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对虾育苗中常用海洋微藻抑菌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等鞭金藻、三角褐指藻、扁藻对对虾育苗中致病菌鳗弧菌、假单胞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等鞭金藻、三角褐指藻、扁藻的水溶性物质及脂溶性物质对鳗弧菌有抑制作用;等鞭金藻、三角褐指藻的水溶性物质及等鞭金藻、三角褐指藻、扁藻的脂溶性物质对假单胞菌有抑制作用。在抑菌试验中,等鞭金藻、三角褐指藻、扁藻密度达10×104/ml时,对对虾育苗池水的抑菌作用较好,特别是对弧菌的抑制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在水温(22±1)℃和连续光照强度为50μmol·m~(-1)·s~(-2)下,取主要由乳酸菌、硝化菌、芽孢杆菌、光合菌,及酵母菌等组成的培藻肥水型EM菌0.5m L、2.5m L或5.0m L,分别加入到200m L密度相同的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 f.、球等鞭金藻3011 Isochrysis galbana parke和小球藻Chlorella sp.中培养15d,以f培养基为对照,研究不同浓度培藻肥水型EM菌对这3种藻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EM菌对金藻、硅藻、绿藻的生长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对金藻及硅藻生长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生长率提高20%~50%,最终细胞密度有所提高,添加5m L促生长作用更持久。  相似文献   

3.
选取对数生长期的海洋饵料微藻——角毛藻(Chaetoceros sp.)和扁藻(Platymonas sp.)藻液,经无菌混合纤维素酯膜抽滤,获得游离和粘附的藻际细菌,并提取基因组DNA进行16S r DNA高通量测序,测序区间为16S r DNA的V3~V4可变区,测序结果经过数据质控获得有效序列数分别为44 222和40 721,用Uclust v1.1.579对序列进行OTU聚类,获得有效OTU数分别为3 747和3 809;用RDP classifier进行物种注释,分析藻际环境的细菌多样性。结果表明,2种微藻的藻际细菌主要分布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角毛藻藻际细菌优势种群主要分布于γ-变形菌纲(34.3%)和α-变形菌纲(16.3%),扁藻藻际细菌优势种群主要分布于γ-变形菌纲(36.9%)、α-变形菌纲(17.7%)和β-变形菌纲(11.4%)。细菌群落Alpha多样性指数表明,角毛藻覆盖率为96.4%,香农指数为6.28,ACE指数为7 247.64,Chao1指数为6 046.91;扁藻覆盖率为98.0%,香农指数为5.99,ACE指数为7 166.06,Chao1指数为6 172.99。2藻种的藻际细菌群落内菌种均匀性和多样性相近。  相似文献   

4.
高温下芽孢杆菌对坛紫菜生长及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华田  熊玉琴  杨锐 《水产学报》2018,42(7):1009-1018
坛紫菜是我国东海区栽培的重要经济海藻,其生长适温为20°C,极限高温为29°C。高温和病原菌均会导致坛紫菜生长受抑、藻体病烂。为研究高温下藻际微生物对坛紫菜生长的影响,本文以坛紫菜叶状体和藻际芽孢杆菌(实验证明该菌株在20°C下为紫菜的益生菌)为材料,检测了在28°C下藻际芽孢杆菌对坛紫菜相对生长率(RGR),抗氧化酶(SOD、POD)活性,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Pro)、丙二醛(MDA)和藻胆蛋白含量等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28°C下,在实验初始阶段,菌藻共培养组坛紫菜比纯培养对照组有较高的RGR,但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两组的RGR无显著性差异;4 d后两组坛紫菜均出现腐烂,菌藻共培养组的藻体腐烂程度更为剧烈;培养24 h后,菌藻共培养组的SOD、POD活性和MDA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蛋白和Pro显著低于对照组;共培养组中,坛紫菜的藻胆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该研究表明,28°C下,虽然在短期内藻际芽孢杆菌会促进坛紫菜的生长,但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反而不利于坛紫菜的生长,且加剧活性氧和渗透压胁迫,表明该菌的生态功能因环境变化而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5.
陈静  朱强  朱明  莫照兰  阎斌伦 《水产科学》2012,31(2):111-113
研究了由海藻培养体系中分离获得的10株细菌对扁藻生长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菌株N1对自然带菌扁藻及除菌扁藻的生长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经16SrDNA分析表明,菌株N1为根瘤菌属细菌。  相似文献   

