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4 毫秒
1.
许氏平鲉仔、稚鱼的摄食特性及幼鱼胃排空率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阐明人工育苗条件下许氏平鲉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特性及变化规律,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对人工育苗条件下许氏平鲉仔、稚鱼摄食特性及不同生长阶段幼鱼的胃排空率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许氏平鲉仔、稚鱼已具有较强的摄食能力,前期仔鱼(2日龄)昼夜摄食高峰出现于16:00;后期仔鱼(15日龄)与稚鱼(25日龄)的摄食高峰均出现在16:00—20:00,表现为白天摄食类型。许氏平鲉仔、稚鱼各阶段的日摄食率分别为42.26%(2日龄)、16.25%(15日龄)和13.07%(25日龄),可将其作为许氏平鲉早期发育阶段日投喂量的参考标准。在水温(22±0.5)°C条件下,摄食人工配合饵料的不同规格许氏平鲉幼鱼(平均体质量1.78和8.52 g)表现出明显不同的胃排空特征。采用线性模型、指数模型、平方根模型和Logistic模型均能较好地拟合实验幼鱼的胃排空数据。以R2、RSS、SDR为标准进一步比较,结果显示,体质量1.78和8.52 g幼鱼胃排空最佳拟合模型分别为线性模型和Logistic模型,其胃排空率分别为0.007和0.047 g/h,根据其胃排空特征以及投喂频率对幼鱼生长离散的影响等,建议将饱食投喂2~3次/d作为60~90日龄幼鱼的适宜投喂频率。  相似文献   

2.
测定了厚颌鲂(Megalobrama pellegrini)仔稚鱼从出膜到30日龄的生长、可溶性蛋白含量及消化酶活性。结果表明:初孵仔鱼即能检测到胰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活性,2日龄检测到碱性磷酸酶活性。投喂组可溶性蛋白含量随日龄的增加显著增加(P<0.05),饥饿组可溶性蛋白含量6日龄前增加不显著,6日龄后开始下降。所测消化酶的全活力与比活力呈现出不同的变化模式。各消化酶的全活力基本是随日龄的增加而增加。投喂组胰蛋白酶比活力在10日龄达最大值,随后显著下降;饥饿组胰蛋白酶比活力在4日龄达最大值,随后显著下降。投喂组淀粉酶在5日龄达到最大值,从6日龄到12日龄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随后增加至15日龄的(0.912±0.090)mU/mg,在试验后期均维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饥饿组淀粉酶比活力的最大值出现在1日龄,从2日龄到8日龄变化不显著,8日龄后显著下降。投喂组脂肪酶比活力在18日龄达最大值,随后显著下降;饥饿组脂肪酶比活力1日龄到6日龄变化不显著,6日龄后显著下降。投喂组碱性磷酸酶比活力从2日龄到12日龄显著上升,12日龄达到最大值,随后显著下降;饥饿组碱性磷酸酶比活力从2日龄到8日龄显著上升,8日龄达到最大值,随后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不同循环饥饿投喂模式下许氏平鲉的补偿生长和体成分的变化,分别采用每日投喂(对照组)、饥饿2 d投喂1 d、饥饿2 d投喂2 d、饥饿2 d投喂3 d、饥饿2 d投喂4 d和饥饿2 d投喂5 d的循环饥饿投喂模式,对初始体长(10.25±0.74) cm、体质量(16.77±2.72) g的许氏平鲉幼鱼进行为期67 d的养殖试验。试验结果显示:饥饿2 d投喂5 d试验组的终末体质量、质量增加率、特定生长率均最高,表现为超补偿生长;饥饿2 d投喂4 d组的终末体质量、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表现为完全补偿生长;饥饿2 d投喂1 d、饥饿2 d投喂2 d和饥饿2 d投喂3 d试验组的终末体质量、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现为不能补偿生长。