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农杆菌与受体的共培养条件,对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玉米芽生长点的遗传转化效率,以郑58玉米自交系的种子为试验材料,用EGFP(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作为标记基因,通过控制农杆菌共培养时的水分提供方式,研究共培养时的水分条件对农杆菌转化玉米芽生长点的影响。结果表明,将转化的玉米种子放到加有2层滤纸的培养皿中,每培养皿放置10~15粒种子,加1.5 mL无菌水,放在25℃暗培养3~4 d,在不影响转化效果的基础上有利于转化后发芽,可获得较多的转化材料。  相似文献   

2.
以5个优良玉米自交系的芽尖生长点为外植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表达载体p CAMBIA3301转入玉米自交系中,研究了影响玉米遗传转化的若干因素,初步建立了良好的玉米遗传转化体系。结果表明,农杆菌侵染液浓度OD600值为0.6、共培养时间2 h、真空处理时间为10 min时,选用自交系郑58作为转化受体,可以明显提高遗传转化效率。  相似文献   

3.
研究玉米自交系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过程中根长、芽长及鲜质量在不同NaCl质量浓度胁迫下的变化。结果表明,3~6 g/LNaCl处理对玉米自交系H80和自选205发芽的抑制作用较小,对B708发芽的抑制作用较大;9 g/L的盐质量浓度可能是影响玉米种子萌发的临界浓度。盐胁迫下,玉米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明显下降。盐胁迫抑制玉米发芽期间芽和根的生长,且在低盐质量浓度(3 g/L)下根受抑制敏感程度大于芽。玉米自交系间的耐盐性存在明显差异,自选205耐盐性相对较强,H80次之,B708耐盐性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4.
农杆菌介导的小麦生殖器官的整体转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杆菌介导的植物整体转化技术是近几年新发展起来的转化方法。这种方法以植物生长点,特别是生殖器官的生长点作为外源基因导入的目标器官。由于避免了由单一转化细胞通过组织培养获得再生植株的过程,这种方法避免了基因型时植株再生和转化的限制,有望发展成为不受基因型限制的广泛适用的新型植物转化方法。此方法已在拟南芥上上获得很大的成功。本实验以不同发育时期的小麦为材料,通过农杆菌介导,或结合基因枪轰击,将外源基因导入到小麦生殖生长时期的生长点中,获得GUS(β-半乳糖醛酸酶)报告基因的瞬时表达。具体实验结果如下:①在供试的两个农杆菌菌株EHA105和LBA4404中,只有EHA105能够有效地侵染小麦生长点细胞,获得GUS报告基因的瞬时表达;②农杆菌只有经过乙酰丁香酮处理后,才能有效地侵染小麦生长点;③农杆菌的有效侵染与植物材料的伤害无关,转化效率与植株的大小成正比。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不同沼肥对玉米(Zea mays L.)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其中沼肥分为沼液和沼渣两部分,分别用作浸种液和有机肥。结果表明,50%的沼液浸种(除玉米秸秆沼液)对玉米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有抑制作用,而玉米秸秆沼液能促进玉米种子发芽,其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分别比对照增长了2.69%、5.04%和131.60%;所有沼液处理均能促进玉米幼苗芽和根的生长,酒渣沼液和葡萄藤沼液分别对芽重和根重促进作用最明显。沼渣对玉米种子的发芽率没有促进作用,对玉米幼苗株高(除葡萄藤渣)、生物量有促进作用,其中牛粪沼渣的促进作用最明显,株高和鲜重分别较对照提升14.55%和66.81%。综上所述,沼肥对玉米种子的发芽作用表现为无明显作用或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但对幼苗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玉米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对水分环境的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玉米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对水分环境十分敏感,低活力种子比高活力种子更敏感,水分环境影响玉米种子吸收水分的速度。不同水分条件下玉米种子发芽速度有显著差异,胚根伸长最早的在吸水30h左右,种子发芽最迟的在吸水90h以后,且发芽率显著下降;胚根伸长时的种子含水量在30%-65%内变化,发芽3-7d的幼苗长度与发芽过程中胚的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芽的生长比根的生长对水分更敏感。玉米种子在水分过多的环境中发芽,蛋白酶活性显著升高,淀粉酶活性显著下降,酶活动平衡受到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露地菊脚芽农杆菌真空渗透转化技术体系,为菊花品质改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农杆菌真空渗透和浸染转化法对露地菊火焰的脚芽进行目的基因遗传转化,分析其PCR结果,以抗性分化苗叶片进行β-葡萄糖苷酸酶(β-glucuronidase,GUS)组织染色验证转基因植株,分析农杆菌真空渗透转化率.[结果]将含AtLFY基因和AtCO基因的表达载体分别转入露地菊根部脚芽中,通过PCR检测GUS染色鉴定后,真空渗透1次的平均转化率为11.97%,真空渗透2次的平均转化率为15.86%,菌液浸染10 min的平均转化率为3.64%,菌液浸染20 min的平均转化率为11.14%,总体嵌合率为14.58%.[结论]建立的露地菊脚芽农杆菌真空渗透转化技术体系对露地菊的遗传转化效率高,可操作性强.  相似文献   

