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分别于2006年9月、2006年12月、2007年3月和2007年7月调查了分布在江苏省苏州市、浙江省杭州市和绍兴市、湖北省荆州市、江西省九江市的10个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养殖水体的理化环境。结果表明调查期间上述水体水温为6.5~34.0℃,Ca2+为17.89~66.54 mg/L,总硬度为61.02~217.78 mg CaCO3/L,总碱度为43.30~218.24 mg CaCO3/L,总氮(TN)为0.46~2.78 mg/L,总磷(TP)为0.01~0.35 mg/L,高锰酸盐指数(COD Mn)为4.36~17.98 mg/L。从地点上看:苏州、杭州、绍兴的水体水温和透明度高于九江和荆州的水体,但表层溶氧(DO)、pH和总碱度低于后者;苏州的水体盐度、Ca2+和总硬度高于九江、荆州、杭州和绍兴的水体;杭州、绍兴的水体TN和TP高于九江、荆州和苏州的水体;荆州的水体COD Mn高于杭州、绍兴、九江和苏州的水体。从时间上看:7月和9月水温、TP和COD Mn高于3月和12月,而表层DO、pH、Ca2+、总硬度和TN低于后者;透明度、盐度和总碱度季节变化趋势不明显。所调查的水体DO、COD Mn与水温相关,TN、TP与DO相关,表明DO、COD Mn、TN、TP随水温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2.
颜慧  丛宁  魏文志  叶金明 《河北渔业》2012,(10):44-46,68
2011年6月9日-7月7日,对江苏扬州地区三家杂交青虾"太湖1号"繁苗单位3口繁育池池水的pH、DO、氨氮、TN、TP和COD的变化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1)繁育池水pH的变化范围7.8~8.9,均值8.4;DO的变化范围4.5~6.5mg/L,均值5.3mg/L;氨氮的变化范围:0.172~0.635mg/L,均值0.398mg/L;TN的变化范围:0.938~2.340mg/L,均值1.584mg/L;TP的变化范围0.049~0.235mg/L,均值0.127mg/L;COD的变化范围5.00~16.35mg/L,均值10.90mg/L。(2)3口池塘水质的pH、DO基本符合养殖规范要求;氨氮値高于渔业水质标准及青虾养殖水质要求;COD总体偏高;但Ⅰ、Ⅲ号池仍取得了较好的生产实绩。在监测后期,Ⅰ、Ⅲ号池的TN/TP値12.47∶1~15.37∶1,高于Ⅱ号池的7.82∶1~10.25∶1,Ⅰ、Ⅲ号池的浮游植物的生长状态比较符合幼虾的生长需要。  相似文献   

3.
浙江诸暨三角帆蚌养殖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理化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8月29日—9月1日采样分析了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10口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养殖池塘中的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生物量和理化环境因子。结果显示,三角帆蚌养殖池塘内共观察到浮游植物51属(种),优势种为平裂藻、微囊藻、腔球藻和栅藻;浮游植物生物量为0.71~8.01×108cell/L,71%~97%为蓝藻。池塘内的透明度(SD)平均值为33 cm、溶氧(DO)为4~12 mg/L、总氮(TN)为1.933~4.062 mg/L、总磷(TP)为0.154~1.010 mg/L、高锰酸钾指数(CODMn)为6.49~10.06 mg/L,说明三角帆蚌养殖池塘具有DO较高,SD、TN、TP、CODMn和TN/TP较低的特点。RDA分析显示水温是影响池塘中浮游植物常见种类生物量的主要环境因子,说明相近池塘的浮游植物群落接近。鉴于所调查的池塘内TN、TP、CODMn和TN/TP较低,建议适当增加杂食性鱼类放养密度和配合饲料投喂量并降低鸭粪施肥量。  相似文献   

4.