各组间的饲料效率、肝体指数和肥满度差异不显著(P>0.05),但对照组的脏体指数显著高于循环饥饿投喂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循环饥饿投喂组(除饥饿2 d投喂5 d试验组外)的鱼体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粗蛋白质和灰分含量各组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中国近海常见大型钵水母对鱼类资源补充的影响,本实验利用清除率法比较研究了伞径4 cm的3种大型水母幼体—海月水母(Aurelia aurita)、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和沙海蜇(Nemopilema nomurai),对不同发育阶段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和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仔稚鱼的捕食量。结果表明,3种水母均可捕食牙鲆和许氏平鲉仔稚鱼,其捕食率随仔稚鱼生长而降低,其中海月水母可捕食规格15 mm牙鲆和20 mm许氏平鲉,海蜇能够捕食规格20 mm牙鲆和30 mm许氏平鲉,沙海蜇可捕食30 mm许氏平鲉;仔稚鱼密度对水母捕食率影响不显著,牙鲆的变态和底栖生活是其逃避被水母捕食的有效手段;不同水母物种对仔稚鱼的捕食效率主要与其活力相关,水母结构和毒性也是重要因素,相同规格3种水母对仔稚鱼捕食率由高到低为海蜇沙海蜇海月水母。本研究结果可为阐明水母与鱼类的动态关系,研究海洋鱼类的自然资源补充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鬼鲉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节律与饥饿致死时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鬼鲉(Inimicus japonicus)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特性和仔鱼饥饿致死时间.结果表明,仔鱼和营游泳生活的稚鱼摄食高峰出现在白天,并以白天摄食为主,6日龄仔鱼、17日龄营游泳生活稚鱼的摄食率高峰为10:00和14:00.随着生活习性的转变,其摄食节律也发生明显变化,稚鱼和幼鱼在营底栖生活方式的阶段,以夜间摄食为主,另一摄食小高峰出现在早晨.进入底栖生活阶段的29日龄稚鱼、40日龄幼鱼的摄食高峰为22:00和6:00.鬼鲉仔、稚、幼鱼各阶段的日摄食率分别为:6日龄仔鱼69.7%,17日龄稚鱼57.7%,29日龄稚鱼42.3%,40日龄幼鱼17.7%.在饥饿条件下鬼鲉初孵仔鱼、1、3、5、8和10日龄仔鱼的全部死亡时间分别为192 h、216 h、168 h、80 h、178 h和264 h,半数死亡时间分别为144h、120 h、120h、60h、108 h和144h,说明5日龄仔鱼是鬼鲉早期发育中最为敏感的阶段.饥饿仔鱼呈现头大、体短、身瘦、体色发白等形态特征,行为上表现为游动缓慢,反应迟钝和静卧底部.长期饥饿后仔鱼脑后部下陷明显,其形态特征可作为判断仔鱼饥饿致死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试验分析了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条件下黄颡鱼(Pseudogrus fulvidraco)仔稚鱼生长、存活率、摄食力和体成分的变化。随着仔稚鱼的生长和发育,摄食率和胃充塞度逐渐加大,体长大于10 mm的仔鱼,摄食率都在93.3%以上,大多数个体胃充塞度都在3~5级。投喂卤虫无节幼体的黄颡鱼仔稚鱼生长较传统育苗方式生长快,存活率高。体内粗养分、氨基酸与脂肪酸含量都发生相应变化。黄颡鱼淀粉酶、蛋白酶与脂肪酶活性均在1日龄时即可检测到,开口期即5日龄时,3种消化酶比活力均达到较高值,15日龄后消化酶比活力又都降低到较低水平。卤虫无节幼体体内营养物质含量丰富,大小适口,是黄颡鱼仔稚鱼开口摄食的优质生物饵料。  相似文献   

7.
