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充分利用黄花蒿烟草秸秆制成秸秆混合醋液,并初步研究其对三线镰刀菌生长的影响。分离纯化真菌并对菌种进行传统形态学和分子学鉴定,利用干馏法制取黄花蒿烟草秸秆醋液,设置浓度梯度观察黄花蒿烟草秸秆醋液对三线镰刀菌2株菌的生长影响。鉴定获得的其中2株菌种均为三线镰刀菌,且在黄花蒿烟草秸秆醋液50%浓度下,生长抑制率的相对校正率近似为100%,达到完全被抑制的效果。研究结果为黄花蒿烟草秸秆潜在的利用价值研究及开发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
2株放线菌的抗菌活性及分类学地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旨在对2株放线菌HD-103和HD-109的抗菌活性和发酵液稳定性进行比较分析,并明确2株菌的分类学地位。以13种植物病原真菌为靶标菌,利用琼脂柱法分析2株生防菌的抗菌谱;以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f.sp.glycines)为指示菌,利用杯碟法检测2株生防菌发酵液的热稳定性、pH稳定性及紫外稳定性,并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多相分类法对2株菌进行鉴定。研究结果显示:2株菌的抗真菌谱均较广,其中HD-103对禾谷镰刀菌(Fusariumgraminearumf.sp.Glycines)的抑制效果最显著,抑菌圈直径达到23.7mm,HD-109对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iaalternate)抑制效果最好,抑菌圈直径达25.0mm;HD-103的抗菌活性物质较HD-109的活性物质更为稳定;分类学鉴定结果表明,菌株HD-103与HD-109为微白黄链霉菌(Streptomycesalbidoflavus)的2个菌株。菌株HD-103与HD-109能够抑制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其发酵液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和酸碱稳定性,具有开发为新型生物农药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土壤放线菌K2的筛选、鉴定及其抑菌活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筛选具有抑制植物病原菌活性的放线菌是农用抗生素开发的基础。通过平板对峙法筛选出8株拮抗放线菌菌株,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获得一株对植物病原菌有较好抑菌作用的菌株K2,并采用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对其抑菌谱进行研究,以及进行菌种鉴定。生长速率法试验表明,放线菌菌株K2发酵液对10种供试植物病原菌菌丝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以对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抑制效果最好,抑菌率可达57.38%。根据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基于16S rDNA序列比对,鉴定菌株K2属于链霉菌属(Streptomyces)的一个菌株。放线菌K2的代谢产物具有较广的抑菌谱,对植物病原菌的防治有很大的研究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引起甘肃省张掖市玉米黑髓病的病原菌种类,于2021年9月,在甘肃省张掖市采集具有典型病害症状标本,利用组织分离法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致病性;利用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于病样中共获得39株分离物,能引起与田间症状相一致的病原菌30株,表现症状为根茎腐烂型、根腐型和茎腐型3类。根据形态特征将30株病原物均鉴定为镰孢霉属真菌,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将30个致病镰孢霉菌分别鉴定为拟轮枝镰刀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层出镰刀菌(F.proliferatum)、茄病镰刀菌(F.solani)、变红镰刀菌(F.incarnatum)和柔毛镰刀菌(F.flocciferum),其分离频率依次为50.00%、20.00%、16.67%、6.67%、3.33%和3.33%,其中拟轮枝镰刀菌为张掖市玉米黑髓病的优势致病菌,首次报道柔毛镰刀菌可以侵染玉米。该研究结果为玉米黑髓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4号小种基因组中鉴定到一个编码GDSL家族脂肪酶的基因FocGDSL1。序列分析发现该蛋白在镰刀菌属中及其保守。为了研究FocGDSL1的功能和其对尖孢镰刀菌致病力的影响,首先利用同源重组原理构建了该基因的敲除突变体菌株,并进一步对其表型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FocGDSL1的缺失不影响尖孢镰刀菌的营养生长及其对抑菌药物的抗性;但是FocGDSL1突变株中色素的合成明显减少。与此同时,FocGDSL1突变株对香蕉植株的致病力显著下降。这些结果表明FocGDSL1虽然不是控制尖孢镰刀菌菌丝生长的关键基因,但是FocGDSL1是尖孢镰刀菌重要的致病力因子,可能是尖孢镰刀菌在侵染的前期,分泌FocGDSL1来降解宿主细胞壁和细胞膜,进而使病原菌在宿主体内定殖。  相似文献   