以河蟹单品种养殖池塘为对照,通过河蟹、青虾和塘鳢混养模式,检测养殖水体水温(WT)、pH值、透明度(SD)、溶解氧(DO)、总氮(T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Mn)和氨氮(NH4+-N)的变化,比较单养各混养模式的水体动态变化及产出效果。结果表明:混养池水温(WT)变化范围为19.1~31.5℃,pH值6.8~7.7,SD 35.0~60.0 cm,DO 5.1~7.6 mg/L,TN 1.53~1.79mg/L,TP 0.135~0.235 mg/L,CODMn7.86~8.59 mg/L,NH4+-N 0.35~0.48 mg/L,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和国家三类水指标(GB3838-2002)。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除水温和pH值外,混养模式与单养模式水质差异性显著。混养池平均纯收益为89 735元/hm2和91 860元/hm2,单养池平均纯收益为65 250元/hm2。混养比单养池多26 610元/hm2。  相似文献   

5.
为了建立优化的循环海水养殖系统,采用水质国标检测方法分析了珊瑚石生物滤池在不同氨氮和溶解氧(DO)负荷实验条件下对养殖废水中氨氮、化学耗氧量(COD)及颗粒悬浮物(SS)的处理效果。结果显示,进水氨氮浓度对出水氨氮(正相关)、COD(正相关)均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对SS处理效果影响不显著。当进水氨氮浓度为0.45~0.65 mg/L时,滤池对水体处理效果最优(氨氮平均清除率为82.1%±3.3%;COD平均清除率为7.1%±1.5%;SS平均清除率为5.8%±1.6%)。DO浓度对水体氨氮(负相关)和COD(负相关)处理效果的影响显著(P0.05),对SS处理效果影响不显著。DO浓度为5.0~7.0 mg/L时,水体处理效果最优(氨氮平均清除率为78.7%±3.5%;COD平均清除率为23.0%±5.3%;SS平均清除率为7.1%±2.0%)。因此,本实验环境下的循环海水养殖系统珊瑚石生物滤池在氨氮浓度为0.45~0.65 mg/L,DO浓度为5.0~7.0 mg/L时,对水体中的氨氮、COD、SS的综合处理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6.
蛋白分离器对循环水养殖水质理化因子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定5个关键水质理化因子,研究蛋白分离器对南美白对虾养殖水质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使用蛋白分离器后,水体的pH值维持在8.0~8.3,养殖水体中氨氮最高达到0.917mg/L,亚硝酸盐最高达到0.324mg/L,DO含量在3.775~6.300mg/L,COD含量峰值为14.27mg/L。  相似文献   

7.
2016年和2017年分别调查了位于浙江省绍兴市滨海新区的12口凡纳滨对虾围垦滩涂养殖池塘内的理化环境和浮游植物。结果显示:池塘内盐度变化范围为0~2,溶氧为6.2~13.9 mg/L,pH为7.5~9.8,总氨氮(TAN)为0.00~0.72 mg/L,亚硝酸盐氮(NO_2~--N)为0.00~1.70 mg/L,硝酸盐氮(NO_3~--N)为0.18~4.77 mg/L,总氮为1.74~6.08 mg/L,总磷为0.20~2.72 mg/L,总有机碳为1.88~42.57 mg/L,C/N为10~39。池塘内浮游植物种类隶属6门、24科、42属,其中蓝藻和绿藻为优势种。浮游植物生物量为(0.15~2.30)×107cell/L,叶绿素a(Chl.a)为2.62~37.24μg/L。Chl.a与蓝藻生物量显著正相关。NO_2~--N和NO3--N均与pH显著负相关。初步分析认为高pH可能是导致2016年池塘养殖凡纳滨对虾死亡率较高的重要原因,因此采取措施控制蓝藻生物量和水体的p H应有助于提高对虾养殖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8.
2008年至2011年在丰水期和枯水期对鄱阳湖区都昌县蚌类养殖水体进行调查,探究理化环境参数的变化特征,运用SPSS 16.0进行环境因子与营养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水温、pH和DO随季节性变化明显,丰水期和枯水期平均水温为29.4℃和8.6℃,pH为7.43和7.22,DO均值为7.11 mg/L和10.84 mg/L,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环境因子的年际变化趋势不一,水温升高趋势明显,DO经历缓慢下降的过程,pH有升高的趋势;环境因子之间相关性不明显,营养盐与环境因子相关性中,TP与水温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最大(r=-0.7102)。  相似文献   

9.