在水温(19±0.5)℃条件下,为研究不同饥饿时间对胭脂鱼仔鱼生长、摄食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设定两个实验:实验一,设置完全饥饿组(S)和正常摄食组(C);实验二,设置延迟0(对照组)、1、3、5、7、9和11 d投喂组,分别记作D0、D1、D3、D5、D7、D9和D11。实验历时29 d。结果显示:(1)孵化后7 d胭脂鱼仔鱼初次摄食,14 d时卵黄物质耗尽,27 d进入不可逆点期(PNR),在抵近PNR时,胸角特征明显,死亡率显著增加;(2)恢复摄食后,D1和D3组仔鱼体质量与D0组无显著差异,表现出完全补偿生长效应;(3)在饥饿1~7 d过程中,胭脂鱼仔鱼的胰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显著下降(P<0.05),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饥饿9~11 d仔鱼的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显著上升。恢复摄食后19日龄时,胰蛋白酶活性随饥饿时间的延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淀粉酶活性与其相反,呈先降后升的趋势;29日龄时,随饥饿时间的延长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均呈显著上升趋势。 结果表明,饥饿会导致胭脂鱼仔鱼的生长、摄食和消化酶活性产生明显的变化,其补偿生长随饥饿时间的不同而不同;在恢复摄食后,不同饥饿程度仔鱼在不同恢复时间消化酶恢复策略并不一致,饥饿时间越长越倾向于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但其内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在水温为17.6±0.2℃条件下,研究了饥饿和恢复投喂对许氏平鲉幼鱼肝脏和肠主要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实验分4组,每组设3个平行,其中A组为对照组,即在实验过程中正常投喂;B组饥饿5d恢复投喂50d;C组饥饿10d,恢复投喂45d;D组饥饿15d,恢复投喂40d。实验结果表明,蛋白酶、胰蛋白酶随饥饿时间的延长其活性下降明显,脂肪酶活性虽有下降趋势但不明显,而淀粉酶则在饥饿初期活性大幅度上升;恢复投喂后除了肠蛋白酶和肝胰蛋白酶外,其他消化酶活性均达到对照组水平。  相似文献   

9.
人工隐蔽物及投喂频率对许氏平鲉幼鱼生长和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室内水槽实验条件下研究了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幼鱼(15.24 g±2.9 g)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对3种人工遮蔽物的行为反应。在此基础上,通过7周的养殖实验研究了不同放养密度下(800 ind/m3,1 200 ind/m3,1 600 ind/m3),隐蔽物、投喂频率(1次/d、2次/d、3次/d、4次/d)对许氏平鲉幼鱼(0.50 g±0.02 g)生长、摄食和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实验采用的3种隐蔽物对许氏平鲉幼鱼均有明显的诱集作用,其中扇贝笼改造的隐蔽物S1诱集效果最好。2)遮光条件可以提高隐蔽物区域幼鱼的分布率,但与自然光处理组差异不显著(P0.05)。3)在实验设定的密度范围内,许氏平鲉幼鱼的终末体重、日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随密度的增大而升高。无隐蔽物条件下,低密度组的日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与中高密度组差异显著(P0.05),终末体重则显著低于高密度组(P0.05);隐蔽物的设置显著提高了中、低密度组许氏平鲉幼鱼的终末体重(P0.05),高密度组幼鱼的特定生长率和饲料转换率也有显著提高(P0.05)。4)放养密度和隐蔽物对于许氏平鲉幼鱼的生长离散影响显著(P0.05),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大,幼鱼的体重变异系数呈逐渐增大趋势;相同放养密度下,放置隐蔽物的各组幼鱼生长离散均小于未放置组,其中低密度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中密度组间差异显著(P0.05)。5)3种放养密度下饱食投喂频率为1次/d处理组幼鱼的体重变异系数显著大于其他各组(P0.05),饱食投喂频率大于2次/d时,各处理组幼鱼生长离散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体重0.5~5.8 g的许氏平鲉幼鱼,当放养密度为1 200 ind/m3条件时,通过投放人工隐蔽物,选取2次/d的饱食投喂频率,可显著降低生长离散水平,并使幼鱼获得较好的生长。本研究旨在为许氏平鲉健康苗种培育及规模化生产提供科学指导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美洲西鲱仔鱼不可逆点及仔、稚鱼摄食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水温(20.5±1.0)℃的条件下,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对美洲西鲱(Alosa sapidissima)仔鱼在饥饿状态下的生长、形态、不可逆点(PNR)及仔、稚鱼期的摄食节律进行了研究,旨在阐明美洲西鲱早期发育过程中的摄食规律和特点。