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赵加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7):41-42,77
[目的]探索如何协调早秋大麦产量构成三因素的关系,从而提高产量。[方法]连续3年进行早秋大麦品种筛选试验,观察各品种农艺性状变化,通过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研究早秋大麦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主要农艺性状中,与产量相关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有效穗、穗实粒数、株高、千粒重、茎蘖总数、基本苗;对产量的直接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穗实粒数、有效穗、千粒重、株高、基本苗、茎蘖总数;与产量的关联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穗实粒数、有效穗、千粒重、株高、茎蘖总数、基本苗。[结论]穗实粒数和有效穗是影响早秋大麦产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优质、高产、多抗小麦新品种云麦52的产量与产量相关性状的相关性和明确云麦52的各产量相关性状对其产量的贡献大小.[方法]利用2005~2007年度云南省小麦品种区域试验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相关分析表明:云麦52的产量与小穗数、最高茎蘖数和穗粒数与产量极显著正相关(r=0.726**、0.717**和0.695**),千粒重与产量显著正相关(r=0.491*),退化小穗数与产量显著负相关(r=-0.451*),与基本苗、有效穗和成穗率相关性不显著;而偏相关分析表明云麦52的产量仅与小穗数成极显著正相关(R=0.711**)和千粒重成显著正相关(R=0.641*),其余6个性状相关均不显著.通径分析表明:小穗数(P=0.595)、最高茎蘖数(P=0.462)、千粒重(P=0.263)对云麦52产量的贡献较大.[结论]在优质、高产、多抗小麦新品种云麦52的推广应用中,云麦52在分蘖期和拔节期增加肥水的供应保证其大穗和高分蘖力的特性以及高千粒重,同时协调发展其他产量相关性状有利于云麦52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在小麦产量相关因素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凤灵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1):116-116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关联度分析法对7个小麦品种的产量与6个相关因素进行了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小麦产量与其相关因素的关联度大小顺序为:穗粒数〉有效穗数〉基本苗〉千粒重〉有效分蘖率〉最高总茎蘖数。与产量密切相关的因素是穗粒数、有效穗数、千粒重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优质、高产、多抗小麦新品种云麦52的产量与产量相关性状的相关性和明确云麦52的各产量相关性状对其产量的贡献大小。[方法]利用2005~2007年度云南省小麦品种区域试验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相关分析表明:云麦52的产量与小穗数、最高茎蘖数和穗粒数与产量极显著正相关(r=0.726**、0.717**和0.695**),千粒重与产量显著正相关(r=0.491*),退化小穗数与产量显著负相关(r=-0.451*),与基本苗、有效穗和成穗率相关性不显著;而偏相关分析表明云麦52的产量仅与小穗数成极显著正相关(R=0.711**)和千粒重成显著正相关(R=0.641*),其余6个性状相关均不显著。通径分析表明:小穗数(P=0.595)、最高茎蘖数(P=0.462)、千粒重(P=0.263)对云麦52产量的贡献较大。[结论]在优质、高产、多抗小麦新品种云麦52的推广应用中,云麦52在分蘖期和拔节期增加肥水的供应保证其大穗和高分蘖力的特性以及高千粒重,同时协调发展其他产量相关性状有利于云麦52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不同密度和施氮量对扬麦13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不同密度和施氮量对扬麦13号产量及主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施氮水平下,增加基本苗数,单位面积茎蘖数显著提高,茎蘖成穗率和单株成穗率显著降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显著提高,每穗粒数、千粒重显著降低,单位面积产量呈"低-高-低"变化趋势,基本苗数210万根/hm2处理产量最高;籽粒品质影响甚微。在相同基本苗数条件下,增施氮肥,单位面积茎蘖数显著提高,茎蘖成穗率显著降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产量、每穗粒数显著增加,千粒重显著降低;面团稳定时间、形成时间延长,弱化度显著降低,评价值提高。  相似文献   

