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宁夏自治区西吉县地下水中硫酸盐(SO42-)含量普遍超标,为了查明地下水中SO42-的来源,对区内36件地下水样品的水化学组成、21件岩石样品的易溶盐组分和10件地下水样品硫同位素组成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SO42-是区内地下水中主要阴离子组分,在区域上具有北部低,中部和南部高的明显的分带性,并且沿着地下水流向SO42-含量逐渐升高;SO42-也是区内第三系地层中主要的易溶盐组分,以石膏和芒硝形式存在;区内地下水中SO42-主要来源于地层中石膏和芒硝(所占比例平均为83%),其次是地层中的硫化物(所占比例平均为17%)。  相似文献   

2.
滴水湖湖水主要离子组成及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9年1月至12月每两周对滴水湖主要离子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滴水湖湖水全年离子总量平均值为1.82 g/L,属于微咸水,主要阴阳离子分别为Cl-与Na+,水质类型为ClNa。2009年湖水年内离子总量逐渐降低,离子组成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中Cl-、Mg2+ 的比例不断降低、HCO3-、SO42-, Ca2+的比例则逐渐升高。不同湖区离子总量存在显著差异,水上运动俱乐部断面最高、南岛断面最低,但各湖区之间离子组成则无显著差异。分析各采样点的离子总量与组成的相关性可知,离子总量越高,Cl-所占比例越高,HCO3-所占比例越少,滴水湖的水质类型与长江下游其他湖泊及天然微咸水湖具有显著差异。试验获得了滴水湖离子的总量、组成及时空变化等重要的基础数据,为滴水湖今后的水化学与水生态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采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黄河三角洲棉田试验区土壤盐分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区土壤为中度盐渍化,且盐分呈现一定的表聚现象;土壤各层盐基离子中,阳离子以Na+为主,阴离子以Cl-为主,这两种离子对棉花生长的毒害作用尤为突出;土壤盐分含量与Na+、SO42-、Cl-、Mg2+、Ca2+、NO32-、HCO32-离子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Na+、Cl- 及SO42-是影响试验区棉田盐渍化的主要特征因子。本研究结果可为黄河三角洲地区盐渍化土地科学管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艾比湖流域风沙土土壤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植被类型覆盖条件下土壤总盐含量、可溶性离子等指标进行测定,通过相关性分析以及主成分分析,确定土壤盐分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同植被覆盖下的风沙土土壤盐分含量较高,差异较大,总盐含量呈现强烈的空间变异特征;土壤中总盐含量与Cl-、K++Na+及SO42-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总盐含量与HCO3-的相关性最弱;土壤中阴离子以Cl-,SO42-为主,阳离子以K++Na+为主,据主成分分析结果将其确定为盐渍化的特征因子。研究区风沙土盐渍化类型以氯化物-硫酸盐型和硫酸盐型为主,判断该区域风沙土的盐渍化类型为盐土。  相似文献   

5.
通过野外调查,实地测点以及土壤采样分析,以开都河流域下游绿洲为研究区,利用SPSS与DPS等软件对盐分与土壤质地进行ANOVA和多重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 土壤是以粉粒为主的质地组成。粉粒百分含量分别为0~10 cm层62.65%,10~30 cm层60.31%,30~50 cm层55.93%;0~10 cm、10~30 cm与30~50 cm表层土壤中盐分离子的均值呈现SO42->CL->Mg2+>Ca2+。(2) 四种土地利用类型各粒级机械组成变异系数范围分别为林地8%~62%、耕地4%~37%、园地2%~40%、未利用地15%~52%。变异系数较高;四种土地利用类型总盐的均值从高到低依次为未利用地、耕地、园地和林地。(3)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粉粒差异明显,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4) 土壤粘粒与HCO3-、Cl-、SO42-呈显著性相关(P<0.05);粉粒与HCO3-离子含量呈极显著相关(P<0.01)。  相似文献   

