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不同养殖模式对大黄鱼肉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工厂化养殖模式、网箱养殖模式养殖的大黄鱼和野生大黄鱼进行了肌肉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的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工厂化养殖模式和网箱养殖模式的大黄鱼粗蛋白含量均显著低于野生大黄鱼(P0.05),粗脂肪含量均显著高于野生大黄鱼(P0.05)。工厂化养殖模式的大黄鱼必需氨基酸总量、呈味氨基酸总量和氨基酸总量均显著高于网箱养殖大黄鱼,但显著低于野生大黄鱼(P0.05)。工厂化养殖模式的大黄鱼多不饱和脂肪酸以及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均显著高于网箱养殖的而显著低于野生大黄鱼(P0.05)。工厂化养殖模式养殖大黄鱼可以生产出肉质营养结构和风味优于传统网箱养殖的大黄鱼。  相似文献   

2.
以鱼粉为脂肪源,设脂肪水平分别为6.1%(A组)、9.5%(B组)、12.4%(C组)、15.1%(D组)、18.5%(E组)的5种实验饲料,对平均初始体质量为(27.56±0.19)g的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进行为期60 d的饲养实验,探讨饲料脂肪水平对褐菖鲉血清生化指标、免疫及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饲料中脂肪水平的升高,褐菖鲉血清中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呈逐渐升高的趋势,E组最高,显著高于A组、B组和C组(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C组显著高于D组和E组(P<0.05),而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CHO)呈下降的趋势,D组、E组显著低于A组、B组和C组(P<0.05),总蛋白(TP)含量在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2)褐菖鲉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随脂肪水平的升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C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溶菌酶(LZM)活力也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C组显著高于A组、D组和E组(P<0.05);(3)肝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随着饲料中脂肪水平的升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C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丙二醛(MDA)含量则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其D组和E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血清中SOD活力随脂肪水平升高呈现上升趋势,D组和E组显著高于A组、B组、C组(P<0.05);血清CAT活力也表现为上升的趋势,但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可见,饲料中适宜的脂肪水平(12.4%)可明显改善褐菖鲉的免疫功能与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3.
深水网箱和池塘养殖凡纳滨对虾肌肉营养成分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深水网箱和池塘养殖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肌肉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质量分数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网箱养殖对虾肌肉粗蛋白质量分数显著高于池塘养殖(P0.05),而水分、粗脂肪和粗灰分质量分数无显著差异(P0.05);2)肌肉中检测到18种常见氨基酸,网箱养殖对虾肌肉氨基酸总量(TAA)、天门冬氨酸(Asp)、异亮氨酸(Ile)、精氨酸(Arg)和脯氨酸(Pro)质量分数显著高于池塘养殖(P0.05),而必需氨基酸(EAA)、半必需氨基酸(HEAA)、鲜味氨基酸(DAA)和虾味氨基酸(PFAA)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3)肌肉中检测到30种常见脂肪酸,两者的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n-3多不饱和脂肪酸(EPA和DHA)质量分数差异显著(P0.05),以网箱养殖对虾较高;两者的棕榈酸(C16∶0)质量分数最高,且网箱养殖对虾EPA+DHA质量分数是池塘养殖的1.90倍。结果表明,网箱养殖对虾营养成分要优于池塘养殖,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4.