6.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19):6448-6452
人参病害严重影响着人参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明确人参根部病害的发病情况及致病菌种类,本研究从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左家资源圃的患病人参植株上共分离纯化获得8株致病菌株,在PDA培养基上观察病原菌菌落及分生孢子形态特征,采用rDNA-ITS序列分析方法鉴定了人参根腐病主要致病菌种类。结果表明,分离纯化的菌株中,6株为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rDNA-ITS序列与GenBank中的腐皮镰刀菌相似性达99%;2株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rDNA-ITS序列与GenBank中的尖孢镰刀菌相似性达99%。2种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腐皮镰刀菌的致病力要比尖孢镰刀菌的强一些。本研究结果对人参抗病育种和致病机理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得到一株具有降解纤维素性能的产芽孢菌株,采用加热富集芽孢菌及刚果红脱色圈的初筛方法,从菜地土壤、动物粪便、青贮饲料等样品中分离筛选出41株能够降解纤维素的产芽孢细菌。对初筛菌株发酵培养,测定发酵液透明圈直径及纤维素酶活力,菌株T-7具有显著的降解能力,纤维素酶活力达1678.89U/mL。通过形态观察鉴定、生理生化实验和16SrD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种属鉴定,鉴定T-7菌株为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研究了供试菌株T-7的降解工艺,获得了菌株发挥最大降解特性所需的最佳培养条件。结果表明,将菌株T-7以10亿活菌/1Kg的接种量接入玉米秸秆,并且添加辅助碳氮源2%蔗糖+2%尿素时,在发酵8天后对秸秆中纤维素的降解率达40.34%。研究结果为纤维素的生物降解发掘了新的菌种资源,并为秸秆的大规模降解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种子》2018,(10)
以京津冀地区4个菜豆主栽品种为材料,开展菜豆种子携带真菌病原的检测研究,并测定4种常用种衣剂对种子携带致病镰刀菌的药剂敏感性。通过吸水纸检测和PDA平板法对4个菜豆品种进行种子外部和内部带菌检测。结果表明,菜豆种子上携带的致病病原为镰刀菌属(Fusarium spp.)和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p.)2种,还携带曲霉属(Aspergillus spp.)、青霉属(Penicillium spp.)、木霉属(Trichoderma spp.)和毛壳菌属(Chaetomium spp.)类腐生菌。种子内部寄藏真菌较少,疑似病原菌检出率显著降低。对种子上分离的镰刀菌进行致病力鉴定,32株分离到的镰刀菌中获得4株致病菌株。通过生长速率法测定4株致病镰刀菌对4种常用种衣剂的药剂敏感性,发现25g/L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对镰刀菌抑制作用较强,EC50为0.596~2.173mg/L。  相似文献   

9.
甘蓝种传镰刀菌的鉴定及其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梅  王丽君  曹莎  吴学宏  黄俊生 《种子》2012,31(9):26-29,33
针对春甘45和红亩紫甘蓝种子上分离得到的两株镰刀菌(Fusarium-CG和Fusarium-HM),结合形态学特征及rDNA ITS序列分析进行了鉴定,并研究了其对甘蓝种子发芽的影响和幼苗的致病性。结果表明:2株镰刀菌均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对甘蓝种子发芽有一定的影响,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等指标均降低,其中106个/mL孢子悬浮液处理后,活力指数显著降低;能导致甘蓝幼苗出现典型的枯萎症状,柯赫氏法则检验证明其具有致病性。甘蓝种子传带尖孢镰刀菌并具有致病性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0.
正为探明氟菌·霜霉威防治烟草黑胫病的潜力,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山东泰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究人员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6种杀菌剂对烟草黑胫病菌丝生长的影响,并通过温室盆栽试验明确了氟菌·霜霉威对烟草黑胫病的防效及其对烟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氟吡菌胺与霜霉威盐酸盐以质量比1∶10混用(氟菌·霜霉威)对烟草黑胫病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值为0.06mg/L。温室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氟菌·霜霉威在773.4g a.i./hm2时,对烟草黑胫病的防效可达81.50%,显著高于  相似文献   

11.
薏苡生物学特性和养分吸收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明确不同薏苡在不同时期的生长特征及养分吸收特性,进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黔薏苡1号’与‘黔薏苡2号’在品种形态以及各时期生长形态具有显著性差异。在播种后60天,2种品种茎叶氮含量随着时间增加而逐渐降低。而根的含氮量均在孕穗期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85%和2.45%,成熟期时维持在1.76%和1.96%。2种品种茎叶钾含量自播种后60天达到最大值,最终两品种茎叶钾含量停留在1.84%和2.16%。然而,根的钾含量变化不大,播种后30天与成熟期的钾含量基本一致。相关性分析表明,茎叶氮、钾含量与干物质量、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产量等5个产量性状均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茎叶的氮含量与茎叶的钾含量对干物质量可产生直接作用。  相似文献   

