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淮地区"一稻三虾"综合种养绿色生产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一稻三虾"生态种养绿色生产的"三大、两水、两网"的配套工程建设方案,"一稻三虾"中稻前虾、稻中虾和稻后虾绿色种养时空耦合技术,以及绿色营养、绿色防控等技术规范,为发展稻田综合种养,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绿色生产提供技术操作规范。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江苏里下河地区水稻+克氏原螯虾共(连)作绿色种养模式中"三大、二水、一网"的配套工程建设,稻前虾、稻中虾和稻后虾"一稻三虾"种养时空耦合技术,以及绿色施肥、绿色防控以及水位调控和投饵技术,为发展稻田综合种养,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四收绿色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江苏里下河地区稻田生态种养创新模式及关键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了江苏里下河地区"一稻两鸭""一稻两虾"和"稻鳖共作"等生态种养新模式,集成了稻田绿色种养、共作稻田绿色施肥和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等共性技术,为该地区示范推广稻田生态种养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灌云县借鉴里下河农科所张家宏教授的"一稻三虾"绿色生产模式,结合灌云当地气候、环境等因素,对传统的稻虾共作和稻虾连作模式进行创新,形成"一稻三虾"绿色高效种养模式。该文主要从合理选择田块并整理,增施有机肥,栽种水草、空心菜,稻虾的种苗选择、养成与繁殖,大田后期管理等环节对"一稻三虾"种养模式进行介绍,并就该模式实践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分析,为"一稻三虾"绿色高效生产模式的进一步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江苏省里下河地区水田综合种养模式,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的绿色配套生产提供技术支撑。介绍了里下河地区"茭白+克氏原螯虾"绿色种养模式的田间配套工程建设、"一茭三虾"种养时空耦合、绿色施肥、绿色防控及水位调控和投饵等绿色配套生产技术模式,该模式最大程度地利用了茭白田的空间和水资源条件,茭白田周年可收获一季茭白和3批克氏原螯虾,较单一茭白种植或克氏原螯虾养殖的经济效益提高明显;采用绿色施肥、绿色防控生产技术可减少化肥用量60%以上、减少化学农药用量70%以上,具有减肥、减药、增产和增效作用,是当前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创新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在稻田中发展名特优水产养殖生态种养模式,促进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2018年开展了"一季中稻+一季虾"与"一季晚稻+两季虾" 2种"水稻+南美白对虾"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研究,结果表明"一季中稻+一季虾"模式产值24.660万元/hm~2,平均纯收益10.635万元/hm~2;"一季晚稻+两季虾"模式产值44.670万元/hm~2,平均纯收益达19.620万元,2种模式都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7.
湖北省稻虾模式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稻虾模式是一种生态种养模式,能充分利用稻田光、热、水及生物资源,具有很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应用前景广阔。本文基于湖北省区域资源特点,在湖北省稻虾模式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稻虾连作、稻虾共作模式技术特点;阐明了稻虾模式资源利用、环境要求及适宜类型和区域;明确了稻虾模式的双水双绿发展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稻虾连作模式下稻田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及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8—2020年青阳县实施虾稻连作+水稻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融合,利用虾稻连作模式优势实施水稻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本文介绍了青阳县稻虾连作模式的基本情况,总结了稻虾连作生产模式下绿色防控技术措施,分析了应用效果,发现实施虾稻连作+水稻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可减少农药使用量,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有效防控水稻病虫害发生,做到"虾安全、稻丰收",提升稻虾品质,增加种养收入,促进生态环境与农业种养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江苏里下河地区"一茭两鸭"生态种养模式中的田间配套设施,"一茭两鸭"种养及时空耦合技术以及绿色施肥、绿色防控和水位调控技术,旨在为发展江苏里下河地区水域一体化生态种养,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绿色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江苏里下河地区“一稻两虾”共作模式生产技术规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稻两虾"共作模式是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利用稻虾互利共生,实现生态种养一体化的农渔结合模式,其生产过程绿色环保、节本增效,具有显著的生态经济价值和应用推广潜力。为进一步规范该模式生产技术,从品种选择、田间工程设置、时空耦合、田间种养管理等技术层面进行操作规范,以期为江苏里下河地区推广应用"一稻两虾"共作模式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稻、虾、草、鹅"模式是利用稻虾互利共生、稻田冬季休耕的特点,在稻田养虾,待稻虾收获后,在稻田种草养鹅;是一种周年高效循环种养模式,其生产过程绿色安全、节本增效,具有较好的经济、生态效益和应用推广前景。该文从田间工程设置、品种选择、田间种养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模式总结,为该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稻虾综合种养技术是一种生态种养模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户或合作社在稻田中进行小龙虾养殖。本文总结了稻虾综合种养技术,主要包括田间工程建设、虾苗种投放与管理及"稻虾共作"水稻种植技术等方面内容,以期为相关从业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稻虾种养,是中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第一大模式,在稳定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引领农业绿色发展、助力农民增产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在梳理中国稻虾种养产业现状的基础上,总结稻虾种养产业发展模式,分析稻虾种养产业面临困境,提出促进稻虾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研究表明,我国稻虾种养仍然处于政策环境良好、发展动力很足的战略机遇期,稻虾种养面积和产量稳步增加,区域稻虾生产方式特色明显,稻虾米和小龙虾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中国稻虾种养区域主要分布在沿江环湖平原和低山丘岗库区的周边。中国稻虾产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小龙虾全产业链发展、稻虾“双水双绿”发展、稻虾米产业链发展、小龙虾三产融合发展、无环沟稻虾生态种养发展等为代表的五种产业发展模式。但也存在着水稻与小龙虾发展不协同、理论技术落后生产实际、稻虾产业体系有待健全、政策保障举措亟需完善等问题。因此,推动中国稻虾绿色高质量发展战略转型,需要以科学规划引领稻虾产业规范协同发展、以科技创新助力稻虾产业转型升级、以三产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以政策完善保障稻虾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因市场火爆,克氏原螯虾生产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总结了当前中国克氏原螯虾综合种养模式生产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主要解决对策;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并创建了综合种养"茬茬清"的"一稻三虾""一藕三虾"和"一茭三虾"等模式,并介绍了该模式的主要优势,为提高中国克氏原螯虾的产量、规格、品质和效益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莲藕-克氏原螯虾生态种养共作模式和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了莲藕-克氏原螯虾生态种养的"一藕两虾"共作模式,提出了模式的建设方案;集成了品种选择、种养时空耦合、莲藕种植、克氏原螯虾养殖、水质和水位调控等配套技术体系,分析了其经济生态效益。为江苏里下河地区发展区域性特色生态种养产业,转变长期以来单一种植或养殖等传统生产方式提供了示范模式。  相似文献   