文章旨在探讨饲料中不同水平的Bio100对虎龙斑(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lanceolatus♂)幼鱼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血清免疫指标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配制6种实验饲料,Bio100质量分数分别为0%(对照)、0.05%(T1)、0.10%(T2)、0.15%(T3)、0.20%(T4)和0.25%(T5)。选取均体质量为(23.33±0.33)g的虎龙斑幼鱼随机分配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置于室内玻璃钢纤维桶(500 L)中喂养。每天饲喂2次,为期8周。结果显示,随着饲料中Bio100质量分数的增加,虎龙斑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先升高后降低,T3和T4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处理组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肌肉灰分含量逐渐升高,T5组显著高于T1组和对照组(P0.05)。胃蛋白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T3组显著高于T1、T5和对照组(P0.05);肠道脂肪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T4组显著高于T1、T2和对照组(P0.05);各组间肠道淀粉酶活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处理组溶菌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和补体3含量较对照组有一定程度提高,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饲料中Bio100水平显著影响了血清中胆固醇含量和谷丙转氨酶活性。综合分析表明,虎龙斑幼鱼饲料中Bio100的适宜添加量为0.15%。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循环水养殖模式(RAS组)和池塘养殖模式(池塘组)对尼罗罗非鱼生长、免疫性能及水质影响的变化规律,开展了为期8周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1)RAS组中鱼体增重率(WGR)(597.36±169.79)显著高于池塘组(470.98±142.99)(P < 0.05),但饲料转化率(FCE)(1.17±0.02)却显著低于池塘养殖系统(1.47±0.03)(P < 0.05)。特定生长率(SGR)和肥满度(CF)也高于池塘养殖系统,但差异不显著(P > 0.05);(2)在第4周和第8周分别测定了鱼体胃和肠中消化酶活性显示,第4周时,RAS组中肠蛋白酶活性值(1387.56±278.43)显著高于池塘组(1129.99±382.67)(P < 0.05);第8周时,肠脂肪酶活性(18.11±4.28)显著高于池塘组(12.89±8.00)(P < 0.05);(3)在第4周和第8周分别测定了鱼体肝胰脏、头肾和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LP)、溶菌酶 (LSZ)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显示整体上RAS组免疫性能低于池塘组;(4)每周测定水体氨态氮和亚硝态氮含量显示,RAS组氨态氮维持在0.0067 ~ 0.0212 mg / L区间内,亚硝态氮含量位于0.0027 ~ 0.0087 mg / L范围内,均低于池塘组。  相似文献   

6.
<正>广西自2013年起大力推进石斑鱼产业的发展,工厂化养殖模式能够有效解决广西冬季气温偏低、石斑鱼不能自然越冬的问题,成为石斑鱼产业主要发展方向之一,许多养殖者利用原有的虾、贝类育苗池进行石斑鱼工厂化养殖。2014年末,笔者所在研究团队受广西水产畜牧兽医局委托,对广西石斑鱼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发现目前广西工厂化养殖选择的品种与网箱养殖模式和池塘养殖模式相同,主要为龙胆石斑和棕点石斑的杂交后代珍珠龙胆,采用的养殖方式也是仿照网箱养殖模式,即投放500克/尾左右的大苗,采用流水养殖,密度10~15尾/米2。一般养  相似文献   

7.
以海水网箱养殖和海水工厂化养殖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的肉品质为研究对象,测定、比较其不同部位肌肉的质构参数(硬度、弹性、内聚性、胶着性、咀嚼性、恢复性等)的差异,并对两种养殖模式下鱼肉的p H、水分活度、电导率等参数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两种养殖模式的斑石鲷鱼肉p H和水分活度无明显差异(P0.05),电导率有显著差异(P0.05)。质构参数中,两种模式的斑石鲷鱼肉的硬度、弹性和胶着性均有显著差异(P0.05),内聚性、咀嚼性和恢复性则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分析认为,不同的养殖条件下斑石鲷鱼肉的品质特性有较大差异,总体上,网箱养殖的斑石鲷鱼肉品质要优于海水工厂化养殖的鱼肉品质。  相似文献   

8.
为评估不同养殖环境对禾花鲤(Cyprinus carpio)肌肉营养与品质的影响,采用国标法检测稻田和池塘2种养殖环境下禾花鲤肌肉常规营养成分、质构特性、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池塘组禾花鲤肌肉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稻田组(P<0.05),水分含量显著低于稻田组(P<0.05),灰分含量2组差异不显著(P>0.05);池塘组肌肉粘性显著高于稻田组(P<0.05),内聚性和剪切力显著低于稻田组(P<0.05),其他质构指标2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肌肉氨基酸测定结果显示,池塘组氨基酸总量(?TAA)、鲜味氨基酸(DAA)、必需氨基酸(EAA)、非必需氨基酸(NEAA)显著高于稻田组(P<0.05),?EAA/TAA和?EAA/NEAA显著低于稻田组(P<0.05),2组禾花鲤必需氨基酸构成比例均符合FAO/WHO标准;在鲜味氨基酸含量方面,池塘组主要的4种呈味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稻田组(P<0.05)。根据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标准,2组禾花鲤肌肉第一、二限制性氨基酸均分别为色氨酸(Trp)和缬氨酸(Val);在脂肪酸测定结果中显示,池塘组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显著高于稻田组(P<0.05),但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EPA+DHA和∑n-3PUFA/ ∑n-6PUFA显著低于稻田组(P<0.05)。综上所述,池塘和稻田养殖条件下,禾花鲤均为优质的蛋白质来源,但不同养殖环境对禾花鲤肌肉营养与品质有显著影响。从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评分方面看,池塘养殖条件下禾花鲤肌肉营养价值更高;从脂肪酸角度来看,稻田养殖禾花鲤肌肉具有较高的EPA+DHA含量以及n-3/n-6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更适合高血脂和心血管疾病等患者食用,从质构性来看,稻田养殖环境下禾花鲤肌肉更具嚼劲。  相似文献   

9.