6.
以2010-2013年湖北省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区域试验结果为依据,利用产量变异系数和高稳系数法对漯麦6010稳产性和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对产量构成因素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结构三要素中,以穗粒数和千粒重最为稳定,其变异系数较小;穗数与产量的相关性最大,千粒重次之,穗粒数与产量呈负相关;穗数与穗粒数呈正相关,千粒重与穗数、穗粒数均呈负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数、千粒重、穗粒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05 3、0.268 2、-0.103 2,且直接通径穗粒数最大,千粒重次之。  相似文献   

7.
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河南省最新国审的18个小麦新品种的产量与8个主要性状进行关联度分析,以探索小麦产量与主要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大小关系,旨在为小麦的遗传改良与育种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各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大小顺序为穗粒数>成穗率>基本苗>株高>有效穗数>全生育期>最高茎蘖数>千粒重。其中,穗粒数、成穗率、基本苗、株高是制约产量的最大因素;有效穗数、全生育期、最高茎蘖数、千粒重对产量的制约力依次变小。这一结果可为小麦新品种的高产育种和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全面了解新麦45品种特性及产量构成因素的相互关系,利用2017-2020年黄淮冬麦南片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数据汇总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麦45是品质达到优质强筋、稳产高产、综合抗性较好的优质小麦新品种;在产量构成因素变异系数、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中其顺序均为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综合分析表明,有效穗数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穗粒数,千粒重对产量影响最小。在栽培管理中应以合理提高有效穗数,主攻穗粒数,稳定千粒重来实现高产。  相似文献   

9.
陕西中等肥力水田小麦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1个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系)试验结果为依据,对8个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进行灰色关联度和相关性分析,以期为陕西中等肥力水田小麦育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最高茎数、产量、有效穗数、千粒重、每穗粒数、穗长变异系数较大;8个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有效穗数、每穗粒数、最高茎数、基本苗数、生育期、千粒重、穗长、株高;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穗长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结合该地区小麦生态条件特点提出,提高陕西中等肥力水田小麦产量的措施为提高分蘖成穗率;在育种上或栽培措施上提高每穗粒数;同时注重千粒重、株高和穗长的协调。  相似文献   

10.
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2009-2012年湖北省3个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主导品种郑麦9023、襄麦55、襄麦25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调查分析表明,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直接通径系数为0.412 5,其次是千粒重,为0.287 2,贡献最小的是每穗粒数,为0.151 7,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一致;不同年度间,千粒重的变异系数最大,其次是有效穗数,最小的是每穗粒数.因此,襄阳市麦区应在群体适宜有效穗数的基础上,把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作为突破口,实现三者的最佳协调关系,力争达到产量最大化.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保大麦15号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进行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以及灰色关联度分析,旨在为保大麦15号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在主要农艺性状中,与产量相关程度大小依次为:有效穗(0.3428)、穗实粒数(0.2865)、茎蘖总数(0.1402)、千粒重(-0.0181)、株高(-0.0408)、基本苗(-0.0513);对产量的直接影响大小依次是:茎蘖总数(0.7352)、穗实粒数(0.6727)、有效穗(0.3729)、千粒重(-0.1226)、株高(-0.3952)、基本苗(-0.6632);与产量的关联度大小依次是:有效穗(0.4051)、茎蘖总数(0.3916)、穗实粒数(0.3743)、千粒重(0.3735)、株高(0.3115)、基本苗(0.2894)。总结了保大麦15号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施足底肥、早灌出苗水,保证足够基本苗;及时灌分蘖水、抽穗扬花水,早施、重施分蘖肥,促进分蘖提高有效穗,提高结实率增加穗实粒数;适时灌灌浆水,保证适宜的千粒重。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以沧麦15为试验材料,以2018—2020年试验数据为依据,对沧麦15的产量三要素与产量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沧麦15产量三要素与产量的相关性以穗粒数最大、千粒重次之,偏相关分析表明其产量三要素之间相互制约;通径分析表明,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效应均为正向效应,对产量正向效应的通径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穗数(0.459 9)>千粒重(0.446 5)>穗粒数(0.373 2),穗数对产量正向效应的贡献最大。综上所述,沧麦15产量的提高要保持合适的穗数,在此基础上,配套栽培技术以提高小穗结实率,增加穗粒数,同时稳定千粒重,充分发挥其丰产潜能,达到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GS豫麦57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 1996~ 1998年河南省水地良种区试和 1998~ 2 0 0 0年豫麦 5 7配套栽培试验结果 ,对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性及通径系数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单位面积穗数与产量相关程度最大 ,千粒重次之 ,穗粒数最小 ;从通径系数看 ,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贡献最大 ,单位面积穗数次之 ,穗粒数最小。  相似文献   

