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间药效试验表明,在水稻稻飞虱达到防治指标(分蘖期1 000头/百丛),用三氟苯嘧啶(伍靓珑)16m L/667m2兑足水均匀喷洒水稻茎下部防治稻飞虱,施药25d后追加一次25%吡蚜酮悬浮剂40g/667m2,药后第3d的虫口减退率和防效分别为99.02%和99.13%;药后第7d虫口减退率和防效分别为99.03%和99.51%;药后第20d的虫口减退率和防效分别为63.95%和83.42%;药后第45d的虫口减退率和防效分别为55.65%和90.45%。用三氟苯嘧啶(伍靓珑)16m L/667m2兑水均匀喷洒水稻茎下部施药后25d追加一次吡蚜酮防治稻飞虱45d之内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试验分别使用植保无人机和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喷施20%三氟苯嘧啶WG防治稻飞虱。结果表明,不同的施药器械对药效无明显影响; 20%三氟苯嘧啶WG对稻飞虱具有较好的速效性,药后3 d防效达83.59%;持效期长,14 d后防效达98.52%。  相似文献   

3.
三氟苯嘧啶对稻飞虱的防效及对天敌的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调查了三氟苯嘧啶对稻飞虱的防效和对天敌的安全性,并研究使用不同施药器械和助剂对其防效的影响。发现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对稻飞虱具有较好的速效性,药后3d防效达95%以上;持效期长,在稻飞虱偏轻至中等发生年份,药后42d防效仍在90%以上。在推荐剂量下,该药剂对水稻和当地稻田内天敌蜘蛛安全。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喷施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对稻飞虱的防效与背负式电动喷雾器无显著差异。使用相同器械喷雾,添加助剂迈飞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药效,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唐涛  马明勇  符伟  王培 《植物保护》2019,45(3):215-221
2015-2016年,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评价了23%三氟苯嘧啶·溴氰虫酰胺SC、10%三氟苯嘧啶SC、10%溴氰虫酰胺SC与50%吡蚜酮WG对稻飞虱、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等水稻害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3%三氟苯嘧啶·溴氰虫酰胺SC能有效控制稻飞虱、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为害;药后3~30 d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为75.12%~100.00%,药后15~30 d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2.09%~99.12%和78.34%~95.71%。10%三氟苯嘧啶SC、50%吡蚜酮WG对稻飞虱高效,但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效果很差;药后3~30 d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1.94%~97.76%和74.91%~93.56%,药后15~30 d对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18.23%~43.14%和35.34%~42.71%、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20.04%~48.06%和13.62%~34.78%。10%溴氰虫酰胺SC对稻飞虱有一定效果却难以控制其危害,但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高效;药后3~30 d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为33.28%~62.11%,药后15~30 d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0.51%~96.60%和86.51%~95.26%。综上,建议在对稻飞虱、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发生做好监测预报的基础上,采用如下措施:若只有稻飞虱发生达到防治指标而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轻发生,只需使用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25 g/hm~2即可;若稻飞虱发生较轻未达到防治指标,而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达到防治指标,则只需使用10%溴氰虫酰胺悬浮剂45 g/hm~2即可;当稻飞虱、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均达到防治指标时,建议于稻飞虱低龄若虫盛发期或二化螟及稻纵卷叶螟低龄幼虫盛发期施用1次23%三氟苯嘧啶·溴氰虫酰胺SC 34.5 g/hm~2,对水450~750 L/hm~2茎叶均匀喷雾。  相似文献   

5.
通过大区示范验证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在推荐应用技术下运用飞机防治和背负式喷雾防治对水稻稻飞虱(灰飞虱、白背飞虱及褐飞虱)的防治效果以及对害虫天敌及水稻产量的影响,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有效依据。结果表明: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防治稻飞虱速效性好、防效高,持效期长,背负式机动喷雾防治效果优于飞机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3种新型杀虫剂对苹果黄蚜的毒力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浸叶法在室内测定了3种药剂对苹果黄蚜的毒力,并在田间进行了防治试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供试3种新型药剂中,双丙环虫酯和氟吡呋喃酮对苹果黄蚜的毒力较高,LC50分别为3.16 mg/L和23.58 mg/L,三氟苯嘧啶毒力较低,LC50为329.92 mg/L。田间试验结果表明:3种药剂对苹果黄蚜均有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17%氟吡呋喃酮可溶液剂和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各处理3~7 d防效为82.19%~93.45%,药后30 d防效达到78.91%~87.92%;50 g/L双丙环虫酯可分散液剂2.5 mg/kg和4.2 mg/kg处理药后3~7 d防效为94.64%~97.04%,药后21 d防效仍可达88%以上。因此,3种新型药剂均可以用于防治苹果黄蚜,田间使用时推荐有效成分用量为双丙环虫酯2.5~4.2 mg/kg,氟吡呋喃酮113~170 mg/kg,三氟苯嘧啶28~80 mg/kg。  相似文献   