8.
种子标准发芽试验中,为获取种子发芽和生长情况,需借助人工定时对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芽长和根长等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和测量,该测定过程费时费力,且易对发芽的幼苗造成损伤。针对这些问题,该研究基于Mask RCNN(基于区域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和机器视觉技术设计了一种玉米种子发芽自动检测方法。首先,在玉米种子发芽试验的7 d内,每天采集模型训练和测试所需的图像,并用Labelme工具对种子位置进行标注,再利用标注图像训练种子定位模型;其次,根据模型定位出的玉米种子掩膜区域,设定一个监测种子发芽的椭圆区域,自动识别种子发芽状态;最后,利用骨架提取和深度搜索算法实现发芽种子幼苗主骨架线的提取,通过计算种子掩膜的质心坐标位置,实现芽和根长度的分别统计。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识别发芽种子,实现发芽试验中玉米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芽长、根长等指标的自动统计,可为种子发芽试验的自动化管理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早熟玉米品种的引进和推广,黑龙江省玉米种植区域发生北扩,原来的麦豆产区扩大了玉米种植面积,但是这一地区受到热量条件不足的制约,加之时常发生倒春寒,在玉米播种后粉籽、烂芽的情况常常发生,造成玉米出苗不齐、田间缺苗断垄,对玉米的产量有较大影响。本文就玉米播种后粉籽和烂芽的原因加以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1玉米粉籽烂芽的原因1.1土壤温低持续的低温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玉米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  相似文献   

10.
[目的]优化农杆菌介导创伤胚转化的方法,提高转化率,培育具有特定功能的转基因品种,改善作物的生存能力和生态环境适应力。[方法]参照农杆菌划胚介导植物萌发种子基因转化方法,以燕麦、玉米和高粱的萌发种子为试验材料,农杆菌菌株LBA4404(含质粒P3301ubi Ac)侵染转化燕麦、玉米和高粱的萌发种子,优化转化条件,探索燕麦、玉米和高粱遗传转化体系,探讨菌液浓度、种子萌发时间、超声波功率、乙酰丁香酮和草丁膦浓度对3种作物的影响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农杆菌菌液浓度为0.6OD600≥0.4时转化效果最佳;第1次超声波功率为900 W,处理时间为10 min;第2次超声波功率为200 W,处理时间为4 min效果最佳。转化效率最高;添加乙酰丁香酮对燕麦、高粱和玉米的发芽有明显促进作用,但转化效果有明显区别;燕麦、玉米和高粱的转化植株对草丁膦的耐受性差异不大,与非转化植株相比,0.8 mg/L除草剂胁迫下燕麦、玉米和高粱种子萌发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用1 mg/L除草剂溶液对T0和T1代转化植株幼苗进行筛选,转化植株的存活率高于对照。[结论]经除草剂筛选和PCR对T0和T1代幼苗检测,初步证明获得了转化植株。  相似文献   

11.
以蒸馏水、自来水、10%PEG为引发剂对"垦玉六号"玉米陈种子进行引发处理,研究渗透引发时间和引发剂对玉米陈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发36h对玉米种子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胚芽长及芽鲜重等具有明显的促进效果,10%PEG引发对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胚芽长及芽鲜重也有着明显的促进效果,10%PEG引发36h对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及侧根数促进效果显著,引发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为建立以潮霉素为选择标记的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的玉米高效遗传转化体系,本研究利用携带p MDC141-CYP79A1(含GUS基因)质粒的农杆菌浸染玉米A188幼胚,共培养7d后通过GUS基因瞬时表达率,研究农杆菌的菌液浓度、热激时间和浸染时间等因素对玉米幼胚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农杆菌的菌液浓度的增加、热激时间和浸染时间的延长,GUS表达效率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当农杆菌菌液的OD_(600)为0.8、热激预处理时间3min和浸染时间5min时,其GUS瞬时表达率均最高,分别为46.8%、46.4%和51.7%。并在最佳条件下将GUS基因转入到玉米幼胚,以潮霉素为选择标记,进行3次选择培养,将重新分化的抗性愈伤组织进一步分化成苗,获得56株潮霉素抗性植株,经PCR分子鉴定,获得22株阳性植株,初步建立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高效玉米幼胚遗传转化体系,为以抗潮霉素基因作为筛选标记的玉米遗传转化和基因功能验证提供技术基础,获得的抗潮霉素转化植株为玉米育种提供新材料。  相似文献   