池塘与网箱养殖匙吻鲟肌肉营养成分及品质评价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吉红  孙海涛  单世涛 《水产学报》2011,35(2):261-267
对池塘和网箱养殖匙吻鲟肌肉营养成分及营养品质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池塘组肌肉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高于网箱组(P<0.05),粗脂肪含量低于网箱组(P<0.05);池塘组和网箱组肌肉必需氨基酸构成比例均符合FAO/WHO的标准,必需氨基酸中都是赖氨酸(Lys)含量最高;池塘组鲜味氨基酸总量(∑DAA)低于网箱组(P<0.05);根据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池塘组和网箱组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缬氨酸(Val)和蛋氨酸+半胱氨酸(Met+Cys);池塘组∑MUFA含量高于网箱组(P<0.05),而∑SFA和∑PUFA含量低于网箱组(P>0.05);池塘组∑n-3PUFAs/∑n-6PUFA值低于网箱组(P<0.05),后者是前者的4.6倍;池塘组EPA+DHA值低于网箱组(P<0.05)。研究表明,网箱组匙吻鲟更符合人类健康饮食的要求,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池塘养殖过程中不同饵料投喂模式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生长和生理生化的影响, 实验以中华绒螯蟹幼蟹为研究对象, 比较了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组(Diet1 组)、配合饲料组(Diet2 组)以及两者 1 1 ∶ 混合组(Diet3 组) 3 种饵料投喂模式下幼蟹生长、消化酶、抗氧化酶及免疫酶活性的变化。每个处理组设置 3 个重复, 实验周期为 120 d。结果表明: (1)养殖结束时, Diet2 组幼蟹的终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肝胰腺指数均显著高于 Diet1 和 Diet3 组; (2) Diet2 和 Diet3 组幼蟹肝胰腺和躯体的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 Diet1 组, 而灰分含量呈相反趋势; (3)幼蟹肝胰腺 α-淀粉酶活性在 Diet3 组最高(P<0.05), 而脂肪酶活性在 Diet2 组最高 (P<0.05); (4) Diet1 组幼蟹血清过氧化氢酶活性最高, 而 Diet2 组和 Diet3 组总抗氧化能力和丙二醛含量均显著高于 Diet1 组; (5) Diet1 组幼蟹肝胰腺过氧化氢酶酶活性最高, Diet2 组雌蟹超氧化歧化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活性最高 (P<0.05), Diet3 组雄蟹总抗氧化能力活性最高(P<0.05); (6) Diet2 组和 Diet3 组幼蟹血清中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 Diet1 组, 而在雌雄蟹肝胰腺中, 三组间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力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因此, 在中华绒螯蟹池塘养殖模式下, 在合理的种植水花生的基础上投喂配合饲料有利于幼蟹生长、消化和脂肪积累, 以及增强幼蟹抗氧化和免疫能力。本研究可为配合饲料投喂模式的推广以及将水花生作为植食性饵料添加到中华绒螯蟹幼蟹配合饲料中的开发提供科学参考与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不同养殖模式对台湾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 ssp.)和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营养品质的影响,本研究分析了池塘和稻田养殖模式下,台湾泥鳅和泥鳅的形体性状、营养成分和品质差异,并探讨了这些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台湾泥鳅的肥满度显著高于泥鳅,其中,池塘养殖模式下的台湾泥鳅(P. dabryanus ssp. pond-cultivated, PPOC)肥满度(1.00±0.01)显著高于池塘养殖模式下的泥鳅(M. anguillicaudatus pond-cultivated, MPOC) (0.50±0.01) (P<0.05)。