实验结果表明,美洲西鲱初孵仔鱼全长(7.45±0.15)mm,体质量为(2.15±0.03)mg,卵黄囊体积为(5.99±0.13)mm3,第5日龄,仔鱼卵黄囊被完全吸收。对照组仔鱼全长及体质量随着卵黄囊的消耗、外源性营养的建立逐渐增加;饥饿组仔鱼自6日龄开始,全长及体质量开始呈现负增长,至10日龄全部死亡。美洲西鲱初孵仔鱼初次摄食时间在3日龄,摄食率为46.67%,5日龄摄食率达到最大为89.29%,PNR发生在7~8日龄,综上所述,美洲西鲱仔鱼最佳投喂时间应在2~3日龄。美洲西鲱仔、稚鱼摄食节律研究表明,美洲西鲱早期仔鱼(4日龄)昼夜摄食高峰出现在14:00,平均摄食量达到0.14 mg;晚期仔鱼(17日龄)在10:00和14:00出现较高的摄食量,分别为0.92和1.36 mg;28日龄稚鱼在10:00、14:00和18:00 3个时间段维持着较高的摄食量,摄食量分别为1.77、2.45和1.55 mg,属于典型的白天摄食类型,且随着仔稚鱼的生长发育,摄食高峰期逐渐延长。美洲西鲱仔、稚鱼各阶段的日摄食率分别为20.08%(4日龄)、29.48%(17日龄)和12.41%(28日龄),可将其作为美洲西鲱日投喂量的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11.
卢飞 《现代渔业信息》2011,26(10):3-4,8
近年来,休闲渔业在潍坊市迅速发展并引起广泛关注。文章通过SWOT分析方法,从宏观上对潍坊市发展休闲渔业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阐述,并提出了潍坊市休闲渔业发展策略:(1)重视科学规划,规范休闲渔业发展;(2)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产业竞争力;(3)加大资金投入,促进休闲渔业发展;(4)突出渔业风俗文化,构建产品体系;(5)加大宣传力度,着力开拓市场。  相似文献   

12.
从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早春园自由市场随机购买鲜鸡蛋30枚作为检样,蛋黄进行沙门氏菌的检测,通过预增菌、增菌、分离培养及鉴定,发现所购买的这些鸡蛋黄中沙门氏菌检出阳性率为76.7%。  相似文献   

13.
The parasitic dinoflagellates of the genus Hematodinium have been considered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merging pathogens for a broad range of marine crustaceans around the world. In China, frequent outbreaks of Hematodinium infections have caused serious economic losses for local farmers since 2004. Wild crabs were recently indicated to play a vital role in the transmission and spreading of the Hematodinium disease in polyculture pond systems. Based on PCR amplification and histo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we demonstrated that H. perezi can naturally infect a wild crab species, Hemigrapsus takanoi, which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waterways located on the coast of Rizhao or Weifang, Shandong Peninsula, China. According to the sequence similarity analysis and phylogenetic analysis, the Hematodinium isolates were identified as H. perezi and belonged to genotype II. The prevalence of H. perezi ranged from 3.3% to 5.7% in H. takanoi originating from Rizhao (n = 165 wild crabs) and from 0.9% to 20.0% in that originating from Weifang (n = 1386 wild crabs), respectively. To our knowledge, H. takanoi is, for the first time, reported as a new host for Hematodinium. Given the wide distribution of H. takanoi on the coasts along the Shandong Peninsula and the relative high prevalence of infection we monitored in our study, we speculate that H. takanoi contributes to the introducing and spreading parasitic Hematodinium between ponds via waterways in a poly-culturing system. Findings in this study broaden the host range of this parasite and expand the scope of our surveillance for Hematodinium disease in China.  相似文献   

14.
