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田间投放赤眼蜂蜂卡和性诱利试验,对玉米螟卯寄生率、成虫诱捕数量和防治效果等进行了测定与评价,以确定适合四川省生产实际的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结果表明:赤眼蜂平均寄生率、平均校正寄生率兮别为47.6%、48.5%;单个诱捕器平均最高诱捕虫量13.5头,最低1.7头;赤眼蜂蜂卡和性诱剂防治技术对玉米螟的平均相对防效分别为75.71%和79.58%。说明采用赤眼蜂蜂卡和玉米螟性信息素能有效控制亚洲玉米螟。  相似文献   

2.
稻纵卷叶螟为广西水稻发生面积最大的主要虫害之一,为探究适用于广西兴安县水稻产区的生物防治技术,通过人工释放螟黄赤眼蜂防控稻纵卷叶螟的不同放蜂试验处理,筛选出适宜兴安县的放蜂技术:每小区放蜂30点(即7点/667 m~2),每次放蜂1500头/点,连续放蜂3次,放蜂时间间隔5 d。螟黄赤眼蜂校正寄生率为43.18%~83.23%,保叶效果为75.12%~96.4%,表明螟黄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螟具有较好的防效,适宜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稻螟赤眼蜂释放技术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控效果,2016—2018年在贵州省都匀市开展了稻螟赤眼蜂不同释放高度、放蜂次数及放蜂量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按每667 m~2设置8个放蜂点,间隔5 d连续放蜂3次,每次放蜂1万头/667m~2,蜂卡置于稻株顶端下方10 cm,对水稻二化螟卵块校正寄生率和防效分别为53.21%和65.21%,显著高于其他4种放蜂处理,控害效果较好。大田示范放蜂区对二化螟卵块平均校正寄生率和相对防效分别达55.50%和71.03%。稻田蜘蛛平均150头/百丛以上,黑肩绿盲蝽平均850头/百丛以上,分别是农民自防区的8.4倍和13.7倍。人工释放稻螟赤眼蜂既控制了二化螟为害,又保护了稻田天敌。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水稻二化螟绿色防控技术方案,于2019年在福建长汀开展了针对二化螟的性诱与药剂防控技术应用试验。结果表明,田间应用性诱剂诱捕器可大量诱捕二化螟成虫;性诱+药剂组合使用对二化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以性诱+化学农药处理的防效最佳,受害株率较空白对照区降低87.30%,且较单独使用药剂防治的处理减少用药2次。  相似文献   

5.
将害蛾诱捕器内置放斜纹夜蛾性信息素诱芯,悬挂在芋头、茄子、粉葛、瓜娄(别名天花粉)、西瓜、红薯等作物上,对斜纹夜蛾雄成虫有很好的诱捕效果,不同作物上诱捕到的成虫数量有较大差别,统计50d诱捕成虫量,在芋头上诱捕的成虫最多,共捕1128头(其中雌成虫22头),15d后对处理区幼虫的防效为78.06%;在茄子上诱捕到成虫828头(其中雌成虫18头),25d后对处理区幼虫的防效为76.76%;在粉葛上诱捕到成虫645头;在瓜娄上诱捕到成虫374头;在西瓜上诱捕到成虫301头;在红薯上诱捕到成虫188头,是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6.
松毛虫赤眼蜂不同放蜂密度对松毛虫控制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松毛虫赤眼蜂不同放蜂密度分别于7月30日和8月10日两次放蜂防治松毛虫,第二次放蜂后10d分别调查卵寄生率和虫口密度。结果表明,松毛虫赤眼蜂块剂50、60、70块/667m2三种放蜂密度防治松毛虫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卵寄生率分别为78.8%、75.3%、90.1%,虫口防效达89.1%、84.6%9、1.6%。从经济成本预算,每亩放蜂50块,就可以达到较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7.
人工释放稻螟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螟应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2015年,于贵州省都匀市组织开展不同释放高度和不同放蜂点密度释放稻螟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螟的田间应用试验及示范。结果表明,稻田人工释放稻螟赤眼蜂对稻纵卷叶螟卵粒具有明显的寄生作用,蜂卡置于稻株上部叶片内、距顶端10 cm,每667 m~2设置8个放蜂点,每次放蜂10 000头/667m~2,间隔5 d连续放蜂3次,对稻纵卷叶螟卵平均校正寄生率达40.88%,平均防治效果为64.29%;大田示范释放稻螟赤眼蜂,对稻纵卷叶螟卵寄生率最高达69.20%,相对防治效果最高达67.09%,表现出较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8.
不同麦田除草剂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用瑞飞特进行土壤处理对禾本科杂草有非常好的封闭效果(防效可达100%),后期用爱秀+50%异丙隆WP组合进行茎叶处理对禾本科杂草很好的株防效(97.64%)和鲜重防效(97.48%),但对猪殃殃等阔叶类杂草防效表现较差,防效仅为53.61%,且爱秀对小麦有一定程度的药害;前期用拜宝玛作土壤处理对禾本科杂草和阔叶类杂草均有非常好的封闭效果(防效达97.58%),但对小麦有轻微药害,后期结合世玛+伴宝助剂作茎叶处理可对早熟禾等禾本科杂草起到非常好的控制作用(防效可达100%),但对猪殃殃等阔叶类杂草防效表现不太理想(防效为67.17%);用优麦达+50%异丙隆WP+助剂组合进行茎叶处理对小麦田杂草整体防除效果在药后60d可达到最佳(株防效78.14%,鲜重防效88.73%),且对猪殃殃防除效果最好(防效可达97.42%);用简农进行茎叶处理对禾本科杂草和阔叶类杂草均表现出不错的防效,在药后60d效果最好(株防效87.54%,鲜重防效96.62%)。  相似文献   