12.
长期稻草还田对烟田土壤氮素矿化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探明稻草还田对烟田土壤氮素释放的影响,进而有效调控并为配套的施肥技术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室内培养和田间原位培养试验,研究了长期稻草还田对烟田土壤有机氮矿化特征和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还田提高了土壤氮矿化潜力(N0值)和矿化速率(k0),连续还田5年土壤的N0值为92.11 kg/hm2,比对照增加了23.78%;稻草还田促进了烟田土壤氮的矿化,烟株生长期内还田5年的土壤矿化氮量为94.94 kg/hm2,比对照高17.67%。在烟株生长中后期,稻草还田的烟田表层土壤无机氮数量明显增加。稻草还田增加了土壤微生物量氮,移栽时,还田5年土壤微生物量氮比对照增加20.18%,采烤后则高出40.71%。稻草还田1年后土壤微生物量氮处于调整平衡阶段。长期实行稻草还田提高了烟田土壤氮供应能力,增加了上部烟叶全氮和烟碱含量过高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适应玉米秸秆还田的小麦根病拮抗细菌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通过平板对峙培养法从玉米秸秆还田土中筛选得到对小麦全蚀病、小麦根腐病、小麦纹枯病都有防效的拮抗细菌19株,抑菌率在41.57%—93.36%之间,结合其对玉米秸秆性降解性能,发现菌株F1514即对小麦根病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又对玉米秸秆具有一定的分解能力和适应性。菌株F1514对小麦全蚀病菌、小麦根腐病菌和小麦纹枯病菌的的抑菌率分别为92.92%、90.81%、63.26%;在测定时间内其对粗纤维降解率的为10.92%。经初步鉴定,该菌株为芽孢杆菌属( Bacillus.sp)。  相似文献   

14.
两株毒死蜱降解细菌菌株鉴定及对萝卜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鉴定两株有较强降解毒死蜱能力的菌株N16和N432,并初步探讨此两株细菌菌液对萝卜种子萌发的影响。通过对其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的分析,进行初步鉴定;以不同浓度的菌液浸泡萝卜种,之后于25℃下培养,测定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通过形态特征及序列分析,这两株菌均为琼氏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junii)。N16细菌原液对萝卜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均高于对照组,N432作用完全相反。菌株N16对萝卜种子的萌发具有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随着培养液的稀释,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而菌株N432则对种子的萌发具有抑制作用,并且这种抑制作用随着培养液的稀释呈现减弱趋势。  相似文献   

15.
低丘红壤旱地花生秸秆室内腐熟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红壤旱地花生秸秆腐熟技术,以秸秆失重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室内模拟腐熟考察了低丘红壤旱地花生秸秆室内腐熟条件。以秸秆失重率、颜色、C/N、纤维素酶活性为指标,以腐秆剂A和B为对象,探讨腐秆剂对秸秆腐熟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生秸秆室内模拟腐熟所需水分、尿素、生石灰、腐秆剂与秸秆干重的比例分别为425:100、0.6:100、0.25:100、0.13:100。添加腐秆剂可以明显促进花生秸秆的腐解,与CK相比,腐熟30天后,添加腐秆剂的处理A、B的秸秆失重率分别提高20.1%、15.0%;秸秆C/N分别降低6.0%、5.1%;纤维素酶活性分别提高120.0%、95.5%。研究的结果还显示:秸秆失重率与纤维素酶活性以及秸秆的C/N都呈显著线性相关,纤维素酶活性随秸秆失重率增大而增大,C/N随秸秆失重率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6.
低温秸秆降解真菌的筛选及在秸秆还田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旨在针对黄淮海北部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区的气候特点,进行低温秸秆降解真菌的筛选及其应用效果研究。以纤维素钠-刚果红培养基、秸秆液体培养基为筛选培养基,在16℃培养温度下进行秸秆降解真菌的筛选;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菌株鉴定;用沙袋法和田间小区试验法测定菌株的秸秆降解能力。筛选获得一株低温秸秆降解真菌SDF-31,该菌株为长枝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该菌株接种15天时和45天时的秸秆降解率分别为43.89%和56.73%,显著高于常温秸秆降解菌剂和空白对照。SDF-31处理的秸秆原有纤维结构高度破环、产生大量纤维碎片,且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指标都显著高于常温降解菌剂和空白对照,其中速效钾和碱解氮的含量分别比常温秸秆降解菌剂提高17.00%和5.12%,比空白对照分别提高25.53%和15.09%。筛选获得一株具有低温秸秆降解作用的长枝木霉(T. longibrachiatum) SDF-31,为黄淮海北部秋冬季节玉米秸秆还田提供菌株资源。  相似文献   