6.
通过模拟酸沉降实验,研究了旱季期间(10-3月份)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在4种不同pH模拟酸雨处理(对照、pH 4.0、pH 3.5、pH 3.0)下地表径流水化学输出特征。结果显示:(1)地表径流pH随酸处理强度增强呈"U"型变化模式,酸沉降对地表径流pH的影响不显著(P>0.05),表明模拟酸沉降尚未引起地表水的酸化。(2)地表径流中NO3-、SO42-浓度随酸处理强度增强略有增加;HCO3-浓度的变化模式与地表径流pH类似。酸根离子浓度与地表径流pH相关性分析表明,SO42-、HCO3-有助于提高地表水抗酸化能力而NO3-则有助于促进地表水酸化。(3)地表径流中盐基离子对酸沉降的响应不尽相同。pH 3.0处理显著提高地表径流中Ca2+、Na+浓度;Mg2+浓度具有随酸处理梯度增强而增加的趋势;K+受模拟酸度的影响小。表明强酸(pH 3.0)处理将导致土壤Na+ 、Ca2+、Mg2+盐基离子流失。(4)酸沉降具有诱发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流失的倾向,增加地表水受有机污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以艾比湖湿地不同样点芦苇生长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中盐分、可溶性离子、pH值以及速效养分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芦苇适生土壤中,总盐分布呈现出较强的表聚性并且均值不大于10 g·kg-1,总盐与HCO3-具有显著相关性;阳离子中K++Na+含量最多,阴离子则为HCO3-含量最多;养分含量中水解氮和速效磷丰富;土壤pH值变幅在8.28~8.46之间。研究结果说明艾比湖湿地芦苇生长的土壤盐分含量高、养分含量低,以碱性土壤为主。  相似文献   

8.
采用平行同步采样法,于2012年雨季,对广州市大夫山森林公园林内外空气的总悬浮颗粒物(TSP)和细颗粒物(PM2.5)样品进行了24 h收集,测定了TSP和PM2.5的质量浓度并分析了样品中水溶性无机离子成分。结果表明:林内外PM2.5的质量浓度平均值分别为(40.18±10.47)和(55.79±13.01) g/cm3;林内外TSP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01.32 ± 33.19)和(116.61±35.36) g/cm3。林内与林外比,PM2.5和TSP平均质量浓度都显著减少(P < 0.05),表明森林能显著改善空气环境质量。TSP和PM2.5中SO42-、Na+、NH4+和NO3-为水溶性无机离子主要成分,占总离子质量的80%以上,林外这些离子的浓度高于林内(NH4+除外)。这4种离子雨季在空气中的主要存在方式为NaCl、Na2SO4、NH4HSO4和NH4NO3。计算表明,采样期间海盐对大夫山空气TSP和PM2.5的水溶性组分中Na+和Cl-贡献最大,其它元素主要源自陆地源。林内外TSP和PM2.5c(NO3-)/c(SO42-)比值在0.3以下,表明固定源是大夫山森林公园空气主要污染贡献者,TSP中c(NO3-)/c(SO42-)的比值大于PM2.5的比值,说明移动源对TSP的贡献大于PM2.5。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低成本高效率的奶厅废水处理新技术,本研究以大薸(Pistia stratiotes)为研究对象,选择某奶牛养殖场奶厅废水原水、厌氧处理后和好氧处理后的废水开展室内试验,重点研究大薸对奶厅废水中主要胁迫盐分的耐受浓度阈值,以及大薸对奶厅废水中基础养分(TN、TP、COD等)和阴离子盐(SO42-、Cl-等)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当奶厅废水的电导率未超过2 193~2 527 μS·cm-1时,大薸对奶厅废水中的盐分具有耐受性。但当奶厅废水中两种主要阴离子盐SO42-和Cl-含量分别超过5 mmol·L-1和15~25mmol·L-1时,大薸抗氧化酶活性受到抑制。在净化三类奶厅废水的过程中,大薸对水体COD的削减作用最为明显,减少了65.51%~86.75%,TN、NH4+-N和TP含量分别降低了69.46%~87.52%、64.00%~96.59%和30.73%~66.02%,而SO42-和Cl-分别被大薸吸收了16.37%~18.04%和22.02%~35.83%。此外,大薸处理时间为23 d时,对奶厅废水原水和厌氧处理后的废水中多种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最好。奶厅废水经厌氧处理后,大薸对多种污染物的削减作用更为明显,对水体中TN、NH4+-N、TOC、SO42-和Cl-的去除效果较原水分别提升了9.60%、42.83%、40.94%、2.00%和13.81%。研究表明,大薸对奶厅废水中盐分具有耐受性,且奶厅废水经厌氧处理后大薸可以更为有效地降低其中主要污染物含量。  相似文献   