9.
螟黄赤眼蜂防治草地贪夜蛾田间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评价螟黄赤眼蜂对草地贪夜蛾田间寄生及控制效果,于2019年8月在山东滕州开展螟黄赤眼蜂防治玉米田草地贪夜蛾试验。结果表明,螟黄赤眼蜂对草地贪夜蛾具有较好的寄生效果,放蜂区卵块平均寄生率为72.7%,卵粒平均寄生率为84.1%,卵块寄生率和卵粒寄生率比空白对照区明显增高。释放螟黄赤眼蜂对玉米田草地贪夜蛾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放蜂区田间平均被害株率12.0%,平均百株活虫数4.3头,平均虫口防效为69.9%。  相似文献   

10.
2017年于烟台福山樱桃园开展绿盲蝽性诱捕试验。结果表明,性诱剂可用于樱桃园绿盲蝽田间发生动态监测。应用性诱剂诱捕器可有效降低樱桃叶芽、幼果的受害率;在樱桃集中采摘开始日调查,叶芽防效为65.33%,幼果防效为75.00%,对绿盲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如皋市部分花椰菜田小菜蛾、菜青虫混发、重发,常用药剂防效下降,为筛选替代药剂,于2022年开展了田间施药试验,比较不同药剂处理对两种害虫的防效。结果表明:供试药剂对菜青虫均具较高防效,药后3~12 d虫口防效为90.95%~100%,虫螨腈处理防效相对较低,但在药后12 d也达到94.29%。不同处理对小菜蛾防效的差异较大,其中以溴虫氟苯双酰胺、乙基多杀菌素、甲维盐+溴虫氟苯双酰胺处理的防效较高,药后6~12 d防效均在98%以上,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甲维·茚虫威、甲维盐单施处理防效居次,药后12 d防效维持在90%左右;甲维·虫螨腈、虫螨腈单施处理对小菜蛾的速效性与持效性均较差,药后3 d防效分别为59.02、49.31%,药后12 d防效分别为46.01%、38.40%,不建议用于田间防治。  相似文献   

