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泡桐黑痘病是危害泡桐主要病害之一,特别是对泡桐苗木危害严重.据淮阳、商水、周口市调查情况看,发病率一般为40%左右,轻者20%以上,重者达90%以上.感病植株的干、嫩梢和叶柄上的病斑凸起呈灰色到黑褐色,叶片早落或扭曲,嫩枝形成枯梢,严重影响苗木的生长,降低苗木的质量和出圃率.为了摸索防治泡桐黑痘病有效方法,我所近一、二年于5月20日-6月20日在苗圃用尿素白酒溶液(1两尿素加2两白酒  相似文献   

2.
<正> 泡桐是我国重要的速生用材树种.为获得速生优质、抗病的新品种,满足植树造林的需要,各地广泛开展了泡桐良种选育工作.但在泡桐人工有性杂交育种过程中,常因选用亲本植株相距较远,花期不遇,往返奔波,造成人力物力很大浪费;同时授粉工作在大树上进行,上下攀登,操作极为不便.这些不利因素给泡桐人工杂交育种工作造成很大困难.近年来,在本所试验林场,用泡桐的两  相似文献   

3.
以7年生四倍体白花泡桐和二倍体白花泡桐为材料,研究了二者木材的纤维形态以及化学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四倍体白花泡桐木材纤维长度、宽度、长宽比、壁厚、壁腔比及腔径比随树龄增加以及树高增长的变化趋势与二倍体白花泡桐基本相同,但变化幅度有差异.四倍体白花泡桐木材的纤维长度、长宽比,纤维壁厚、壁腔比、腔径比均比其二倍体大,而纤维宽度比其二倍体小.四倍体白花泡桐木材的冷水、热水、1%Na OH、苯-醇抽出物、木质素含量比其二倍体分别减少了4.47%,5.08%,12.24%,43.68%,20.09%;纤维素、综纤维素含量分别增加了3.54%,3.57%.综合分析认为,四倍体白花泡桐更适宜作为造纸原料.  相似文献   

4.
<正>据测定,泡桐落叶中的粗脂肪为10.36%,与麦麸相仿,粗蛋白含量为16.3%,而粗纤维含量较低,仅占16.95%,同时含有大量铁、锰、锌等矿质元素。1.泡桐叶喂猪。泡桐叶来源广,饲用方法简单,用泡桐叶喂猪,对猪所需的养分供应全面,不仅能促进猪的生长,而且能够提高猪的抗病能力,提高养猪户的经济效益。首先要收集足够的泡桐叶。一般按每头猪100千克泡桐叶收集。  相似文献   

5.
豫杂一号泡桐是我校蒋建平校长等以毛泡桐为母本,白花泡桐为父本,通过人工杂交选育出来的一个优良杂交组合。已在我省10个地区20多个县市和全国10多个省区试种,总株数在20万株以上。其主要优良特性表现为:1.速生豫杂一号生长迅速,树势旺盛,在同样条件下,2~4年生幼树高比同龄兰考泡桐高20%,胸径高20%~30%,材积高30%~40%;比同龄父母本平均树高14.9%,胸径高  相似文献   

6.
<正>泡桐炭疽病主要危害当年幼苗及1~3年生幼林,此病年年都有发生,严重时会使泡桐播种育苗遭受毁灭性的损失,损失率达90%以上;泡桐丛枝病的一般发病率在30%~50%,严重时发病率可达70%以上,严重影响着泡桐的生长。1症状1.1泡桐炭疽病症状。发病植株和病枝节间变短,叶片变小且皱缩卷起,顶芽灰白色尖枯,生长极度减弱。泡桐炭疽  相似文献   

7.
<正> 泡桐具有分布广,繁殖容易,生长迅速,材质优良的特性,是我国著名的速生用材树种之一,也是我县广大群众喜爱的主要树种。为了更好地发展林业生产,给适地适树栽植泡桐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对泡桐生长和土壤的关系,进行了初步调查,现整理如下:泡桐在我县共有四种,即白花泡桐(P.fortunei〈Seem〉Hemsl)、揪叶泡桐(P.catalpifolia Gong tong SP.n-od)、兰考泡桐(P.elongata S.H.Hu)、毛泡桐(P.tomentosa Steudel),其中以兰考泡桐为最多。  相似文献   