6.
红毛藻中多组分藻胆蛋白及其亚基的分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DEAE-52离子交换柱对红毛藻(Bangia fusco-purpurea Lyngb.)中的藻胆蛋白进行分离,依次洗脱出蓝色、紫色、深红色、红色和浅红色等几种组分的藻胆蛋白;经光谱分析发现蓝色组分为R-藻蓝蛋白,紫色组分为1种三峰型的藻胆蛋白,深红色组分和红色组分为2种不同但又非常相似的藻红蛋白,其中深红色组分可能与某些色素物质结合较为紧密,而最后洗脱出的浅红色组分则为变性的藻红蛋白。尿素洗脱结果表明,蓝色组分的R-藻蓝蛋白是由2种双峰型的亚基构成。本研究旨为揭示藻胆蛋白的能量传递机制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7.
除藻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要论述了目前普遍使用的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几种方法,结合当前的研究、应用实例,重点阐述了生物除藻技术——微生物除藻和化感作用除藻在现实生产中应用的可行性与先进性,以及使用生物除藻技术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环保意义,并探讨了除藻技术今后的发展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内陆水产》2014,(10):84-87
今天本人受《当代水产》杂志之邀,来和大家讨论一下对虾养殖中菌藻关系的话题。我不可能像高校或研究机构的硕博专家那样专业,所以只能说说我在市场一线实践运用的一些经验与自己思考的一些原理。  相似文献   

9.
氮源对雨生红球藻和扁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缺氮MAV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 ,分别添加 30× 10 -6的硝酸钾 (KNO3 )、尿素 ((NH2 ) 2 CO)、硝酸铵 (NH4NO3 )、氯化铵 (CH4Cl)对雨生红球藻和扁藻进行生长试验。结果表明 :不同氮源对雨生红球藻和扁藻的生长均有极显著影响 ,其中NH4Cl最有利于雨生红球藻和扁藻生长 ,NH4NO3 最不利于它们生长  相似文献   

10.
盐藻是β-胡萝卜素的最好天然产源,在适当的条件下,能大量累积β-胡萝卜素,最高可达干重的10%左右,远远高于其它动植物体内的含量。目前关于盐藻的养殖生物学、盐藻β-胡萝卜素的生产技术以及其开发和应用,已是各国海洋学家研究的焦点之一。随着盐藻的生物技术和应用研究的不断进展,盐藻在保健食品、功能性食品、医药行业和饲、饵料添加剂等领域将会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wo light regimes that independently had shown positive effects on feeding and growth in cultures of Atlantic halibut, Hippoglossus hippoglossus (L.), larvae. The regimes were low-intensity overhead light and submerged light at intermediate light intensities. Secondly, an alleged beneficial effect of algae was investigated. An experiment was designed to include four different regimes in the larval cultures: low-intensity overhead light with and without algae (Tetraselmis sp.), and submerged light with and without alga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ubmerged light was superior to overhead light with respect to larval growth, survival and feeding incidence. It was further indicated that algae improved larval growth and survival, but no effect was shown on feeding incidence. There was, however, no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effects of algae and those of the light regime. The causal effect of the algae may be ascribed to indirect factors, such as light attenuation as well as a direct and indirect nutritional effect.  相似文献   

12.
硝化细菌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杨  宋志文 《河北渔业》2011,(1):9-12,27
细菌和藻类共同参与水生态系统中的营养再生和物质循环,研究菌藻之间的关系对调控水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菌藻共同培养,研究硝化细菌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08 cells/mL和 109 cells/mL的硝化细菌对铜绿微囊藻有微弱的抑...  相似文献   

13.
作为淡水生态系统浮游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藻是很多动物的开口饵料,其群体形成是应对外界环境压力的一种诱导型防御策略,当环境压力不存在时,会恢复单细胞形态。总结了影响绿藻单细胞-群体形态转变的外源因子及种间作用机制,包括非生物因子(营养、光照、温度)、生物因子(植食性浮游动物摄食、藻-藻竞争、沉水植物-藻竞争)以及人类活动对水生态系统的潜在压力,外源因子(低温、种间信息物质)诱导的多糖积累及胞外多糖分泌增加,可能是诱导绿藻群体聚集的重要原因;而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暖、UVB辐射增强、微污染物增加(重金属、除草剂等),可能会打破绿藻由单细胞向群体形态的转换,提高绿藻被小型草食性动物摄食的概率,影响水生态系统的信息流,从而引发食物网级联效应,进而影响生态系统功能。基于已有的相关研究,总结了绿藻群体形成对于水生态系统结构、藻类毒理学以及微藻收获的重要意义与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不同的Cd2+浓度与氮浓度交互作用对小球藻和微绿球藻生长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d2+浓度、氮浓度、胁迫时间及三者的交互作用对小球藻和微绿球藻的生长及光合作用均具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Cd2+浓度对2株微藻的Fv/Fm(光系统Ⅱ的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和Yield(光系统Ⅱ的实际光能转化效率)影响最显著,氮浓度对2株微藻的NPQ(非光化学淬灭)和微绿球藻的qP(光化学淬灭)影响最显著。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2株微藻的细胞密度、叶绿素相对含量及部分荧光参数(Fv/Fm和Yield)均与Cd2+浓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低氮(55μmol/L)条件下,小球藻和微绿球藻的荧光参数Fv/Fm、Yield和NPQ均有明显下降,细胞密度和叶绿素相对含量也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小球藻的Fv/Fm和Yield在高氮(7040μmol/L)和低浓度Cd2+条件下,下降幅度小,表现为拮抗作用。试验还发现,在低氮和高氮条件下,高浓度Cd2+对小球藻的胁迫作用加强,表现为协同作用。微绿球藻在高氮条件下,其处理组间荧光参数差别不明显,表现为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5.
海草床是近岸海域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生态服务功能,但近岸海域的富营养化已对海草床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构成严重威胁。本文从营养盐与海草生长的关系、海草叶片和根部对营养盐的摄取过程、海草与附生藻类的营养盐竞争及其影响等三个方面,综述了海草对营养盐的吸收过程及其与附生藻类的竞争机制。最后提出如下重点研究方向:1)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海草叶与根对营养盐摄取的贡献;2)附生藻类对海草生长的影响机制;3)海草营养吸收与竞争的生态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16.
利用均匀设计法设计得到的12种培养基及对照Zarrouk培养基对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S6品系进行培养,研究了添加磷酸盐的不同培养基下螺旋藻对磷酸盐的吸收利用。结果表明,螺旋藻S6对磷酸盐的净利用量在0.20~0.86mmol/L之间,且与螺旋藻生长速度呈线性关系;磷酸盐为螺旋藻生长利用的主要磷源,含量不足会限制螺旋藻的正常生长;培养基中的磷酸盐添加量以1.16mmol/L左右最为适宜,既可满足藻体的最佳生长,又可降低约60%的磷源养殖成本。  相似文献   