泥鳅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台湾泥鳅(P<0.05),而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台湾泥鳅(P<0.05),其中,稻田养殖模式下的泥鳅(M. anguillicaudatus paddy-cultivated, MPAC)粗蛋白含量最高,达(21.09±0.57)%。除内聚性外,台湾泥鳅的质构特性显著高于泥鳅(P<0.05);养殖模式对2种泥鳅的形体性状有显著影响,PPOC肥满度显著高于稻田养殖模式下的台湾泥鳅(P. dabryanus ssp. paddy-cultivated, PPAC) (P<0.05),MPOC肥满度显著低于MPAC (P<0.05)。池塘养殖模式下2种泥鳅的致动脉粥样化指数和血栓形成指数显著低于稻田养殖的相同品种(P<0.05),硬度(PPOC)>硬度(PPAC),弹性(MPOC)<弹性(MPAC) (P<0.05),稻田养殖模式的2种泥鳅的谷氨酸、精氨酸、组氨酸、缬氨酸和甲硫氨酸高于池塘模式的相同品种(TAV>1)。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形体性状与营养品质密切相关,肥满度与体长体高比呈负相关(–0.996),与质构特征、粗脂肪含量呈正相关,与水分、灰分、粗蛋白含量呈负相关。基于肥满度、质构等指标,PPOC最适合作为泥鳅加工原料。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池塘和水库网箱两种养殖模式下斑点叉尾肌肉营养成分和品质特性,利用生化分析、物性分析方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分别对斑点叉尾肌肉的常规营养成分、系水力、质构特性及肌肉矿物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池塘和水库网箱养殖的斑点叉尾含肉率都在65%以上;池塘组的贮存损失和失水率(分别为1.73%和17.19%)显著低于水库网箱养殖组(分别为2.37%和27.16%),而冷冻渗出率(3.96%)显著高于水库网箱养殖组(3.35%);水库网箱养殖组的粗蛋白、粗灰分含量(分别为18.78%和1.03%)均显著高于池塘组(分别为16.69%和0.90%),而粗脂肪含量(2.99%)显著低于池塘组(3.90%);两组矿物元素含量都比较丰富,水库网箱养殖组肌肉中钾、磷、钙、镁、锌和铁6种元素的含量(分别为3 951、2 325、110、312、5.15和4.94 mg/kg)均显著高于池塘组(分别为3 184、1 787、78.8、246、4.19和3.58 mg/kg);池塘组肌肉的凝聚性和回复性(分别为0.45和0.31)显著高于水库网箱养殖组(分别为0.38和0.24),而肌肉硬度、胶黏性和咀嚼性(分别为2 721、1 209和397 g)显著低于水库网箱养殖组(分别为4 552、1 738和578 g)。研究表明,池塘养殖的斑点叉尾肌肉具有较好的系水力,而水库网箱养殖的斑点叉尾肌肉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矿物元素更丰富和肉质硬度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根据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原理,2011年4月16日至11月15日在面积33.3km~2,水深2.5m,盐度0.5~0.7,碳酸盐碱度2.5~2.7mmol·L~(-1)池塘中,研究三种不同混养模式下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存活、生长、免疫相关酶活及水质变化:模式A主养鲫,混养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鳙Aristichthys nobilis;模式B主养鲫和鳊Parabramis pekinensis,混养鲢和鳙;模式C主养鲫和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混养鲢和鳙,为探索异育银鲫池塘生态高效养殖提供参考。养殖期间,每月定期监测池塘的水质,养殖结束后称量鲫的体质量,统计产量,计算存活率,并检测血清和肝胰脏中的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结果显示:模式C的p H在养殖前期要高于模式A和模式B,但氨氮、亚氮、活性磷、叶绿素a大部分时间内要显著低于后两者;模式A和模式B的水质变化趋势基本相同。模式A和模式C鲫平均体质量分别达(508.5±26.5)和(516.5±35.0)g,显著高于模式B的(473.0±31.5)g;三者间存活率存在显著差异,模式A最高(95.14±1.47%),模式C最低(86.28±2.16%);模式A血清和肝胰脏中的SOD显著高于模式B和C;模式A血清中的POD水平也很高,与模式B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模式C。结论:模式A中的鲫生长速度更快,存活率更高,抗氧化能力更强,模式A相较于模式B和C鲫养殖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4.