10.
天津市塘沽区不同土地利用状况下土壤盐分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文梅  王静  曲东  杜微  杨冰 《西北农业学报》2011,20(12):152-157
以天津塘沽区农田、菜地、果园、湿地、人工草地5种土壤利用类型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类型土壤中盐分组成和含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该研究区表层土壤总体含盐量较高,且盐渍化程度差异较大。研究区内土样61%为盐土, 11%重度为盐渍化,11%为中度盐渍化,18%为轻度盐渍化。土壤盐渍化类型主要为氯化物(占68%)、氯化物-硫酸盐(占25%)和硫酸盐-氯化物(占7%)。在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农田、菜地、果园和人工草地中总盐分含量较低,而湿地中的较高。土壤中水溶性阴离子表现为湿地Cl-比例最高、菜地SO42-比例最高及果园中HCO3-比例最高的特征。5种土地利用类型中,Na+含量明显大于K+,而Ca2+与Mg2+含量相近。总体上表现出湿地Na+比例最高,果园K+比例最高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为分析通州区线层地下水水化学特性的时空分布特性,在19个监测站位采集了2007—2013年的丰、枯水期的浅层地下水样品进行监测。结果表明:丰水期和枯水期地下水水化学组分差别较小,地下水阴离子中HCO-3占绝对主导地位且含量相对稳定,枯、丰水期的浓度均值分别为423和452mg/L,而SO2-4和Cl-受环境影响浓度变化较大;阳离子则以Na+、Ca2+为主,枯、丰水期的浓度均值分别为82和90mg/L与74和79mg/L,而K+的浓度变异最大。丰水期和枯水期各组分间的相关关系基本一致,2007—2013年研究区内地下水化学类型没有明显的变化,主要为HCO3-Ca·Mg、HCO3-Mg·Ca·Na和HCO3·Cl-Ca·Na·Mg型。各水化学组分的空间分布基本上表现出南部浓度高于北部的,这可能与地下水的流向有关。  相似文献   

12.
针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土地整治工程对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影响难以评价的突出问题和现实需要,通过不同雨强和不同沟道土地整治比例的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沟道土地整治工程对地表和地下径流过程的影响,分析了地表和地下径流氮素排放对沟道土地整治工程的响应,探讨了沟道土地整治工程对降水分配和氮素排放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沟道土地整治能调节降水分配、拦截地表径流、促进降水向地下径流转化,降水分配的调节程度随沟道土地整治比例的增加而增加;与无整治工况相比,在不同的降水强度下,30%和60%的沟道整治平均将降水的地表径流、土壤持留和地下径流比例从62∶21∶17分别调整为45∶22∶33和27∶23∶50。沟道土地整治减少地表径流中泥沙、硝态氮和铵态氮的输出,却有增加地下径流中硝态氮输出的风险;60%的沟道土地整治分别降低地表径流泥沙输出69%~82%、铵态氮输出63%~74%、硝态氮输出31%~48%,增加地下径流中硝态氮输出160%~337%,对地下径流铵态氮输出无影响。  相似文献   

13.
西南岩溶地区虽然降水充沛,但因具有二元水文结构,地表水大量渗漏、地下水深埋,加上土层浅薄且分布不连续、土壤储水能力低,岩溶干旱严重,水分亏缺仍然是植被恢复重建的关键限制因子.如何有效地进行植被的恢复重建和实现水土资源的协调利用,是该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面临的主要难题.由于地质背景的特殊性、地形地貌的复杂性和生境的高度异质性,岩溶山区水分运移过程与其他类型区显著不同,亟需综合考虑岩性、地形地貌、土壤与岩石分布、植被等因素的影响.在简要介绍岩溶山区土壤-岩石环境特征的基础上,综述了降雨入渗产流规律、水分时空异质性、植物水分来源及适应机理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今后应以大气-植被-土壤-岩石系统为研究对象,将水分运移过程与植物的水分利用方式有机结合,综合运用土壤物理学、生态水文学、植物生理学、岩溶地质学等多学科研究手段,探讨表层岩溶带的水文调节功能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揭示坡面、小流域尺度植被与水文过程的相互作用机理,为西南岩溶山区水源涵养型植物群落的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发展与水资源利用呈线性完全相关关系,城市化的程度越高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就越大。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扩大,引起了一系列水文水资源问题,因而研究城市化发展对水资源产生的影响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郭斌 《北京农业》2011,(15):212
分布式水文模型建立在物理机理的基础上,能够较好地反映流域下垫面条件的影响,能模拟计算降雨产汇流的过程,分析时空分布特性,是目前水文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流域水文模拟从模拟的侧重点上可以划分为降雨径流模拟、地下水模拟、流域水循环综合模拟。从流域水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分别介绍上述模型的总体结构、特点及适用领域等。  相似文献   