为了准确反映汉丰湖的水环境状况,通过浮游植物监测与环境因子监测相结合,探讨小江中上游汉丰湖入湖支流东河、桃溪河、南河、头道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水体理化因子的关系,对水体理化指标和浮游植物进行了采样分析,在东河、南河、桃溪河、头道河各设置3个监测点,于2013年3、6、9、12月各采样1次。结果表明,4条入湖支流共采集鉴定浮游植物8门、84属、218种(含变种),以硅藻(107种)和绿藻(64种)居多,其次是蓝藻(31种),这3类的种数占浮游植物总数的92.7%,其它5门的种类数较少。各支流浮游植物种类数由低到高依次为东河(83种)、桃溪河(100种)、南河(106种)、头道河(120种),其密度均值在105数量级,南河下游浮游植物密度在夏季出现最大峰值,达到1 160×104个/L,在绝大部分时段均以蓝藻占优势。水体理化指标监测数据显示,汉丰湖4条主要支流的总氮、总磷、p H、溶氧、水温、CODMn和电导率均值分别为1.00~1.61 mg/L、0.03~0.11 mg/L、7.82~8.53、6.65~7.03 mg/L、17.9~20.4℃、2.07~4.57 mg/L、269.25~522.50μS/cm;其中,南河的总氮、CODMn较高,头道河的总磷较高,各支流的水温、溶氧、p H较为接近。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东河的裸藻、桃溪河的绿藻以及头道河的蓝藻密度均与水温显著相关(P0.05),南河的硅藻和绿藻密度与水温极显著相关(P0.01),东河的甲藻密度与总磷浓度极显著相关(P0.01),桃溪河的硅藻和甲藻密度与总磷浓度显著相关(P0.05),绿藻密度与总氮浓度显著负相关(P0.05),硅藻密度与总氮浓度极显著负相关(P0.01);浮游植物分布及密度主要受水温、总氮和总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了解嘉兴南湖的水生态特征,探究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分布的影响规律,于2018年5月在南湖主干河流、主要出入湖口及南湖分别设置7个、6个和3个采样点,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分布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南湖及其水系共发现浮游植物64种,隶属6门、47属,优势种有6种,分别是绿藻门游丝藻(Planctonema lauterbornii)、小球藻(Chlorella)和衣藻(Chlamydomonas)、硅藻门小环藻(Cyclotella)、隐藻门啮蚀隐藻(Cryptophyceae)和具尾蓝隐藻(Chrcomonas caudata),优势度分别为0.290、0.039、0.020、0.199、0.065和0.049。从空间分布来看,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1021×104个/L,平均生物量为7.43 mg/L,其中南湖及主要出入湖口浮游植物种类(20种、25种)、密度(1958×104个/L、1303×104个/L)及生物量(14.95 mg/L、7.66 mg/L)均高于南湖7条主干河流(16种、378×104个/L、4.01 mg/L),区域分布差异明显。各采样点浮游植物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为1.59~2.70,平均值为2.18;Margalef丰富度指数(D)为0.77~1.53,平均值为1.20;Pielou均匀度指数(J′)为0.57~0.92,平均值为0.74;南湖各出入湖口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较高,7条主干河流显示出较高的均匀度,而南湖水体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较低。营养状态评价发现,南湖水系大部分水体处于中-富营养水平,无贫营养水体。物种与环境典型对应分析表明,南湖水系浮游植物分布受电导率(EC)、pH、溶解氧(DO)、总溶解性固体(TDS)、浊度(TUB)、水温(WT)等水体基本理化指标以及总氮(TN)、总磷(TP)、亚硝态氮(NO 2-N)等水质指标双重作用影响,这些指标是决定南湖水系浮游植物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中华绒螯蟹幼蟹的饲料大豆替代豆粕的适宜替代量,配制4种不同替代水平(0、40%、60%和80%)的等氮等能饲料,饲喂初重(5.34±0.19)g的中华绒螯蟹幼蟹5个月,测定其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和抗氧化能力。结果显示,各组蟹的增重率、饲料系数和存活率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大豆替代豆粕的比例上升,蟹肝胰腺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水平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各组蟹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及总抗氧化活力的水平差异均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饲料中用大豆替代40%~80%的豆粕不会显著影响中华绒螯蟹的生长性能和抗氧化能力,但是对机体的消化酶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确定适于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人工选育的理想测度指标,随机选取200尾30日龄翘嘴鳜,测定其体质量(y)、全长(x1)、体长(x2)、吻长(x3)、眼径(x4)、体厚(x5)、体高(x6)、头长(x7)、尾柄长(x8)和尾柄高(x9)共10个指标,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探讨了30日龄翘嘴鳜形态性状与体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30日龄翘嘴鳜体质量变异系数最大(达26.73%),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具统计学意义水平(P<0.01)。模型拟合结果显示,体高、体长、尾柄长和体厚4个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最优模型决定系数R2达0.935。这4个形态性状中,体高对体质量的直接作用(0.452)和决策系数(0.634)均为最大,说明体高为主要决策变量。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的多元回归方程为:y=-0.672+0.053x6+0.019x2+0.015x8+0.019x5。该研究为翘嘴鳜选育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13.