7.
选用科迪华公司生产的佰靓珑(三氟苯嘧啶悬浮剂)防治稻飞虱,调查并比较其与吡蚜酮及空白对照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佰靓珑防治稻飞虱速效性好,防效高,持效期长,整个作物生育期只施一次即可有效控制稻飞虱的危害。  相似文献   

8.
唐涛  叶波  刘雪源  王培  符伟  马明勇 《植物保护》2016,42(6):202-207
基于兼治水稻害虫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的杀虫单剂缺乏的现状,2014-2015年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评价了三氟苯嘧啶与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甲氧虫酰肼、茚虫威、阿维菌素或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混配以及吡蚜酮与氯虫苯甲酰胺混配对以上几种害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三氟苯嘧啶与氯虫苯甲酰胺混配最为理想,能有效控制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为害;药后14~21d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9.40%~93.62%和86.57%~90.81%,药后42d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为77.60%~82.24%。其次为三氟苯嘧啶与溴氰虫酰胺混配,对二化螟和稻飞虱高效且兼治稻纵卷叶螟;药后14~21d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0.43%~86.75%和67.31%~75.30%,药后42d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为79.07%~84.30%。三氟苯嘧啶与甲氧虫酰肼、茚虫威、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或阿维菌素混配对稻飞虱高效,但难以有效控制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为害。而吡蚜酮与氯虫苯甲酰胺混配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高效,但后期对稻飞虱的控制作用一般。在水稻生产实践中,使用三氟苯嘧啶与氯虫苯甲酰胺或溴氰虫酰胺混配,可有效控制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及稻飞虱为害。  相似文献   

9.
邓钦阳  张小燕  黄晞 《广西植保》2007,20(Z1):21-23
60%吡.井.杀单WP每亩用60g、67g、72g防治稻飞虱药后3d防效分别为91.9%、92.1%、94.0%,药后7d防效分别为92.0%、93.6%、95.9%,药后14d防效分别为79.8%、79.9%、87.6%,防治纹枯病每亩用60g、67g、72g对纹枯病药后14d防治效果分别为78.2%、80.6%、80.8%,可以兼治稻飞虱和纹枯病,且效果良好,对水稻安全。  相似文献   

10.
左培建  左伯荣 《广西植保》2007,20(Z1):19-20
10%氯噻啉WP防治稻飞虱药后3d的防效达90.3%~98.3%,药后7d的防效达87.9%~96.6%,药后14d的防效达77.4%~89.0%。对稻飞虱防治效果较为理想,对水稻安全。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褐飞虱田间种群已对多种药剂产生了抗性,为筛选可防控褐飞虱的高效药剂,2020年-2022年采用稻茎浸渍法连续测定了安徽省庐江县褐飞虱种群对三氟苯嘧啶、呋虫胺、烯啶虫胺、吡蚜酮、氟啶虫胺腈等5种药剂的抗性水平,并在庐江县开展了不同药剂对褐飞虱田间防效试验。室内抗性监测结果表明,2020年-2022年褐飞虱种群对吡蚜酮始终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04.6~154.4倍),对呋虫胺的抗性从中等水平上升至高水平(抗性倍数77.7~157.2倍),对氟啶虫胺腈、烯啶虫胺处于中等水平抗性(氟啶虫胺腈抗性倍数21.3~64.5倍、烯啶虫胺抗性倍数14.6~22.6倍),对三氟苯嘧啶处于敏感状态。庐江单季稻试验田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推荐高剂量下,20%三氟苯嘧啶WG、10%异唑虫嘧啶SC等介离子杀虫剂对褐飞虱速效性和持效性表现较好,除了药后1 d 20%三氟苯嘧啶WG防效为74.72%外,2种药剂3~14 d的防效都在80%以上;50%烯啶虫胺SG、22%氟啶虫胺腈SC防效次之,药后1 d防效在67.63%~71.61%,药后3 d至7 d防效有所提高,为77.16%~84.13%,而药后14 d防效降为71.52%~75.77%;50%吡蚜酮WG药后1~7 d防效均在约70%,而药后14 d下降为62.12%;20%氟啶虫酰胺SC、20%呋虫胺WG、10%醚菊酯SC速效性和持效性都表现较差,药后1~14 d防治效果都在80%以下。结合室内抗药性监测和田间防治效果,说明三氟苯嘧啶等介离子类杀虫药剂作为新型杀虫剂品种,可与新烟碱类、吡蚜酮及其混剂交替轮换使用,用于抗药性褐飞虱的治理。  相似文献   

12.
10%吡·噻可湿性粉剂防治水稻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0 %吡·噻WP防治水稻稻飞虱药后3d的防效达91 3%~94 2 % ,药后7d的防效达91 5 %~96 % ,药后14d的防效达76 6 %~84 2 % 对水稻稻飞虱防治效果相当理想,对水稻安全  相似文献   