17.
溶藻细菌控藻作用及其在对虾养殖池塘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浮游微藻与养殖池塘的水质及对虾的健康状况密切相关,控制有害微藻的过度繁殖,维持优良的藻相对于养殖水环境的稳定、减少对虾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浮游微藻与对虾养殖的关系及溶藻细菌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分析了溶藻细菌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前景,提出了利用溶藻细菌控制对虾养殖池塘有害微藻的研发思路。  相似文献   

18.
光养生物膜是河流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在河流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河流水文状态及营养盐差异引起的生境异质性对光养生物膜藻类的影响未知。本研究在微型跑道池模拟流水(0.5 m/s)和静水(0 m/s)条件的基础上,通过设置不同浓度氮(1.51, 2.51和5.51 mg/L)、磷(0.1, 0.2和0.4 mg/L)及氮磷比(8, 16和32)条件培养野外采集的原位生物膜及人工基质,探究水文分异和营养变化对河流光养生物膜藻类物种组成及密度的影响。非度量多维排序(NMDS)分析结果表明,差异水文条件下,原位和建群生物膜藻类群落在梯度氮、磷和氮磷比环境中均呈现明显分离(PERMANOVA,P < 0.001),且建群生物膜中各分组藻类群落具有更明显的差异。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生物膜中硅藻、蓝藻和绿藻的生长对营养盐与水文变化的响应并不一致,其中磷处理中,磷与流速单一及其交互效应显著影响了大多数藻类的生长及建群(P < 0.001);而氮处理中,氮与流速的交互效应仅对建群生物膜藻类影响显著(P < 0.001)。研究结果也发现,藻类在静水环境更有利于建群生物膜的形成,且静水-高营养盐环境更有利于蓝藻和绿藻的生长。这些结果说明,生物膜建群初期易受到水文扰动的影响,且水文分异和氮、磷影响了光养生物膜藻类的响应模式,研究为河流生态保护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9.
不同藻类及浓度对青蛤滤水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在24℃水温下,研究了饵料生物种类及浓度对不同规格青蛤滤水率(FR)的影响。结果表明:(1)青蛤的FR随着体质量的增大而增大,符合幂函数回归关系:FR=0.5725WD0.705 3(R2=0.9987),单位质量的滤水率(FR/WD)随着青蛤规格的增大而减小。(2)FR随着饵料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但当异胶藻浓度达到8×105ind/L时,开始迅速下降。(3)FR受不同饵料种类的影响,青蛤对牟氏角毛藻的平均滤水效果最好,达到0.6左右,滤水效果最差的是异胶藻,平均FR只有0.3左右。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南太湖水域近年来水质状况,以及蓝藻生物量与氨氮和总氮之间的变化规律,实验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南太湖水域3个入湖口(小梅港、新塘港、大钱港)水质中蓝藻生物量、氨氮和总氮的年变化特征进行了调查;使用SPSS10.0中的Bivariate(pcarson)软件对蓝藻生物量与氨氮和总氮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南太湖入湖口蓝藻生物量一般有两个高位期,一个是在每年5—6月,另一个在每年的9—10月;(2)南太湖入湖口的总氮浓度处于富营养水平,并有向重富营养化发展的迹象;(3)蓝藻生物量与氨氮浓度的相关性系数r介于0.102~0.290,呈现不相关;(4)2008—2009年蓝藻生物量与总氮浓度的相关系数r介于0.010~0.210,呈现不相关;2010年蓝藻生物量与总氮浓度的相关系数r介于0.430~0.474,呈现低度负相关。结果说明南太湖入湖口的氮营养盐已经不容忽视,湖泊中氨氮和总氮浓度升高,将为蓝藻的繁殖生长提供条件,蓝藻一旦暴发,氨氮和总氮浓度反而迅速降低,在南太湖水域蓝藻生物量与氨氮和总氮浓度之间存在一定的此消彼长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