西藏自治区是中国平均海拔最高、河流数量最多、湖泊面积最大的省区,也是西南重要安全屏障,战略地位尤为凸显。近年来,西藏雅鲁藏布江等重点水域受到外来物种入侵、过度捕捞、水电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影响,渔业资源出现衰退趋势。本团队在西藏拉萨、山南、林芝、日喀则等主要城市重点走访调研西藏渔业产业规模、渔业资源和设施装备建设现状,在雅鲁藏布江流域开展实地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考察,分析梳理西藏渔业产业、渔政队伍建设和渔业基础设施装备现状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了解西藏渔业产业发展和渔业资源现状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为有关部门制定涉及西藏渔业资源环境相关政策法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解淀粉芽孢杆菌HE活性成分鉴定及抗菌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HE发酵液中的活性成分及抗菌特性,根据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液抑菌活性稳定性,用PCR检测脂肽合成相关的基因,再采用UPLC-Q-TOF-MS对活性物质进一步分析;用二倍稀释法测定脂肽对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并从显微结构上来探讨其抗菌作用。稳定实验表明该菌株产生抑菌活性物质对高温、酸、碱和蛋白酶具有一定的耐受性;4对引物的扩增产物经过克隆、测序和BLAST分析,表明解淀粉芽孢杆菌HE基因组含有ituA、fenB、sfP、mycB的脂肽合成相关基因;液质联用分析发现脂肽粗提物中含有Surfactin、Iturin和Fengycin这3类脂肽类抗生素;抑菌圈法测定抗菌脂肽对嗜水气单胞菌的MIC和MBC均为137.97μg·mL-1;显微特征表明脂肽可以导致嗜水气单胞菌细胞膜塌陷和孔洞。该研究结果可为解淀粉芽孢杆菌活性代谢产物结构鉴定和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寻求丁香酚麻醉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无水保活的最佳条件,研究了不同无水保活温度(0℃、2℃、4℃、6℃和8℃)下斑点叉尾鮰保活5 h以及复苏24 h后的存活率及各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丁香酚麻醉斑点叉尾鮰无水保活5 h的最佳保活温度在2℃~6℃,复苏24 h后存活率≥80%;保活5 h后,血液中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显著高于保活前(P <0. 05),复苏24 h后,2℃保活组ALT和AST分别可恢复至12. 52 U/L和16. 13 U/L;肌酐和尿素氮含量显著升高(P <0. 05),尤其在6℃下;鱼肉总蛋白、粗脂肪、硬度、咀嚼性呈下降趋势(P <0. 05)。研究表明,在2℃下无水保活,对鱼肉的生理生化指标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在自然感染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的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成鱼、稚鱼和自然携带无乳链球菌的罗非鱼体内分别获得14株、4株和2株无乳链球菌。临床和组织病理学分析显示,罗非鱼成鱼出现无规则游动,脑、眼眶、鳃和鳍条充血,眼球突出、白浊,内脏器官肿大、充血,以肾小管玻璃样变性、脑膜炎和心外膜炎等组织病理学变化为特征;罗非鱼稚鱼体表无明显症状,但部分内脏器官呈现肿大、充血现象,以脾脏血管区出血、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脑组织炎症反应较轻为其主要组织病理学特征。此外,罗非鱼胃固有层内及稚鱼肝脏组织中有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可观察到无乳链球菌在成鱼的脑、心脏以及稚鱼肝脏中增殖;自然携带无乳链球菌的罗非鱼临床症状和组织学病变均不明显。PCR检测发现,各无乳链球菌毒力基因谱相同,但自然感染无乳链球菌的罗非鱼成鱼、稚鱼和自然携带无乳链球菌的罗非鱼的病理学损伤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7.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了FAPAS质控样品T07279QC中砷含量,对其测定方法的不确定度进行了评估,分析了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并计算了各不确定度分量,结果表明,不确定度主要来源于标准曲线拟合、测量结果的重复性、方法回收率、标准溶液配制,当砷含量为16.43mg/kg时,扩展不确定度为0.70mg/kg(k=2)。该方法适用于以线性回归得出检测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  相似文献   

18.