革胡子鲶出血性败血症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暴发性死亡的革胡子鲶(Clarias gariepinus)中分离出可疑病原菌株2010111403(简称1403),分别采用细菌全细胞脂肪酸鉴定系统、Biolog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及细菌16 S rDNA序列分析三种方法对其鉴定,结果表明菌株1403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分离菌株对健康革胡子鲶致病性测试表明其对革胡子鲶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为6.32×106菌落形成单位(CFU);实验感染革胡子鲶出现与自然发病相似症状,表明菌株1403是引起革胡子鲶发生暴发性死亡的主要致病病原。药敏试验表明,庆大霉素、四环素、阿奇霉素、氟哌酸、先锋霉素等9种抗生素对分离菌株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但分离菌株对复方新诺明、克林霉素、罗红霉素等4种药物表现出耐药性。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包括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HPND)在内的多种新发疫病的流行,使我国甲壳类养殖业遭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筛查导致山东潍坊某养殖场中一虾蟹混养池塘内患病三疣梭子蟹感染的可能病原,本研究采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对三疣梭子蟹样品进行了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虾血细胞虹彩病毒(SHIV)、致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副溶血孤菌(Vp_(AHPND))、虾肝肠胞虫(EHP)、偷死野田村病毒(CMNV)、黄头病毒(YHV)和肝胰腺细小病毒(HPV)等8种病原的检测,并对样品进行了组织病理和原位杂交分析。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显示,患病三疣梭子蟹样品呈Vp_(AHPND)阳性,而呈现WSSV、IHHNV、SHIV、EHP、CMNV、YHV和HPV阴性。对样品进行Vp_(AHPND)套式PCR第二轮扩增产物的序列测定、比对和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扩增产物序列与致病副溶血弧菌质粒上pirA~(vp)毒力基因片段具有99%的同源性,该序列与已报道的多个致病副溶血弧菌PirA聚在进化树的同一主分支上。组织病理学分析显示,患病三疣梭子蟹的肝胰腺小管上皮细胞坏死,心肌纤维呈溶解样病变,鳃丝上皮柱突细胞明显坏死,胸神经节的神经细胞损伤严重,并且这些组织中还可见大量的细胞核固缩现象;原位杂交结果显示,肝胰腺、心肌、鳃组织及胸神经节中的病变部位均存在Vp_(AHPND)探针的蓝紫色杂交信号。以上表明,虾蟹混养池塘中三疣梭子蟹在自然状态下感染了Vp_(AHPND),并导致肝胰腺、心肌、鳃和胸神经节发生了严重病理损伤。本研究首次在养殖三疣梭子蟹中检测到Vp_(AHPND)感染并揭示了感染所致的病理变化,相关结果为揭示Vp_(AHPND)自然宿主种类和养殖三疣梭子蟹病害防控提供了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16.