14.
在阜阳市农科所进行阜麦936小麦栽培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基本苗数的加大,阜麦936茎蘖数、有效穗、株高均显著增加,而单株分蘖、穗粒数、千粒重均呈降低趋势,产量变化为低→高→低.综合分析得出:在大田中高产水平下,阜麦936最佳基本苗数宜为195-255万/hm2.  相似文献   

15.
华北地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2004~2005年国家小麦品种展示的16个品种的试验资料,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因素与产量相关显著,其相关程度为:每公顷有效穗数(0.7990)>每穗粒数(0.4338)>千粒重(-0.4307);对产量的直接影响为:每公顷有效穗数(1.0234)>千粒重(0.6413)>每穗粒数(0.5437)。根据上述分析及本地区小麦生态条件的特点,提出华北地区小麦高产育种策略应增加有效分蘖数、稳定千粒重、挖掘穗粒数的潜力。  相似文献   

16.
华北地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2004~2005年国家小麦品种展示的16个品种的试验资料,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因素与产量相关显著,其相关程度为:每公顷有效穗数(0.799 0)>每穗粒数(0.4338)>千粒重(-0.4307);对产量的直接影响为:每公顷有效穗数(1.023 4)>千粒重(0 6413)>每穗粒数(0 543 7).根据上述分析及本地区小麦生态条件的特点,提出华北地区小麦高产育种策略应增加有效分蘖数、稳定千粒重、挖掘穗粒数的潜力.  相似文献   

17.
对2011-2012年度黄淮南片小麦预备试验的248个小麦品种(系)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系数大小为,千粒重>有效穗>穗粒数;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程度为,千粒重>有效穗>穗粒数;偏相关分析,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构成因素间呈极显著负相关;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都为正值。黄淮南片高产小麦的选育应保持适宜的穗粒数,增加千粒重,稳定有效穗数。  相似文献   

18.
利用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和专家大田测产有关资料,对皖麦29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了变异系数、相关、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皖麦29的产量变异主要由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的变异引起;皖麦29产量构成因素对其产量均有正向作用,各产量构成因素对其产量贡献大小的排列顺序为: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根据上述分析结果,提出了皖麦29每公顷6750kg以上的产量结构为:穗数600~675万/hm2,平均每穗30~33粒,千粒重42~43g。同时指出为达到上述群体结构,皖麦29在高产栽培中应注意的3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30多个品种的冬小麦品种的产量、基本苗、最高茎蘖,有效穗、株高、穗粒数、千粒重等多个农艺性状进行相关的调查,结果显示小麦性状与产量关系大小有效穗穗粒数千粒重最高茎蘖株高。而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将试验的品种分为4个类群,第一类为安农1206、TQ1203、山农10-2、中泛7039等;第二类园田5号、天润3167、太麦002等;第三类为龙科1211;第四类为西农2000、未来0501、紫09122等。本文的研究结果能够为小麦的选择育种和杂交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赣晚籼39号的产量结构分析与增产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回归分析,阐述了赣晚籼39号的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和有效穗数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每穗实粒数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有效穗和千粒重,各产量构成因素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负相关。因此提出在稳定穗数的基础上,促壮秆大穗,提高群体质量,通过增加每穗实粒数,提高结实率来夺取高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