,产量为80.67 g/盆;控水条件下最高施氮量为1.210 g/盆,产量为86.00 g/盆。综合分析水稻氮素积累及产量等各项指标,在施氮量相同的条件下控水效果优于常规灌水。  相似文献   

20.
对杂交油菜陕油10号的播期、施氮量、密度进行栽培试验。分析结果表明:播期、施氮量、密度及施氮量与密度的互作效应,均对其产量影响达极显著水平。在我地陕油10号高产栽培适宜播期为9月10—17日,施氮量为300千克/公顷,密度为12—15万株/公顷,最高组合产量为3244.95千克/公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