16.
青阳县2018-2020年实施虾稻连作+水稻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融合,利用虾稻连作模式优势实施水稻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减少农药使用量,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有效防控水稻病虫害发生,做到“虾安全、稻丰收”,提升稻虾品质,增加种养收入,促进生态环境与农业种养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克氏原螯虾学名Procambarus clarkii,俗称小龙虾。它是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淡水螯虾养殖品种,其产量占整个螯虾产量的70%~80%。克氏原螯虾稻田生态种养是将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起来,是当今新兴的农业生产模式之一,对于稳定粮食生产和粮农增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稻田整改、虾苗选择、饵料投喂和疾病防控等方面介绍克氏原螯虾稻田生态种养技术。  相似文献   

18.
将水稻种植与鱼类养殖有机结合的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模式,充分发挥了水稻和鱼类共生互利的作用,促进水稻生产减肥减药、绿色增效,同时获得安全水产品(虾、鱼、鳖),提高了稻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回顾了安徽江淮稻鱼类综合的发展历程、产业现状,重点分析了霍邱县三流生态综合模式的技术特点与优势;建议因地制宜、因水优化布局安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带,优选三流生态综合种养模式,加强技术创新,稻渔并重、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9.
潜江市近几年通过对不同稻鸭共育种养模式的试验和示范,成功地探索出了适合当地生产发展的"油-稻 鸭"和"虾-稻 鸭"的种养模式,分析了两种模式的经济效益,总结了配套的种养技术.  相似文献   

20.
虾稻生态种养模式是在保障水稻正常生长发育的前提下,利用稻田湿地资源开展适当的水产养殖,形成季节性的农渔种养结合栽培模式,是提高稻田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也是发展绿色和无公害水稻生产的重要举措。该文对虾稻生态种养殖模式的探索背景、关键环节、技术要点及应用情况进行探讨,以利于模式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