8.
泡桐是河南省重要的乡土速生树种和传统出口商品。随着全省群众性泡桐育苗、桐农间作和四旁绿化的开展,有一些影响泡桐生产的病害问题,急待研究解决。例如泡桐炭疽病不仅常使播种苗大量死亡,在多雨地区还常引起根生苗和大树早期落叶;泡桐丛枝病则是幼树和大树上的严重病害,轻者影响生长,重者全株死亡.现将历年来对全省泡桐病害的种类、发病规律和防治方法所获得的初步资料,综述如下,供各地参考和指正。  相似文献   

9.
以毛泡桐及白花泡桐丛枝病叶片、叶柄和茎段为外植体.建立了其体外植株再生系统.结果表明,毛泡桐丛枝病叶片、叶柄和幼嫩茎段在MS+NAA 1.1 mg·L-1+6-BA 8 mg·L-1,MS+NAA 0.1 mg·L-1+6-BA 4mg·L-1和MS+NAA 0.5 mg·L-1+6-BA 12 mg·L-1培养基上,最高芽诱导率分剐为73.88%,42.11%和25.00%;而白花泡桐的丛枝病不同器官的最适培养基分别为MS+NAA 0.3 mg·L-1+6-BA 12 mg·L-1,MS+NAA 0.9 mg·L-1+6-BA 16 mg·L-1和MS+NAA 0.7 mg·L-1+6-BA 20 mg·L-1,最高芽诱导率分别为91.11%,32.78%和13.33%.此外,1/2MS+NAA 0.5 mg·L-1和1/2MS+NAA 0.3 mg·L-1可分别作为毛泡桐和白花泡桐丛枝病幼芽根诱导的最适培养基.  相似文献   

10.
<正> 据胡秀英《泡桐属专著》记载,1949年J.Westfall发表了一篇泡桐染色体数目,他确定毛泡桐的染色体数目为2n=40,但这篇文章全文未见出版.近几年来,国内外林木育种工作者,虽多次对泡桐染色体进行观察研究,也未见正式发表文章,故泡桐体细胞染色体确切数目都没有定下来.正确地掌握泡桐不同种类的染色体数目,对深入研究泡桐的植物学分类,指导泡桐育种,了解遗传变异规律是十分必要的.为此,我们选用了白花泡桐(Paulownia fortunei (Seem) Hemsl.)、楸叶泡桐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典籍中的梧桐兼指梧桐(青桐)与泡桐(白桐)。《庸阝风.定之方中》云:椅桐梓漆,爰伐琴瑟。清代陈启源《毛诗稽古篇》卷二十八云:《定之方中》之桐,白桐也,……名泡桐。泡桐易生速长,纹理通直,材质优良,易于剖析、雕斫,适用范围非常广;古代的桐木制品一般是取材于泡桐,笔者将有系列考论。  相似文献   

12.
<正> 我国森林资源少,覆盖率低,按人口平均木材使用量大大低于世界水平.目前,木材供应十分紧张,利用又不合理,浪费严重.我国木材直接利用率仅50%左右,采伐剩余物的利用仅9%,因此,木材综合利用的潜力是很大的.探索泡桐加工剩余物和采伐剩余物的综合利用,对提高泡桐木材利用率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低丘红壤泡桐——茶树复合种植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亚热带丘陵红壤泡桐茶树复合种植模式的综合效果。结果表明 :与纯茶园相比 ,泡桐茶树复合园的日平均光照强度下降 5 1 .2 % ;茶蓬内日平均气温下降 0 .3~ 1 .2℃ ;相对湿度增加 6.1~ 7.5个百分点 ;1m土层内根系总量增加 44 .4% ;各土层贮水量提高 2 .5 %~ 1 1 .3 % ;凋落物增加 2 8.0 2 % ;凋落物养分含量增加 2 0 .3 % ;0~60cm土层内速效氮、磷、钾总量增加 3 4.6% ;茶叶产量提高 1 6.9% ;茶叶品质也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4.
泡桐叶片4种微量元素的季节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泡桐叶片4种微量元素含量与积累量的季节动态.结果表明:(1)泡桐叶片Cu元素含量随生长时间的增加呈波动性下降,生长初期含量最高,6月初达到一个低谷,而后回升,7月中旬至落叶一直下降;Fe元素含量在生长初期下降,自5月底或6月初时至落叶均增加;Zn元素含量在泡桐生长初期下降,在6月初开始回升,7月中旬开始逐渐下降,落叶时稍微增加;Mn元素含量在生长之初相对较低,之后上升,在8月中下旬达到最高,而后逐渐下降至平稳.(2)泡桐单叶Cu、Fe元素积累量的季节动态与其含量基本一致;单叶Zn元素积累量在生长初期最高,之后下降,在5月底6月初回升,在7月中上旬开始波动性下降,落叶前达到最低,落叶时有养分回流现象.泡桐单叶Mn元素积累量的季节动态为上升趋势,生长开始阶段,其增幅较大,7月底至落叶增幅较小.  相似文献   