为分析池塘-工厂化接力养殖模式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生长发育过程中肌肉营养成分变化特征,利用肌肉营养测试方法测定了池塘牙鲆幼鱼与工厂化接力养殖商品鱼生化成分、氨基酸以及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池塘幼鱼粗蛋白、粗灰分与工厂化养殖商品鱼相近,幼鱼粗脂肪含量高于商品鱼,水分含量基本相同。池塘幼鱼18种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指数均高于工厂化养殖商品鱼,而必需氨基酸含量低于工厂化养殖商品鱼。池塘幼鱼各种脂肪酸含量均高于工厂化养殖商品鱼。营养价值评价结果显示:池塘幼鱼、工厂化养殖商品鱼必需氨基酸总量高于FAO/WHO标准,略低于鸡蛋蛋白模式;必需氨基酸评分均超过100,化学评分均超过50。综上所述,池塘-工厂化接力养殖模式下随着牙鲆幼鱼生长发育,肌肉中氨基酸含量变化不明显,脂肪酸含量显著降低,由高蛋白高脂肪的池塘幼鱼转化为高蛋白低脂肪的工厂化养殖商品鱼。结论:牙鲆池塘-工厂化接力养殖模式下,牙鲆肌肉营养成分、营养价值评价与网箱养殖牙鲆相似;但此养殖模式所需成本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5.
不同养殖模式下珍珠龙胆石斑鱼的品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分析了室外水泥池(OC)、池塘(PC)和海水网箱(CC)3种养殖模式下珍珠龙胆石斑鱼的肌肉营养成分、风味物质含量和肌肉物理特性。结果显示:养殖模式的不同并未显著影响珍珠龙胆石斑鱼肌肉的蛋白质营养价值,但对鱼体脂肪的累积和组成、新鲜度K值和肌肉硬度均具有较大影响。OC养殖模式的珍珠龙胆石斑鱼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它两种养殖模式(P0.05)。CC养殖模式的珍珠龙胆石斑鱼EPA和DHA含量显著高于其它两种养殖模式(P0.05),脂肪营养更好;肌肉的硬度显著大于PC和OC养殖模式(P0.05),肌肉更结实,嚼劲更大。PC养殖模式的珍珠龙胆石斑鱼具有显著的高蛋白、低脂肪优势(P0.05);K值最小(P0.05),具有更加新鲜且货架期更长的优势。综上所述,认为池塘结合网箱养殖,可能是获得珍珠龙胆石斑鱼最佳肌肉品质的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使用经氨基酸平衡后的酵母提取物替代鱼粉对凡纳滨对虾消化机能的影响,分别用酵母提取物替代饲料中15 %(B)、30 %(C)、45 %(D)、60 %(E)和100 %(F)的鱼粉,配制6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投喂凡纳滨对虾(6.328±0.630 g),以鱼粉含量为25 %的饲料为对照组(A)。饲养7 d后开始收集粪便,测定凡纳滨对虾对饲料的表观消化率。养殖试验结束后,研究酵母提取物替代鱼粉对凡纳滨对虾消化酶的影响。试验结果:凡纳滨对虾对各组饲料均具有较高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77.96 %~81.21 %)和粗蛋白表观消化率(87.19 %~92.82 %);各替代组饲料的表观消化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C、E和F组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粗蛋白表观消化率随酵母提取物用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凡纳滨对虾肝胰腺中类胰蛋白酶的活性随饲料中酵母提取物用量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脂肪酶的活性随饲料中酵母提取物用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肝胰腺中淀粉酶活性最高的为C组;各替代组凡纳滨对虾的肠胰蛋白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以氨基酸平衡酵母提取物替代饲料中的鱼粉可以提高凡纳滨对虾对饲料的消化机能。  相似文献   

17.