16.
地下水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用水的重要来源,有时甚至是唯一的水源.利用覆盖整个克里雅河流域平原绿洲的24个地下水观测井点2012年5 ~ 10月地下水动态监测资料,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和克里格(Kriging)空间插值法,分别研究了克里雅河流域绿洲不同径流变化下的地下水埋深的时间序列变化趋势和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地下水埋深的变化受土地类型的影响,同时地下水埋深也影响农业的发展,而且地下水埋深与海拔高度呈正相关关系.在同一时间尺度、不同海拔高度上,相同土地类型的地下水埋深的变化幅度各不相同,区域所处的海拔与地下水埋深的变化幅度呈负相关关系;而在同一时间尺度、同一海拔高度上,东西部地下水埋深变化幅度也各不相同,东部地区的地下水埋深变化幅度大于西部的地下水埋深变化幅度.Kriging空间插值结果表明,不同径流阶段于田绿洲地下水埋深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并不是绝对的整体都呈上升趋势,而且在同一时间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不同时间地下水埋深的变化都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7.
降雨强度对西南喀斯特坡地土壤水分及产流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降雨强度是水文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为揭示其对喀斯特坡地土壤水分及产流特征的影响,本研究以桂西北典型喀斯特坡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人工模拟降雨方法,在相同降雨量(200 mm)下,对不同降雨强度下(34.8 mm/h、73.2 mm/h、100.0 mm/h 和136.4 mm/h)坡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产流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趋于迟缓;由于喀斯特坡地土壤导水率较大,在不同坡位和土层深度,土壤水分变化迅速,通常在24 h 内恢复到降雨之前的水平,表明土壤层蓄水能力低,水文过程迅速。2)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累积地表径流量、壤中流量及表层岩溶带径流量均呈增加的趋势,表明随雨强的增加,喀斯特坡地水分由垂向(深层渗漏为主的慢速流)转为侧向运移(不同径流成分的快速流)。3)地表径流、壤中流及表层岩溶带径流与土壤含水率存在明显的产流阈值关系,且径流产生与消退过程和土壤含水量存在滞后效应,表现为顺时针(壤中流)或逆时针(表层岩溶带径流)的“绳套关系”。本研究表明喀斯特坡地产流主要受控于土壤- 表层岩溶带界面稳定入渗率,表现为受降雨强度的影响较大,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了解喀斯特关键带水文循环。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安徽省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将全省划分为1 999个计算单元,以浅层地下水为主要评价对象,松散岩类孔隙水和碳酸盐岩类裂隙水采用补给量法,基岩裂隙水采用径流模数法,计算了全省多年平均天然补给资源量,采用生态环境约束法计算了全省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并对其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最后分析了全省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王树芳  韩征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3925-13928
北京地区的地下水为满足农业灌溉,保障粮食生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开采的急剧增加,地下水位出现了连续下降的趋势。为掌握地下水水位对农业灌溉的响应,选取了主要受农业灌溉影响为主的一眼地下水监测井,通过对比地下水水位的日变化量与大气降水以及本地区冬小麦降水耦合度之间的关系,得出了地下水水位与冬小麦灌溉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冬小麦灌溉各个阶段,地下水水位相应下降,显示出两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冬灌后至返青前,地下水得到了充分有效的补给,水位可以恢复到冬灌之前的水平;但是由于返青-拔节和灌浆期灌溉需水量较大而且降水量较少,地下水不能得到充分有效补给,静储量被消耗,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在返青-拔节和灌浆期采用节水措施或者引用其他水源,减少地下水的开采量,可以达到采补平衡,实现地下水的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20.
叶文炳  曾成  孙海龙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7):7335-7337
[目的]了解岩溶泉的水化学动态变化,并探讨降雨过程中岩溶作用的机理。[方法]采用仪器自动记录、现场滴定和样品的室内测试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陈旗岩溶泉的水化学动态变化。[结果]HCO3-及Ca2+是陈旗岩溶泉水中的主要阴阳离子,分别占到80%以上。陈旗岩溶泉的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型。Ca2+和HCO3-的浓度和泉水的电导率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Ca2+]=0.225 8 Cond+0.8076,R2=0.983 8;[HCO3-]=0.469 7 Cond+8.698 6,R2=0.999 3)。泉水的季节性变化和昼夜动态变化趋向于与温度同变(夏季白天pH值低,冬季晚上pH值高)。暴雨期间,其水化学变化以稀释效应为主。[结论]陈旗岩溶泉的水化学动态变化反映了该区岩溶作用的强弱,该研究为探究大气中CO2的库源关系及全球环境变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