13.
以‘陇东苜蓿’茎尖生长点为受体材料,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并结合漩涡振荡,将双元基因溶菌酶(Lyz)与绿色荧光蛋白(GFP)导入其中,并对转化过程中的干扰因素和适宜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70mg/L的卡那霉素对陇东苜蓿转化植株的生长具有抑制效应;250mg/L头孢霉素能够有效地抑制农杆菌LBA4404的生长;‘陇东苜蓿’茎尖生长点经携有pBI121-Lyz-GFP的农杆菌LBA4404(D600值0.5~0.6)漩涡振荡侵染30min,培养4~5d后,转化材料生长良好,其转化率为24.47%.试验成功获得了含有该双元基因的‘陇东苜蓿’转基因植株,通过荧光检测和PCR扩增分析,转化植株有较强的荧光表达和GFP基因片段.  相似文献   

14.
盐胁迫下外源NO对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玉米品种沈玉17为试材,研究了盐胁迫条件下外源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供体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SNP)对玉米种子萌发及其根、芽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00 mmol/L的NaCl胁迫条件下,SNP溶液处理可以不同程度恢复玉米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促进盐胁迫下根、芽的生长,且以浓度为100μmol/L的SNP溶液处理效果最好。表明,SNP溶液处理提高了盐胁迫下玉米种子活力和根、芽的生长,从而增强了玉米的抗盐性,并且不同浓度的SNP溶液处理对玉米抗盐性影响的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抗生素和重金属复合胁迫对玉米的毒性机制及环境健康风险,本研究以玉米(Zea mays L.)为材料,用低浓度锌(Zn)和土霉素(OTC)溶液培养玉米种子发芽,另外将健康玉米幼苗置于加入低浓度锌和土霉素的营养液中以水培的方式培养,研究Zn与OTC复合胁迫对玉米种子发芽和幼苗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OTC和Zn单一胁迫时,对玉米种子发芽率影响不显著。而OTC和Zn复合处理能够显著促进玉米种子发芽率。各浓度OTC和Zn单一胁迫处理对玉米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均为先升高后下降,Zn的加入可以减轻OTC对玉米幼苗的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16.
采用农杆菌介导植物萌发种子基因转化方法,在棉花和玉米上转化外源目的基因,进行非组培转化法的探索。结果表明,针刺对棉花和玉米种子的萌发没有影响,但对2种作物的出苗率有明显抑制作用。转化过程中,棉花的共培养时间不宜超过24 h,玉米不宜超过48 h。经大田筛选及PCR检测,棉花未获得转化植株,玉米获得转化植株共7株,转化率达0.14%,其中加入AS(乙酰丁香酮)的处理获得6株,不加AS处理获得1株。  相似文献   

17.
利用农杆菌介导玉米愈伤组织遗传转化,研究了不同影响因子对玉米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自交系H99,玉米杂交组合H99×A188更适宜作为玉米遗传转化的受体材料;继代6d后的胚性愈伤组织最适宜农杆菌转化;农杆菌菌株EHA105的侵染效果好于EHA101;抗性愈伤组织筛选培养基中除草剂筛选的临界质量浓度为4.0mg/L;头孢霉素质量浓度在500mg/L时适合进行除菌处理,且对植株再生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8.
以玉米自交系“综31”和“P12”的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通过愈伤组织对潮霉素的敏感性试验,确定了潮霉素50~70mg/L为愈伤组织适宜选择压。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玉米淀粉分支酶基因的反义表达栽体导入玉米自交系中,并对农杆菌转化系统的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EHA105的菌株振荡20h后,菌液OD值为0.5~0.6时侵染25min为农杆菌转化的最适条件。对转化的愈伤组织进行分化诱导出苗后进行PCR检测,证明外源目的基因已整合到玉米基因组中,转化率最高达到5.3%,并得到了转化植株的种子。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花粉管结合农杆菌介导方法将iaaM基因导入玉米自交系。[方法]利用电击转化法将iaaM基因的表达载体转入农杆菌LBA4404菌株中,通过花粉管通道法将验证正确的菌株直接转化京24玉米自交系,最后通过除草剂筛选及PCR检测得到阳性植株。[结果]试验共得到12株抗性植株,其中10株为阳性植株。[结论]该研究成功建立了一种无需组织培养体系,直接利用花粉管通道进行农杆菌介导的玉米转化方法。  相似文献   

20.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玉米大斑病菌转化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构建大规模的玉米大斑病菌ATMT突变体库,本研究对根癌农杆菌介导的玉米大斑病菌的转化条件进行了优化,包括共培养温度与时间、孢子萌发时间、转化受体材料、共培养介质等。结果表明:头孢噻肟钠和羧苄青霉素浓度为200/200μg/mL时可有效抑制根癌农杆菌的生长;当玉米大斑病菌分生孢子萌发24 h后,在20℃条件下与根癌农杆菌共培养48 h,共培养介质为微孔滤膜时转化效果最佳,转化效率可达到90~110个转化子/105个孢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