以盐碱池塘生态工程化种养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系统中排水渠和蓄水池分别收集浸选盐碱水和渗透盐碱水,监测系统中盐碱水、土壤中的氮、磷营养盐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渗透、浸洗两种方式对土壤进行洗盐脱碱,抬田土壤总氮、总磷明显下降,盐碱水中总氮、总磷明显上升,通过土壤浸洗方式对土壤中氨氮、硝酸盐氮、正磷酸盐洗脱作用较弱,但通过土壤渗透方式对土壤中氨氮洗脱作用较强,蓄水池作为土壤渗透后的盐碱水收集池,水体中氨氮较高,可以作为养殖补充用水;在盐碱池塘生态工程化种养系统中养殖水体总氮<4 mg/L,总磷<1.3 mg/L,符合养殖需求。  相似文献   

19.
文章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检测鱼粉中5种喹噁啉类药物及其2种主要代谢物残留量的方法。样品经乙腈-乙酸乙酯(1∶1,V∶V)和1 mol·L^–1盐酸分步提取,盐酸提取液进一步用乙酸乙酯反萃取,有机相经浓缩后,均用乙腈复溶,用PRiME HLB通过性固相萃取柱净化处理。样品以乙腈和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经Phenomenex Kinetex C18柱梯度洗脱分离,质谱采取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检测。代谢物采用内标法定量,原药采用基质匹配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7种化合物在对应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4),2种代谢产物检测限为2μg·kg–1,定量限为5μg·kg^–1;5种喹噁啉类药物检测限为1~10μg·kg^–1;定量限为2~20μg·kg^–1。在高、中、低3种添加浓度下7种化合物的平均回收率为64.4%~102.2%,相对标准偏差为3.2%~10.2%。方法灵敏度高、精密度好,能同时测定鱼粉中的喹噁啉类药物及其主要代谢物。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西江干流水体高锰酸盐指数(CODMn)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别于2017年9月、12月和2018年3月、6月对西江红水河大湾至肇庆江段进行了季节调查,并对其水环境质量进行了初步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该水域CODMn质量浓度变化范围为0.73~4.83 mg/L,均值为2.67 mg/L;季节均值呈6月(3.08 mg/L)>12月(3.03 mg/L)>9月(2.94 mg/L)>3月(1.62 mg/L)的变化特征;依据CODMn水平, 13个样点可聚为3个类群, CODMn数值上呈聚群Ⅲ>聚群Ⅰ>聚群Ⅱ情况;水体CODMn污染指数(Pi)范围在0.18~1.21之间,处于"无污染–轻污染"状况,不同月份CODMn超标率为12月>6月>9月> 3月;水质标识指数评价结果得到西江干流大部分时期水质类别为Ⅰ~Ⅱ类,少数时期为Ⅲ类,其中3月水质最好,都为Ⅰ类, 9月、12月为Ⅱ类, 6月为Ⅱ~Ⅲ类;统计分析结果显示CODMn与水温(WT)、TP呈显著正相关,与盐度(Sal)、DO、透明度(SD)、NO3-N、NO2-N、叶绿素a (Chl a)和N/P比值呈显著负相关,并受到TP和PO4-P和DO的显著性影响。西江干流水体污染目前尚不严重,水质优于中国境内其他主要河流;分析认为河流水动力情势及周边人类活动干扰是决定水体CODMn含量高低的重要因素;水体还原性有机质与TP具有一定的同源性,来自区域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