17.
2种耕作方式下玉米还田秸秆养分释放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探讨不同耕作方式下玉米秸秆还田腐解规律,采用尼龙网袋法,以玉米秸秆为研究对象,大田条件下研究不同耕作模式(旋耕和深耕)还田秸秆干物质消耗、养分(N、P、K、有机质)释放特征,以及C/N比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玉米秸秆在翻埋后一个月内是快速腐解期,其N、P、K及有机质碳能在较短时间内快速释放,此时期内2种耕作方式各养分损失率分别为74.6%、39.3%、78.5%、50.2%和71.8%、34.1%、66.5%、42.9%。土壤深耕+秸秆还田耕作方式有利于秸秆的快速腐解,但对最终秸秆养分的释放量没有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2种耕作方式下的秸秆养分剩余量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18.
以山西省醋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不同配比醋糟、粉煤灰对高粱幼苗生长及光合速率的影响,以期实现山西省醋糟的资源化利用。试验设置醋糟、粉煤灰4个处理及化肥对照,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结果表明:不同配比的醋糟、粉煤灰混合物具有提高高粱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及幼苗生长的作用,其中以处理2(醋糟:粉煤灰=1:1配比)效果最好,其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2.07%和6.47%;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分别比对照降低了17.39%、9.10%。综上所述,醋糟、粉煤灰混合物可以有效提高高粱幼苗生长、光合速率。  相似文献   

19.
不同调控材料对滨海盐土快速脱盐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滨海盐土快速脱盐改造提供参考依据,以工农业废弃物秸秆、牛粪、脱硫石膏、醋渣为调控材料,研究不同组合下滨海盐土快速脱盐效果。结果表明,4种组合与对照相比,均可显著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增加土壤渗透性,其中T4(牛粪+醋渣)综合效果最好,与对照相比,土壤容重降低37.93%,土壤孔隙度提高12.37个百分点;各处理0~60 cm土层平均含盐量高低顺序为T1(秸秆+脱硫石膏)CK(对照)T2(牛粪+脱硫石膏)T3(秸秆+醋渣)T4(牛粪+醋渣),T1、T2、T3、T4与CK相比分别降低-123.9%,2.23%,30.45%,39.77%;各处理p H值与CK相比均显著下降,由高到低的顺序为CKT3T4T2T1,T1、T2、T3、T4与CK相比分别降低0.71,0.50,0.35,0.39个单位;各处理土壤CO_3~(2-)、HCO_3~-含量均明显下降,脱硫石膏处理还能增加土壤SO_4~(2-)、Ca~(2+)、Mg~(2+)含量。综上所述,在改善土壤物理结构、降低土壤盐分方面,牛粪效果明显好于秸秆,醋渣明显好于脱硫石膏;在抑制土壤脱盐碱化方面,脱硫石膏明显好于醋渣,但脱硫石膏容易增加土体总体含盐量。因此,推荐滨海盐土低成本快速脱盐方式为"牛粪+醋渣"。  相似文献   

20.
烟草青枯病和黑胫病拮抗细菌的筛选、鉴定及防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筛选对烟草青枯病和黑胫病具有良好防效的生防菌株,为烟草根茎类病害的有效防控提供生防资源。从发病烟株根际土壤中分离细菌,采用平板对峙法和滤纸片法测定分离菌株对烟草青枯病菌和黑胫病菌的抑制活性,基于盆栽验证法检测高活性菌株对烟草青枯病和黑胫病的防治效果,通过16S rDNA通用引物对高活性拮抗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同时选用9对特异性引物对高活性菌株的促生长和抑菌活性进行PCR检测。共筛选出2株对烟草青枯病和黑胫病均有防治效果的拮抗菌株LF-1和LF-2,经分子生物学鉴定LF-1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LF-2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室内活性试验结果表明,菌株LF-1、LF-2对烟草青枯病菌抑制率分别为31.16%、56.98%,对烟草黑胫病菌抑制率分别为64.44%、72.44%;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菌株LF-1对烟草青枯病和黑胫病的防效分别为69.54%和65.49%,菌株LF-2对烟草青枯病和黑胫病的防效分别为72.49%和68.32%。菌株LF-1和LF-2对烟草根茎类病害具有较好的生防效果,在烟草根茎类病害防控中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