12.
不同诱测方法对水稻二化螟成虫的监测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应用黏胶型性诱剂诱捕器和虫情测报灯两种诱测方法在达县进行了对水稻二化螟监测效果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黏胶型性诱捕器监测二化螟效果好,具有诱蛾量大、性能稳定、峰型明显、预警准确性高等特点,在各代成虫诱测中,效果优于虫情测报灯;性诱剂诱捕器监测对二化螟还具有一定兼治作用,1代枯鞘株率防效达33.24%、2代白穗率防效达27.51%。同时,分析了作物生育期、气象因子和非靶标昆虫对性诱捕效果的影响。讨论了性诱捕器在二化螟监测预警与控制技术的推广应用中应注意和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松毛虫赤眼蜂和周氏啮小蜂对茶园茶尺蠖的防治效果,为其推广应用提供依据。试验结果表明:第一次挂卡后30d防效最高为88.51%;第二次挂卡后40d防效最高为93.10%,其次为挂卡后30d,达到89.66%。试验表明,该技术对茶园茶尺蠖防治效果较好,且对环境无残留和污染,可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螟黄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99~2000年在吉林稻区开展了利用螟黄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试验。放蜂面积6.7hm2,放蜂360万头。虫卵校正寄生率平均为44.21% ,枯鞘株率平均为1.21% ,平均防治效果达55.84%。气候对螟黄赤眼蜂寄生行为影响很大 ,多雨 ,蜂卡潮湿 ,影响寄生蜂孵化 ;阴雨不利于寄生蜂活动 ,寄生率低。经大面积放蜂后 ,培养自然种群对保持生态平衡 ,减少农药用量 ,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茶小绿叶蝉、柑橘全爪螨分别是茶和柑橘上的重要刺吸性害虫,防治难度大,为害严重。通过田间药效试验,对0.5%藜芦碱可溶液剂防治这两种刺吸性害虫的效果进行评价。药后3d,藜芦碱的3个用量处理对茶小绿叶蝉防效为84.38%~93.51%,对柑橘全爪螨防效为84.49%~87.88%;药后15 d,对茶小绿叶蝉防效为48.73%~64.58%;药后30 d,对柑橘全爪螨防效为80.96%~88.99%。藜芦碱对两种刺吸性害虫表现出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  相似文献   

16.
以化学药剂40%联肼·螺螨酯悬浮剂为对照,初步探索了两种非化学药剂——99%矿物油乳油和49%生物肥皂对草莓二斑叶螨的田间防治效果。施药1 d后,99%矿物油乳油和49%生物肥皂处理防效分别为54.92%和43.85%,对照药剂处理防效为65.73%。药后10 d最后1次调查发现,99%矿物油乳油和49%生物肥皂处理防效分别升至85.31%和82.16%,对照药剂处理防效升至91.47%。两种非化学药剂对田间草莓二斑叶螨的防效表现良好,校正防效在总体上与对照化学药剂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7.
通过果园施药试验,比较30%腈吡螨酯悬浮剂不同用量处理与对照药剂20%三唑锡可湿性粉剂对苹果叶螨的防治效果,以及与对照药剂24%螺螨酯悬浮剂对二斑叶螨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30%腈吡螨酯悬浮剂2 000~4 000倍液处理对两种害螨均具较高防效,速效性和持效性也较好。药后1 d,该药剂防治苹果叶螨校正防效为88.40%~94.11%,防治二斑叶螨校正防效为83.55%~92.83%。药后14 d,该药剂防治苹果叶螨效果达99%以上,3个用量处理间防效无显著差异,均显著高于三唑锡;防治二斑叶螨效果达96.87~99.57%,与螺螨酯无显著差异。在试验剂量下,喷施腈吡螨酯对苹果树生长安全。  相似文献   

18.
试验结果表明,斜纹夜蛾性诱剂对斜纹夜蛾成虫有很好的诱集作用,诱蛾量最大为前7d,持效期可长达42d,使用28d后,诱蛾量明显减少,此时更换诱芯.每667m2悬挂诱捕器3个比悬挂诱捕器1个的诱蛾量多,可在虫情监测和生产上应用.在生产上持续使用,并要规模和连片,同时辅助其他防治方法,防效才会更好.  相似文献   

19.
两种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比较两种赤眼蜂对水稻二化螟的田间防治效果,自二化螟卵始盛期释放稻螟赤眼蜂和拟澳洲赤眼蜂,同时与施用18%杀虫双的化学防治田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稻螟赤眼蜂对卵的校正寄生率和防治效果分别为56.90%和73.04%,拟澳洲赤眼蜂对卵的校正寄生率和防治效果分别为40.28%和53.27%,稻螟赤眼蜂的防效高于拟澳洲赤眼蜂。  相似文献   

20.
2016—2017年,在江苏如东开展了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应用,采用"种子处理+生态调控+生化控制"技术模式,以性诱剂诱杀、释放赤眼蜂、种植香根草为核心技术,配合科学用药。结果表明,应用性诱剂+赤眼蜂+香根草集成技术,对水稻二化螟、大螟、稻纵卷叶螟防效均达90%以上,与常规化防无显著差异;各绿色防控处理平均化学农药用药量较农民常规化防对照减少60.7%以上;产量较常规化防对照增加0.6%,天敌数量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