15.
<正> 在林业生产中实现泡桐良种化已成为泡桐生产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我省各地林业部门进行了大量的泡桐选优工作,选出了不少的优良单株和类型.为在繁殖过程中,保持其优良遗传特性能推广应用.我们从1981年春开始对泡桐的嫁接繁殖,进行了试验.两年试验结果证明,利用嫁接繁殖技术简单,取材容易效果较好,当年即可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植物志》(第67卷第二分册)、《泡桐栽培学》等著作中泡桐属植物进行了修订与增补.其主要内容:①纠正了泡桐属植物形态描述中几个术语的错误应用;②报道了泡桐属植物特异特征的发现;③补充了泡桐属的形态特征描述;④收录了泡桐属1新分布记录种.  相似文献   

17.
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以白花泡桐、台湾泡桐、楸叶泡桐及鄂川泡桐的幼嫩叶片为材料,用LB01解离液获得细胞核悬浮液,并用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荧光染料进行细胞核染色,建立了一套适于不同品种泡桐倍性及白花泡桐基因组大小测定的方法。利用该方法,以不同品种泡桐的已知二倍体为对照,测得不同品种泡桐四倍体植株的相对荧光强度是二倍体的倍数范围均在2±0. 13,符合四倍体细胞核DNA含量的特征;以已知基因组大小的芝麻(Sesamum indicum)和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为内标,测得白花泡桐二倍体(B2)的基因组大小为528. 24 Mb,白花泡桐四倍体(B4)的基因组大小为1 019. 94 Mb。  相似文献   

18.
杂四泡桐     
<正>申报单位河南农业大学泡桐研究所品种来源四倍体品种特征特性杂四泡桐的株高、胸径、枝下高和冠幅均大于对照品种,自然接干率达到95%;木材的顺纹拉力强度、抗弯强度、抗弯弹性模量、硬度和顺纹抗压强度均高于相应二倍体泡桐,木材的基本密度和白度也大于相应的二倍体泡桐。  相似文献   

19.
白花泡桐优树嫩枝扦插幼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白花泡桐优树嫁接嫩枝为试验材料,通过全光照喷雾扦插试验,对白花泡桐优树材料的幼化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花泡桐老龄优树嫩枝扦插较难成活。绿枝或半黄化嫩枝为较好的扦插材料;珍珠岩和蛭石(V(珍珠岩)∶V(蛭石)=1∶1)的混合物为较好的基质;用质量浓度为200 mg.L-1的ABT1号生根剂浸泡处理白花泡桐优树嫁接苗嫩枝1.0 h,生根率可达29.23%。  相似文献   

20.
从树木遗传学的角度开展了白花泡桐&#215;兰考泡桐和毛泡桐&#215;白花泡桐F1无性系自然接干性状遗传变异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①白花泡桐X兰考泡桐和毛泡桐&#215;白花泡桐F1无性系自然接干性状的遗传变异在变异系数、变异模式、自然接干类型、自然接干优劣性、变异差异性、主成分结构、主成分贡献率、相关性模型、生长杂种优势、速生性、广义遗传力、遗传增益和样木干形上都完全相同或大体相似,而没有本质性差别。②接干高性状在影响和决定白花泡桐&#215;兰考泡桐和毛泡桐&#215;白花泡桐F1无性系自然接干性状的总体表现和最终状况上起着重要作用,而通直度性状是泡桐自然接干性状遗传改良的关键性状。③白花泡桐&#215;兰考泡桐,与泡桐杂交育种史上应用最多和育种成就最大的种间杂交组合:毛泡桐&#215;白花泡桐,具有同等重要的杂交育种意义。④在泡桐的杂交育种、无性系育种、自然接干性状的遗传改良和多世代遗传改良中,必须同等对待白花泡桐&#215;兰考泡桐和毛泡桐&#215;白花泡桐,而纠正过去长期忽视白花泡桐&#215;兰考泡桐的杂交育种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