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是近年来贝类病害中最常见的细菌性病原之一,对贝类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本研究旨在分析不同养殖环境水体和贝类组织中,溶藻弧菌的基因变异、毒力基因、耐药性及其分布规律。对12株溶藻弧菌分离株开展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MLST)、毒力因子以及菌株耐药性分析,结果显示,12株溶藻弧菌的序列型(sequence typing, ST)分型互不相同,7株为PubMLST数据库已经收录的ST型,5株因管家基因的等位基因位点变化而形成新的ST型,贝类养殖环境中的溶藻弧菌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12株溶藻弧菌都携带tlh、fur和collagenase三种毒力基因,但均未检测到tdh、trh、toxR和tcpA毒力基因。溶藻弧菌携带毒力因子的种类和数量受地区分布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来源的溶藻弧菌均具有多重耐药特征,对青霉素和氨苄西林产生抗性。本研究表明,贝类养殖环境中的溶藻弧菌具有种群复杂、遗传多样性高的特点;不同来源菌株在毒力基因携带和耐药性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通过探究不同区域内不同来源的溶藻弧菌遗传变异及耐药性差异,对贝源溶藻弧菌的有效防控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该研究通过肉眼观察、镜检,进行干露、饥饿、盐度突降、福尔马林等抗性试验,并采用病毒检测等方法,以期建立评估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虾苗活力和质量标准。结果表明,斑节对虾健康虾苗具有趋光性、集群性,体表光洁,肌肉透亮,肠胃食物充盈等特性。测试虾苗干露时间以15min为宜,健康虾苗干露后能立即恢复活力,而病弱虾苗多出现死亡、昏迷现象;虾苗的成活率随饥饿时间的延长而降低,随福尔马林浓度升高和时间延长而降低,随盐度突降幅度增加而降低。健康虾苗能忍受100~200μL·L^-1福尔马林溶液30min,成活率近100%;在盐度20~30下虾苗的成活情况较好,而其在淡水中仅能存活1h。对虾苗进行病毒检测,可以避免养殖中因虾苗携带病毒而可能导致的病毒性疾病的暴发。  相似文献   

18.
虎斑乌贼受精卵卵黄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本实验对虎斑乌贼受精卵卵黄的营养成分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其幼体的营养需求量,为其幼体配合饲料研制提供参考数据。随机选取大约800个虎斑乌贼受精卵的卵黄,采用国家标准方法测定其水分、灰分、粗蛋白质、粗脂肪、氨基酸、脂肪酸和矿物元素含量。结果表明:1)虎斑乌贼受精卵卵黄中粗蛋白质含量为76.33%(干重基础);总氨基酸(TAA)和必需氨基酸(EAA)含量分别为71.22%和32.38%(干重基础),EAA/TAA为45.46%,氨基酸中以谷氨酸(Glu)含量最高(9.97%),必需氨基酸中亮氨酸(Leu)含量最高(7.58%)。2)其粗脂肪含量12.71%(干重基础);共检出17种脂肪酸,包括8种饱和脂肪酸(SFA)、5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4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FA、MUFA和PUFA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43.47%、7.54%和49.25%,其中以DHA含量最高,达32.80%,EPA含量为7.70%,DHA/EPA为4.26。3)检测出Na、K、Ca、Mg、Sr、Mn、Fe、Cu、Zn、Al和As 矿物元素,微量元素中富含Zn、Al和Fe,含量分别为 0.77、0.71和0.43 mg/kg(鲜重基础)。由此可见,卵黄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富含n-3PUFA的特点;虎斑乌贼幼体饲料中蛋白质需求量参考值为76.33%;氨基酸需求量参考值,如赖氨酸(Lys)为5.49%,蛋氨酸(Met)为2.63%;脂肪的需求量参考值为12.71%,DHA为4.17%,EPA为0.98%;微量元素需求量参考值,如Zn为2.77 mg/kg,Cu为0.19 mg/kg(干重基础)。  相似文献   

19.
杜守恩 《齐鲁渔业》1995,12(2):22-24
在扇贝育苗场的工程设计中,通过增国加热池的泡沫分离装置、充气的泡沫净化装置、生物效应灯用二级沙滤池,提高水质标准,除去水中部分细菌,提高了单位水体出苗率和效益。  相似文献   

20.
氯氰菊酯暴露对草鱼4种器官组织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氯氰菊酯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幼鱼(9.30±0.48)g的急性毒性实验及对鳃、肝、肾、脾的组织学研究,探讨了随着氯氰菊酯浓度的增加以及暴露时间的延长草鱼组织结构损伤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氯氰菊酯对草鱼种的48 h-LC50和96 h-LC50分别为55.21μg/L和25.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