<正>虎龙杂交斑是采用传统选育方式获得、具备多种优良性状的石斑鱼杂交子一代,其母本为棕点石斑鱼,父本为鞍带石斑鱼,父母本均为经2代群体选育后的石斑鱼良种。该杂交品种生长速度快,14月龄平均体重增长较棕点石斑鱼快114.52%,较鞍带石斑鱼慢22.05%,养殖时间可缩短50%以上,养殖风险显著降低;育苗成活率显著提高,虎龙杂交斑的育苗成活率最高可达19.75%,显著高于鞍带石斑鱼平均育苗成活率(1.5%),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长荡湖1号”A系和B系选育第二代扣蟹的生长性能和养殖效果,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以未选育的养殖群体扣蟹为对照进行了网箱养殖试验。结果表明:(1)大眼至豆蟹阶段,不论是平均体质量、增重倍数还是成活率,“长荡湖1号”B系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长荡湖1号”A系较对照组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差异不显著。(2)扣蟹阶段,“长荡湖1号”B系的平均体质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长荡湖1号”A系9月份体质量与对照组接近,其他月份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就生长速度而言,在6—7月期间,“长荡湖1号”A系和B系的生长速度显著快于对照组(P<0.05)。(3)“长荡湖1号”B系养殖效果最佳,具体表现在养殖产量和成活率最高,显著高于其他两个组,且1龄早熟率和饲料系数最低(P<0.05)。(4)就规格分布而言,“长荡湖1号”A系和B系的体质量在3.00~5.99 g和6.00~8.99 g两个区间内的比例低于对照组,在12.00~14.99 g和≥15.00 g两个区间内显著高于对照组(P<...  相似文献   

19.
为比较山泉流水和池塘养殖草鱼的品质区别,测定了体质量为1500~1750 g的两种方式养殖草鱼的基本营养、矿物元素、胶原蛋白、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及肌肉抗氧化能力。测定结果表明,山泉流水养殖草鱼水分、粗脂肪、K和Na含量显著低于池塘养殖草鱼(P<0.05),粗蛋白、灰分、P、Ca、Mg、Cu、Zn、Fe、Mn和Se含量显著高于池塘养殖草鱼(P<0.05);山泉流水养殖草鱼肌肉不可溶性胶原蛋白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显著高于池塘养殖草鱼(P<0.05),丙二醛含量则显著低于池塘养殖草鱼(P<0.05);山泉流水养殖草鱼的总必需氨基酸、鲜味氨基酸分别为15.76%、5.60%,显著高于池塘养殖草鱼(P<0.05),氨基酸评分、化学评分和必需氨基酸指数均高于池塘养殖草鱼;山泉流水养殖草鱼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显著低于池塘养殖草鱼(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池塘养殖草鱼(P<0.05)。综上可知,山泉流水养殖草鱼在蛋白与脂肪含量、肌肉抗氧化能力、氨基酸平衡性及脂肪酸质量等方面优于普通池塘养殖草鱼。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IPA)与常规池塘养殖(TPA)的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肌肉品质差异, 测定两种养殖模式下斑点叉尾鮰 3 个不同部位肌肉(背部、腹部和尾部)的营养成分, 同时分析斑点叉尾鮰背部肌肉的质构和肌纤维特性。结果显示: IPA 组尾部肌肉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 TPA 组(P<0.05), IPA 组背部和尾部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 TPA 组(P<0.05)。背部肌肉中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和鲜味氨基酸总量 IPA 组显著高于 TPA 组(P<0.05); 腹部肌肉中的必需氨基酸总量和鲜味氨基酸总量 IPA 组显著高于 TPA 组(P<0.05)。17 种检出脂肪酸中, IPA 组背部、腹部和尾部肌肉中豆蔻酸的含量显著低于 TPA 组(P<0.05), 而二十碳五烯酸(EPA)的含量显著高于 TPA 组(P<0.05); 在背部和腹部肌肉中 PUFA 的总量存在显著差异, 均为 IPA 组高于 TPA 组(P<0.05)。肌肉质构特性方面, IPA 组斑点叉尾鮰肌肉的硬度、弹性、咀嚼性和回复性显著高于 TPA 组(P<0.05); IPA 组斑点叉尾鮰肌纤维直径小、密度高。结果表明,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斑点叉尾鮰肌肉品质与营养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