13.
为了筛选防治稻飞虱的有效药剂,选用呋虫胺等7种农药单剂对水稻稻飞虱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呋虫胺20%可湿性粉剂、噻虫嗪25%水分散粒剂、噻嗪酮40%悬浮剂对靶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和速效性,药后15d,防效在87.7%以上。吡蚜酮25%可湿性粉剂药后7~15d防效理想,在90.9%以上。异丙威20%乳油和敌敌畏90%乳油对靶标速效性较好,但持效期较短。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如皋市部分花椰菜田小菜蛾、菜青虫混发、重发,常用药剂防效下降,为筛选替代药剂,于2022年开展了田间施药试验,比较不同药剂处理对两种害虫的防效。结果表明:供试药剂对菜青虫均具较高防效,药后3~12 d虫口防效为90.95%~100%,虫螨腈处理防效相对较低,但在药后12 d也达到94.29%。不同处理对小菜蛾防效的差异较大,其中以溴虫氟苯双酰胺、乙基多杀菌素、甲维盐+溴虫氟苯双酰胺处理的防效较高,药后6~12 d防效均在98%以上,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甲维·茚虫威、甲维盐单施处理防效居次,药后12 d防效维持在90%左右;甲维·虫螨腈、虫螨腈单施处理对小菜蛾的速效性与持效性均较差,药后3 d防效分别为59.02、49.31%,药后12 d防效分别为46.01%、38.40%,不建议用于田间防治。  相似文献   

15.
10%醚菊酯悬浮剂防治水稻稻飞虱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结果表明:10%醚菊酯SC对稻飞虱防治效果显著,持效期长,药后3d防效达94.00%,药后14d仍有89.00%的防效,且其低毒环保对农田生态系统和作物安全生长没有任何负面影响,可作为稻飞虱防治主要药剂在贺州市稻作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于2021年在浙江省桐庐县施用不同药剂组合在单季稻五(3)代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主害代若虫(幼虫)高峰期进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显示,喷施1次10%三氟苯嘧啶SC 16 mL/667m2 +6%阿维·氯苯酰SC 50 mL/667m2和喷施1次60%吡蚜·呋虫胺WG 18 g/667m2 +30%茚虫威WG 10 g/667m2,对五(3)代稻飞虱的速效、控效均较好,药后3 d校正防效分别达90%和88%,药后7 d~14 d校正防效均达97%以上;对五(3)代稻纵卷叶螟幼虫、保叶效果也均较好,药后6 d对幼虫校正防效分别达75%和83%,对虫苞校正防效分别达82%和73%,药后13 d对虫苞校正防效仍分别达80%和81%;且均对稻飞虱主要天敌蜘蛛较安全。以上说明杀虫剂混施对单季稻五(3)代稻飞虱和稻纵稻纵卷叶螟主害代适期防治一次,具有较好的综合防控效果,可因地制宜在单季稻区轮换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为比较多旋翼无人植保机、担架式机动喷雾机、背负式动力喷雾机器、背负式电动喷雾器、手动喷雾器、不锈钢拉杆式喷雾器在防治水稻"两迁"害虫的防治效果,试验选用6种器械喷施40%氯虫·噻虫嗪WG,施药后3d和7d调查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多旋翼无人植保机雾化粘附效果比其他施药器械效果更高,防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效果最好,3d防效分别为86.4%和84.7%,7d防效分别为94.2%和93.1%,防治效果及作业效率明显优于其他5种器械。  相似文献   

18.
吡虫啉、噻嗪酮和氟虫腈防治稻飞虱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果表明,供试3种药剂对水稻稻飞虱总体防治效果均不理想,平均防治效果最高值吡虫啉为48.13%、噻嗪酮为50.8%、氟虫腈为54.35%;药后3、7d,噻嗪酮防效最好,其次是氟虫腈,第三是吡虫啉;药后14d防治效果最好的是氟虫腈,其次是吡虫啉,第三是噻嗪酮。吡虫啉、氟虫腈防治白背飞虱效果略好于褐飞虱,噻嗪酮防治褐飞虱效果略优于白背飞虱。  相似文献   

19.
选用20%氯虫苯甲酰胺SC等6种药剂进行防治稻纵卷叶螟试验,结果表明:这6种药剂对水稻安全性好,对稻纵卷叶螟防治效果明显,不同药剂间防效相差较大。其中以20%氯虫苯甲酰胺SC防治稻纵卷叶螟见效最快、效果最佳,药后3d、7d和15d防治效果分别达81.77%、92.82%和95.00%;其次是20%氟虫双酰胺SC,药后3d、7d和15d防效分别为80.17%、89.72%和91.12%。这2种药剂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极显著优于其它供试药剂,是当前值得推广应用防治稻纵卷叶螟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20.
稻飞虱高龄若虫期施药是稻飞虱防治的一个补充措施。经过田间试验,筛选了噻嗪酮、吡虫啉及其混剂防治单季稻中期的白背飞虱高龄若虫,其药后5 d的防效可达90%以上;敌敌畏和毒死蜱防治水稻后期的褐飞虱高龄若虫,药后6 d的防效均在93%以上,对穗期灰飞虱7 d的防效也可达85%。这几种杀虫剂防效较高,对捕食性天敌较为安全;不推荐防效低、容易杀伤天敌的氟虫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